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01
    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02
    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03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七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 第8讲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释版)2022年新八年级语文部编版,共55页。

    七升八年级 语文暑假衔接
    第7讲 记叙文阅读
    (学生版)
    【学习目标】
    1. 学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明确记叙文的题型及解答方法。
    【基础知识】
    记叙文的考点、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标题类
    【题目类型】 本文用……为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
    品味一个好的标题,概括来说,主要从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标题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品味。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吸引读者关注,(2)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章的线索,(4)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技巧】
    1、品味有鲜明特点标题的答题策略
    回答这类题目时,答案的组织可采用“标题风格+标题特点+标题作用”的形式。如例(1)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参考答案应为: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四合木比作大熊猫,突出了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
    2、品味没有明显特点标题的答题策略
    有些文章标题,没有特别的特点,在品味标题妙处时,主要强调标题的作用,因此具体答题时,要有所选择,可采用“标题风格+标题作用”的形式。如例(2)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这个标题最关键的词语是“百合”,按我们答题思路,可这样组织答案:本文标题的好处在于它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并在文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百合花在文中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考点二、线索
    【题目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用……为线索有什么用处?
    【考点解析】
    文章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的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由明线和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技巧】
    1、找线索关键看:(1)标题;(2)开头;(3)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4)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事物为线索;或以时间为线索 ;或以感情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
    3、答题格式:XX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注意:线索知识点较小,常与标题、第一人称、主题等知识点一起考。
    考点三、概括类
    【题目类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情感、情节、主旨。
    【考点解析】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答题技巧】
    1、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
    (题型指向)概括事件或故事情节;根据事例填写相应的情节或相应的记叙要素。
    (解答步骤)①首先通读并读懂全文。②其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填空题,要根据示例格式作答,如果是用一句话概括的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记叙的要素加以组合,来概括事件内容。
    (答题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体会和揣摩作者情感
    要先了解文章所写事件的主要内容,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来答。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语句,往往是作者直抒情感的环节,要特别关注。
    (答题步骤)首先整体把握文中写此事物或此事件的几个层次,其次标注出文中作者情感直露的几个句子,最后加以综合,顺次列举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概括文章主题
    (1)一般就记叙文而言,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形象)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首先要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他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2)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综合考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看人物生存的环境,看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尤其是通过对主要任务性格的分析,针对其遭遇等来分析概括。
    (3)散文主题的概括,可以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完成。
    考点四、表达方式
    【题目类型】判断选文属于哪种描写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抒情
    答题公式:情感+感染力+共鸣
    答题格式:抒发人物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2、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
    (1)环境描写
    答题公式: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氛围(心情)+推动情节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交代(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代)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2)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1)肖像(外貌)
    答题公式:肖像描写+人物状况+精神品质+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肖像描写,交代(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生活)状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做铺垫。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描写情景+人物心理(精神品格)+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情景,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做铺垫。
    (3)侧面描写
    答题公式:侧面描写+衬托对象的特点+突出作者心情、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心情。
    (4)细节描写
    答题公式:细节描写+交代内容+表现内容+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体现)了……,表现了……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作铺垫。
    3、议论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的组合在一起,让读者了解人物的的思想性格,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5、说明
    起交代补充的作用。
    考点五、表现手法
    1、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好坏、辨是非。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考点六、词句赏析
    【题目类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目类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
    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考点七、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
    3、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答题技巧】 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
    【题目类型】1.综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某某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题公式】性格+品质,‚性格+品质
    【答题格式】……反映了他……品质,……反映出他……性格,他一个……的人。
    考点九、感悟拓展延伸类
    【题目类型】
    1、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某句话、某件事等谈感悟、感想、启示、心得等。
    2、理解某句话并以这句话为落脚点联系实际谈感悟。
    3、谈看法、发表意见、说理由。
    4、补充心理活动题、转换身份进行对话
    【答题技巧】
    对于这类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总之,所作的答案植根于文章,文章就是所谓的“踪”。
    具体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从文中到自己。也就是先概括文意(或引述原文),再联系实际,谈论评说。




    【考点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但借明月寄乡思
    苏美玲
    ①中秋又至,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的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②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是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看来,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早出晚以,锄草、浇灌、喷洒农药,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到秋天收成好了,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和奔头。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
    ③从月似弯眉忙到月如银盘,中秋节就到了。既然是节日,终归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满院子地追赶鸡鸭鹅,却不舍得把这些全杀了,只杀其中的一只,剩下的还要等它们下好多的蛋,拿到集市上换钱呢。
    ④因为是中秋节,要有月饼装饰呀。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三五斤月饼和一些猪肉回家。先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家送去,最后剩下一两斤月饼,留着中秋节晚上圆完月,分给我们姐弟。
    ⑤那时候,月饼里的内容很简单,不像现在各种水果风味的这么多,里面掺杂的是几粒花生米、芝麻和红砂糖白砂糖之类。月饼的包装也极其简单,用粗劣的粉红色的纸张包裹了,最上面蒙一小块长方形大红纸。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面。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⑥月如银盘挂柳梢,中秋节的晚宴终于开始了,有鸡、鸭、鹅、猪肉开荤,更有甜甜的月饼吃,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常会把肉多的菜碗分给我们姐弟,她的碗里只有一小点肉丝。我们姐弟吃到直喊“肚子胀”的程度。
    ⑦中秋节晚上,无论多忙,都不能忘记圆月的。在院子里正对着房屋窗户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子,把六块月饼和六个苹果或一堆糖果放在桌子上,再点燃一炷香。母亲直直地跪在香炉旁,深深地弯下腰,将额头紧紧地贴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一脸的虔诚和严肃,她不容我们姐弟插嘴的,我们也只在旁边瞧着,跟着母亲跪拜。
    ⑧小时候是不理解母亲这样的行为的。上了小学时,我老觉得母亲好像是“封建迷信”呢。但等长大一些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跪拜。母亲那样认真虔诚的跪拜,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候乡村里的生活太艰难,母亲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向天地祈祷我们一家人的平安和进步啊!
    ⑨等母亲祈祷完毕,就可以吃月饼了。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望着皎洁纯净的月儿,我们姐弟追逐打闹着,最有意思的是,小弟模仿乡村戏剧团里的女演员,拈一个兰花指,咿呀唱着,轻盈地走台步,逗引得我和大姐二姐笑到肚子疼,整个小院子里洋溢着一派轻松祥和的景象,
    ⑩圆月挂中天,夜渐深,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阿婆的屋里终日黑着,到晚上也不见光,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小小的院子里。我总觉得那黑洞洞的窗户像怪兽的嘴,十分恐怖。可母亲会在阿婆屋里坐上好久,直到月亮沉下了西山才悄悄回来。
    ⑪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母再不用那么辛苦地劳作,但他们依旧舍不得离开亲爱的土地。我们姐弟已经相约好:国庆节放假后,一定按时回到生养我们的老家,齐聚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谈谈今后的发展,过个团团圆圆的国庆节和中秋节。
    ⑫现在已是夜深深,有不知名的虫儿轻唱着缱绻的歌。窗外的月色正浓着。哦,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 (选自《躬耕》,有删改)
    1.一轮明月勾起作者对童年生活哪几个场景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品味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油。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在文章结尾深情地说:“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结合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思。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⑰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⑤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⑥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⑦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
    ⑧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⑨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⑩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⑪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⑫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
    ⑬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⑭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⑮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⑯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5.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②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6.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第⑧段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7.文章第⑨段和第⑯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8.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9.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⑤除了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⑧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⑨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作者:汪曾祺     有删改)
    1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含义。


    11.分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1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③段进行概括。


    13.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章最后三段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黄蜂筑巢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昼与夜,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⑨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嘛,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⑩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⑬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14.文中有两处详细的细节描写,写了黄蜂垂死时的哪两个“举动”?

