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优秀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优秀ppt课件
苏传《汉书》武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汉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代表作有《汉书》《两都赋》《咏史诗》。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写的。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和《史记》合称“史汉”。《汉书》与《史记》对比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丘明) (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编订)史书形式补充-----纪传体: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匈奴汉朝汉朝和匈奴的战争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 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而匈奴作为一个流窜于塞北大漠的野蛮部落,生产极其落后,要靠互相兼并、抢掠、侵略获取财富来补充他们的需要,因而人人好战,人人利战。汉朝则与此相反,对匈奴发动战争,从财物上考量实际就是得不偿失。 为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要拿出大量的军费,这对帝国的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汉朝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后,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匈奴的威胁,但是国家还需要积累实力,便一直隐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尤其是文帝、景帝在位的四十年里,国家日益发展富强起来。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起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 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 苏武传》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苏武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1.注字音 第一部分(第1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 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第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文章结构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男子长辈的尊称)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身份)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重点词句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3.阅读2-4段,总结苏武两次自杀的经过。4.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卫律: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劝降) 先威胁连坐之罪要挟; 再以“复举剑拟之”威逼他; 最后以自身投降而得富贵的经历利诱。4.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5.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5.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6.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7.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为国家而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物形象正面描写:语言、行动等细节刻画人物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其他人物的映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面对威逼利诱,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忠贞不二。苏武的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映衬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1)张胜 苏武(2)卫律 苏武(3)李陵 苏武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1)张胜 苏武(2)卫律 苏武(3)李陵 苏武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副使张胜的屈降朋友李陵的劝降自然环境北海无人处廪食不至天气寒冷环境描写苏武人物形象总结苏武 忠君爱国、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大义凛然 坚韧不拔、爱憎分明。 苏传《汉书》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课内容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千秋载,文本解读第四段,文本分析第四段,文本解读第五段,文本分析第五段,文本解读第六段,文本分析第六段,文本解读第七段,文本解读第八段,文本解读第九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班固《汉书》之,题目解说,班固与《汉书》,体裁时间跨度体例,年左右,表志传,两书合称为,“史汉”,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