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3.2 熔化和凝固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3.3 汽化和液化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4.1-4.2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4.3 平面镜成像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广东省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4.4 光的折射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升华和凝华课时作业
展开3.4 升华和凝华
1.(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错误的是( )
A.拉开冰箱门能看见的“白气”——液化 B.冬季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升华
C.冬季南湖公园里的水结了冰——凝华 D.给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熔化
2.(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3.(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4.(2022·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5.(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烘干湿手 B.哈出白气
C.霜打枝头 D.湖面结冰
6.(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A.草叶形成“白霜” B.冰雪遇暖消融
C. 露的形成 D.冬天河水结冰
7.(2022·广东河源·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吸热使菜不被冻坏
B.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汽化现象
C.夏天在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水蒸发吸热
D.舞台上“干冰”制造的“烟雾”,是“冰”升华形成的
8.(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9.(2022·广东潮州·八年级期末)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属于液化的是( )
A.在寒冷的冬天,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从口中呼出“白气”
B.在严寒的冬夜,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常有小冰花出现
C.在炎热的夏天,可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
D.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的表面常有水珠出现
10.(2022·广东·深圳中学八年级期末)对物态变化中四种现象的下列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其内侧会逐渐出现小水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这句诗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11.(2022·广东韶关·八年级期末)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碗中液态氮沸腾,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碗壁出现白霜,则( )
A.看到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B.碗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碗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2022·广东·连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八年级期末)真空镀膜是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从而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能够完成真空镀膜的原因是(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
B.金属熔化后再凝固到玻璃镜头上
C.金属升华后再液化到玻璃镜头上
D.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13.(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以下对中华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B.“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吸热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放热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和雪的形成都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14.(2022·广东·平远县平远中学八年级期末)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积雪阵地上,仿佛“冰雕”群像,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画面,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场景的重现,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雪是水蒸气遇到粉尘而结成的小液滴
B.战士们哈气成雾是因为水蒸气遇冷而结成的小冰粒
C.战士们用哈气的方法可加速融化雪来代替饮水
D.战士们用吹气的方法可加速融化雪来代替饮水
15.(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下图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春天,雾绕群峰
B.夏天,雨笼山恋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千里冰封
16.(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的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枝头结霜
B.山间起雾
C.雪人变小
D.海面结冰
17.(2022·广东汕尾·八年级期末)“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中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中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8.(2022·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9.(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判断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衣柜里樟脑丸日久变小——凝华 B.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升华
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汽化 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液化
20.(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廖同学的实践作业,自制“简易冰箱”(如图)。他用盘装水,在盘中放了一小碗米饭,外面罩上吸水性比较好的棉纱布,保持纱布的边缘浸在水中(使纱布一直处于湿润状态)。将“简易冰箱”放置在通风处,经验证可让米饭保质60小时。则此简易冰箱工作过程中,发生了( )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升华吸热 D.液化放热
21.(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22.(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23.(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以下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
A.南极地区是冰的世界,但空气比北京还要湿润
B.同学呼出的每一口气都是一朵小小的“白云”
C.早晨,荷叶上的小水滴不见了
D.冬天,北方屋檐下形成晶莹剔透的冰锥
24.(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在标准大气压下,如图所示用水浴法做“冰的熔化”和“碘升华”的实验。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
(1)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2)冰和碘都经历了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1)和(2)都正确 D.(1)和(2)都错误
25.(2022·广东·红岭中学八年级期末)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晚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干冰在常温下熔化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空气中水蒸气凝华
C.秋天清晨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河面上水蒸气汽化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壶中冒出的水蒸气液化
26.(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小敏同学把-78.5℃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一杯25℃的水中,发现杯中水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并且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气”,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中的水沸腾了
B.水面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杯中水里冒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水面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7.(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气压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气压、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状态交界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气压下,当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液态
