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第1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第2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训练:小说类,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阅读《绳子那头》,回答问题,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小说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影
    李劼人
    ①啊呀,天已大明!我勉强坐起,握着小拳,在两只睡不醒的眼皮上,揉了几揉,又打了两个呵欠,才把衣服披起。
    ②开门出来,晨风冷冷。走到街口,便有卖汤元的张么哥。想到吃汤元,不觉精神一爽。吃毕,几跳几跳,便跳进学堂。
    ③掀门一看,只见众同学的桌凳,七高八矮,七长八短,七歪八倒,纵横一地。取出书本,方要诵读,忽见同学桌上积的灰尘,伸出一个指头便去灰尘上画了无数简笔老鼠。正画得入神,桌上忽又伸出一个细长指头,把我画的一个没尾巴老鼠,添了一根绝长的尾巴。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哭生”。
    ④我笑道:“你今晨又不曾赶过我?”哭生低应道:“我倒不想来赶早学。我只想爸爸送我去学手艺,永世不进这牢门就好了!”
    ⑤我正欲劝他,房门一启,老师已披了一件油污烟渍的夹衫,走到教案前。打了几个大呵欠,举头把天光一望,忽然大发雷霆的说道:
    ⑥“恁迟了,怎还不曾来齐!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举人进士,岂是晏起迟眠做得到的?”
    ⑦老师这几句训辞,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我们已听得厌了,也不在意。未到半刻,许多同学陆续来到。登时一间屋里,人喊马嘶,十分闹热起来。
    ⑧我与哭生,今晨都在背书之列。轮到哭生,他将书本送上教案,一不留心,把老师的茶壶微微碰了一下。登时老师哇喇喇大叫一声,把哭生一大堆书本,蝴蝶闪翅般掷了一地,然后摸出一根毛竹板子,雨点似的只顾向哭生肩背股腿之间,抽来抽去。直待手腕软了,方才放下。哭生这才带着泣声,把书一本一本背过。
    ⑨背书皆毕,老师吩咐写字,大家磨起墨来。正在此时,老师的好友,摇摇摆摆,走进学堂。此人常邀老师出去吃茶饮酒,或赌博看戏。当下老师写了一纸对子,放在案上道:“我回来时,都要交卷。未交的,一百毛竹板子,半个不少!”
    ⑩对子是“千点桃花红似火”。我问哭生:“你如何对法?”哭生抹了眼泪,提笔在纸上写道:“两堤杨柳绿如烟。”我道:“很好很好!你已有了,我呢?”哭生又写了七个字:“一弯溪水碧于天”。众学生七嘴八舌地夸奖哭生聪明。
    ⑪不多时,放了午学。我回家去时,一路上心想:“哭生真真可怜!我今天得了他这个好对子,如何酬谢他一下?”想了多时,想得一个妙处。原来我家街口有个茶铺,正请了一位说评书的,讲说《水浒传》。不如请他来听一听,也使他心胸开阔。
    ⑫午后进学堂,读了一首唐诗。放学后,我便约哭生同去听评书。回去路上,哭生极赞《水浒》:“假若我们读的书,都这样有趣,我就打死,也情愿到学堂里去。”说罢,又纷纷泪落。
    ⑬送走哭生,我便急急回家。想起明早上学,恨不立刻睡着,偏偏李逵、柴进扰人心坎。直到三更过后,方渐渐入梦。不觉间,啊呀一声,又天明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详细回忆了小学时一天的生活,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阅读时应留意文章重复处。请揣摩:
    (1)文中第③段连用三个四字短语,有何妙处?
    (2)文中画线处两次描写“哭生”流泪这一细节,有何意味?
    3.文中老师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师同为封建私塾教师。其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4.作者以一声感叹起笔,又以一声感叹收束全文,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赠书者
    ①夜里10点钟,雨小了,他披了雨衣出去。妻跟在后边低声说:“千万小心啊。”
    ②大街成了河,在路灯下泛着光。从家里到书店,平时步行就十几分钟,现在,他蹚水走了四十多分钟——得小心台阶和窨井,绕开电杆。
    ③店铺前的木板是他白天下班搭上的,此刻开了条缝,进水了。他跳进去开了灯,地上一层水到脚踝。里边的仓库有门槛挡着,还没湿。他又拿了旧褥子和纸箱皮,抱到门口,堵好缝隙。那是他平时休息用的,现在都潮潮的。架上最底层的书,湿了一半,他把它们都拿到上边。又拿了一个不锈钢餐盘和脸盆,向外舀水。
    ④这个店他经营五年了。刚开张就遇过一场暴雨,那真是狼狈不堪。彼时还是书友的妻,从学校跑来帮他一起清理,收拾了两天两夜,才恢复原状。受潮的书,作为福利都送给了顾客。
    ⑤书店开在大学城,这是它能存活到现在的原因,毕竟老师们和学生还是爱读书的。而他最自豪的,当然是那个时常来读书的女生,成了他的女朋友。她后来常在课余跑来,坐在小小收银台边忙活,而他一得闲暇,便会坐回她身边,听她低声讲学校的事。
    ⑥“小猫,等着,咱会有一家更大的书店,还要有很多个流动书架,到时候,我们开着车边旅行边卖书,好不好?”他管她叫小猫,她的两只圆眼睛是有些像猫。
    ⑦“好啊!”她笑嘻嘻的样子令人心动。
    ⑧他要让她相信。他靠几千块钱贩卖点旧书,后来又租下了一个摊位,再后来辗转到这里。
    ⑨“一辈子就要跟书打交道啦!”他摸摸她的头说,“嗯,还有这只小猫。”她就蜷蜷身体,鼓起嘴巴,做出吹胡子的样子。
    ⑩但愿她和小小猫今晚都能睡好。这样想着舀着,地面的积水已经不多了。
    ⑪弄好地面,又开始整理书架。他从大学开始,课余就摆书摊了。在这个小城,他自信选书的眼光。
    ⑫一道闪电,一声惊雷!他身体一震,才发现自己一直穿着雨衣。
    ⑬雨再次唰唰而下,天地茫茫一片。不到半小时雨水冲垮木板,越过褥子,又涌了进来。他干脆将另一条被子堵在仓库门口——那里还有近万册书。
    ⑭停电了。借着手机手电筒,他把下几层的书全转移到高处。他干了一阵,给她发去短信:“我不回去了,家里如果停电,注意保持手机电量,有事联系。”她秒回:“家里没停电,你要注意安全,妞刚醒,在陪她。”
    ⑮他索性停了下来——该转移的都转移了,什么都做不了。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要不,改行吧?”
