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加与减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加与减课时教案,共21页。
第一单元 加 与 减
单 元 导 语
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教材结合“谁的得分高”“秋游”“星星合唱队”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体会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1.谁的得分高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连加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这里只是数目变大了。三个数连加的笔算方法尽管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但它们的算理是相通的。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玩套圈游戏的情境,引入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学习,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
2.秋游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运算和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教材通过“秋游”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为下一节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同时,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星星合唱队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合唱队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引入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
1.充分利用情境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情境图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切实感受这些情境中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此外联系情境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了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2.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以前学习的一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思路,更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谁的得分高”“秋游”时,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体会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与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通,只是数目变大了,迁移运算顺序规律,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在“秋游”的情境中,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第1课时 谁的得分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3页的“谁的得分高”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玩套圈游戏的情境,引入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取主题图与表格中的数学信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用连加计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乐学、爱学。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尝试、总结、归纳等方法来学习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迁移的数学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情境引入法: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你们看,淘气和笑笑也来参加好玩的套圈游戏,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表,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1)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2)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3)淘气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那么谁的得分高呢?
板书课题——谁的得分高
【品析:教材首次以图文+表格的方式呈现问题的信息,重点是问题解决。这里以静态形式呈现了动态生成的结果,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图表,搜集信息上。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方便师生开展不脱离教材的学习方式。】
游戏引入法: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大家喜欢玩套圈游戏吗?老师这有一些物品,有漂亮的铅笔、贴片、文具盒,有趣的小人书,色彩鲜艳的橡皮泥等,这些物品的下面还有分值呢,你喜欢什么可以套一套,套中的物品就归你。谁想试一试?看谁套中的物品多!谁的得分高!
学生按老师要求玩套圈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进入新课的教学情境。
板书课题——谁的得分高
【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问题串1: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指名回答)
生1:根据每个小动物前面的数据可知套中每个小动物应得多少分。
生2:离淘气和笑笑越远的小动物,套中后得分越高。
(2)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表格,指名回答)
生1: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淘气套中的是兔子、小鹿和鸭子。
生2:笑笑第一次得23分,第二次得44分,第三次得29分,笑笑套中的是小猫、熊猫和企鹅。
生3: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品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主题图,从生活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信息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问题串2: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是有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得很有道理。淘气两次比笑笑共多13分,而笑笑却一次就比淘气多出了14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师:淘气可能受了生活中“三局两胜”规则的影响。读一读机灵狗说的话,明确套圈游戏的比赛规则。通过交流讨论,我们达成了共识。
问题串3: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得分吧!
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淘气共得多少分,就是要把淘气三次所得的分数加起来。教师板书:24+30+41=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淘气的总分,再列竖式计算,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演示,集体订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方法:
(3)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方法①:
优点:学生习惯用这种方法,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费时间,在列第三个算式时,要用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的和,容易抄错。
方法②:
优点: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时间,少写了一次得数,而且很美观。
缺点: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方法③:
优点:更省时,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计算就行了。
缺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一位数连加计算不熟练的学生,出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方法④:
优点:是把方法②的计算过程书写简化,更省时,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计算就行了。
缺点:一位数连加计算不熟练的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算式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时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生小结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重点强调竖式的写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同学们最好选自己喜欢的方法。
(4)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3+44+29=96(分)
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比淘气多一分,笑笑获胜。
师生总结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品析: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连加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为什么淘气通过“三局两胜”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合理?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不是“三局两胜”不合理,而是“三局两胜”不符合机灵狗说的比赛规则——“每人套3次,总分高的获胜!”这是比赛前的约定,比赛结果要以此为依据。淘气分析的“三局两胜”不符合事先约定的比赛规则,所以分析结果不合理。
质疑二:为什么不采用纵向单次比较,推算结果呢?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进行比较操作:
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淘气比笑笑少14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12分。
1+12=13(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