    15.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16.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17.“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体现了黄蜂对待生命和死亡分别是什么态度?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意想不到的真相
    安一郎
    ①父母下岗后到市场摆摊卖菜,有空时,我会硬着头皮去市场替换一下父母,让他们歇一会儿。虽然我觉得有点难为情,但好在这里没有人认识我。
    ②没想到,暑假里的一天傍晚,我正和妈妈一起卖菜时,我遇见了同学吴昕。她是我在班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成绩与我不相上下。我们虽说同学两年了,但没讲过几句话。青春狂妄的年纪里,我们就像两只骄傲的孔雀,谁也不服谁,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③没想到,我在市场卖菜的秘密居然被她发现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看见她时,我想躲已来不及了。她看到我,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嘴张得足以塞进一个肉包子。好半天后,她才惊讶地挤出一句话:“你在这儿卖菜?”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我气急败坏地说:“关你什么事?”我低低瞥了吴昕一眼,在她脸上仿佛看到了两个字:奚落。
    ④她果真把我在市场卖菜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有一天轮到我值日,自习课时,一个女生一直在与同桌说话,我走过去低声提醒她不要影响其他同学。那女生却仰起头,一脸不屑地指着我说:“你不就是一个卖菜的,你以为你是谁呀?要你来管我?”
    ⑤班上的同学闻声,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过来,嘲讽、惊奇,各种目光交织在一起笼罩着我,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马上钻进去。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向张扬、自信的我居然会在闹哄哄的市场里卖菜。
    ⑥我也傻了,脸上一阵发烧,连反击的语言都没有,心里有种撕裂般的痛楚。
    ⑦吴昕听到后,慌忙跑过来,阻拦那个与我吵嘴的女生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她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但在她走向我时,我狠狠地推了她一下,她没防备,一个迾趄,整个人摔在地上,摔得仰面朝天。
    ⑧“真野蛮!居然动手打人。你本来就在市场卖菜,难道是我说错了?”那个挑起是非与我争执的女生不合时宜地火上浇油。几个女生扶起坐在地上哭泣的吴昕,不满地指责我,轻声安慰她,把我当成空气。
    ⑨我刚刚涌起的一点歉意即刻消失,只是在众多的指责声中,我无力反驳。我恨死了吴昕。
    ⑩那段时间里,我成了一只闷葫芦,对谁也不愿意开口。我对生活充满了厌倦,对身边的人也充满敌意。我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我还变本加厉地开始逃课。
    ⑪老师找我谈话,我低着头,一声不吭。从她焦虑的眼神中,我看得出她那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⑫吴昕再也不敢正眼看我,面对她我总是横眉怒目,我身上仿佛一夜间长满了刺,一丁点小事就会惹得我大发雷霆。
    ⑬我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冷漠和孤傲,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亏欠我。夜里,我躺在床上,思绪如云。我一次次地回想那天发生的事情,那些嘲笑声、指责声仿佛还回响在耳边,泪水悄然滑落。
    ⑭直到有一天刚下课,她走过来,支吾着对我说:“殷子,对不起!上次的事情……”
    ⑮她的声音很轻,但我听清楚了。
    ⑯“看见你现在的样子,我很难过。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没有取笑你的意思,但我没想到事情弄到最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对不起!是我考虑欠妥。”我依旧不动,但眼角渐渐湿润。在这段被人孤立的日子里,在一次次逃课出去时,我只是用表面的冷漠来掩饰内心的惶恐和孤单。
    ⑰吴昕走出教室时,塞给我一张折叠成纸鹤的字条。“殷子,对不起!上次的事情是我的错,但是那不是我的本意。在市场看见你卖菜的那一刻,我对你充满了钦佩。我佩服你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并且身体力行地为他们减轻负担。最初我并不服你,把你当成学习上的劲敌,一直铆足劲和你竞争,但知道你课余时间常常去帮父母卖菜后,我觉得我们之间的竞争不公平,我占了便宜,于是我把这事告诉给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希望他们的父母去买菜时,能够专门买你家的菜,这样你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没想到,事情到了后来,会那么深地伤害了你。对不起!”
    ⑱我仰着头,紧紧地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
    ⑲原来,这才是我意想不到的真相。
    (选自《现代青年》2021年第9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我”帮助父母卖菜,发现对手“我”因卖菜备受打击,怒视对手
    2.标题“意想不到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为什么“意想不到”。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看到我,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嘴张得足以塞进一个肉包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我仰着头,紧紧地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说说“我”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笔与纸的温情
    陈晓安
    ①春日的一个午后,学生们正专注地写着毛笔字,教室里非常安静,我在一旁看着。突然,一位学生停下笔来说,她听见笔毫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②童年记忆里,每年春节临近,父亲都会手写春联。他喝完早茶,一大早就开始裁纸。他动笔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拉纸,看着父亲在红色联纸上,用行草书潇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儿时的我猜想,写字一定是件好玩的事,而后我跟随父亲在门两侧贴上一张张手写成果。儿时盼望的春节里,少不了父亲写春联这件事,也让我对写字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在他的言辞间,我感受到他对写字的那份崇敬。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动荡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
    ④我入读小学时,身高是班级最矮的那个,被同学取笑为“矮冬瓜”。父亲常跟我讲,矮没关系,但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看着在工地劳累一天的父亲,收工回家后,还会在灯下写毛笔字,激起我对书法的好奇。趁着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起父亲的毛笔涂鸦,父亲知道后,也并无责怪之意。有一年暑假,父亲搜罗了一堆旧报纸,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毛笔。从那一天起,他帮我折纸倒墨,默默站在我身后,看着我一笔一画地写横竖撇捺。最初没字帖,父亲请村里懂写毛笔字的道长,写几个字让我照临,并带我登门求教。虽然写字有些枯燥,有了父亲的鼓励,竟也写出几分成就感。特别在夜深人静时,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
    ⑤记忆中的童年,家境非常贫穷,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买回一沓昂贵的白色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那天的我无比兴奋,仿佛是过节一般隆重,在写字桌上,我摊开洁净如雪的宣纸,在纸上恭敬专注地写下人生第一副对联作品。父亲对我在宣纸上呈现的作品很满意,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
    ⑥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从三年级开始,因为我会写毛笔字,年年被选为负责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读初一时,我的毛笔作品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
    ⑦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儿子的笔,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父亲的脸上,正露出期许的微笑。
    (2021年05月《百度文库》有删改)
    5.好的文章往往构思精巧,请你一起来说一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6.下面这两个句子很值得回味,请你仔细品读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1)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从修辞的角度)


    (2)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遘》。(从加点词的角度)


    7.文章中第③段笔锋一转,交代了父亲的经历,这样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8.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朱自清的《背影》在文章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结尾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参考本文和链接材料结合实际描写出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画面。
    【课文链接材料】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彩。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击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 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 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9.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的园一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________二识丁香花→ _________三识丁香花。
    10.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2.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从丁香花儿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迟子建)
    ①我对年货的记忆。是从腊月开始的。
    ②在置办年货上。家中的每个人都会行动起来。各司其职。主妇们要去供销社扯来一块块布。求裁缝裁剪了。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腊月里猪的叫号。总是和着缝纫机的哒哒声。缝纫机上的活儿忙完了。她们还得蒸各色年干粮。馒头。豆包。糖三角。菜包等等。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除了这些。她们还要做油炸江米条和蕉叶子。作为春节的小点心。
    ③那些平素淘气惯了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得规规矩矩地忙年。他们负责买鞭炮。买回后放到热炕上。让它干燥着。这样燃放起来更响亮。他们得拿起斧头。劈一堆细细的松木样柈子。让除夕夜的灶火旺旺的!他们还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不过在我们家。糊灯笔是我的事情。因为我是元宵节天将黑时出生的。父亲送了我一乳名“迎灯”。家人认定我的名字中有光明。糊灯笼非我莫属。不过我糊灯笼是讲条件的。那就是提前享用油炸小点心。虽然母亲不情愿。但为灯笼着想。只得依从。我给圆圆的宫灯糊上一圈红纸后。会用金黄的皱纹纸。为它铰上飘逸的穗子。沾在灯座上。让灯长出金胡子!