    ⑯女儿三岁,要上幼儿园了,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每月至少三千。书店已小有名气,但他清楚,这只能顾得住吃喝。
    ⑰要不要做点教辅资料?当初,多少人劝他进一些教辅资料,他不听!妻子也说:“稍微卖点教辅,不影响你做文学和社科,不行吗?”他只是挑了几种作文书。
    ⑱他坐在黑暗中,脚下的水越来越高。也许自己真的错了?!
    ⑲那时多美好啊!读书日,他用书廊把小店布置成小迷宫,头顶是一个个小小书包,书友们互相答题,对了的就选一个书包,有人得到心怡的书,高兴得跳起来!朗读环节,大家被文字和声音感染,一起朗诵,简直是美妙的和弦!他搂着怀孕的她,眼睛都潮湿了。
    ⑳他有点头疼,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他激灵一下又醒来时,水到膝盖了。他给救援队打电话,那人说会联系抽水机过来,但这之前还是先离开,人安全了就好。
    ㉑凌晨五点。他发了个朋友圈:“本书店免费赠书,书被泡或受潮,但不影响阅读,书目见评论区。有需要者,请发地址。”
    ㉒手机里跳出妻子的微信:“女儿托付给邻居,我正坐铲车过去,等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境,也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经营状况。
    B.文中写了他挡雨、舀水的各种工具:旧褥子、纸箱、餐盘,暗示了书店现在的困境。
    C.他当初没有听他人规劝,去经营那些利润高的教辅资料,可见他生性是个顽固的人。
    D.第⑲自然段中回忆读书日的内容及爱书读书的场面,与书店今日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中多次描写了雨水、积水的情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④-⑨自然段插叙了当初书店经营和被淹的情节,请说说它有哪些作用。
    4.请品味小说结尾一段妻子发来的微信内容,说说你能从中读出妻子的哪些深意。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丢失的衣裳
    王辉
    ①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向阳台收衣裳。
    ②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见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落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
    ③“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
    ④张嫂匆匆下了楼,却不见衣裳,附近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奇怪,也就一会儿功夫,怎么就没了,让大风卷上天了?”张嫂边嘀咕边顺着风向继续找。
    ⑤不远处有个驼背老头,拎着一个蛇皮袋东张西望。张嫂看见他心里就来气。这老头是个拾荒者,租住在小区车库里,不仅古里古怪,还爱管闲事。
    ⑥张嫂记得有一次出门遛狗,自家花花也就在路上拉了点屎而已,别人都没吭声,就他叽叽歪歪:“要文明养狗,要讲卫生……”张嫂本来就看他不顺眼,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你算哪根葱,也配管我,呸!”然后抱起花花就走。
    ⑦张嫂怀疑是老头捡走了衣裳,而且就藏在那蛇皮袋里,但没抓现行,不好随便搜,万一他已转移赃物反咬一口就麻烦了。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就提高嗓门对着老头的背影骂得更凶。
    ⑧张嫂为这事气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心里就堵得慌,想去看医生,却忘了医保卡搁哪儿了,翻箱倒柜地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正急得团团转,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张嫂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满脸汗水,气喘吁吁。中年男子看了看张嫂,又看了看手中的卡片,笑呵呵地说:“就是你,这回准没错。”张嫂正诧异时,他把一个塑料袋和手中的卡片一并递给张嫂:“这里面是你的东西,我在车上发现的,还给你,请你看看。”张嫂疑惑地接过来,仔细一看,正是自己要找的衣裳和医保卡。张嫂很奇怪:“你是出租车司机?我的东西怎么会落在你车里?”
    ⑨中年男子笑了笑。原来,他是位货车司机,从外地过来。昨天,他的车就停在张嫂楼下,巧的是那件衣裳不偏不倚正好掉进了他的车厢里。等张嫂下楼时,车已开走。晚上,他回到家后才发现,拎起衣裳,还从里面掉下一张医保卡。他担心张嫂着急,便连夜送了过来。
    ⑩张嫂恍然大悟,连声道谢:“我正要去看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他说:“是一个驼背拾荒老人帮助我找到的。一开始我俩还找错了单元。”
    ⑪“他人呢?”