B.在气压下,当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在气压下,将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D.在气压下,将室温下碘物质缓慢加热到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28.(2022·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升华现象( )
A.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B.冬天室外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变干
C.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D.夏天洒在室外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29.(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30.(2022·广东·红岭中学八年级期末)“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已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其中部分节气包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31.(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秋季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用在额头贴“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医生建议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厚被子,是因为盖厚被子阻碍了汗液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
32.(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门时常常会看到一团“白雾”。这是因为夏天空气温度较高,冰箱内外部温差较大,冰箱______(选填“内”或“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水滴而形成的。现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地清新空气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33.(2022·广东潮州·八年级期末)夏天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_____现象;人工降雨利用干冰____过程吸热现象; 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面一会儿就“冒汗”是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
34.(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的空气后液化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这个过程需要_____热(选填“吸”或“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和小水滴从空中落下,小冰晶_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35.(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北方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常出现冰花,这是 _____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朝向 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一面;夏天开空调时,窗玻璃上常出现水珠,水珠出现在玻璃朝向 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的一面。
36.(2022·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八年级期末)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个过程要______热。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37.(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它是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霜花在窗的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38.(2022·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____(填具体的物态变化名称)成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同时迅速______(选填“吸收”“放出”)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热量,使水蒸气______(填具体的物态变化名称)成水滴,实现人工降雨。
39.(2022·广东江门·八年级期末)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返回时将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因此,给飞船降温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一种非常有效的降温方式叫“烧蚀防热”,它的做法是:在飞船表面涂一层高分子固体材料,让这些材料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上述过程,你认为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这些物态变化都是______过程。
40.(2022·广东·连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八年级期末)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___________时从人体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___________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连州冬季清晨有时出现霜,霜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41.(2022·广东茂名·八年级期末)就餐时小华发现服务员往一杯水中投入了干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菜肴马上变得美轮美奂。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小水珠。
42.(2022·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填写下列空格处各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
A、春天清晨小草上结露珠是 _____;
B、冰棒化为水是 _____;
C、卫生球变小是 _____;
D、冬天夜晚瓦上结霜 _____。
43.(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请把如图所示四个实例的描述补充完整。
(1)图A: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华轻敲桌面,把耳朵贴在另一张课桌上的小燕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小华轻敲桌面的声音。把两张课桌分开一个小缝,小燕听见小华轻敲桌面的声音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B: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音箱发出声音时,烛焰会摆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3)图C: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半分钟后,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霜;
(4)图D:纸的着火点约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400℃,若将装有水的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发现纸锅没有燃烧,原因是:______;当水烧干后,纸锅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着火燃烧。
44.(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再传捷报!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素有“神箭”美誉,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火箭,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实现多个首次,即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首次长期在轨停靠6个月,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______(选填“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既降低______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被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______后______形成的;
(3)火箭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箭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箭体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______(填一个物态变化)从而保证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45.(2022·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寒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志愿军战士渴了就把雪直接塞进嘴里,把雪_______成水解渴(填物态变化),战士们眉毛、帽边沿绒毛的霜是战士们呼出的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形成霜的过程要_______热。
46.(2022·广东江门·八年级期末)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__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要________ (选填“吸”或“放”)热.
47.(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横线上写出引文涉及的相应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________、“或凝成小冰晶”________、“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________.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_____________.