    ④小年前后。我会和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好像女孩子天生就是为年画生的。该由我们置办。小镇离城里十几里路。腊月天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穿得厚厚的。可走到中途。手脚还是被冻麻了。我们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就奔跑。跑得快。血脉流通得就快。身上就不那么冷了。我们跑在雪地的时候。麻雀在灰白的天上也跑。也不知它们是否也去购置年画。天上的年画。该是西边天绚丽的晚霞吧!进了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们要仔细打量那一幅幅悬挂的年画。记住它们的标号。按大人的意愿来买。母亲嘱咐我。画面中带老虎的不能买。尤其是下山虎;表现英雄人物的不能买。这样的年画不喜气。她喜欢画面中有鲤鱼元宝的。有麒麟凤凰的。有鸳鸯蝴蝶的。有寿桃花卉的。而父亲喜欢古典人物图画的。像《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年画。母亲在家说了算。所以我买的年画。以她的审美为主。父亲的为辅。这样的年画铺展开来。就是一个理想国。
    ⑤买完年画。我们会去百货商店。给自己选择头绫子。发卡。袜子。假领子。再买上几包红蜡烛和两副扑克牌。那时我们小镇还没通电。蜡烛是家里的灯神。任务完成。我们奔向百货商店对面的人民饭店。一人买一根麻花。站着吃完。趁着天亮。赶紧回返。冬天天黑得早。下午三点多。太阳就落山了。想在天黑前到家。就要紧着走。我们嘴里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睫毛、眉毛和刘海染上了霜雪。生生被寒风吹打成老太婆了!不过不要紧。等进了家门。烤过火。身上挂着的霜雪化了。我们的朝气父回来了!
    ⑥人们为自己办年货。也为离世的亲人办年货。逝去的人。未必坟茔就在近前。所以小年一过。小镇的十字路口。会腾起团团火光。人们烧纸钱时。不忘了淋上酒。撒上香烟。年三十的饺子出锅后。盛出的头三个饺子。要供在亲人的灵位前。请他们品尝。
    ⑦我小的时候。父亲和爷爷都在时。我们只在十字路口为葬在远方的奶奶烧纸。爷爷去世后。除了给奶奶买下烧纸。爷爷那里也得备一份了。等我长大成人。父亲过世了。母亲预备下的烧纸。就比往年厚了。待到十年前我爱人因车祸离世。我回故多过年。在给爷爷和父亲上过坟后。总不忘了单独买份烧纸。在除夕前夜。在我和爱人无数次携手走过的山脚下的十字路口。为回归故土的他。遥遥送上牵挂。火光卷走了纸钱。把我留在长夜里。
    ⑧我快五十岁了。岁月让我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但我依然会千里迢迢。每年赶回大兴安岭过年。我们早已从山镇迁到小城。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至于贴在墙上的年画。它已成为昨日风景。难再寻觅其灿烂的容颜了。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可这些来自暖棚的施用了化肥的蔬菜。总没有当年自家园田产出的储藏在地窖的蔬菜好吃。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
    ⑨我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年。怀念我拿着父亲写就的“肥猪满圈”的条幅。张贴到猪圈的围栏上时。想着猪已毙命。圈里空空荡荡。而发出的快意笑声;怀念一家人坐在热炕头打扑克时。为了解腻。从地窖捧出水灵灵的青萝卜。切开当水果吃。而那个时刻。蟋蟀在灶房的水缸旁声声叫着;______。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怀念腊月里母亲踏着缝纫机迷人的声响;怀念自家养的公鸡炖熟后散发的撩人的浓香;怀念那一杆杆红蜡烛。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像一个个红娘子。喜盈盈地站在我家的餐桌上。窗台上。水缸上。灶台上。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照亮的情景!
    ⑩可是这样的年。一去不复返了!在我对年货的回忆中。《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不止一次在我心中鸣响。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有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让我依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节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13.关于置办年货。本文记叙了哪些方面的事?请简要概括。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


    15.请为选文第⑨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16.你是否赞成选文第⑧段中“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的说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7.文章的标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颇有意蕴。请谈谈这个标题的好处。

    七升八年级 语文暑假衔接
    第7讲 记叙文阅读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明确记叙文的题型及解答方法。

    【基础知识】
    记叙文的考点、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标题类
    【题目类型】 本文用……为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
    品味一个好的标题,概括来说,主要从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标题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品味。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好标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特点,往往运用了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等。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吸引读者关注,(2)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3)文章的线索,(4)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技巧】
    1、品味有鲜明特点标题的答题策略
    回答这类题目时,答案的组织可采用“标题风格+标题特点+标题作用”的形式。如例(1)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参考答案应为: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四合木比作大熊猫,突出了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
    2、品味没有明显特点标题的答题策略
    有些文章标题,没有特别的特点,在品味标题妙处时,主要强调标题的作用,因此具体答题时,要有所选择,可采用“标题风格+标题作用”的形式。如例(2)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这个标题最关键的词语是“百合”,按我们答题思路,可这样组织答案:本文标题的好处在于它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并在文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百合花在文中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考点二、线索
    【题目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用……为线索有什么用处?
    【考点解析】
    文章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的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由明线和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技巧】
    1、找线索关键看:(1)标题;(2)开头;(3)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4)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事物为线索;或以时间为线索 ;或以感情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
    3、答题格式:XX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注意:线索知识点较小,常与标题、第一人称、主题等知识点一起考。
    考点三、概括类
    【题目类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情感、情节、主旨。
    【考点解析】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答题技巧】
    1、概括文中叙述的事件。
    (题型指向)概括事件或故事情节;根据事例填写相应的情节或相应的记叙要素。
    (解答步骤)①首先通读并读懂全文。②其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填空题,要根据示例格式作答,如果是用一句话概括的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记叙的要素加以组合,来概括事件内容。
    (答题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体会和揣摩作者情感
    要先了解文章所写事件的主要内容,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来答。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语句,往往是作者直抒情感的环节,要特别关注。
    (答题步骤)首先整体把握文中写此事物或此事件的几个层次,其次标注出文中作者情感直露的几个句子,最后加以综合,顺次列举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概括文章主题
    (1)一般就记叙文而言,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形象)表现了(表达了)(赞美了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首先要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他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2)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综合考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看人物生存的环境,看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尤其是通过对主要任务性格的分析,针对其遭遇等来分析概括。
    (3)散文主题的概括,可以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完成。
    考点四、表达方式
    【题目类型】判断选文属于哪种描写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抒情
    答题公式:情感+感染力+共鸣
    答题格式:抒发人物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2、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
    (1)环境描写
    答题公式: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氛围(心情)+推动情节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交代(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代)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2)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1)肖像(外貌)
    答题公式:肖像描写+人物状况+精神品质+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肖像描写,交代(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生活)状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做铺垫。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描写情景+人物心理(精神品格)+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情景,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做铺垫。
    (3)侧面描写
    答题公式:侧面描写+衬托对象的特点+突出作者心情、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心情。
    (4)细节描写
    答题公式:细节描写+交代内容+表现内容+铺垫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体现)了……,表现了……精神(性格、品质),为下文写……作铺垫。
    3、议论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的组合在一起,让读者了解人物的的思想性格,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5、说明
    起交代补充的作用。
    考点五、表现手法
    1、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考点六、词句赏析
    【题目类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目类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
    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考点七、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
    3、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答题技巧】 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
    【题目类型】1.综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某某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题公式】性格+品质,‚性格+品质
    【答题格式】……反映了他……品质,……反映出他……性格,他一个……的人。
    考点九、感悟拓展延伸类
    【题目类型】
    1、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某句话、某件事等谈感悟、感想、启示、心得等。
    2、理解某句话并以这句话为落脚点联系实际谈感悟。
    3、谈看法、发表意见、说理由。
    4、补充心理活动题、转换身份进行对话
    【答题技巧】
    对于这类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总之,所作的答案植根于文章,文章就是所谓的“踪”。
    具体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从文中到自己。也就是先概括文意(或引述原文),再联系实际,谈论评说。

    【考点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但借明月寄乡思
    苏美玲
    ①中秋又至,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的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②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是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看来,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早出晚以,锄草、浇灌、喷洒农药,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到秋天收成好了,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和奔头。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
    ③从月似弯眉忙到月如银盘,中秋节就到了。既然是节日,终归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满院子地追赶鸡鸭鹅,却不舍得把这些全杀了,只杀其中的一只,剩下的还要等它们下好多的蛋,拿到集市上换钱呢。
    ④因为是中秋节,要有月饼装饰呀。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三五斤月饼和一些猪肉回家。先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家送去,最后剩下一两斤月饼,留着中秋节晚上圆完月,分给我们姐弟。
    ⑤那时候,月饼里的内容很简单,不像现在各种水果风味的这么多,里面掺杂的是几粒花生米、芝麻和红砂糖白砂糖之类。月饼的包装也极其简单,用粗劣的粉红色的纸张包裹了,最上面蒙一小块长方形大红纸。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面。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⑥月如银盘挂柳梢,中秋节的晚宴终于开始了,有鸡、鸭、鹅、猪肉开荤,更有甜甜的月饼吃,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常会把肉多的菜碗分给我们姐弟,她的碗里只有一小点肉丝。我们姐弟吃到直喊“肚子胀”的程度。
    ⑦中秋节晚上,无论多忙,都不能忘记圆月的。在院子里正对着房屋窗户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子,把六块月饼和六个苹果或一堆糖果放在桌子上,再点燃一炷香。母亲直直地跪在香炉旁,深深地弯下腰,将额头紧紧地贴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一脸的虔诚和严肃,她不容我们姐弟插嘴的,我们也只在旁边瞧着,跟着母亲跪拜。
    ⑧小时候是不理解母亲这样的行为的。上了小学时,我老觉得母亲好像是“封建迷信”呢。但等长大一些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跪拜。母亲那样认真虔诚的跪拜,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候乡村里的生活太艰难,母亲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向天地祈祷我们一家人的平安和进步啊!
