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枣庄市三中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其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当我们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发现我们人类是与宇宙紧密相关的。例如,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只有当我们关心人,才可能更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当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于盖天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对宇宙认识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B.盖天说对天地结构的认识比较直观,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可能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
    C.《周髀算经》试图用盖天说的天地几何模型来说明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D.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很有用。我国古代天体的赤道坐标“人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有一致之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
    B.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际影响。这种宇宙论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在气体中飘浮游动。
    C.朱熹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比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他的这种气漩涡论是根据汉代郗萌的气宇宙论提出的新认识。
    D.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出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大量引用古籍文献中的记载,以帮助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且增加了文章的权威性。
    B.“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是张衡对天地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东汉对宇宙的整体认识。
    C.材料一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
    D.材料二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明确说明政治与宗教等非学术因素并未介入“浑盖之争”中。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星官体系和西方的星座体系完全不同,中国的星官体系不以神话事物为主,而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天上,有天地对应关系。
    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和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的制订、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
    D.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非越来越不重要。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
    5.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C
    2.A
    3.B
    4.B
    5.(1)①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②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③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学术研究中。
    (2)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有‘千里差一寸’的误差”错,原文说的是“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代表了东汉对宇宙的整体认识”错,只能说代表了浑天说这一派学者对宇宙的认识。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错,原文说的是“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第一问,由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可得出要点①。由材料二中的“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可得出要点②③。
    第二问,由“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可知,通过分析“浑盖之争”,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始终秉持着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速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蕾锋利的,但地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竞至于颇为怀疑。我(1)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2)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3)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6.下列对节选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知道”的“才”说明“我”知道消息之晚,这便说明当时的反动政府在最大限度地封锁消息。
    B.“下午便得到噩耗”,副词“便”说明惨案发生之快,雄辩地证明这是敌人预先设置的“罗网”。
    C.“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
    7.在选段(1)(2)(3)画横线处填上的一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来     然而     况且 B.从来     但是     而且
    C.向来     但是     而且 D.从来     然而     况且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刘和珍是个外表与内心世界有差异的学生。
    B.文章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明她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C.执政府对待学生的手段之下劣凶残完全出乎一般人的预料,当然也包括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D.执政府对请愿学生的残害以及后来对学生请愿这件事的歪曲与诬陷,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
    9.文段的第五部分第二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6.D
    7.A
    8.D
    9.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
    D.“‘惨象’和‘流言’一样,足见反动派的凶残”分析错误,“流言”所见应该是反动派的卑劣。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组,向来:一向如此。从来:从过去到现在。此处强调的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态度,故选“向来”。
    第二组,然而:表转折。但是:表转折。此处是表达出乎上文的意料之外,与上文衔接紧密,用“然而”更通畅。
    第三组,况且:表递进。而且:表递进。此处要表达的递进语意较强,用“况且”程度更深一些。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表述的理解分析能力。
    D.“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贪婪和腐败”分析错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反动”是可以的,但是说“暴露出执政府的贪婪和腐败”过于牵强。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 由“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等内容,可以看出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对待弱女子竟如此狠下杀手;
    (2)由“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扬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等内容,表现出三位女子面对执政府的残暴行径时的沉勇与友爱;
    (3)由“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等内容,表达了作者面对残杀这件事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使“我”出离愤怒的表达。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②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③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B.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D.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面对“有问之”的好奇询问,郭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
    B.在回答他人询问时,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一句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C.在总括“顺木之天”的种树经验之后,郭橐驼分层次做了具体、清楚的表述,逻辑严密而清晰。
    D.选文第一段详细阐述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在自信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中,问者以一种咨询的语气,从根本上扭转了话题。
    B.在问答中,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
    C.郭橐驼以“内行”的身份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作为。
    D.最后一段作者以问者的身份写出“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如何理解“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含意?