48.(2022·广东·深圳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_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_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通过___________方法实现的,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这些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打开冰箱门,室内温度将会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49.(2022·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电冰箱工作时,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_______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并 _______热量,使冰箱外侧温度升高。液态的制冷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
(1)冰箱中的“制冷剂”应具有沸点 _______(“低”或“高”)的物理性质;
(2)冷冻室中霜的形成属于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 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除霜所形成的水,由箱内经引水管流至冰箱底部蓄水盒中,自动蒸发。
50.(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汽车的问题:
(1)炎热的夏天,当把汽车停在室外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车内的温度会很高。如图1所示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___________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
(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___________(填“内”或“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
(3)为了安全,汽车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运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如图2所示,表3是一个司机驾驶一辆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从表中可知_____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请在图4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大致图像( )。
(4)驾驶员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酒后驾驶,开车打手机,也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导致___________(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原行驶速度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54
15
20
72
20
34
108
30
54
图3
51.(2022·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小惠最近在了解了一些有关冬奥会的信息:
(1)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冰墩墩”,如图所示,某游客与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模型一起合影,该模型的高大约_______
A.1.6dm B.16cm C.160cm D.16m
(2)2021年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火炬的名称叫做“飞扬”。该火炬外壳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而成,不仅具有“轻、固、美”的特点,而且在1000℃的温度下不会起泡、开裂。以下特性与该材料无关的是_______;
A.密度小 B.硬度大 C.耐高温 D.导电性好
(3)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新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将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_______吸热,使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_______(均填物态变化)循环使用,排出的余热用于生活用水、融冰池融冰等;
(4)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_______吸热,使水_______成冰(均填写物态变化)。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拉开冰箱门能看见的“白气”,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冬季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时雪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冬季南湖公园里的水结了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给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A.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
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露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应选B.
4.A
【解析】
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定型成为镜架,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
5.C
【解析】
A.烘干湿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故是汽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哈出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水蒸气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故是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湖面结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解析】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使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A错误;
B.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过程,故B错误;
C.夏天在教室地面洒水降温,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属于蒸发现象,蒸发吸收热量,故C正确;
D.舞台上出现的“烟雾”是由于干冰升华时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8.A
【解析】
A.白雪开始消融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露珠属于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霜属于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冰是水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9.B
【解析】
A.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玻璃窗内表面的小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符合题意;
C.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在冰棒周围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自来水管表面常有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水管液化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
A.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内侧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气”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解析】
A.看到的“烟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碗中液态氮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碗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不变,故C符合题意;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固态的金属直接变为了金属蒸气,这是一种升华现象;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受冷变为固态的金属膜,这是一种凝华现象。所以这层膜镀的产生是先升华后凝华。
故选D。
13.C
【解析】
A.水蒸气变成液态水滴附着在地面的草上叫做露,所以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雨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液态水,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雨还可能是高空的固态冰晶熔化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
D.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要放出热量。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14.C
【解析】
A.雪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
B.战士们哈气成雾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C.战士们哈气时,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雪液化放热,雪吸收热量,从而熔化成水,故C正确;
D.战士们吹气时,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蒸发吸热制冷,雪不会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15.C
【解析】
A.雾是液态小水滴,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雨是液体,它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固态小冰晶,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冰是固体,它是由液态的水放热凝固后形成的,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
A.枝头结霜,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山间起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雪人变小了,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符合题意;
D.海面结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A
【解析】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正确;
B.霜的形成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液态变为气态,是液态水吸收热量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错误;
D.雾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漂浮在空中,故D错误。
故选A。
18.A
【解析】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9.C
【解析】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
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正确;
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0.B
【解析】
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制冷来使食物降温的,故“简易冰箱”的工作过程利用了水的汽化吸热,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1.D
【解析】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2.A
【解析】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55℃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故选A.