    ⑨等母亲祈祷完毕,就可以吃月饼了。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望着皎洁纯净的月儿,我们姐弟追逐打闹着,最有意思的是,小弟模仿乡村戏剧团里的女演员,拈一个兰花指,咿呀唱着,轻盈地走台步,逗引得我和大姐二姐笑到肚子疼,整个小院子里洋溢着一派轻松祥和的景象,
    ⑩圆月挂中天,夜渐深,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阿婆的屋里终日黑着,到晚上也不见光,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小小的院子里。我总觉得那黑洞洞的窗户像怪兽的嘴,十分恐怖。可母亲会在阿婆屋里坐上好久,直到月亮沉下了西山才悄悄回来。
    ⑪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母再不用那么辛苦地劳作,但他们依旧舍不得离开亲爱的土地。我们姐弟已经相约好:国庆节放假后,一定按时回到生养我们的老家,齐聚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谈谈今后的发展,过个团团圆圆的国庆节和中秋节。
    ⑫现在已是夜深深,有不知名的虫儿轻唱着缱绻的歌。窗外的月色正浓着。哦,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
    (选自《躬耕》,有删改)
    1.一轮明月勾起作者对童年生活哪几个场景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品味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油。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者在文章结尾深情地说:“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结合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思。
    【答案】1.①父母忙碌秋收。②母亲准备中秋晚宴。③家人欢享中秋晚宴。④母亲虔诚圆月。⑤小弟模仿唱戏。⑥母亲关爱邻居阿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
    2.①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中秋月色的美好,引出下文关于童年时过中秋节的回忆;②与标题和结尾相呼应,点明文章主题: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或对故乡的思念)。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饼包装纸上的油印比作娃娃的笑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油印可爱的样子,表达了即将吃到月饼时开心、快乐的心情。
    4.①勤劳,如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②善良,如母亲中秋夜给隔壁孤独的阿婆送月饼和菜。③爱护家人,如母亲圆月时虔诚跪拜。
    5.①农家收获的喜悦。秋收忙完,趁着中秋节庆祝一下,是为节日,更是为了丰收。②亲情的温暖。一轮明月,照耀大地,月圆人圆,才是真正的团圆。③助人的善良。月圆之日,我们的欢欣也能感染到孤独的邻居老阿婆。④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母亲的晚宴满足了一家人,故乡的中秋节充满了回忆。⑤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希望以后也能团团圆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②段“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是父亲和母亲”可知,父母忙碌秋收。由第④段“因为是中秋节,要有月饼装饰呀。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三五斤月饼和一些猪肉回家”可知,母亲准备中秋晚宴。由第⑥段“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可知,家人欢享中秋晚宴。由第⑦段“母亲直直地跪在香炉旁,深深地弯下腰,将额头紧紧地贴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一脸地度诚和严肃”可知,母亲虔诚地祭祀圆月。由第⑨段“最有意思的是,小弟模仿乡村戏剧团里的女演员,拈一个兰花指,咿呀唱着,轻盈地走台步,逗引得我和大姐二姐笑到肚子疼”可知,小弟模仿唱戏。由第⑩段“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可知,母亲关爱邻居阿婆。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常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由第①段“中秋又至,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可知,这一段主要是环境描写,描写中秋之夜,月色美好,环境宁静而安详。由第①段“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和第②段“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可知,进而引出对作者童年乡下生活的回忆,与标题“但借明月寄乡思”和结尾“哦,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相呼应,点明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考查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饼包装纸上的油印”比作“娃娃的笑脸”,生动形象地描写成油印可爱的样子;再结合下文第⑥段“更有甜甜的月饼吃,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可知,表达了我们开心、兴奋的心情。
    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中的“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可知,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根据第⑦段中的“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第⑧段中的“母亲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向天地祈祷我们一家人的平安和进步啊”可知,母亲是一个关爱家人的人。
    根据第⑩段中的“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能力。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出发,如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哲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主旨,包含了作者种种复杂的情感。由第①段“天上的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可知,有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追忆。由第②段“到秋天收成好了,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和奔头”可知,有农家收获的喜悦。由第⑥段“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可知,有亲情的温暖。由第⑩段“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可母亲会在阿婆屋里坐上好久,直到月亮沉下了西山才悄悄回来”可知,有助人的善良。由第⑫段“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可知,有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由第⑪段“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齐聚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谈谈今后的发展”可知,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⑰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案】1.善良、孝顺、体贴、细心,懂得感恩(对其中3个即可)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3.“酸涩”指内心被触动而产生的酸楚又流不出眼泪的感受,写出“我”被这种父子亲情所感动,也被父亲的无私付出所感动,为天下的所有父亲一辈子为儿女无私付出而感动。
    4.结构上:做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内容上:文章反复说“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是说不要打扰为儿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让他好好休息会,突出表现了对辛劳父亲的理解、心痛和爱。(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⑥⑦段“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可知,文中的“儿子”向父亲隐瞒真实的病情,可见“儿子”的善良;
    根据第⑧⑨⑩段“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可知, 文中的“儿子”让生重病的父亲靠在自己肩上睡觉,用手轻覆在父亲的耳朵上抵挡一些噪音,身体保持不动;可见“儿子”是孝顺、体贴,懂得感恩得;
    根据第⑫⑬⑭⑮段“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可知,“女儿们”陪老父亲体检,细心照料老年痴呆的父亲,搂着父亲在长椅上睡觉,刻意将衣服盖住父亲的耳朵,希望他不被吵醒;可见“女儿”是善良、孝顺、体贴,懂得感恩的。据此概括“儿子”与“女儿”的共同品质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类题,可先整体感知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通常情况下,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在修辞、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等方面富有特色,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根据第⑨段画横线句子中“扶着、轻轻地覆在”“抵挡”等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联系第⑧⑨段“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可知,此句写出了父亲因劳累靠在儿子肩上睡着了,儿子担心父亲睡得不舒服被嘈杂的声音吵醒,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手覆在父亲的耳朵上为其挡住一些噪音,通过对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的描绘,一方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另一方面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关爱,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⑰段“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联系第⑧⑨段“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第⑭⑮段“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再联系第⑰段“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可知,“我”“酸涩”的原因是,看到父亲靠在儿子肩上小憩的画面,联想到曾经两个女儿悉心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的场面,被父亲与子女间的深情打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都是在年迈时,在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卸下疲惫安心睡去,为父亲的无悔付出而感动。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来说,第⑩段“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第⑱段“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等语句,多次表现希望让父亲多睡一会儿,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从内容上来说,结合第⑰段“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第⑱段“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可知,文章多次提到不要吵让父亲多睡一会,其实是表现了父亲为儿女操劳一生,在年迈时需要好好休息了,希望路人不要打搅劳累的父亲休息,表现了对父亲一生不易的理解,对父亲年老的心痛,展现了对父亲深切的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⑤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⑥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⑦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
    ⑧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⑨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⑩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⑪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⑫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
    ⑬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⑭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⑮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⑯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5.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②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6.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第⑧段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7.文章第⑨段和第⑯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8.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9.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案】5.①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③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守在巢里的老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趴在窗口望着女儿远去的身影,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关爱/留恋/不舍。
    7.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8.(1)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
    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一面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她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9.示例: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解析】
