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段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瘟疫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名词。瘟疫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从古代就已有记载的鼠疫、天花、疟疾,到现代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作为明清两朝人民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与较高死亡率的瘟疫不断地在文学作品里有所反映,这些作品折射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首先,蕴含道教医学文化。明清时期是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出现过《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道教医学专著。明清文学中对病因的认知很多源于道教学说。如“鬼神致病”的观念,《治瘟箓》中详细描述了主四季瘟疫的东南西北中五方瘟鬼,认为他们可使人类在不同时令里害上瘟疫;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且在多数故事里,药符被赋予了宗教神力,能够轻松治愈瘟病。
其次,融入因果报应理念。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便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报应思想。佛教传入后,又与“因果报应”的思想相结合。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尤其是话本小说中十分盛行。鲁迅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这种宣扬美德的内容不仅出现在小说中的抗疫故事里,还存在于民间抗疫故事以及文人笔记中,例如浙江海盐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棋盘石》。
再次,反映群众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及传统祛疫习俗。瘟疫缘何突然袭来又为何渐渐平息,在清末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之前并没有科学系统的解释,所以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的古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无解的。于是大众便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去解释这一灾难,由此还衍生出许多民间祛疫习俗。有的人认为瘟疫爆发的缘由与瘟鬼痘神有关,甚至将瘟疫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像《三国演义》开篇的中平元年(184)瘟疫。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外戚宦官专权为患,因此四方灾异四起,汉灵帝中平元年的瘟疫便是一大异象,它成了张角兄弟鼓动农民起义的正当借口。如《红楼梦》第21回描写巧姐出痘,短短几句话杂糅了医药治疗、清淡饮食、供奉痘神、冲喜讨吉等习俗。
不过,明清时期的医学也并非对瘟疫一无所知,比如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温病派代表人物吴有性就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书《温疫论》,他提出“疠气说”,并认为“时疫能传染于人”,即瘟疫具有传染性。
明清小说中的抗疫题材故事是那个瘟疫频发年代集体历史记忆的反映。一如现实之残酷,抗疫故事里的广大人民总是首当其冲地成为大瘟疫的受害者。时代在进步,当下的医学发展水平与明清时期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的抗疫措施早已系统化,全民抗疫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
(摘编自杨雨秋《明清小说中抗疫故事的类型与文化背景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规模瘟疫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留下难以愈合的集体伤痛。
B.《水浒传》中京师大瘟疫,天师张真人受命祈禳抗疫,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
C.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清小说中十分盛行。
D.古人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从三个方面论述抗疫故事中蕴含道教医学文化。
B.文章论述抗疫故事的文化背景,多次引用经典小说,具有典范性和说服力。
C.文章对于群众对瘟疫的认知和当时的医学水平的论述,能体现议论的辩证。
D.文章紧扣“文化背景”这个核心,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两朝的文学故事反映当时的瘟疫情况,这是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体现。
B.《三国演义》中张角兄弟借助瘟疫鼓动农民造反,“天意”使他们师出有名。
C.我国在清朝初年就有了第一部关于瘟疫的专著,这是古人抗疫智慧的结晶。
D.文章末尾今昔对比,广大人民的地位完全不同,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
【答案】1.A
2.B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这个方法颇有道教特色”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是“道医和道士经常作为抗疫主力出现,如《水浒传》开篇的京师大瘟疫,仁宗钦差洪太尉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故事里的抗疫方法也颇具道教特色。如药符治病法,《三国演义》中的张角就是使用此种方法”,可见天师之事是为了讲其成为抗疫主力;
C.“突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张冠李戴,原文第三段是“抗疫故事主要体现了“善有善报”的思想,特别是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了这样的观念”,可见福报阻疫型故事突出的是故“善有善报”;
D.“无可非议”错误,“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是古人“对瘟疫进行了唯心的解读”的原因看,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唯心解读”都是有问题的。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典范性”不当,引用经典小说,这属于引用论证或例证,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据此得出典范性的结论。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意在传达抗疫必胜的信念”于文无据。原文最后只是说“而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与瘟疫的斗争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也是不断进步的”,这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没有选项说的意思。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单身群体的主要特点为单身时间普遍较长,相应地,独居独处的时间也会加长。数据显示,2021年2月,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
从单身原因调查结果来看,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其次,被动性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
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身人口将可能持续增加。预计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9200万人。这为单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根本驱动力,推动单身经济的规模持续发展。
(摘编自艾媒网《单身经济报告》)
材料二:
(图片来自知乎网)
材料三:单身经济,也称一个人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单身经济”崛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国这股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往往有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质量,消费能力强,从而使得“单身经济”在市场上充满了生命力。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教师秦喜亮认为,单身经济的产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他说:“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轻,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单身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继续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相较于普通群体,单身群体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改变,这必然会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类别,出现更多新的岗位,是对消费的一种促进。
(摘编自余度《单身经济正在崛起》)
材料四:“单身经济”爆火不是好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单身人数持续增长,这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也容易出现风险隐患,比如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单身产品”越多,“单身经济”越火,其实也是滋生单身人口的温床,不仅不利于存量单身人士“脱单”,也是在鼓励更多人加入单身队伍,因为单身生活看上去很潇洒,很舒适。从这个角度来说,“单身经济”爆火将会给我国人口、社会等方面带来负效应,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而非单身消费者这一占比只有27%。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
(摘编自《“单身经济”爆火,是一把双刃剑》)
4.下列对“单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婚恋观念的改变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促进了单身经济的崛起,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B.从消费偏好的角度看,单身人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购买品质更好、价格较贵产品的比例均高于非单身人群。
C.单身经济的爆火也得益于不少单身人士拥有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可以预测它未来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D.以“悦己”为目的的消费看似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事实上可能会给单身者的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单身潮的出现是由于单身人士的社会与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而且与异性建立关系会加重彼此间的压力。