23.C
【解析】
A.南极空气湿润是由于冰升华,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因此比较湿润,故A不符合题意;
B.嘴里呼气产生的“白云”是嘴里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早晨荷叶上的小水滴由于汽化会变成水蒸气,消失不见,故C符合题意;
D.冬天屋檐下的冰锥是水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A
【解析】
由题意可知,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在图甲中,试管内的冰会从固态熔化为液态,该过程吸热;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在图乙中,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所以碘不能发生熔化现象,即不能从固态熔化为液态,但是在加热过程中,碘仍能吸收热量。
故选A。
25.D
【解析】
A.春晚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迅速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秋天清晨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是河面上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 “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26.C
【解析】
A.杯中的水并没有达到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故A错误;
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放入25℃的水中,遇热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里冒出的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
BD.水面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并不是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故BD错误。
故选C。
27.C
【解析】
AB.结合图像由题意可知,在119.6kPa气压下,当温度t=114℃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液、气三种状态;在119.6kPa气压下,温度t>114℃的区域都在曲线OB下方,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温度t<114℃的区域在曲线OC上方,碘物质一定处于固态,不可能为液态,故AB均错误;
CD.由图像可知,在101.3kPa气压下,碘物质在温度为100℃时处于气态,25℃时处于固态,将100℃的碘蒸气冷却至25℃时,碘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会发生凝华现象,凝华要放热;反之,将25℃的固态碘缓慢加热至100℃的过程中,由图像可知不会有液态碘出现,碘会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碘会升华,不会先熔化再汽化,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8.B
【解析】
A.霜是在极低的温度下,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室外冰冻的湿衣服由于在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吸热不能熔化,直接升华变成了水蒸气,故B符合题意;
C.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在冰棒周围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洒在室外地上的水吸热后变成水蒸气,属于蒸发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B
【解析】
将液态氮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由于水温远高于液态氮的沸点,使液态氮剧烈汽化变成氮气,并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水放热凝固变为冰,所以会在水面上产生固体,故B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C
【解析】
A.由气态变成液体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热熔化形成的,故B错误;
C.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中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正确;
D.由液体变成固态属于凝固,需要放热。水结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31. 升华 吸热 汽化
【解析】
[1][2]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升华吸热。
[3]小孩发热时加盖被子,控制了汗液的表面积和表面的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变慢,吸热少,不利于降温,所以小孩发热时不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32. 外 液化 升华
【解析】
[1][2]冰箱外的温度高,在打卡冰箱时,冰箱外的水蒸气突然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滴。
[3]固体清新剂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所以发生了升华现象。
33. 蒸发(汽化) 升华 液化
【解析】
解:(1)夏天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属于汽化现象.
(2)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故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现象;
(3)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面一会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就“冒汗”是液化现象.
【点睛】对物态变化的分析时,要抓住物态变化的前后状态,然后对号入座.
34. 凝华 放 熔化
【解析】
[1][2]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液化成小水滴或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液化或凝华放热。
[3]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和小水滴从空中落下,小冰晶由固态变成液态,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形成雨水。
35. 凝华 室内 室外
【解析】
[1][2]北方寒冷的冬天,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室内温暖的空气接触朝内的窗玻璃时,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了固态的冰花。
[3]夏天开空调时,室内气温低,室外的热空气接触朝外的窗玻璃后,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36. 升华 凝华 放
【解析】
[1]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2][3]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即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也就是发生了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37. 液化 凝华 内表面
【解析】
[1]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2][3]窗子上的霜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窗子的内表面。
38. 凝华 吸收 液化
【解析】
[1]凝华是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气态变成固态,因此是凝华。
[2]干冰变成气体是升华,升华需吸收热量。
[3]水蒸气变成水滴,是气态变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39. 熔化 汽化 升华 吸热
【解析】
[1][2][3]飞船表面的高分子固体材料在吸收热量后可能从固态变为液态—熔化,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也可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所以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
[4]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都需要吸热,能够防止飞船在高温下烧坏。
40. 汽化 水蒸气 凝华
【解析】
[1]皮肤涂上酒精后,酒精迅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所以感觉凉快。
