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4015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4015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设计
展开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微粒的性质: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
2.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细玻璃管、胶头滴管、医用注射器、酚酞试液、蒸馏水、浓氨水、酒精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观察与思考】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滴加浓氨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C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生活中能说明这个结论的事例还有: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闻到花的香味;打开酒精瓶时,嗅到酒精的气味。
此外,微粒的运动速率还与温度等外界因素有关。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那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吗?
2.微粒之间有空隙
【活动与探究】微粒之间有空隙
【实验1】取一根约30 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观察体积变化。
现象:混合后液体总体积小于整管。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实验2】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现象: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
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空隙。
(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归纳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空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空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通常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固体物质。
【交流与讨论】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答案要点:微粒之间的空隙遇热增大,遇冷减小。
二、分子
【情景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引导】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补充)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分子的基本特征: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的质量非常小;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④分子之间有空隙;⑤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原子
【情景引入】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呢?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构成
对于原子而言:(1)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原子呈电中性;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外的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电子能量越小,离原子核越远电子能量越大。即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里往外依次排布的。
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4.原子的质量
原子有一定的质量,但原子的质量很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Mr):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四、离子
1.概念:带电荷的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微粒。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微粒。
3.离子的形成
(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失去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使原子带上正电荷,就变成了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使原子带上负电荷,就变成了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
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转变成原子。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五、板书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
(三)原子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原子的构成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原子的质量
(四)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
六、课堂练习
1.“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 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 分子大、原子小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景引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景引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子 原子,离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