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展开八(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周末教案(第十五周 课时29)
【知识梳理】
第1节 为什么要证明
知识点一 判断一个数学结论的方法
1. 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试验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知识点二 为什么要证明
1.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或归纳得到的结论中,很多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也有某些结论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通过观察、实现、 猜想或归纳得到的结论,必须通过有理有据的推理,才能说明这个结论正确与否.
2. 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 实验 法、 举反例 法、 推理 法等.注意:举反例仅能否定一个结论.
【例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若a>b,则a2>b2 B. 若a>b,则a2
知识点三 定义与命题
1. 定义的含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这个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2. 命题的含义: 判断一件事情 的句子,叫做命题.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关键是看这个语句是否对某件事情做出了判 断.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例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5个
①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②π不是有理数;③如果a=b,那么b=a=4;④对顶角相等;⑤明天会下雨吗?⑥延长线段AB
知识点四 命题的组成
1. 命题的结构特征: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 条件 和 结论 两部分组成, 条件 是已知的事项, 结论 是由已知事项推 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 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
【例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答: .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答: .
一个锐角的补角大于这个锐角的余角. 答: .
知识点五 命题的真假
1. 命题的分类:(1)真命题:正确的命题;(2)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 备命题的 条件 ,而不具备命题的 结论 ,这种例子称为 反例 .
【例4】“如果∠A和∠B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A和∠B相等”是( )
A. 真命题 B. 假命题 C. 定义 D. 以上选项都不对
知识点六 公理与定理
1. 公理是公认的真命题(一般不用证明,也证明不了,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 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1) 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他是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而定理必须经过证明;
(2) 定理一定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只有那些经过推理证明是正确的,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真命题才叫做定理.
【例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语句是( )A. 定理 B. 公理 C. 定义 D. 命题
知识点七 真命题的证明
1. 根据题设、定义以及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2.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它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3. 证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反例即可,而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要利用公理、定理、 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作为依据进行证明.
【例6】 如图所示,在直线AC上取一点O,作射线OB,OE和OF分别平分∠AOB和∠BOC,求证:OE⊥OF.
第3节 平行线的判定
知识点八 平行线的判定
小技巧:(1)在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来判断平行时,可采用“先画出两角,再把公共的一边去掉,剩 余两边则平行”的方法;(2)要证明平行,找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常见的隐含条件:对顶角相 等,两角互补和为180°。
【例7】如图所示,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EF的是( )
A. ∠1=∠2 B.∠4=∠B C.∠1+∠3=180° D.∠3+∠B=180°
(例7)
【例8】如图,△ABC中,AB=AC,D是CA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AM.求证:AM∥BC.
(例8)
【习题精练】
1. 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是假命题的是( )
A.∠A=30°,∠B=50° B.∠A=30°,∠B=70° C.∠A=30°,∠B=90° D.∠A=30°,∠B=110°
2. 下列语句术语属于定义的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 等角的补角相等 D. 线段是直线上的两点和两点间的部分
3.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 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过点O作线段MN的垂线
4. 直线a、b、c中,a∥b,b∥c,则直线a与直线c的关系是( )A. 相交 B. 平行 C. 垂直 D. 不确定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C. 平面内两个角相等,则它们的两边分别平行 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6. 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
A. ∠1=∠3 B. ∠2=∠3 C. ∠4=∠5 D. ∠2+∠4=180°
(6题)
7.如图,能确定l1∥l2的α为( )A. 140° B. 150° C. 130° D. 120°
(7题)
8. 已知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写出它的逆命题: .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该逆命题是 命题(填“真”或“假”).
9. 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 .
(9题)
10.如图,∠1=50°,要使a∥b,则∠2= .
(10题)
11.如图,∠B=∠C,B,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DAC=∠B+∠C,AE是∠DAC的平分线,求证:AE∥BC.
(11题)
【提高训练】
12. 下列语句中:①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垂线;②不相等的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③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④若两个 角的一对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对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⑤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个点可画6条直线;⑥如果两个角是邻 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平分线组成的图形是直角.其中错误的有( C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3. “有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是b,那么将个位数与十位数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和是11的倍数”,这 个结论成立吗?想一想为什么?
14. 如图所示, 已知DE,BF分别平分∠ADC和∠ABC,并且∠ADC=∠ABC, ∠1=∠2, 求证AB∥CD.
(14题)
15. 如图所示,已知∠B+∠C+∠D=360°.求证:AB∥ED.
