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优秀一课一练
展开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2.该地土壤呈酸性,适宜种植( )
A.茶叶 B.甜菜
C.苹果 D.水稻
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微生物活跃,分解作用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很难积累,导致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B正确。第2题,茶叶适合在排水条件较好的、湿润的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因此当地适宜种植茶叶,A正确。
答案:1.B 2.A
左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右图是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读图,回答3~4题。
3.最接近理想土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关于土壤形成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C.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收获农作物会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解析:第3题,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结合左图分析可知,①的空气所占比重太低,水分所占比重太高,有机质和矿物质所占比重太低,A错误。②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B错误。④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D错误。③各成分所占比重最接近理想土壤的构成,C正确。第4题,森林中的有机质主要储存于生物体内,故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A错误。灌溉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B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C错误。收获农作物会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D正确。
答案:3.C 4.D
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注: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 mm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据此回答5~7题。
5.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A.草类生长耗水 B.径流流失较多
C.土壤蒸发较多 D.果树生长繁盛
6.夏季晴天时,该果园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较白膜覆盖区( )
A.白天高 B.日较差大
C.日较差小 D.无法判断
7.推测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膜覆盖区 B.白膜覆盖区
C.生草覆盖区 D.清耕区
解析:第5题, 7-9月气温高,草类植物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所以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故选A。第6题,夏季晴天时,白天太阳光照旺盛,白膜透光,膜内温度上升快,黑膜阻光,温度上升慢,因此白天黑膜覆盖区气温低于白膜覆盖区;黑膜保温作用更强,因此夜晚黑膜覆盖区温度较高,故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日较差较小。故选C。第7题,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草类植物残骸等受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有机质,因此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故C正确。
答案:5.A 6.C 7.C
土壤是由岩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两大循环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海陆变迁 乙—水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B.甲—海陆变迁 乙—大气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C.甲—搬运作用 乙—大气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D.甲—搬运作用 乙—水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9.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甲环节的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无关
B.乙环节的迁移数量内陆一般高于沿海
C.丙环节的转变速度一般与海拔无关
D.丁环节的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
解析:第8题,甲由海底到达地表,为海陆变迁;乙将碎屑物质带到江河湖海,为水循环;丙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为生物作用;丁将块状岩石变成碎屑物质,为风化作用。故选A。第9题,甲环节为海陆变迁,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有关,A错误;乙环节为水循环,沿海水循环更活跃,故迁移数量一般高于内陆,B错误;丙环节为生物作用,海拔高的地区,生物量少,转变速度较慢,C错误;丁环节为风化作用,其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D正确。
答案:8.A 9.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10~11题。
10.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B.P
C.NaD.Mg
11.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10.C 11.C
第10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第11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12.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对材料中土壤的特征与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红壤红——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黄——温带地区有机质的大量积累
C.紫色土贫瘠——盆地日照差
D.黑土肥沃——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答案】D
【解析】我国南方红壤是自然条件形成的,并不是人类活动种植水稻造成的,A错误;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受风力和流水搬运沉积形成,并不是有机质沉积形成的,B错误;成都平原紫色土则富含磷钾,肥力都较强,C错误;东北黑土富含腐殖质(有机质)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冬寒夏热,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湿有机质不易分解,再加之平原的地形大量沉积,D正确。
1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题,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考等级练]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读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图,回答1~3题。
1.受损点的土壤( )
A.肥力提高 B.湿度增大
C.更易风化 D.趋于板结
2.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3.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 )
A.植树造林种草 B.增施有机肥料
C.改变土体结构 D.增加土壤水分
解析:第1题,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土壤肥力下降、湿度下降、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故选D。第2题,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大小,使得土壤中生物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植被。故选C。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受损土壤的土壤容重明显上升,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土壤趋于板结,此时如果首先在板结的土壤上植树造林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水分,都不能起到修复土壤的明显效果,只有首先改变土体结构,增加空隙度,再通过各种方式补充有机质和水分,才能有效地修复受损地的土壤。故选C。
答案:1.D 2.C 3.C
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变化,某考察组对无长期定居居民的羌塘高原核心区进行了土壤温度的观测。下图为羌塘高原核心区2014年1月和4月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一天土壤经历着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影响该地区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
解析: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①曲线最高温度在-6 ℃以下,土壤无消融过程,A错误;②曲线最高温度在-10 ℃以下,土壤无消融过程,B错误;④曲线温度在-2 ℃~2 ℃ 之间,温度变化幅度小,土壤冻结—消融过程不明显,D错误;③曲线温度在-8 ℃~10 ℃之间,温度变化幅度大,土壤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C正确。故选C。第5题,据图可知,该地区1 cm深度土壤属于表层土壤,其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太阳辐射,因此影响其温度日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故选C。
答案:4.C 5.C
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 8 774 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表
(1)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使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析:(1)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2)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等有关。结合“三明治”结构来说明其优点。“表层为沙土”,沙土比其他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中间层为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为黏土”,黏土透水性差,利于保水保肥,避免水分和养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防止土壤盐碱化。(3)结合材料给出的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会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无土栽培会排放大量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答案:(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可保水保肥,避免水分和养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排放大量废物,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 (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深度/
cm
N/
mg·kg-1
P/
mg·kg-1
Na/
mg·kg-1
Mg/mg·kg-1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精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精品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41水循环解析版docx、41水循环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优秀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优秀达标测试,文件包含33大气热力环流解析版doc、33大气热力环流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14地球的演化解析版docx、14地球的演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