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科版八下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 课件+练习 课件 26 次下载
-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十章 机械与人 练习(原卷+解析卷) 试卷 30 次下载
- 沪科版八下物理11.1走进微观 课件+练习 课件 22 次下载
- 沪科版八下物理11.3探索宇宙 课件+练习 课件 23 次下载
-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练习(原卷+解析卷) 试卷 27 次下载
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评优课课件ppt
展开11.2看不见的运动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长期堆放的煤会渗透进地板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春天柳絮飞扬
D.将糖放入水中,水会变甜
【答案】C
【解析】
A.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上,地板会变成黑色,是煤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酒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春天柳絮飞扬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将糖放入水中,过一会整杯水都变甜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受温度影响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
C.花香四溢属于扩散现象 D.热水中加入冷水变成温水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D
【解析】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扩散得越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扩散现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过程,说明分子在不停得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气味分子在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热水中加入冷水变成温水,是热量的传递,与分子的运动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用素描炭笔在纸上连续、均匀的画一笔,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笔迹变得浓淡而间断,此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物质的连续体
B.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C.固体由微粒组成,液体连成一片,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D.固体和液体均连成一片,气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到固态炭笔的笔迹在固态纸上变得浓淡而间断,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且微粒间有空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之间不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C.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
【答案】B
【解析】
A.扩散现象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故A错误;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错误;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过大,作用力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故D错误。
故选B。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如图,该实验说明了(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无规则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说明了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6.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物质具有流动性,但较难被压缩
B.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C.乙图中分子静止,甲、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D.甲、乙、丙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答案】A
【解析】
A.甲图表示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液体具有流动性,但是较难被压缩,故A正确;
B.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力力最大,故B错误;
C.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丙图分别表示液体、固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故D错误。
故选A。
7.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B.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D.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固体、气体、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故A错误;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故C正确;
D.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故D错误.
8.如图所示,图甲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乙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丙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丁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有重力
【答案】A
【解析】
当把一侧的肥皂液膜碰破后,另一侧的肥皂液分子间的引力作用,致使肥皂液的面积减小,将棉线拉了过去。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所示,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2个玻璃瓶的四种放置方法,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最合理
B.乙最合理
C.丙最合理
D.四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中,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有说服力.故BCD错误,A正确.
10.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答案】D
【解析】
由图像可知,分子间的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即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故D正确,A、B、C错误.
二、填空题
1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气温突然______。
【答案】 (无规则)运动 升高
【解析】
【分析】
[1]闻到花香,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无规则运动。
[2]温度升高,花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加快。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______;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______nm。
【答案】 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0.1
【解析】
【分析】
[1]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
[3]因为1m=109nm,所以10-10m=0.1nm。
13.劣质的油性油漆、板材、涂料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笨、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______,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答案】 无规则运动 温度
【解析】
【分析】
[1]有毒有机物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那么有毒有机物会进入空气中,造成污染。
[2]在夏天,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更剧烈,分子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4.两个人向相反的方向拉一根绳子,绳子没有被拉断,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______力.分子间既有______力又有______力,它们______(填“是”或“不是”)同时存在的.
【答案】 引 斥 引 斥 是
【解析】
[1]两人反向拉绳子的时候,其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压缩固体的时候,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3][4][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15.如图所示是演示气体______现象的实验装置,玻璃板______(选填“上面”或“下面”)的瓶子装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空气(ρ二氧化氮>ρ空气)。戴口罩可防止病毒侵入,也可过滤PM2.5,空气中弥漫PM2.5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
【答案】 扩散 下面 不是
【解析】
[1][2]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由于自身密度大的缘故,二氧化氮分子也会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就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要把密度小的空气瓶子放到上方,把二氧化氮放在下方;在抽掉玻璃板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上方空气瓶子,能够有力地证明扩散现象。
[3]空气中弥漫PM2.5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不是扩散现象。
16.如图所示,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_______ 。如图所示,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下面一只瓶子里应装入 ____ 气体。
【答案】 引力 二氧化碳
【解析】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大于玻璃析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下面一只瓶子里应装入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气体,避免自重的影响。
17.小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实验室,课余时间经常进行探究活动.
甲 乙
(1)他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当小雨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他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这是因为玻璃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
(2)如图乙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
【答案】 增大 引力 引力
【解析】
[1][2]由于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使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小于了分子直径的10倍;故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
[3]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18.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如图所示,排尽轻质吸盘内空气使之与水平固定的玻璃板完全贴合,贴合面积为0.9cm2,将质量均为423g的两铅块压紧后,用细线悬挂在吸盘下方,此时吸盘恰好不脱落且两铅块也未分离,则细线中的拉力为_______N,此时大气压强为_______Pa,g取10N /kg,不考虑吸盘与玻璃板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答案】 引力 8.46 9.4×104
【解析】
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因此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
拉力等于两铅块的重力为:
;
吸盘恰好不脱落时,大气压力与细绳对吸盘的拉力二力平衡,大气压强为:
.