[2]冰棒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冰棒周围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3]霜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41. 升华 吸收 液化
【解析】
[1][2][3]“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常温下易升华;往一杯水中投入了干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杯内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使杯子和水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即“白雾”。
42. 液化 熔化 升华 凝华
【解析】
A.[1]春天清晨小草上结露珠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2]冰棒化为水是固态的冰熔化成液态的水。
C.[3]卫生球变小是由固态的卫生球部分升华变为气态。
D.[4]冬天夜晚瓦上结霜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固态的霜。
43. 能 变小 能量 凝华 水沸腾时,水的最高温度约为100℃,且温度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会
【解析】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因此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华轻敲桌面,把耳朵贴在另一张课桌上的小燕能听见小华轻敲桌面的声音。
[2]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当把两个桌子分开时,声音通过桌子和空气进行传播。和之前只通过桌子进行传播相比较,声音会变小。
(2)[3]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生的音箱前,由于音箱的纸盆在振动,带动空气振动,故发现烛焰随着声音来回摆动,说明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3)[4]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了小冰晶,形成了霜。水蒸气由气态变成了固态的霜,这个物态变化称为凝华。
(4)[5][6]将装有水的纸锅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发现纸锅没有燃烧,是因为给水加热后,水升温沸腾,但水的最高温度即沸点约为100℃,沸腾时水的温度将不再升高,因此达不到纸的着火点183℃,所以纸锅不会燃烧。但当水被烧干后,由于酒精灯火焰温度约400℃,超过了纸的着火点183℃,因此纸锅会着火燃烧。
44. 液 温度 吸热 汽化 液化 升华
【解析】
(1)[1]相同质量的液体和气体,液体的体积比气体的体积小得多,为了节约空间,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液态的。
[2]将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分别是降温液化和加压液化,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中对于燃料和氧化剂的液化对这两种方法均采用了。
(2)[3]当火焰喷到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时,水池中的水受热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保护发射台。
[4][5]火箭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受热汽化变成水蒸气,而高温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又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3)[6]箭体表面涂的特殊物质在火箭穿过大气层时会吸热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从而保证温度不会上升得太高。
45. 熔化 凝华 放
【解析】
[1]雪变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体,是熔化过程。
[2]战士们眉毛、帽边沿绒毛的霜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形成霜的过程是凝华过程,需要向外界放出热量。
46. 室内 凝华 放
【解析】
冰花的形成是热的小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而成的,室内的温度高,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要凝华,所以在室内,而凝华是放热的.
考点:凝华放热
47. 液化 凝华 熔化 熔化 升华 用洗完米的水浇花
【解析】
(1)“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凝成小冰晶,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液化、凝华放热;熔化吸热.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用水后随手关水龙头;刷牙时不开长流水,用杯子装水;洗菜(衣)水再用来冲厕所等措施,都能够节约用水.
48. 液化 汽化 压缩体积 放 凝华 上升
【解析】
(1)[1][2]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在冷冻室里发生汽化,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制冷物质在冷凝器里发生液化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液化过程放热。
(3)[5]如若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不严密,外部空气进入冷冻室,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霜。
(4)[6]关闭冰箱门时,制冷剂将冰箱内的热量“搬送”到外部,可使室内温度上升。打开冰箱门,内外的总能量不变,不应该影响室内温度,但由于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所以最终使室内温度有所上升。
49. 汽化 吸收 液化 放出 低 凝华 熔化
【解析】
[1][2][3][4]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迅速汽化,汽化时要从冰箱内吸收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侧的冷凝器,在此冷凝剂液化,液化时放出热量。
(1)[5]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
(2)[6]冷冻室中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7]冰箱的自动除霜功能实际上就是通过化霜系统加热使霜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50. 反射 内 凝华 原行驶速度 反应距离
【解析】
(1)[1]光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在铝箔材质表面发生反射,进入车内的光线减少,降低车内温度。
(2)[2][3]冬天,车内温度高于车外,车内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放冷凝华成霜附在玻璃内表面。
(3)[4]由图得,汽车的原运动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长,说明汽车的原行驶速度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5]汽车在反映距离里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距离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4)[6]司机反应时间保持原有速度行驶,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反应距离变长,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51. C D 汽化 液化 升华 凝固
【解析】
(1)[1]“冰墩墩”模型身高与人体接近,约
160cm=1.6m=16dm
故选C。
(2)[2]具有“轻、固”的特点,说明材料的密度小、硬度大;在1000℃的温度下不会起泡、开裂,说明材料耐高温,导电性与该材料无关,故选D。
(3)[3][4]液态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地板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 ,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循环使用。
(4)[5][6]“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使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变成冰。
初中物理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2节 密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2节 密度同步练习题,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练习题,共1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课后测评,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