    ⑫“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
    ⑬张嫂心里咯噔一下。中年男子一走,张嫂回过神来赶紧跑向阳台,又看到了驼背老人拎着蛇皮袋在小区慢慢地走着。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她心里似乎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得赶紧寻找回来,便也匆匆下了楼,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8期有修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B.第⑥段采用倒叙的方式,交代拾荒老人有些“古怪”,爱管闲事,让人厌烦。
    C.本文将拾荒老人的行为与张嫂的言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现拾荒老人的品质。
    D.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便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
    (2)文章以“丢失的衣裳”为题,有何妙处?
    (3)分析加点词语及句子的作用。
    ①她若有所思,既温暖又羞愧。
    ②张嫂心里更来气了:“哼,做贼心虚了吧!”(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4)你认为拾荒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相貌奇异者甚至遭到不公平待遇。请你编写一段文字发到微信朋友圈,表达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槐花几度芳
    李丹崖
    ①崎岖的山路,羊肠子一样,她驱车在山间绕弯弯,约摸三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那所学校。破旧的校舍,上下课的铃声都来自一个缺了角的犁铧,孩子们红彤彤的脸蛋,大都已经皲裂,眼睛却炯炯有神,像是一眼眼井,满含着期待。
    ②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这所小学,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她已经没法开车,剧烈的头疼让她无法自支,她只得央丈夫开车前来。还有一件不同的事情,她这次来,除了衣物和文具,她还带了自己亲自烹饪的一种菜肴。菜肴是学校里的一个男孩教她做的,确切说,是口述的。
    ③上次,她来到这所学校,向孩子们征集自己的微心愿,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地:“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
    ④“什么菜?只要是阿姨能做出来的,我一定满足你。”她 地看着眼前这个男孩。
    ⑤男孩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春末的时候,洋槐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洋槐花,您把这些花朵摘下来,用水洗净了,拌了面,放在锅屉上蒸熟,用盐巴、麻油调拌即可。”男孩说完,继续 。
    ⑥“就这么简单吗?”她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继而,一愣, 。
    ⑦男孩似乎看出了什么,赶忙补充说:“阿姨,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包括采摘洋槐花、清洗、烹饪、装盘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您亲自完成,千万不能让别人来做。”
    ⑧她赶紧信誓旦旦地答应了眼前这个男孩,却并没有问为什么。她知道,这是一个孩子鼓足了很大勇气的要求,尽管食材什么的很是简单,在男孩看来一定很重要。
    ⑨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农历腊月,转眼就到了晚春,洋槐花盛开,蜂蝶嬉戏,满世界都是温暖的消息,就连空气里也满是甜丝丝的气息。她拒绝了家人的帮助,亲自戴着口罩、眼镜、手套,亲自去采摘了洋槐花,并按照男孩的要求,去掉手套,用水来冲洗槐花,她的手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挲,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她按照约定如法炮制,蒸洋槐花做好了,装进了餐盒,让丈夫拉着自己出发,忽然却头疼欲裂。
    ⑩车到了那所山区小学的时候,正值一个课间,男孩托着腮望着门口发呆,发现了她,欢呼雀跃地迎上去,继而,上下打量着地,终于,男孩找到了目标,她的手里拎着一只心形的饭盒。饭盒打开,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男孩当着她的面,大口的吃起来,吃到一半,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男孩一边哭一边说:“阿姨,没错,您没有骗我,这是您亲自做的。和我妈妈做的是一个味道。妈妈曾经告诉我,蒸槐花,必须地这样做,才能做出如此是味,感谢您阿姨,您让我再次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⑪她曾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男孩的母亲因两年前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
    ⑫想到这里,她把男孩一把搂在了怀里说:“那好,以后,只要是槐花开的季节,阿姨除了送你书包和文具,还会给你做一份蒸槐花好不好?”
    ⑬男孩点了点头,几粒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落入了餐盘里,如水晶,男孩一口气吃完了全部的蒸槐花。
    ⑭那天,她忍着巨大的头疼回到了城市,立即就拨打了医院急救电话。其实,她有严重的花粉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她说,对于她来说,一年,她也就难受那样一次,一次也就是几天;对于男孩来说,她的一份蒸槐花,却能让男孩感知到母亲永远与自己同在。
    ⑮她在病床上第一次查到了槐花的花语:春之深爱。
    (1)文中“蒸槐花”承载着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略有迟疑       满含期待       满目春风
    B.略有迟疑       满目春风       满含期待
    C.满目春风       满含期待       略有迟疑
    D.满目卷风       略有迟疑       满含期待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摩挲”的含义。
    ①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她:“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
    ②她的手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挲,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
    (4)文中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5)小说为什么在结尾才交代“她”对花粉过敏?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绳子那头》,回答问题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1.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天气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亲工作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 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
    3.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读过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理由。

    六、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第二天,3月27日,冰层已被挖掉了六米。尚剩四米需要挖去。这可是四十八小时的工作量啊。“诺第留斯号”上的空气已经无法更新了。因此,这一天的情况越来越糟。
    一种难以忍受的沉重感使我透不过气来。将近下午三点,我的恐惧感达到了十分强烈的程度。我接连不断地打着呵欠,打得连下颌骨都快要脱落了。我的肺在不停地活动着,在拼命地呼吸那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可是,氧气越来越少。我脑子在发木,软塌塌地躺在那里,既无力气,又几乎没了意识。我那忠实的康塞尔同我的症候相同,也在忍受着同样的痛苦。但他一刻也不离开我的左右,而且还拉着我的手,鼓励着我,我还听见他有气无力地跟我说:“唉!要是我可以不呼吸,留点空气给先生,该有多好!”我听了之后,禁不住热泪盈眶。
    诚然,我们在艇内时,人人都觉得难以忍受,不成个样子,而一旦轮到自己穿上潜水服,一个个又欢蹦乱跳地、急不可耐地跑出去干起活来。铁镐击在冰层上发出的声响此起彼落。胳膊酸了,手磨破了,但苦和累算得了什么!这点伤痛算得了什么!维持生命的空气吸进肺里了!我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地呼吸着!