三、实验题
19.请你完成“扩散快慢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案.
器材 | 3个相同的烧杯、盐水、酒精、红墨水、滴管、停表 |
实验步骤 | _____ |
数据记录表格 | _____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答案】 见解析 见解析
【解析】
[1]探究扩散快慢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该控制液体的质量、温度相同,液体密度不同,观察热运动的快慢,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实验步骤为:(1)取3个相同的烧杯,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盐水,水,酒精,(2)用滴管分别在不同液体中滴入一滴红墨水,用停表开始计时,直到液体全部变成红色,分别记录所用时间.
[2]设计表格包括:等质量、相同温度的盐水、水和酒精,红墨水在三种液体完全变红所需时间,实验数据表格:
液体种类 | 红墨水扩散时间(s) |
盐水 |
|
水 |
|
酒精 |
|
20.把50cm3的染色酒精倒入装有50cm3的水的试管中,加盖后颠倒几次使其混合,如图所示:
(1)完全倒入并混合后,观察试管中混合液体的体积,你会发现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2)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有关,混合液体不能被无限压缩是因为_________;
(3)如把50cm3的水倒入装有50cm3的酒精的试管中,此操作_________(不合理/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总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空隙 温度 分子间有斥力 不合理 见解析
【解析】
(1)[1][2]完全倒入并混合后,观察试管中混合液体的体积,会发现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100cm3;这一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3]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约剧烈。
[4]分子间存在分子引力和斥力,混合液体不能被无限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3)[5][6]如把50cm3的水倒入装有50cm3的酒精的试管中,此操作不合理;该实验是证明微粒间有间隙的实验,原因一,若先倒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的密度大,再倒水时就已经将水和酒精混合,影响实验效果。原因二,若先倒酒精,酒精在空气中搁置的时间较长,酒精易挥发,导致酒精减少,影响实验效果。
21.盈盈同学设计一组实验(如图),请同学们一齐观察实验并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_____(选填上或下)方;
(3)根据_______瓶(填上或下)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4)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______(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5)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离开水面后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了______。
【答案】 间隙(或空隙) 下 上 ④ 变大 变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析】
(1)[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和分子之间不是紧密靠在一起的,而是之间留有空隙。
(2)[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方,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
(3)[3]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所以根据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4)[4]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最高温度④下气体扩散最快。
(5)[5][6][7]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离开水面时受水分子的引力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竖直向下的物体重力、吸引力之和,所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离开水面后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会变小。
22.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 _______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_______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答案】 逐渐减小 不能 能
【解析】
(1)[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浓度逐渐降低,气压逐渐降低,即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
(2)[2]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距离较小时表现为引力;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3]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距离较小时表现为引力;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能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3.图所示,两个相同瓶子的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面的瓶中装有空气,下面的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我们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人上瓶,下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1)物理学中把这个现象叫做 __________ 。
(2)此现象表明: _______________ 。
(3)小阳建议: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这样做既能表明上述观点,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小阳的建议 __________ (选填“可以”或“不能”)采纳,因为 __________ 。
【答案】 扩散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不能 详见解析
【解析】
(1)[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如图抽掉玻璃板后,我们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人上瓶,下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均匀,物理学中把这个现象叫做扩散;
(2)[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3][4]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比空气密度大,如果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在重力的作用下二氧化碳气体也会进入下方的瓶中,所以小阳的建议不能采纳。
24.小明学习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完成了下面几组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让实验更可靠,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__(选填“A”或“B”)瓶.为了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抽掉玻璃板后需要等待约___________(选填“1min”或“10min”);
(2)如图(1)实验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
(3)图(2)实验中,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
(4)如图B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________水瓶中墨水扩散的快,这说明________跟温度有关。
【答案】 B 10min 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间存在引力 热 扩散的快慢
【解析】
(1)[1]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装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面,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瓶。
[2]由于分子的扩散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为了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抽掉玻璃板后需要等待约10min时间。
(2)[3]酒精和水混合前的总体积大于混合后的总体积,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4]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可以观察到棉线被绷紧拉向右面了,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5][6]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热水瓶中墨水扩散得快,说明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5.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处在______,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和图______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______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______有关。
【答案】 d 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不可以 e 吸引力 空隙 热 温度
【解析】
图a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b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图c说明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图d说明红墨水分子在扩散,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图e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1][2][3]图a和图d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为了证明分子是在运动的,不能用玻璃棒搅动。
(2)[4][5]图b和图e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6]图c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7][8]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热水,因为热水的温度比较高,分子运动越距离,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物理沪科版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优质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实验结论,固体分子间也存在间隙,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容易,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子动理论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课文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112《看不见的运动》课件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pptx、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doc、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学案doc、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当堂达标题doc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优质课ppt课件,文件包含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pptx、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docx、112看不见的运动同步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