(15题)
【培优训练】
16. 已知:如图,点D在BC边上,DE、AB交于点F,AC∥DE,∠1=∠2,∠3=∠4.
求证:AE∥BC.
(16题)
八(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周末教案(第十五周 课时30)
【知识梳理】
第4节 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一 平行线的性质
小技巧:平行线在解题中的作用,是将角度转移,得到角的关系(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 证明的一般步骤:
解答证明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注意:通常文字证明题要有以上三个步骤,而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证明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文字证明题——题目已经明确用字母、 符号把命题表示出来,甚至也画出了示意图.对于不是文字证明的题,我们只需要从第三步开始写即可,以“证明”二字开头。.
【例1】 如图,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37°,则∠2= .
(例1)
【例2】如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相交于E、C、B、F,如果∠1=∠2,∠B=∠C.说明∠A=∠D.
(例2)
【例3】如图所示,在△ABC中,∠BAC=90°,AD⊥BC于D,BF平分∠ABC,那么△AEF是等腰三角形吗?
(例3)
【例4】如图,已知∠ABC=180°﹣∠A,BD⊥CD于D,EF⊥CD于F.(1)求证:AD∥BC;(2)若∠1=36°,求∠2的度数.
(例4)
第5节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知识点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注意:在证明角度之间的关系或求某些角度时,常常找出这些角所在的三角形,利用内角和定理来解.如果找不到所在的三角形, 可能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注: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一般情况下,在图形中常见的辅助线有:平行线、垂线等.
2.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基本思路:如图,通过作平行线,设法将三个内角转移后,可合并成(1)平角;(2)邻补角;(3)两 平行直线下的同旁内角.
【例5】如图,直线l1∥l2,∠1=55°,∠2=65°,则∠3为( )A. 50° B. 55° C. 60° D. 65°
(例5)
知识点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建立角之间的等量关系,是求角的度数的重要方法,注意与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6】如图,△ABC中,∠A=65°,点D在边AC上,连接BD,作∠DCE=∠ABD=30°,求∠BEC的度数.
(例6)
知识点四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一
1.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外角.外角实质是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
补角.
外角特征:(1)顶点是三角形的顶点;(2)一条边是三角形内角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该内角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
2. 由一个公理或一个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例7】如图,∠C=30°,∠E=28°,∠BDF=130°,求∠A与∠EFD的度数.
(例7)
知识点五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二
推理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运用平行线判定和性质进行推理是几何证明的基础,在中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由角定角,即由已知角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确定其它角的关系;(2)由线定线,即由已知两条直线平行角的关系 确定其它的直线平行.
【习题精练】
1. 如图所示,若AB∥EF∥DC,EG∥BD,BD交EF于点H,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
A. 6个 B. 5个 C. 4个 D. 2个
(1题)
2. 如图所示,AB∥CD, ∠A=25°,∠C=45°,则∠E的度数是( )A. 60° B. 70° C. 80° D. 65°
(2题)
3. 将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靠在直尺上,且斜边与这根直尺平行,那么,在形成的这个图中与∠α互余的角共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题)
4. 如图所示,已知AB∥CD,CE平分∠ACD,当∠A=120°时,∠ECD的度数是( )
A. 45° B. 40° C. 35° D. 30°
(4题)
5. 如图,已知a∥b,∠1=130°,∠2=90°,则∠3=( )A. 70° B. 100° C. 140° D. 170°
(5题)
6.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7. 如图所示,AE∥BD, ∠1=120°,∠2=40°,则∠C的度数是( )A. 10° B. 20° C. 30° D. 40°
(7题)
8. 如图所示,已知AD与BC相交于点O,AB∥CD,若∠B=40°,∠D=30°,则∠AOC的大小为( )
A. 60° B. 70° C. 80° D. 120°
(8题)
9. 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76°,∠C=36°,则∠DAE的度数为( )
A. 20° B. 18° C. 38° D. 40°
(9题)
10. 如图所示,AB∥EF∥CD,∠ABC=46°,∠CEF=∠154°,则∠BCE等于 。
(10题 )
11. 如图,△ABC中,∠A=46°,CE是∠ACB的平分线,B、C、D在同一直线上,FD∥EC,∠D=42°,求证:∠B=50°.
