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环境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学案,共11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⑲ ⑳ 答案 ①自然资源 ②环境污染 ③生态破坏 ④城市地区 ⑤发展中国家 ⑥后代人 ⑦生态 ⑧条件 ⑨社会⑩共同性 ⑪企业 ⑫发展绿色经济 ⑬生态环境的脆弱度 ⑭地理国情 ⑮禁止开发区域 ⑯区域协调发展 ⑰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⑱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⑲京津冀协同发展 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人地协调观——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例1.转变观念 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资源观资源是无限的,而且没有价值人类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环境观自然环境的价值被忽略重视能源和原料的使用方式,减少废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伦理道德观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间的规范和约束;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消费观鼓励消费,刺激生产生产时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 2.调整行为(1)政府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往往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2)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是环境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3)公众行为①重要性: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②调整措施3.加强国际合作(1)目的: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2)原则:保护地球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迁移应用】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其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下图为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2)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C.旱涝灾害 D.土地污染(3)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 )A.休闲观光旅游 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 D.水禽类养殖答案 (1)A (2)C (3)A解析 第(1)题,B、C两项属于经济效益,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芋头叶子等可作为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又可作肥料肥田,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A项正确;该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但不是主要生态效益,排除D项。第(2)题,兴化地势低洼,湖荡纵横,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C项正确。第(3)题,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可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经济、生态效益显著,A项正确;芋头叶编织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休闲观光旅游低,鱼类深加工和水禽类养殖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排除B、C、D三项。专题一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1.常见类型地理关联示意图是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图形。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一);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二);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三)。图一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生产的产品供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图二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畜禽养殖,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图三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2.判读技巧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1)顺藤摸瓜法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框中提供的已知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2)代入尝试法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迁移应用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战略规划。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1)~(3)题。(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A.黑 B.琼 C.鄂 D.新(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A.a—饮料工业 b—包装工业B.a—印染工业 b—纺织工业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D.c—食品加工 d—饲料加工(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③提高了土壤肥力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1)C (2)D (3)C解析 第(1)题,读图,图示区域种植棉花,应是我国棉花产区,黑龙江、海南不是产棉区;该地发展水产养殖等,应为河湖面积广的地区;新疆气候干旱,河流少。第(2)题,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工业;b为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加工;d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加工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第(3)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不是高新技术产业,①错误;生物质发电量小,只是补充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②错误;该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③正确;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④正确。专题二 环境与发展类综合题答题模板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地形封闭,大气稳定,水域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矿物能源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破坏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荒漠化);植物稀少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资源储量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2.可持续发展(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进行生态移民,减轻人口压力经济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宣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政策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保护环境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3.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原因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推进产业转移;加强政策的支持意义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发展区域优势;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海洋权益及海洋战略 维护海洋权益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海上执法;加强海岛建设;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提高保护意识海洋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迁移应用2】 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A、B的含义。(2)说明该循环系统的环境效益。(3)说明留民营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4)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普通公民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答案 (1)A:沼气池。B:农户(2)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3)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循环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有机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4)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多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等。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产出沼气、沼液、沼渣,所以A是沼气池;B是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消费者,B表示农户。第(2)题,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投入与排放上。投入方面,利用沼液、沼渣、牲畜粪便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利于保护土壤肥力。排放方面,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净化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第(3)题,读图可知,与传统农业相比,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提高了效益;循环利用废弃物,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变废为宝,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第(4)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减排: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等。爱护生态:不捕杀、购买野生动物;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使用有环保标识的产品等。社会调查: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开始,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地土地资源不足,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列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材料一 六百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表。时间(年)人口(102人)耕地(104 hm2)人均耕地(hm2/人)13686.6934.1510.6214036.6614.2450.63714659.4974.2450.447173621.5997.4810.346187532.72417.250.527191129.15718.4660.633198349.8620.360.408199654.6322.070.404 材料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表(104 hm2)。 河川阶地丘陵沟壑土石山区小计水田0.01--0.01水浇地0.10.01-0.11沟川地1.120.630.412.16平坡地0.222.41.213.83缓坡地0.286.062.99.24陡坡地0.011.932.264.2急坡地-0.291.271.56其他0.370.450.140.96合计2.1111.778.1922.07下面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问题。(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类型是_______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_______%。(3)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成果展示](1)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耕地不断减少。(2)丘陵 69.55(3)人地关系:人口增长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方向与建议1.调查本地重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措施。2.调查本地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现状。3.调查本地实现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状况。4.调查本地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展示与评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