    不过,并没有人故意延长在水下的工作时间。干完自己的活儿,便立刻把维持生命的储气罐交给喘不上气来的同伴。尼摩船长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这项纪律。一到时间,他便立即把储气罐交给另一个人,回到空气混浊的艇上去。他始终那么镇静、坚定。
    这一天,活儿干得比平常更加起劲儿。需待挖掘的冰层只剩下两米了。只有两米厚的冰层把我们与可自由航行的海隔开了。但是,储气舱中的空气几乎已经告罄。剩下的那点空气要留给挖掘冰层的人,不能再供给艇内的人了。
    回到艇内,我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多么难熬的一夜!简直难以描述!第二天,我的呼吸更加困难,头脑昏沉沉的,晕晕乎乎的,如同醉汉一般。我的两个同伴同我的状况一样。有几名艇员在喘着粗气。
    (选自《海底两万里》第二卷第十六章)
    1.联系原著,说说当时他们身处何处,遇何险情。
    2.请结合选文和原著内容,分析此次能成功脱险的原因。
    3.漫游故事多为团队模式,如《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尼德·兰四人组成了海底冒险团队,《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组成了取经团队。你认为海底冒险团队中的尼摩船长和取经团队中哪位角色最为接近?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述理由。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这一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瞎婆婆要风里来、风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外貌、动作描写,说明瞎婆婆年事已高,动作缓慢,同时也表现了这“两元钱”对瞎婆婆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B.第③段中加点词“颤抖”“夺眶而出”写出了“我”被瞎婆婆的举动感动不能自已的表情。
    C.选文略写父老乡亲送钱,详写瞎眼婆婆送钱,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她的善良和深情厚谊,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D.选文采用插叙的记叙顺序,围绕“帮我筹学费”的事件展开叙述。
    2.作者写老婆婆双目失明的不幸遭遇和捡地瓜度日的生活艰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选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示例:①小学时一天的生活充满乐趣:上学路上吃汤圆,用书桌上的灰尘画老鼠,放学路上听评书;②小学生之间的情谊温暖纯真:“哭生”帮“我”对对子,“我”带“哭生”听评书。
    第二层次:答出学堂生活的痛苦,示例:①“读书为官”的陈腐思想,让儿童厌恶;②课本枯燥无趣,压抑儿童天性;③老师严厉粗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
    第三层次:既答出儿时生活的趣味、情感,又答出学堂生活的痛苦,示例:一天的生活既充满童趣,又充分体现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戕害。①上学路上吃汤圆、用书桌上的灰尘画老鼠、放学路上听评书,富有童趣;“哭生”帮“我”对对子,“我”带“哭生”听评书,情谊温暖纯真。②“读书为官”的陈腐训辞,让儿童厌恶;学堂读的书枯燥无趣,压抑儿童天性;师严厉粗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
    2.(1)三个短语分别写出学生桌凳高低不齐、长短不一、摆放无序的情况,突显学堂环境的混乱。节奏分明,语言活泼,富有童趣。
    (2)第一次流泪因老师毒打,第二次流泪是因读的书枯燥无趣。两次流泪,表现了“哭生”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印证了“哭生”这一别号的含义),突显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戕害
    3.示例:①相同点:思想迂腐,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呆板,只会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不同点:①文中先生上课时衣着脏污,并常于课间出去玩乐,可见其行为不端;寿镜吾先生上课时读书入神,是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②文中先生对待学生严厉粗暴,时有打骂之举;寿镜吾先生则慈善温和,极少惩罚学生。
    4.①以一声感叹起笔,不落凡俗,设下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②又以一声感叹收束全文,首尾相扣,行文自然。③反复感叹,强烈表达了儿童对辛苦、无趣的小学生活的不喜与厌倦。④体现出作品鲜明的儿童视角及对封建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②段“想到吃汤元,不觉精神一爽”,第③段“忽见同学桌上积的灰尘,伸出一个指头便去灰尘上画了无数简笔老鼠”,第⑫段“午后进学堂,读了一首唐诗。放学后,我便约哭生同去听评书”可知,无论是上学路上吃汤圆,用书桌上的灰尘画老鼠,放学路上听《水浒》评书,小学时这一天的生活都充满童真乐趣,充满快乐。
    由第⑪段“‘哭生真真可怜!我今天得了他这个好对子,如何酬谢他一下?’想了多时,想得一个妙处。原来我家街口有个茶铺,正请了一位说评书的,讲说《水浒传》。不如请他来听一听,也使他心胸开阔”可知,这一天老师布置了对对子的作业,“哭生”帮“我”对对子,“我”就想着带“哭生”听《水浒》评书,以酬谢他。让人读来顿觉小学生之间的情谊纯洁而美好。
    由第⑥段“恁迟了,怎还不曾来齐!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举人进士,岂是晏起迟眠做得到的”和第⑦段“老师这几句训辞,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我们已听得厌了,也不在意。”可知,“读书为官”的陈腐训辞,让儿童厌恶。由第⑨段“背书皆毕,老师吩咐写字,大家磨起墨来”“当下老师写了一纸对子,放在案上道:‘我回来时,都要交卷。未交的,一百毛竹板子,半个不少!’”可知,学堂读的书枯燥无趣,压抑儿童天性;由第⑧段“轮到哭生,他将书本送上教案,一不留心,把老师的茶壶微微碰了一下。登时老师哇喇喇大叫一声,把哭生一大堆书本,蝴蝶闪翅般掷了一地,然后摸出一根毛竹板子,雨点似的只顾向哭生肩背股腿之间,抽来抽去。直待手腕软了,方才放下。哭生这才带着泣声,把书一本一本背过”可知,师严厉粗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
    综上,作者详细回忆了小学时一天的生活,原因既有儿时生活的趣味、情感,又有学堂生活的痛苦。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1)“七高八矮”形容同学的桌凳高高低低的不平齐,“七长八短”是形容同学的桌凳长短不一致,“七歪八倒”形容同学的桌凳歪歪斜斜,摆放很乱。连用是三个四字短语来形容学堂上的桌凳,实际上反映了学堂环境的混乱。从形式上,一连三个短语,简短有力,节奏分明,符合文章“我”作为孩童的视角风格,富有童趣。
    (2)结合第⑧段“他将书本送上教案,一不留心,把老师的茶壶微微碰了一下。登时老师哇喇喇大叫一声,把哭生一大堆书本,蝴蝶闪翅般掷了一地,然后摸出一根毛竹板子,雨点似的只顾向哭生肩背股腿之间,抽来抽去”可知,第一次哭生流泪,是因为他不小心碰到了老师的茶壶而遭老师毒打。
