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精练
展开1.注释译文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作品鉴赏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B.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C.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D.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展现出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用两幅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的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6.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巡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意,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能融情入景。
B.【乙】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C.两首诗都描写了“月”,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都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
D.两首诗的结尾句都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别之意,表达了对朋友、故乡的怀念惜别之情。
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为“我从家乡启程,万里行舟,依依不舍地送走朋友,看到朋友远行,也勾起了我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野花竞相开放,却还没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的沙漠中烽火台上孤烟直上,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天色已晚,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不禁生出无限的哀愁”。
9.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点明友人送别的地点,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B.颔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种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C.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10.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到楚地游览一事。
B.颈联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
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
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里的山与水,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出了诗人由川入楚,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B.领联描写,诗人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
C.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
D.尾联抒情,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4.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u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语文八年级上册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3课“飞天”凌空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3课“飞天”凌空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2课与朱元思书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解析版docx、第12课与朱元思书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知识梳理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