    5.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本是以倒叙的方式写作,叙述了有关母亲送“我”我离去的三件事,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与关爱。
    第一空,通过第①段中“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第②段中“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第③段中“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离去的方向”的内容可概括为:这个周末,从母亲那里离去,她满眼不舍的送“我”走到很远;
    第二空,通过第⑪段中“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第⑪段中“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淋感冒了’”,第⑪段中“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第⑪段中“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的内容可概括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看着“我”在雨中离去。
    6.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与赏析。
    先找到赏析句子的点,“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可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分别是“母亲”“我”,喻体分别是“老鸟”“小鸟”;“眼巴巴”用小鸟对老鸟的依恋写出母亲对“我”离开的不舍,根据前文内容“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我在离开时回头看到母亲从窗口看我走远时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女儿离去的留恋与不舍。
    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情感的理解概括。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泪”中情感复杂多样。第⑧段“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这次流泪是在“我”看到母亲“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我离开时发生的,这里“泪”既有被母亲凝视关爱却无法多陪伴母亲的遗憾和愧疚,也有为母亲像守巢老鸟的孤独失落同情和无奈;
    第⑯段“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此处的泪是被母亲在医院病房“隔窗凝望我”且打电话叮嘱“我”打伞别淋着的爱所感动,想到母亲“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时,作者为母亲细腻的爱感怀感动。综上所述,可体会出“我”在母亲的关注、凝视中,既有感动又有愧疚的复杂心情。
    8.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1)联系上文“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可见母亲在“我”离开时久久站在门外,等我走远了才去关门,体现的是母亲对“我”的依恋与不舍,如果去掉“才”字,只是对我听到“关门的声音”的客观描述,使细节不够生动,不能表达出母女间这种微妙而真切的不舍之情。
    (2)“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9.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来理解。
    由周末回家母亲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以及母亲穿过长长的走廊,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并提醒“我”打伞,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
    根据第③段“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第⑩段“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可知,母亲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含蓄的,只是默默关注孩子,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共同居住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⑤除了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⑧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⑨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作者:汪曾祺     有删改)
    1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含义。
    11.分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1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③段进行概括。
    13.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章最后三段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
    【答案】10.翠湖不仅给所有人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心灵的安宁,而且翠湖在三十多年后依然把自己刻在了作者心上。
    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翠湖比作昆明的眼晴,眼是人的心灵之窗,形象地写出了翠湖之于昆明的意义,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还写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
    (2)“不名一钱”指逛翠湖不需要任何费用;“无穷无尽”指翠湖风光秀美,让人赏玩不够。
    12.①湖的四周和湖中都有堤,树林常绿;②湖水清澈、盈满、不深;③湖中有很多水浮莲,与红鱼相映成趣。
    13.文末提到近几年所听说的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为之高兴,或有点担心。这些都从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能够更好地丰富主旨,突出“心影”。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要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
    根据第①段“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得出: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根据第②段“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得出:翠湖给年轻时的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根据第⑥段“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得出:这是翠湖留给作者的“心影”。
    据此理解为:翠湖不仅给所有人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心灵的安宁,而且翠湖在三十多年后依然把自己刻在了作者心上。
    11.(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句子分析,把“翠湖”比作“眼睛”,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眼睛是重要的人体器官。结合“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分析,这个比喻既表明了翠湖和昆明的二者重要关系,又体现了翠湖的重要和美。
    (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不名一钱”原来形容极其贫穷,这里指游湖不需要任何花费。“无穷无尽”原来指没有尽头,没有限度。结合下文“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可知,在这里侧面衬托出指翠湖风光秀美,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
    1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第③段“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概括得出:湖的四周和湖中都有堤,树林常绿;
    根据第③段“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概括得出:湖水清澈、盈满、不深;
    根据第③段“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概括得出:湖中有很多水浮莲,与红鱼相映成趣。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局部的理解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进行。本文写对翠湖的怀念。根据第⑦段“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第⑧段“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第⑨段“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分析,文末⑦⑧⑨提到近几年所听说的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为之高兴,或有点担心。三段写翠湖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翠湖的牵挂,能突出“心影”,更能表现作者翠湖的牵挂与怀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黄蜂筑巢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昼与夜,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⑨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嘛,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⑩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⑬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14.文中有两处详细的细节描写,写了黄蜂垂死时的哪两个“举动”?
    15.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16.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17.“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体现了黄蜂对待生命和死亡分别是什么态度?
    【答案】14.抓住扫帚尖 整理触须。
    15.①运用比喻,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黄蜂的怜爱和赞叹。
    16.特点:勤劳   无伤人之心 (不主动攻击)
    变化: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后来觉得它可爱。
    17.强调了黄蜂对生命的热爱和不舍,无限珍惜,以及不得不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坦然,无限温柔。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④段“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可概括为:抓住扫帚尖;
    根据第⑦段“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可概括为:整理触须。
    1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画线句“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中将“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将黄蜂临死前的状态描绘的唯美、不失优雅、从容;表现了作者对濒死黄蜂的怜爱,表现了作者对黄蜂的喜爱和赞美。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⑪段“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可知,黄蜂为筑巢不停地往返;体现了黄蜂的勤劳;根据第⑫段“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可知,黄蜂在从人们头顶飞过时也不主动攻击人们;黄蜂没有伤人之心的,是善解人意的;
    联系第⑨段“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可知,之前“我”认为黄蜂是亡命之徒,是好斗的;后来“我”发现黄蜂有灵性、善解人意;再联系第⑬段“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可知,“我”认为黄蜂是可爱的。
    1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第一次出现在第③段;联系第①段“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第③段“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等语句可知,开篇写黄蜂期盼活着但是因寒冷逐渐死去,表现了黄蜂在对生活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与不舍;
    第二次出现在第⑮段;联系第⑤段“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第⑪段“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第⑫段“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第⑬段“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第⑮段“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可知,“我”后来发现黄蜂是勤劳、善良、可爱的,它们是有灵性的,并非是亡命之徒,它们能够平静的面对死亡,面对死亡时从容坦然,无限温柔。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意想不到的真相
    安一郎
    ①父母下岗后到市场摆摊卖菜,有空时,我会硬着头皮去市场替换一下父母,让他们歇一会儿。虽然我觉得有点难为情,但好在这里没有人认识我。
    ②没想到,暑假里的一天傍晚,我正和妈妈一起卖菜时,我遇见了同学吴昕。她是我在班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成绩与我不相上下。我们虽说同学两年了,但没讲过几句话。青春狂妄的年纪里,我们就像两只骄傲的孔雀,谁也不服谁,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③没想到,我在市场卖菜的秘密居然被她发现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看见她时,我想躲已来不及了。她看到我,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嘴张得足以塞进一个肉包子。好半天后,她才惊讶地挤出一句话:“你在这儿卖菜?”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我气急败坏地说:“关你什么事?”我低低瞥了吴昕一眼,在她脸上仿佛看到了两个字:奚落。
    ④她果真把我在市场卖菜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有一天轮到我值日,自习课时,一个女生一直在与同桌说话,我走过去低声提醒她不要影响其他同学。那女生却仰起头,一脸不屑地指着我说:“你不就是一个卖菜的,你以为你是谁呀?要你来管我?”