    结合第⑫段“午后进学堂,读了一首唐诗。放学后,我便约哭生同去听评书。回去路上,哭生极赞《水浒》:‘假若我们读的书,都这样有趣,我就打死,也情愿到学堂里去。’”可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哭生看到了《水浒》评书的有趣,将之与学堂读书的枯燥对比,更觉得读的书枯燥无趣,因此流泪。
    两次流泪都印证了“哭生”的由来,也表现了他作为孩童的委屈与不可奈何。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由文章第⑦段“老师这几句训辞,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第⑨段“背书皆毕,老师吩咐写字,大家磨起墨来”可知,文中先生严厉且教学方式呆板。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可知,寿镜吾老师只让我们读古书,且授课内容和方式都比较单一,除书本以外的问题他都不回答,可见他思想较为迂腐。故两者相同点都是思想迂腐,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呆板,只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不同点:首先,由文章第⑤段“房门一启,老师已披了一件油污烟渍的夹衫,走到教案前。打了几个大呵欠”,第⑨段“正在此时,老师的好友,摇摇摆摆,走进学堂。此人常邀老师出去吃茶饮酒,或赌博看戏”可知,文中的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衣着形象,并在上课期间去玩乐,行为不端,没有老师应有的形象。而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可知,寿镜吾先生上课时读书入神,是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其次,由文章第⑥段“恁迟了,怎还不曾来齐!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举人进士,岂是晏起迟眠做得到的”,第⑧段“他将书本送上教案,一不留心,把老师的茶壶微微碰了一下。登时老师哇喇喇大叫一声,把哭生一大堆书本,蝴蝶闪翅般掷了一地,然后摸出一根毛竹板子,雨点似的只顾向哭生肩背股腿之间,抽来抽去”可知,文中先生对待学生严厉粗暴,时有打骂之举。而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知,寿镜吾先生则慈善温和,极少惩罚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
    首先,由第①段“啊呀,天已大明”可知,开头以一声感叹起笔,简短有力且吸引读者,自然会让人想知道天大亮了会怎么样呢?从而引出下文“我”上学时一天的有趣经历。
    其次,尾段“啊呀一声,又天明了”与首段的“啊呀,天已大明”首尾呼应,显得结构严谨完整,行文自然流畅。
    再者,由第⑦段“老师这几句训辞,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我们已听得厌了,也不在意”,第⑨段“背书皆毕,老师吩咐写字,大家磨起墨来”,第⑫段“午后进学堂,读了一首唐诗。放学后,我便约哭生同去听评书”和第⑬段“想起明早上学,恨不立刻睡着”可知,作者描写的小学生活单调而枯燥,这首尾一声感叹的重复使用,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为孩童的“我”对这样的小学生活的不满与反感,进而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的反思与批判,引发读者思考,深化文章主题。

    二、1.C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暴雨之夜,洪水泛滥;交代了他深夜赶往书店的原因;为下文搬书、赠书做铺垫;表现他生计艰难;烘托出他内心的迷茫和痛苦;衬托出夫妻之间真挚情感。
    3.照应文题;交代了主人公白手起家,经营不易;他和妻子因书店结缘,相知相爱的故事;表现了夫妻二人对书和书店的热爱;为下文他为是否要转行的纠结痛苦做铺垫。
    4.不要牵挂家里;坐铲车过去,说明街道被淹,交通不便;境况越来越危险;她正想办法支援丈夫;妻子对丈夫的鼓励安慰(关心);夫妻间患难与共,感情真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理解。
    C.结合第⑰段“要不要做点教辅资料?当初,多少人劝他进一些教辅资料,他不听!妻子也说:‘稍微卖点教辅,不影响你做文学和社科,不行吗?’他只是挑了几种作文书”,可见他开书店主要是为了文学和社科方面的爱好,并非单纯为了挣钱,更不是因为生性顽固。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①段中“夜里10点钟,雨小了,他披了雨衣出去”,第②段中“大街成了河,在路灯下泛着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暴雨之夜,城里洪水成灾;
    第③段中“店铺前的木板是他白天下班搭上的,此刻开了条缝,进水了。他跳进去开了灯,地上一层水到脚踝”“架上最底层的书,湿了一半,他把它们都拿到上边。又拿了一个不锈钢餐盘和脸盆,向外舀水”,他到书店里抢救书长辈,交代了他深夜赶往自家书店的原因;
    第④段中“这个店他经营五年了。刚开张就遇过一场暴雨”“受潮的书,作为福利都送给了顾客”,为下文㉑段“本书店免费赠书,书被泡或受潮,但不影响阅读,书目见评论区。有需要者,请发地址”,为他搬书、赠书做了情节上的铺垫;
    第⑯段“女儿三岁,要上幼儿园了,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每月至少三千。书店已小有名气,但他清楚,这只能顾得住吃喝”,写书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表现了他生计的艰难;
    第⑮段“他索性停了下来——该转移的都转移了,什么都做不了。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要不,改行吧’”,用大雨中的心理描写,烘托出他内心的迷茫和痛苦;
    结合第①段“他披了雨衣出去。妻跟在后边低声说:‘千万小心啊’”,第㉒段“手机里跳出妻子的微信:‘女儿托付给邻居,我正坐铲车过去,等我’”,通过雨夜的嘱咐和共患难,衬托出夫妻之间真挚情感。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④段中”这个店他经营五年了。刚开张就遇过一场暴雨……受潮的书,作为福利都送给了顾客”,照应了“送书者”的文题;
    第⑧段“他靠几千块钱贩卖点旧书,后来又租下了一个摊位,再后来辗转到这里”,交代了书店的来历,主人公白手起家,辛苦经营的过程;
    第⑤段中“而他最自豪的,当然是那个时常来读书的女生,成了他的女朋友。她后来常在课余跑来,坐在小小收银台边忙活,而他一得闲暇,便会坐回她身边,听她低声讲学校的事”,讲述了他和妻子因书店结缘,相知相爱的故事;
    第⑨段“‘一辈子就要跟书打交道啦!’他摸摸她的头说”,表现了夫妻二人对书和书店的热爱,为下文他为是否要转行的纠结痛苦做铺垫。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
    文章结尾,“手机里跳出妻子的微信:‘女儿托付给邻居,我正坐铲车过去,等我’”。结合第⑭段“她秒回:‘家里没停电,你要注意安全,妞刚醒,在陪她’”,可知妻子抓紧起来,是为了不让他牵挂家里;“坐铲车过去”,说明街道被淹,交通不便,从侧面反映了水灾的境况越来越危险,她正想办法去支援丈夫;“等我”,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鼓励安慰和关心,反映了夫妻间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

