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第九节《上图书馆》课件+教案 课件 74 次下载
- 第七单元第一节《故都的秋》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89 次下载
- 第七单元第三节《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89 次下载
- 第七单元第四节《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81 次下载
- 第七单元第五节《我与地坛》第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88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精品ppt课件
展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 故都的秋 |
教学目标 |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
教学重点 | 1.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
教学难点 |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授课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读关于秋天的诗词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探究 1.体会其他四幅图画体现的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明确: (1)“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2)“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以动写静;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3)“秋雨话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以动衬静;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4)“秋日盛果”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2.文中第12段是议论语段,本文重在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这个议论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在本段中先写出不仅是中国人,就是外国人面对秋天也总是要抒发感慨的,“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接着又指出中国文人尤甚,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最后再强调,“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以及开阔感。 3.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4.读最后两段,思考: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作者用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幅图画。 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6.中心思想 本文紧紧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描写故都的秋景、秋味和秋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三、巩固提升 1.写作特点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 (2)复沓、跌宕的手法 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3)排比修辞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2.补充资料 (1)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2)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晢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
布置作业 | 1.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运用的对比、排比修辞的手法写写故乡的春天。
|
板书设计 | 北国 清 静 悲凉 烘托比照(对比) 江南 慢 润 淡 |
教学反思 | 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体会作者为何喜欢“悲凉”。 |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141公开课《故都的秋》PPTpptx、141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docx、141公开课《故都的秋》导学案docx、141公开课《故都的秋》插入的视频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4.1 故都的秋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4.1 故都的秋图片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心中有数,向往眷恋,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缓慢悠长,短促紧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七单元第二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二课时课件pptx、第七单元第二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二课时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