初中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婀娜婆娑,如此美妙的景致,作者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一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思想情感。
扫去投降力量 带来光明
中考语文复习--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作品主旨,理解探究,古诗词曲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第75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时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第75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时教学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重点注释,作品主旨,理解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训练第75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训练第75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