    三、(1)B
    (2)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叙事集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主旨,表面指丢失衣裳,深层暗喻丢失美好的品质。
    (3)①“温暖”的意思是暖和,句中表现张嫂为拾荒老人不计前嫌,帮助中年男子找到自己而感动。“羞愧”的意思是羞耻、惭愧,句中表现张嫂为对拾荒老人的误解而内疚和自责。
    ②该句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张嫂丢失衣裳后怀疑被驼背老头捡到又不能确定时的气愤之情。
    (4)示例:“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体现拾荒老人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体现拾荒老人是一个不计前嫌,助人为乐的人。
    (5)示例: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外表的美只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永久的。所以蔑视别人是轻视白己,我们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B.“第⑥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错误。第⑥段采用插叙的方式,补充交代拾荒老人的性格,不是倒叙;
    故选B。
    (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以“丢失的衣裳”为题,让人猜想丢失的什么衣裳,为什么丢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围绕张嫂找衣裳进行故事讲述,“丢失的衣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叙事集中;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丢失的衣裳”既指张嫂丢失的衣服,也暗指拾荒老人的美好品质。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温暖”本来是暖和的意思,这里是指拾荒者不计前嫌告诉中年男子张嫂的住处,男子归还张嫂衣服和医保卡,这时候张嫂感到温暖是被拾荒老人的精神所打动;“羞愧”的意思是羞耻、惭愧,结合前面张嫂对他的态度,张嫂羞愧是因为之前她对老人的误解而自责内疚。
    ②“哼,做贼心虚了吧”属于张嫂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她丢失衣服,怀疑是拾荒老人捡到了不归还时的生气,但是她又没有证据,所以有这么一段心理活动,突出了她当时气愤。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第⑦段句子“张嫂便指桑骂槐起来。那老头装聋作哑,拎着蛇皮袋若无其事地走了”分析可知,拾荒老人不与她争辩,可见他的宽容大度;
    从第⑫段句子“‘他跑上跑下帮我找了半天,找到后,他就不见了。真是个古怪的好老头啊’”分析可知,虽然张嫂冤枉过他,并且对他态度很不好,但是他仍然帮助张嫂,可见拾荒老人不计前嫌,助人为乐的人。
    (5)本题考查观点表达能力。结合本文故事以及题目要求,编写一段文字发朋友圈,与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现象和相貌奇异者甚至遭到不公平待遇有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通顺即可。
    示例:人是千差万别的,人的相貌也是千差万别的,人的相貌不同就是为了区分人与人的差别。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只看外貌,我们更应该注重人的心灵美。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的外貌,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

    四、(1)“她”忍着花粉过敏的痛苦给男孩做蒸槐花的菜,可看出“她”的善良和对男孩的关爱;男孩想吃蒸槐花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和对“她”的感激;妈妈生前亲手做蒸槐花表达了妈妈对男孩的爱。
    (2)C
    (3)①本指用手抚摸,这里写出了男孩对新书包的喜爱,以及想用书包换蒸槐花菜的忐忑心理。②写出了“她”亲手冲洗槐花的情景,表现了她的善良与富有爱心。
    (4)不能删去,划线句运用了插叙,交代了男孩想吃蒸槐花的缘由,使情节更完整。
    (5)这样写给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使文章情节有波澜,更能突出“她”的善良和富有爱心,使中心更明确。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物象和情感。
    依据第⑭段“那天,她忍着巨大的头疼回到了城市,立即就拨打了医院急救电话,其实,她有严重的花粉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她说,对于她来说,一年,她也就难受那样一次,一次也就是几天;对于男孩来说,她的一份蒸槐花,却能让男孩感知到母亲永远与自己同在”可知,“她”忍着花粉过敏的痛苦给男孩做蒸槐花的菜,可看出“她”的善良和对男孩的关爱;
    依据第⑩段“饭盒打开,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男孩当着她的面,大口的吃起来,吃到一半,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男孩一边哭一边说:‘阿姨,没错,您没有骗我,这是您亲自做的。和我妈妈做的是一个味道……感谢您阿姨,您让我再次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男孩想吃蒸槐花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和对“她”的感激;
    依据第⑩段“妈妈曾经告诉我,蒸槐花,必须地这样做,才能做出如此是味”,妈妈生前亲手做蒸槐花表达了妈妈对男孩的爱。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运用。
    第一空,满目春风意思是: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略有迟疑的意思是:稍微犹豫一会;满目卷风:比喻人愤怒的表情;满含期待:满怀希望;
    第④段“‘什么菜?只要是阿姨能做出来的,我一定满足你。’她 地看着眼前这个男孩”,这时她还不知道做菜的困难,只是形容“她”面对孩子的神态表情,所以用满目春风;
    第二空,第⑤段“男孩说完,继续 ”,这里是形容孩子的期望的心情,所以用满含期待;
    第三空,第⑥段“‘就这么简单吗?’她笑着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继而,一愣”可知,这时她已经知道做菜的问题,但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只是犹豫了一会,所以用略有迟疑。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注意分析词语的本意和语境意及其作用。