(11题)
【提高训练】
12. 如图,△ABC中,BO,CO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A=50°,则∠BOC等于( )
A. 110° B. 115° C. 120° D. 130°
(12题)
13. 如图,在Rt△ACB中,∠ACB=90°,∠A=25°,D是AB上一点.将Rt△ABC沿CD折叠,使B点落在AC边上的B′处,则 ∠ADB′等于( )A. 40° B. 35° C. 30° D. 25°
(13题)
14. 如图,已知AB∥DE,∠ABC=80°,∠CDE=140°,则∠C=( )A. 20° B. 30° C. 40° D. 50°
(14题)
15. 已知在△ABC中,∠A=40°,高BE、CF相交于点O,求∠BOC的度数.
(15题)
【培优训练】
16. 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时,则∠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A.∠A=∠1+∠2 B. ∠A=∠2﹣∠1 C. 2∠A=∠1+∠2 D. 3∠A=2(∠1+∠2)
(16题)
17. 已知:如图所示,ABCDE为五角星,求∠A+∠B+∠C+∠D+∠E的度数.
(17题)
18. 如图所示,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且∠D=30°,求∠A.
(18题)
八(上)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强化教案(第十五周 强化训练15)
1. 如图,AB∥CD,CE平分∠BCD,∠DCE=18°,则∠B等于( )
A.18° B.36° C.45° D.54°
(1题)
2. 如图,AB∥CD,点E在线段BC上,若∠1=40°,∠2=30°,则∠3的度数是( )
A.70° B.60° C.55° D.50°
(2题)
3. 如图,EF∥BC,AC平分∠BAF,∠B=50°,则∠C的度数是( )
A.50° B.55° C.60° D.65°
(3题)
4. 如图,直线a与直线b交于点A,与直线c交于点B,∠1=120°,∠2=45°,若使直线b与直线c平行,则可将直线b绕点A逆时 针旋转( )A.15° B.30° C.45° D.60°
(4题)
5.如图,把长方形ABCD沿EF对折后,使四边形ABFE与四边形HGFE重合,若∠1=50°,则∠AEF的度数为( )
A.110° B.115° C.120° D.130°
(5题)
6.根据如图与已知条件,指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由∠1=∠2,得AB∥CD B.由∠1+∠3=∠2+∠4,得AE∥CN
C.由∠5=∠6,∠3=∠4,得AB∥CD D.由∠SAB=∠SCD,得AB∥CD
(6题)
7.如图,AB∥CD,∠A=45°,∠C=28°,则∠AEC的大小为( )
A.17° B.62° C.63° D.73°
(7题)
8. 如图,在锐角△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相交于一点P,若∠A=50°,则∠BPC=( )
A.150° B.130° C.120° D.100°
(8题)
9. 如图,已知AB∥DE,∠ABC=70°,∠CDE=140°,则∠BCD的值为( )
A.20° B.30° C.40° D.70°
(9题)
10. 如图,将矩形纸带ABCD,沿EF折叠后,C、D两点分别落在C′、D′的位置,经测量得∠EFB=65°,则∠AED′的度数是( )
A.65° B.55° C.50° D.25°
(10题)
怎么想:(1)由平行,将角度转移,得∠DEF=65°;(2)由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得EF为角平分线;(3)由邻补角可得。
11.如图,∠1=∠2,∠A=60°,则∠ADC= 度.
(11题)
12. 如图,∠1=∠2=40°,MN平分∠EMB,则∠3= °.
(12题)
13. 如图,已知BD⊥AC,EF⊥AC,D、F为垂足,G是AB上一点,且∠FEC=∠GDB,试说明:∠AGD=∠ABC.
(13题)
【提高训练】
14. 如图,已知∠1+∠2=180°,∠AED=∠C,说明∠B=∠DEF.
(14题)
15. 如图,直线AB∥CD,一个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EFG(∠E=60°)的直角顶点F在直线AB上,斜边EG与AB相交于点H, CD与FG相交于点M.若∠AHG=50°,则∠FMD等于 .
(15题)
16.如图,已知CD⊥AB,垂足为D,EF⊥AB,垂足为F.
(1)求证:CD∥EF;(2)如果∠1=∠2,且∠3=115°,求∠ACB的度数.
(16题)
【培优训练】
17. 如图,在△ABC中,AB=AC,BD=BC,AD=DE=BE,那么∠A等于( )
A.30° B.36° C.45° D.60°
(17题)
21.如图(1),AB∥CD,①猜想∠BP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观察图(2),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③观察图(3)和图(4),已知AB∥CD,直接写出图中的∠BPD与∠B、∠D的数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
(18题)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 二次函数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 二次函数综合与测试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有关二次函数最值的应用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9周末教案+强化(学生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9周末教案+强化(学生版),共6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8周末教案+强化(学生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8周末教案+强化(学生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