    ⑤班上的同学闻声,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过来,嘲讽、惊奇,各种目光交织在一起笼罩着我,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马上钻进去。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向张扬、自信的我居然会在闹哄哄的市场里卖菜。
    ⑥我也傻了,脸上一阵发烧,连反击的语言都没有,心里有种撕裂般的痛楚。
    ⑦吴昕听到后,慌忙跑过来,阻拦那个与我吵嘴的女生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她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但在她走向我时,我狠狠地推了她一下,她没防备,一个迾趄,整个人摔在地上,摔得仰面朝天。
    ⑧“真野蛮!居然动手打人。你本来就在市场卖菜,难道是我说错了?”那个挑起是非与我争执的女生不合时宜地火上浇油。几个女生扶起坐在地上哭泣的吴昕,不满地指责我,轻声安慰她,把我当成空气。
    ⑨我刚刚涌起的一点歉意即刻消失,只是在众多的指责声中,我无力反驳。我恨死了吴昕。
    ⑩那段时间里,我成了一只闷葫芦,对谁也不愿意开口。我对生活充满了厌倦,对身边的人也充满敌意。我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我还变本加厉地开始逃课。
    ⑪老师找我谈话,我低着头,一声不吭。从她焦虑的眼神中,我看得出她那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⑫吴昕再也不敢正眼看我,面对她我总是横眉怒目,我身上仿佛一夜间长满了刺,一丁点小事就会惹得我大发雷霆。
    ⑬我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冷漠和孤傲,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亏欠我。夜里,我躺在床上,思绪如云。我一次次地回想那天发生的事情,那些嘲笑声、指责声仿佛还回响在耳边,泪水悄然滑落。
    ⑭直到有一天刚下课,她走过来,支吾着对我说:“殷子,对不起!上次的事情……”
    ⑮她的声音很轻,但我听清楚了。
    ⑯“看见你现在的样子,我很难过。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没有取笑你的意思,但我没想到事情弄到最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对不起!是我考虑欠妥。”我依旧不动,但眼角渐渐湿润。在这段被人孤立的日子里,在一次次逃课出去时,我只是用表面的冷漠来掩饰内心的惶恐和孤单。
    ⑰吴昕走出教室时,塞给我一张折叠成纸鹤的字条。“殷子,对不起!上次的事情是我的错,但是那不是我的本意。在市场看见你卖菜的那一刻,我对你充满了钦佩。我佩服你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并且身体力行地为他们减轻负担。最初我并不服你,把你当成学习上的劲敌,一直铆足劲和你竞争,但知道你课余时间常常去帮父母卖菜后,我觉得我们之间的竞争不公平,我占了便宜,于是我把这事告诉给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希望他们的父母去买菜时,能够专门买你家的菜,这样你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没想到,事情到了后来,会那么深地伤害了你。对不起!”
    ⑱我仰着头,紧紧地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
    ⑲原来,这才是我意想不到的真相。
    (选自《现代青年》2021年第9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我”帮助父母卖菜,发现对手“我”因卖菜备受打击,怒视对手
    2.标题“意想不到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为什么“意想不到”。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看到我,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嘴张得足以塞进一个肉包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2)我仰着头,紧紧地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说说“我”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示例:“我”因卖菜备受同学嘲笑,记恨对手   “我”接受真挚道歉,原谅对手
    2.示例:“意想不到的真相”指的是吴昕想告知要好的同学,要他们的家长勤去买“我”家的菜,帮助“我”腾出更多学习时间。因为吴昕和“我”原本就是竞争对手,吴昕发现“我”去帮父母卖菜的事,“我”以为她借此打击“我”,又加上自习课上那个女生对“我”的嘲讽,让“我”认为都是吴昕故意的;没想到吴昕诚恳道歉,说出本意,所以说意想不到。
    3.(1)神态描写,“愣”“睁”“张”生动地写出了吴昕发现“我”卖菜时的惊讶表情,突出表现了她内心的意想不到。
    (2)“紧紧地”写出了“我”紧闭双眼的模样,表现了“我”心中的巨大委屈得到理解,所受屈辱得到私房后故作坚强的神态,也表现了“我”绝不屈服的性格。
    4.是一个学习优秀、内心善良豁达,勇于直面矛盾、真诚道歉的同学。(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根据题干“‘我’帮助父母卖菜,发现对手”的提示,找到④段“她果真把我在市场卖菜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⑤段“班上的同学闻声,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过来,嘲讽、惊奇,各种目光交织在一起笼罩着我”、⑥段“我也傻了,脸上一阵发烧”、⑨段“我无力反驳。我恨死了吴昕”,可知,吴昕果然将我在菜市场卖菜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以至于我被同学们嘲笑,我因此恨死了吴昕。可概括为:“我”因卖菜备受同学嘲笑,记恨对手;
    根据题干“‘我’因卖菜备受打击,怒视对手”的提示,找到⑭段“直到有一天刚下课,她走过来,支吾着对我说”、⑯段“看见你现在的样子,我很难过。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⑰段“吴昕走出教室时,塞给我一张折叠成纸鹤的字条”、⑱“我仰着头,紧紧地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可知,吴昕两次真诚道歉,让我明白了吴昕其实是想帮助我,让我恍然大悟,原谅了吴昕。可概括为:“我”接受真挚道歉,原谅对手。
    2.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根据③段“没想到,我在市场卖菜的秘密居然被她发现了”、④段“她果真把我在市场卖菜的事告诉了其他同学”⑤段“班上的同学闻声,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过来,嘲讽、惊奇,……居然会在闹哄哄的市场里卖菜”⑨段“在众多的指责声中,我无力反驳。我恨死了吴昕”可知 ,我原以为我在菜市场买菜的事被吴昕发现后,是她故意告诉其他同学来嘲笑我,以此打击我这个竞争对手,为此,我恨死了吴昕;
    根据⑯段“看见你现在的样子,我很难过。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没有取笑你的意思”和⑰段“在市场看见你卖菜的那一刻,我对你充满了钦佩。……这样你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我没想到,事情到了后来,会那么深地伤害了你。对不起”可知,从吴昕两次真诚的道歉中,我才知道吴昕原来是想让同学的家长都来买我家的菜,以此节省我的时间,让我有时间好好学习,和我原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大相径庭,所以说“意想不到”,而这才是问题的真相。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③段画线句“她看到我,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嘴张得足以塞进一个肉包子”中的“愣住”“眼睛睁得老大”和“嘴张得……包子”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下文“好半天后,她才惊讶地挤出一句话:‘你在这儿卖菜?’”可知,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吴昕看到我卖菜时的惊讶的神态,表现了她内心确实意想不到我会有如此处境。
    (2)要求根据加点词赏析。⑱画线句加点词“紧紧地”,意思是牢固地。结合“闭着双眼,生怕泪水一不小心就会滑落”语境,可知,此处形象地写出了我紧闭双眼的状态和样子,表现了我得知真相后激动的样子;结合⑯段“在这段被人孤立的日子里,在一次次逃课出去时,我只是用表面的冷漠来掩饰内心的惶恐和孤单”可知,这里面还包括了被人理解后释然的情绪和坚强、倔强的性格。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②段“她是我在班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成绩与我不相上下”,可知,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根据⑦段“吴昕听到后,慌忙跑过来,阻拦那个与我吵嘴的女生再说出什么难听的话”“几个女生扶起坐在地上哭泣的吴昕”可知,她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
    根据⑭段“殷子,对不起!上次的事情”和⑯“对不起!是我考虑欠妥”可知,她是一个勇于直面矛盾、真诚道歉的人;
    根据⑰段“,我觉得我们之间的竞争不公平,我占了便宜,于是我把这事告诉给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希望他们的父母去买菜时,能够专门买你家的菜,这样你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她是一个追求公平、内心善良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笔与纸的温情
    陈晓安
    ①春日的一个午后,学生们正专注地写着毛笔字,教室里非常安静,我在一旁看着。突然,一位学生停下笔来说,她听见笔毫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②童年记忆里,每年春节临近,父亲都会手写春联。他喝完早茶,一大早就开始裁纸。他动笔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拉纸,看着父亲在红色联纸上,用行草书潇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儿时的我猜想,写字一定是件好玩的事,而后我跟随父亲在门两侧贴上一张张手写成果。儿时盼望的春节里,少不了父亲写春联这件事,也让我对写字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在他的言辞间,我感受到他对写字的那份崇敬。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动荡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
    ④我入读小学时,身高是班级最矮的那个,被同学取笑为“矮冬瓜”。父亲常跟我讲,矮没关系,但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看着在工地劳累一天的父亲,收工回家后,还会在灯下写毛笔字,激起我对书法的好奇。趁着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起父亲的毛笔涂鸦,父亲知道后,也并无责怪之意。有一年暑假,父亲搜罗了一堆旧报纸,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毛笔。从那一天起,他帮我折纸倒墨,默默站在我身后,看着我一笔一画地写横竖撇捺。最初没字帖,父亲请村里懂写毛笔字的道长,写几个字让我照临,并带我登门求教。虽然写字有些枯燥,有了父亲的鼓励,竟也写出几分成就感。特别在夜深人静时,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
    ⑤记忆中的童年,家境非常贫穷,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买回一沓昂贵的白色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那天的我无比兴奋,仿佛是过节一般隆重,在写字桌上,我摊开洁净如雪的宣纸,在纸上恭敬专注地写下人生第一副对联作品。父亲对我在宣纸上呈现的作品很满意,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
    ⑥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从三年级开始,因为我会写毛笔字,年年被选为负责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读初一时,我的毛笔作品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
    ⑦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儿子的笔,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父亲的脸上,正露出期许的微笑。
    (2021年05月《百度文库》有删改)
    5.好的文章往往构思精巧,请你一起来说一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6.下面这两个句子很值得回味,请你仔细品读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1)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从修辞的角度)
    (2)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遘》。(从加点词的角度)
    7.文章中第③段笔锋一转,交代了父亲的经历,这样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8.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朱自清的《背影》在文章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结尾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参考本文和链接材料结合实际描写出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画面。