    ①依据第③段“一个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问她:‘阿姨,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中,“摩挲”本指用手抚摸,这里“男孩摩挲着手里的新书包”的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孩对新书包的喜爱;从“我能不要这只新书包,换您为我做一份菜吗”表现出,他想用书包换蒸槐花菜,对新书包既有喜爱又有不舍之情,又担心自己的愿望会落空的忐忑心理。
    ②依据第⑨段“她的手修长,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挲,似在弹奏一首落花流水的古曲”中“在水流与槐花之间摩挲”,“摩挲”指“她”清洗槐花,生动形象写出她冲洗槐花的温柔情态;由后文第⑭段“其实,她有严重的花粉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可知:她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为男孩做蒸槐花,表现了她的善良与富有爱心。
    (4)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语段的作用。要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关键是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语段或内容的联系,从整体思考。
    依据划线句子⑪段“她曾从学校老师那里得到消息,男孩的母亲因两年前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此句在文章中间,从结构上讲,运用了插叙,解开了前面③⑦⑨段情节的悬念,交代了男孩想吃蒸槐花的缘由,使情节更完整;
    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男孩的母亲因两年前到山间采菌菇,失足跌入山谷,再也没能回来”,给读者补充交代了男孩母亲去世的事实,揭示了男孩的不幸遭遇。所以,划线句,不能删去。
    (5) 本题考查小说叙述故事的技巧。依据第⑭段“其实,她有严重的花粉过敏,每年的这个季节,都需要关上窗子,宅在家里,不然,因花粉过敏,她可能会休克,可是,她还是心甘情愿地为男孩冒这个险”可知,她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更能突出“她”的善良和富有爱心;从记叙顺序来看,这样写给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使文章跌宕起伏,使中心更明确。

    五、1.     环境     炎热     艰辛
    2.父亲的工作危险艰辛我心疼他;父亲身处险境,还安慰我和母亲,我很感动。
    3.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4.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格,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合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此句描写“太阳……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这是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发出阵阵热气”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
    结合原文第⑧⑨段“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可见我们很担心父亲。“我的哭”很明显是因为“我”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心里无比的难受,感到害怕、担心和心疼。结合第⑨段“‘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父亲知道“我”和母亲很担心他,所以父亲的笑是因为看到“我”和妈妈害怕而故意装出来的,是为了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父亲在如此危险之下,还不忘安慰“我”和母亲,我心里感动万分。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结合第⑩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可知,这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所以“我”很心疼;结合“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可见,“我”从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所以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
    结合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结合第②段“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可知,天气如此炎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结合第⑦段“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可知,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有强烈的责任感;第⑪段“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写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第⑨段“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写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六、1.身处南极。“诺第留斯号”在南极被冰墙包围,成了冰山的俘虏。
    2.脱险原因:①尼摩船长处变不惊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②尼摩船长冷静镇定的指挥及身先士卒的精神。③严格遵守纪律的团队。④轮流工作的合作精神。⑤认真工作的良好态度。(任答3点即可)
    3.示例一:我认为尼摩船长和孙悟空最接近。①孙悟空身上有着妖的一面,他曾棒杀山贼土匪,场面残忍血腥,而尼摩船长也曾屠杀军舰上的船员。②孙悟空曾大闹天宫,敢向天地鸣不平,尼摩船长也曾发表宣言,要与整个人类社会决裂,两人都有反叛精神。③跟随唐僧修行的孙悟空,言语中也透露着睿智禅理,学会了洞察世事人心,而尼摩船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同样通晓事理。
    示例二:我认为尼摩船长和唐僧最接近。①唐僧作为西游团队的领导者,骑白马带领整个取经队伍西行,正如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带领众人在海底探险游历。②唐僧熟悉各种佛教经典,而尼摩船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两人都富有智慧。③唐僧心地善良,慈悲为怀,而尼摩船长救助采珠人、在海底葬礼中为死去的船员落泪等情节也体现出他善良的一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