    【答案】10.B
    11.D
    12.C
    13.(1)不抑制损害他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2)然而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3)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都还忙不过来,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盛世。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都是兼语短语,之间不可断开,均为“官命”的内容,且句式一致,应分别单独断开,据此排除CD;
    “早”作状语,不能与其后的动词谓语分开,“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且“而幼孩”“而鸡豚”分别作动词“字”“遂”的宾语,据此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在自信中”错误,“吾又何能为哉”是一种自谦的语气。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的能力。
    C.“以‘内行’的身份”错误,应是外行的身份。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抑耗”,损耗;“其实”,古今异义词,它的果实;“早”“蕃”,使动用法,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2)“长人者”,做官的;“烦”,动词,多发;“若”,好像;“怜”,怜爱;“卒”,最终;“祸”,动词,害。
    (3)“小人”,小民;“辍”,停止;“飧饔”,饭;“暇”,闲暇;“何以”,用什么,怎么能;“蕃”“安”,使动用法,使人口增多、生活安定。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和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翻译“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意思是: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然后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柳宗元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写作了这篇文章。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遥相呼应,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说明官员应当“顺天致性”,摸清事物发展规律来管理百姓,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等道理。
    参考译文: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5.《客至》一诗的韵脚为(     )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浓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
    D.《宾至》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17.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C
    17.《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C.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此诗韵脚分别为“来”“开”“醅”“杯”。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错误,“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和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朋友的到来,作者极为热情,非常高兴。
    《宾至》中,“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诗人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再结合前文“老病人扶再拜难”“漫劳车马驻江千”可知,诗人品性高洁,对前来的贵宾敬而远之。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3)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去来兮辞》用“云”和“鸟”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答案】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蓟、融、紫、溘、踯、躅、岫、倦、臆。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_____________。《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①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_________。
    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
    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_________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__________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②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
    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
    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
    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学是人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文明”的城管,一脚踢翻了老人的水果摊。
    B.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后人对韩愈评价甚高,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1.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行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答案】19.C
    20.C
    21.A
    22.D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不是否定句,应用“望尘莫及”。
    界线:①两个地区分界的线。②不同事物的分界。③某些事物的边缘。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尽头处;限度。根据语境“报告文学”“小说”,指两者的分界,两词皆可使用。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勾连:①勾结。②牵涉;牵连。语境说的是夏衍善于用纵线将横向事件牵连在一起,应用“勾连”。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语境说的是夏衍深刻揭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应用“入木三分”。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A.引号的作用是反语。
    B.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C.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D.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可知,第一个括号内应填“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这样前后意思才能吻合,据此排除B D。
    第二个括号后说的是“《包身工》是抒情的……”,要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据此排除C。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精确的”和“事实”搭配不当,应为“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
    二是结构混乱,“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为“围绕……”或“以……为中心”。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请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赢”字图形及对“赢”字构成的说明。材料重点在于“五种意识或能力”——危机意识、沟通能力、时间观念、取财有道、平常心态。可以根据上面启示,找准关联点,自由组合,综合立意,此为最佳立意。也可以选取最有感触的一点来立意写作,此为次佳立意,其他立意,符合题意即可。
    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的要求写一篇文章。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写作任务中图形内容和寓意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也就是围绕“五种意识或能力”来写作。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以从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或两三个角度写作,既然有“评价”“鉴别”“取舍”的要求,还需要在与其他内容的比较中思考、行文。
    任务二:“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题中“体现你的思考”和自身发展这些情境来写作。“你”指的是新时代青年,文章中应当有图形内容和寓意给你的启示,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利用成长和发展的启发。
    建议写成递进式议论文。比如选择“危机意识”和“时间观念”写作,可以从个人和时代两个方面来写。个人角度,从青春短暂,成才需要知识、能力储备方面分析,说明青年要有时间观念和危机意识,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争取尽早成长;时代方面,可以从世界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方面,写对国家、青年的影响,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面临淘汰危机。最后呼吁青年要时时从“赢”的含义中汲取精神动力,化危机为动力,有所取舍,不浪费时间,为成功奠基。
    立意:
    1.人生要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双向沟通方能走向成功。
    3.成大事者需要时间检验和阅历积淀。
    4.成功之人,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
    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本卷共22题,共1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0,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