    【课文链接材料】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彩。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答案】5.①围绕本文的中心“笔”与“纸”展开,为下文做铺垫。②借物联想,通过一个女孩的话语引出下文回忆中的父亲,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1)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中的想法比作一股暖流和掀起了巨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有了成就感,心中充满温暖。
    (2)久久这一词语原指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叠词,正因为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的毛笔作品才能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这里的“久久”写出了父亲的喜悦、欣慰。
    7.不多余,这样写的目的告诉了“我”虽然父亲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也非常普通,同时家境贫穷,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怀着对写字的崇敬坚持了下来,也为他鼓励、支持“我”练习书法做了铺垫,暗含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8.示例一:读了初中后,我就住校了,周末回去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高高兴兴的,一大家人坐在火堆旁边吃饭,离开的时候妈妈不敢看我,我也不敢看她,爸爸就出来送我一段,后来我转过身看到爸爸的背影,再也不是小时候能把我驮在肩上的背影。顿时我就忍不住哭了,现在离开家,才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
    示例二:每逢放学回来,妈妈正忙着在厨房为我做着可口的饭菜,爸爸坐在我的一旁,陪我学习,当遇到不会的题,爸爸便会耐心地给我讲解。妈妈对我的学习甚是关心,她怕我学习累着,尽力想办法为我加强营养。至今,每天早晨给我煮一杯热牛奶的匆忙身影都还历历在目。
    【解析】
    5.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从第①段“突然,一位学生停下笔来说,她听见笔毫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可知,内容上,本段围绕本文的中心“笔”与“纸”展开,既点明“笔与纸的温情”这一题目内容;
    结构上,从“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可知,本段借物联想,通过一个女孩的话语引出下文回忆中的父亲,既引出下文内容,为写“笔和纸的故事”做铺垫,同时吸引了读者的思考,对文章的阅读产生兴趣。
    6.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关键词语的使用等几方面,结合句子的本义、含义及主题情感三方面来赏析。
    (1)本题要求从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
    从“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中的想法比作一股暖流和掀起了巨浪,联系“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可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有了成就感,以及在思想情感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心中的温暖之意。
    (2)根据题干要求,从加点词的角度来赏析。
    “久久站在展示栏前”中“久久”这一词语原指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从“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知,这一叠词表现的父亲观察的时间很长。表达出他对我书法的关注和欣赏。再联系第⑥段“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可知,正因为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的毛笔作品才能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所以这里的“久久”写出了父亲对自己付出让儿子取得好的成绩内心的的喜悦、欣慰之情。
    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段交代了父亲的经历。从“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动荡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等内容可知,父亲小时候家境贫穷,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怀着对写字的崇敬坚持了下来,表现出他一个平凡的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
    再联系第⑦段“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儿子的笔,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父亲的脸上,正露出期许的微笑”可知,这样写的目的告诉了“我”虽然父亲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表现出他鼓励、支持“我”练习书法的不容易,暗含对父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因此交代了父亲的经历并不多余。
    8.本题考查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写联系和参照本文和《背影》中与父亲的情感,描写一段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画面。
    示例:母亲亲手做的热气腾腾的可口红豆粥,爸爸拿手的饭菜因为自己的归来而摆上了餐桌,母亲的唠叨、爸爸的叮咛、睡醒后自己儿时床头明媚的阳光、小鸟在枝头欢唱似乎欢送自己的归来。母亲一遍遍催自己起床的嗔怒、儿时可爱的玩具,夜已深,一家人还在吃着热气腾腾的馄饨汤,一起聊自己儿时的糗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击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 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 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9.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的园一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________二识丁香花→ _________三识丁香花。
    10.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2.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从丁香花儿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案】9.     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     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三识丁香花
    10.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11.(1)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内心感到苦闷、忧伤.
    (2)排比联想(想象),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2.(1)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
    (2)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3)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
    (4)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解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提炼概括。
    根据题干“在废品站的园一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和“二识丁香花”的提示,找到第③段段首“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可概括为: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
    根据题干“二识丁香花”和“三识丁香花”的提示,找到第⑥段段首“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可概括为: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
    10.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的能力。判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确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本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③段“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承接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引出下文(⑥段)对现实中丁香花的叙述,“深胡同里”“春天里”叙述了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
    1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①解答此题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内涵。“苦味”本义指味道的一种,结合第④段“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理解“苦味”,指的是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结合语境“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分析,“苦味”的深层内涵指的是自己没有通过考试内心的“苦”,即忧伤、苦闷。
    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⑥段“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三句话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强化感情。由“眼前浮现出”可知,“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这是作者想象到的,运用了联想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看到丁香花时的丰富联想,表达我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启悟能力。本文写了作者三次认识丁香花的经历,可以结合三次认识的内容来概括答案。
    根据①段“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第一次是在书籍中认识丁香花的,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了解到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由此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努力塑造自我品质;
    根据③段“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第二次是在相声中引发了想一睹丁香花真容的想法,没有深刻的感悟;
    根据第⑥段“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可知,第三次,亲眼看到了丁香花,它长在胡同深处,却默默地开花,以此感悟到:我们也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根据第⑦段“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分析,以此感悟到我们也应如花一般不争不抢,学会自我沉浸。由“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分析,以此感悟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我们要不畏惧,坦然面对,感受人生的美好。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迟子建)
    ①我对年货的记忆。是从腊月开始的。
    ②在置办年货上。家中的每个人都会行动起来。各司其职。主妇们要去供销社扯来一块块布。求裁缝裁剪了。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腊月里猪的叫号。总是和着缝纫机的哒哒声。缝纫机上的活儿忙完了。她们还得蒸各色年干粮。馒头。豆包。糖三角。菜包等等。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除了这些。她们还要做油炸江米条和蕉叶子。作为春节的小点心。
    ③那些平素淘气惯了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得规规矩矩地忙年。他们负责买鞭炮。买回后放到热炕上。让它干燥着。这样燃放起来更响亮。他们得拿起斧头。劈一堆细细的松木样柈子。让除夕夜的灶火旺旺的!他们还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不过在我们家。糊灯笔是我的事情。因为我是元宵节天将黑时出生的。父亲送了我一乳名“迎灯”。家人认定我的名字中有光明。糊灯笼非我莫属。不过我糊灯笼是讲条件的。那就是提前享用油炸小点心。虽然母亲不情愿。但为灯笼着想。只得依从。我给圆圆的宫灯糊上一圈红纸后。会用金黄的皱纹纸。为它铰上飘逸的穗子。沾在灯座上。让灯长出金胡子!
