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后诗第二课时课件+教学设计
展开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词的主旨。
教学重点
1.感悟词人表达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鉴赏词的技巧。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学习《相见欢》
一、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朱敦儒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靖康之乱,中原先后沦丧,朱敦儒离洛阳携家外逃。在这一段南渡流离生活中,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朱敦儒的山林清梦,让他亲身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
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今存词集《樵歌》。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相见欢,词牌名。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总算暂时获得喘息之机。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楼时所作。
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总算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时,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时所写。
学习之初即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把握词作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诗歌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相见欢》,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词作,进一步体会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感知词作内容后,再次诵读体会,更能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为下文理解词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诗意
1.把握感情
设问:古人登楼或登高,常多感慨,词中哪一句是作者的感慨?
预设 “几时收?”
追问:悲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的形式来判断)
预设 景:清秋、夕阳垂地、悲风。事:中原乱、簪缨散、吹泪过扬州。
小结: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回望故乡,满眼萧条,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2.品析具体词句
(1)品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中“夕阳垂地”的表达效果。
预设 “夕阳垂地”指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簪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三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簪缨”代指达官贵人。“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愤慨之情,也有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3)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一个“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小结:从下片品味情感,词人身在金陵,心赴扬州;出发点在金陵,落脚点在扬州。这看似是词人对扬州的无限关切,实则是词人对国家的无限热爱。这首词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这其中蕴含着词人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亡国之悲,爱国之心)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无限的悲慨,这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更是家国之悲、时代之悲。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理解词人登高的意图;然后让学生抓住意象,品析词句,进而理解感情。这样步步推进,学生便能轻松感知词人的情感。
四、品析情感
富贵公子家国仇
朱敦儒在渡江之前的四十七年的生涯之中,完全是以一个风流名士的身份存在的。他是官宦子弟,父祖的官阶虽然不高,家境却十分富裕,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他放浪诗酒之间。
朱敦儒的后期作品里,确实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出尘脱俗的气质,即使在南奔流离之际,他想的也是“放船千里凌波去”,避难时尚有浩然高举之想,只是国破家亡的大形势,终于使留恋尘外意趣的逸士,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苦难的人间。“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为国忧,为国谋,不觉怆然涕下,情调是悲凉的,也是雄浑的。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写词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六、典型习题
1.理解性默写。
(1)朱敦儒《相见欢》中象征南宋国势日渐衰微,奠定全词苍凉感伤基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朱敦儒《相见欢》中表现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朱敦儒《相见欢》词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呈现出一派苍凉沉郁的景象。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三句中“簪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三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丧国之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七、板书设计
相见欢
景 情
残阳、大地、长江 直抒胸臆 亡国之悲、爱国之心
学习《如梦令》
一、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
求创新,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2.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人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介绍词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更好地把握情感。
二、朗读诗歌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如梦令》,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针对学生朗读的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朗读:
语气:欢快、喜悦。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韵母都是“u”。
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要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要突出“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要突出“沉醉”。
2.读懂诗词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师:何为“常记”?
预设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追问:什么事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预设 呼朋引伴,聚会喝酒。
3.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学生再读词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力争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融入意境。
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词作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并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作内容,想象画面,为下文理解词人情怀做铺垫。
三、品读诗词
1.品读“醉”意
设问1:再次默读词作。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 “醉”字。表现: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设问2:词人因何而“醉”?
预设 因美酒和美景而“醉”。
设问3:除了美景、美酒,还有什么会让李清照“醉”?
预设 还有词人和自己的伙伴在一起的那种美好情谊,对年轻时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都让她深深陶醉。
小结:李清照的“醉”既是酒醉更是陶醉。其实不管“兴”也好,“记”也罢,“醉”也好,还是“误”也好,作者是“字字如金”。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醉”所以“误”,因为“醉”,所以常常记得。
2.品字悟情
设问1:如何理解两个“争渡”表达出的情感?
预设 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设问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预设 “惊”字既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四、深入探究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着“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对比悟情
设问:本词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本词:这首词写的是悠闲的生活,在词人的眼中景物都是美好的,词人通过一段美丽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从“醉”字入手,切入词作,探寻词人“醉”的原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另外,通过与《渔家傲》的对比,既勾连了旧知识,又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风格。
五、主旨归纳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典型习题
1.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追忆郊游的地点、 时间,以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记归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 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试品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争”字好在哪里。
争渡,就是强渡,抓紧划船,使劲划船一连两个“争渡”,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3.赏析词中“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字。
一个“惊”字,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荷花丛中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纯洁天真,言尽而意未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乐的旋律。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①用词简练,用语平常,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极富生活气息。②画面感很强,富有活力。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美景 美酒
醉
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