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140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140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1408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1408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原卷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14085/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作者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二、文言字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遂:于是。
盖:原来是。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8.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9.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1.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同步练习
一、综合性学习
1.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二、语言表达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闲人”有“赋闲之人”的意思,而不是清闲。根据写作背景可知,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因此自称“闲人”。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以看出贬谪的悲凉;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人生的感慨;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以看出赏月的欣喜;从“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漫步的悠闲。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3. (1)共同,一起。 (2)只是
4.(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澄澈的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营造出了一个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6.“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工作清闲)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漫步悠闲)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意思对即可)
【解析】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2)大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重难点词语有:但,只;闲人,清闲的人。
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庭下如积水空明”运用比喻,直接描写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借助竹子、柏树的影子,间接描写月光,描绘了一幅疏影摇曳、如梦如幻的月夜美景。
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和情感的理解。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逮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闲人”一词,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有职无权,十分清闲,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所以自然有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作者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外阅读
阅读《书杨朴事》和课内链接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及召对( ) (4)无以语之(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9.联系相关语境,推敲加点语言,赏析表达效果。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上大笑,放还山。
10.《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苏轼相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7. 共同,一同 于是,就 等到 代词,代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8.(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他)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9.(1)“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2)“大笑”是神态描写,真宗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10.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贬官黄州,却仍能半夜因月色起行,相约好友散步赏月;《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却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②句意: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
③句意:等到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及:等到。
④句意:我没有话说。之:代词,代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8.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本句重点词有:但:只是;少:缺少;如:像;耳:罢了。
(2)本句重点词有:顾:回头看;子:你;作:创作,写。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语句理解与赏析。先审题,注意题干要求,“联系相关语境”也就是上下文情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围绕情感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作答。
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面对月景,兴趣盎然,所以没有睡觉,但是自己一人欣赏有些单调,于是去寻找张怀民。所以题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亦”可见怀民也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而为入睡,这个“亦”字写突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高雅。根据原文“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可知,宋真宗遍寻天下隐者,听别人说杨朴会作诗,而杨朴却说自己不会写诗,这样的回答可谓是欺君的罪,而皇上问他难道没有提前准备,杨朴以小妾的简陋诗词以答之,了解事情始末,可知题干“上大笑,放还山”中的“大笑”是宋真宗因杨朴的真诚回答而开怀大笑,并未怪罪他,从“放还山”也可看出宋真宗未怪罪杨朴,综合可得出宋真宗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根据原文的注释“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可知苏轼写此文的时候遭遇贬谪,仕途不顺,人生失意,而根据文章“妻子送余出门,皆哭”也可以看出家人也因作者的贬谪而伤心难受,但根据文章“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可知苏轼面对妻子的大哭,幽默地安慰,也可反映出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
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谪黄州,但是并未沉浸在仕途失意中,而是有闲情逸致赏月,“欣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开心喜悦,与好友张怀民在庭院中赏月,为自己和怀民能赏到如此月景而自豪,也体现了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
语文八年级上册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3课“飞天”凌空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3课“飞天”凌空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2课与朱元思书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12课与朱元思书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3课使至塞上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13课使至塞上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