    ④小年前后。我会和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好像女孩子天生就是为年画生的。该由我们置办。小镇离城里十几里路。腊月天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穿得厚厚的。可走到中途。手脚还是被冻麻了。我们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就奔跑。跑得快。血脉流通得就快。身上就不那么冷了。我们跑在雪地的时候。麻雀在灰白的天上也跑。也不知它们是否也去购置年画。天上的年画。该是西边天绚丽的晚霞吧!进了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们要仔细打量那一幅幅悬挂的年画。记住它们的标号。按大人的意愿来买。母亲嘱咐我。画面中带老虎的不能买。尤其是下山虎;表现英雄人物的不能买。这样的年画不喜气。她喜欢画面中有鲤鱼元宝的。有麒麟凤凰的。有鸳鸯蝴蝶的。有寿桃花卉的。而父亲喜欢古典人物图画的。像《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年画。母亲在家说了算。所以我买的年画。以她的审美为主。父亲的为辅。这样的年画铺展开来。就是一个理想国。
    ⑤买完年画。我们会去百货商店。给自己选择头绫子。发卡。袜子。假领子。再买上几包红蜡烛和两副扑克牌。那时我们小镇还没通电。蜡烛是家里的灯神。任务完成。我们奔向百货商店对面的人民饭店。一人买一根麻花。站着吃完。趁着天亮。赶紧回返。冬天天黑得早。下午三点多。太阳就落山了。想在天黑前到家。就要紧着走。我们嘴里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交融。睫毛、眉毛和刘海染上了霜雪。生生被寒风吹打成老太婆了!不过不要紧。等进了家门。烤过火。身上挂着的霜雪化了。我们的朝气父回来了!
    ⑥人们为自己办年货。也为离世的亲人办年货。逝去的人。未必坟茔就在近前。所以小年一过。小镇的十字路口。会腾起团团火光。人们烧纸钱时。不忘了淋上酒。撒上香烟。年三十的饺子出锅后。盛出的头三个饺子。要供在亲人的灵位前。请他们品尝。
    ⑦我小的时候。父亲和爷爷都在时。我们只在十字路口为葬在远方的奶奶烧纸。爷爷去世后。除了给奶奶买下烧纸。爷爷那里也得备一份了。等我长大成人。父亲过世了。母亲预备下的烧纸。就比往年厚了。待到十年前我爱人因车祸离世。我回故多过年。在给爷爷和父亲上过坟后。总不忘了单独买份烧纸。在除夕前夜。在我和爱人无数次携手走过的山脚下的十字路口。为回归故土的他。遥遥送上牵挂。火光卷走了纸钱。把我留在长夜里。
    ⑧我快五十岁了。岁月让我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但我依然会千里迢迢。每年赶回大兴安岭过年。我们早已从山镇迁到小城。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至于贴在墙上的年画。它已成为昨日风景。难再寻觅其灿烂的容颜了。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可这些来自暖棚的施用了化肥的蔬菜。总没有当年自家园田产出的储藏在地窖的蔬菜好吃。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
    ⑨我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年。怀念我拿着父亲写就的“肥猪满圈”的条幅。张贴到猪圈的围栏上时。想着猪已毙命。圈里空空荡荡。而发出的快意笑声;怀念一家人坐在热炕头打扑克时。为了解腻。从地窖捧出水灵灵的青萝卜。切开当水果吃。而那个时刻。蟋蟀在灶房的水缸旁声声叫着;______。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怀念腊月里母亲踏着缝纫机迷人的声响;怀念自家养的公鸡炖熟后散发的撩人的浓香;怀念那一杆杆红蜡烛。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像一个个红娘子。喜盈盈地站在我家的餐桌上。窗台上。水缸上。灶台上。把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照亮的情景!
    ⑩可是这样的年。一去不复返了!在我对年货的回忆中。《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不止一次在我心中鸣响。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有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让我依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节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13.关于置办年货。本文记叙了哪些方面的事?请简要概括。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
    15.请为选文第⑨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16.你是否赞成选文第⑧段中“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的说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7.文章的标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颇有意蕴。请谈谈这个标题的好处。
    【答案】13.主妇们扯布裁剪新衣,蒸年干粮,做点心;男孩子们买鞭炮烘鞭炮;“我”糊灯笼,买年画;给去世的亲人买祭品。
    14.运用比喻,把馒头比作爱美的小姑娘,为节日增添了喜气和欢乐。
    15.怀念“我”亲手糊的灯笼,在除夕夜里,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
    16.示例①:赞成。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查阅各种书播。动动手机就可以找到海量资讯。这样的确便利。但阅读是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完成的。没有了纸质书的墨香。没有了到图书馆阅读的氛围。未免有点缺少滋味、缺乏品质。
    示例2:不赞成。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就好像作者文中提到的“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热爱。电灯的光晕一样有美感。蜡烛无法替代电灯。电灯在很多场合都比蜡烛更合适。所谓“便利”带来的“没有滋味”“缺乏品质”。不过是对过往回忆产生的伤感情绪而已。
    17.标题出自《牡丹亭》,有文化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繁华美好的怀念和美好随着时光消逝的惋惜以及对美好注定消亡的释然。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第②段“主妇们要去供销社扯来一块块布,求裁缝裁剪了,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她们还得蒸各色年干粮,馒头,豆包,糖三角,菜包等等”“除了这些,她们还要做油炸江米条和蕉叶子,作为春节的小点心”可知,主妇们扯布裁剪新衣,蒸年干粮,做点心;
    由第③段“那些平素淘气惯了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得规规矩矩地忙年。他们负责买鞭炮,买回后放到热炕上,让它干燥着”可概括为男孩子要买鞭炮,烘鞭炮;
    由第③段“糊灯笼非我莫属”、第④段“我会和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可概括为“我”糊灯笼、进城买年画;
    由第⑥段“人们为自己办年货,也为离世的亲人办年货”“要供在亲人的灵位前,请他们品尝”可概括为给去世的亲人买祭品。
    14.本题考查修辞赏析。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馒头比作爱美的小姑娘;“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馒头上圆圆的红点是馒头的眉心,为节日增添了喜气和欢乐,也表达了作者对馒头的喜爱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句子补写。结合第③段“糊灯笼非我莫属”以及第⑨段“连看门狗也被映得一身喜气”,此段回忆三四十年前的年,一定有糊灯笼这件让“我”引以为豪的事情。怀念“我”亲手糊的灯笼,在除夕夜里,将我们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红。
    16.本题考查阅读体会。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情况分条陈述理由。
    示例:我赞同这种说法。结合第⑧段“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知,现代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很多以前需要我们花费很大人力、物力才能办到的事情轻轻松松就能办到。但是与此同时,这样的便利也让它的人情味少了很多。就比如清明节祭祀,以前我们采用传统祭祀方式,节日当天我们带着祭品,和亲人一起祭拜逝者,表达我们的哀思,但是现在出现了“网上祭祀”的方式,通过祭祀网站的纪念馆、公墓和微博扫墓墙等虚拟祭祀形式寄托自己对革命烈士、故人的思念。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便利,但是对去世亲友缅怀的过程,这些都是在虚拟网络中无法找到的。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结合第⑧段“灯笼、春联都是买现成的,再不用动手制作了。我们早就享用上了电,也不用备下蜡烛了”“我们吃上了新鲜蔬菜”“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实际”可知,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事,也使我们阅读资源、阅读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进等等。第⑧段“它已成为昨日风景”“总没有当年自家园田产出的储藏在地窖的蔬菜好吃”“可也越来越没有滋味,越来越缺乏品质”说到底是一种怀旧心理,是一种往事不可追的伤感情绪。怀旧看似面对的是“过去”,指向的却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这是因为“让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不仅是这个世界已经过去了,而且从根本上说,过去从来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存在过”。
    17.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选自《牡丹亭》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增加诗意;题目新颖独特,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意为: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⑩段“可是这样的年,一去不复返了”“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有余香”可知,题目也表达了文章主旨: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消逝的惋惜;“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让我依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也表达出作者的释然。

    相关试卷

    第12讲 记叙文阅读 -【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统编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12讲 记叙文阅读 -【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统编版)(解析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讲:记叙文(五)环境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14讲:记叙文(五)环境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14讲记叙文五环境描写-暑假讲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14讲记叙文五环境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