    从第一段“第二天,3月27日,冰层已被挖掉了六米。尚剩四米需要挖去。这可是四十八小时的工作量啊。‘诺第留斯号’上的空气已经无法更新了”和第二段“一种难以忍受的沉重感使我透不过气来。将近下午三点钟光景,我的恐惧感达到了十分强烈的程度。我接连不断地在打着呵欠,打得连下颌骨都快要脱落了……我脑子在发木,软塌塌地躺在那里,既无力气,又几乎没了意识”可知,他们身处南极,鹦鹉螺号上的人们被夹入冰层,成了冰山的俘虏。鹦鹉螺号的空气不足,由此陷入缺氧的危险境地。
    2.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
    从第四段“尼摩船长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这项纪律。一到时间,他便立即把储气罐交给另一个人,回到空气混浊的艇上去。他始终那么镇静、坚定”可知,尼摩船长冷静镇定的指挥及身先士卒的精神。
    从第四段“并没有人故意延长在水下的工作时间。干完自己的活儿,便立刻把维持生命的储气罐交给喘不上气来的同伴。尼摩船长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这项纪律”可知,他们是严格遵守纪律的团队,有着轮流工作的合作精神。
    从第二段“但他一刻也不离开我的左右,而且还拉着我的手,在鼓励着我,我还听见他有气无力地在跟我说:‘唉!要是我可以不呼吸,留点空气给先生,该有多好呀’”可知,虽然他们身处困境中,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有着认真工作的良好态度。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熟悉《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两部名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找出两个性格相似或所做事情类似的人物,最后把两人所做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根据情节分析相似的性格即可。
    示例一:尼摩船长是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表面看来,他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以上内容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抗精神接近。
    示例二:尼摩船长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鹦鹉螺号”堪称神船。设计独到,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尼摩船长是他的设计师,而涉及一艘这样的船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是尼摩船长渊博的学识、对船有钻研精神还有设计天赋造就了这艘神船。他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尼摩船长很善良,这点是很显而易见的。他救了教授一行人,没有让他们死在海洋中。在船员受伤严重时,沉稳的船长“眼睛发红,脸色显出深深的忧愁,好像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船长对船员的担忧和爱护。在听到船员很快就会死时,船长掉下了眼泪,又将船员埋在珊瑚墓地中,这些无不体现着尼摩船长的善良和充满人情味。以上内容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唐僧领导整个取经队伍西行,熟悉各种佛教经典,慈悲为怀的形象相似。

    七、1.D
    2.示例:作者写老婆婆的不幸遭遇和生活艰辛,是为了下文一元钱的故事作铺垫,衬托这一元钱的来之不易,突出贫穷艰辛的老人心灵的真诚、慈善,也传达出“我”的感激之情。
    3.示例:文中的“用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是瞎婆婆给的“两元钱”(一元钱),实际上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了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才是永恒的财富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贬值,它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比拟的。(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D.本文插叙了老婆婆双目失明的不幸遭遇和捡地瓜度日的经历,围绕瞎眼婆婆卖地瓜得来的一元钱给即将上大学的“我”的故事展开;“围绕‘帮我筹学费’的事件展开叙述”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②段“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度日”,写老婆婆悲惨的遭遇,生活的艰辛;
    联系后文“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布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可知,瞎眼婆婆生活如此困苦却将卖地瓜得来的一元钱给“我”,为了下文一元钱的故事作了铺垫,衬托这一元钱的来之不易,突出贫穷艰辛的老人心灵的真诚、慈善,暗含“我”对瞎眼婆婆的感激。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理解与看法表达。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来回答。
    根据结尾段中的“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可知,“用不贬值的财富”表面是指瞎婆婆给的“两元钱”(一元钱),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一元钱本身的价值,它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它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贬值,它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再联系生活实际即可。
    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永恒的财富应当是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关爱与互助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这一份财富弥足珍贵。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小说》强化练习(含详解):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现代文阅读:小说》强化练习(含详解),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题目“烟花惊艳”有哪两层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共42页。

    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类:

    这是一份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类,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根据第⑤⑨段的拼音写汉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