B.在我国单身经济崛起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消费。
C.从单身人口数据和社会效应来看,我们要高度关注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鼓励存量单身人士“脱单”。
D.材料一侧重于单身经济的发展背景,材料三侧重于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而材料四侧重于单身经济的负效应。
6.“单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避免其负效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B
5.A
6.(1)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避免给人口带来负效应;(2)单身者做好经济规划,合理消费,避免经济风险;(3)正确认识“悦己”消费观,避免造成自私自利、难相处的性格局限。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B.“均高于”错误,从材料二图表来看,在“食品饮料”方面低于非单身人群。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是由于……”“会加重……”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和“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文中说的是“主要是来自……”,可见还有别的原因;文中说的是“在某种层面上……”,选项忽略了这一限制。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考虑“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负效应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分析如何避免。
如材料一提到“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即“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这种婚恋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单身经济的发展,由此就带来人口的负效应,如材料四提到“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如材料四提到“单身经济”带来的负效应,“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单身者就要做好个人的经济规划,避免出现经济风险。
如材料四还提到“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单身者往往是为了取悦自己,这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一消费观,避免出现这些性格局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达,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为“冬日絮语”,其中写出了作者在冬天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用透过阳光的香棒叶子烘托生命的纯净圣洁,用叶子的勃勃生机衬托阳光的明媚和神奇,引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智慧。
B.透过玻璃上的冰洞,作者发现了明亮的严冬世界,对比起葱茏的幽暗的夏天,他觉得这才是春天的感觉。
C.“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一句,写出了冬日天空的高远、清澈、庄严,它深藏着奥秘,吸引着人们不断思索。
D.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冬天会沿着阳光和温暖的方向,穿越黑暗和阴影,走出严寒,走向春天。
8.赏析第10段画线句“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
9.有人评价冯骥才散文时写到“平凡的表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请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传达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7.B
8.①运用了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将琴音比作光束和金色的鸟,生动形象地展现琴音的丰富和美好;②叠词,“明明灭灭、强强弱弱”形象表现出琴音不同亮色的特征;③表达出音乐能够激发人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或“思索”)清除人心灵上的幽暗,抚慰人的心灵。
9.①阅尽人生,才能享受博大丰富的安宁;②拥有透明纯净的心灵,世界就会变得纯洁光明;③世界上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④要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⑤失意时,要努力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就终会走出困境。(答到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对比起葱茏的幽暗的夏天”说法错误,原文是“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也就是说作者是将夏天比作人生的青春,并没有将现实的夏天和冬天作对比。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文中的句段的表达效果,可从该段在用词、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表现文本主旨、构成行文线索以及其在过渡、伏笔、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本题要求赏析第10段画线句“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本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琴音比作光束和金色的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琴音的丰富和美好,同时,将琴音比作光束,用听觉来表达视觉,还是通感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通感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灵动,体现了鲁宾斯坦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句话表达出音乐能够激发人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清除人心灵上的幽暗,抚慰人的心灵。就如“金色的鸟”飞入“布满阴影的地方”,用自身的光亮驱除黑暗。这一句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抚慰作用。
最后,在用词上,句中两处运用了叠词,“明明灭灭、强强弱弱”,通过叠词的运用,表现出琴音不同亮色的特征。同时,叠词的运用让句子朗读起来顿错有致,更加富有音韵美。
9.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对于这篇文章中作者所传达的人生感悟,应结合文章内容来具体分析。
如在第3段中作者写到,“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达,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人的变老并非只有负面的作用,它也代表着经验的积累和对世事的通达。所以此处通过自己的感受,作者指出:阅尽人生,才能享受博大丰富的安宁。
在第6段中,作者提出了“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的问题,很明显,世界的混沌是由于人们心灵的混沌所造成的,只有拥有了透明纯净的心灵,世界才会变得纯洁光明。
在第7段中,作者还发现“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这恰恰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
也是在第7段,作者说“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作者虽然以问句提出,但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生命的计量,不仅在于它的长度,还在于它的宽度与深度,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与广度。
最后,作者还说到,“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告诉读者,失意时,不要慌张,要努力创造一个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就终会走出困境。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临蓄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葳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B.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C.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D.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B.高皇帝是庙号,太祖、太宗,是谥号。庙号、谥号都是君主去世后,后世给他们上的。
C.丁男,成年男子即有丁男繁衍之族。也指已及服役年龄的男子;丁女,已到服力役年龄的成年女子。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带着鸟迁徙流动,很难制服他们。
B.汉高帝不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的劝告,于是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
C.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好大喜功,派蒙恬率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攻打越人。
D.奏书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严安等人,相见恨晚,任命他们做了郎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2)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答案】10.C
11.B
12.A
13.(1)(秦始皇)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
(2)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客观形势不允许啊。男子拼命地耕作,也不够粮饷,女子纺纱织布也不够做帷幕,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
“不足”是“人众”的谓语,且“人众不足”与“兵革不备”是并列主谓短语,所以在“足”后面断开,排除AD。
“道路”是做“死者”的定语,中间不断开,应在“道”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高皇帝是庙号,太祖、太宗,是谥号”错误。高皇帝是谥号,太祖、太宗是庙号。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带着鸟迁徙流动”错误,由原文“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可知,应是迁徙流动如鸟飞。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将”,率领;“逾”,越过;“北”,方位名词作动词,北进。
(2)“畔”,通“叛”,叛乱;“灭世绝祀”,后代被灭,断绝祭祀;“穷兵之祸也”,判断句,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
参考译文:
临蓄人主父偃上书。他在奏书中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客观形势不允许啊。男子拼命地耕作,也不够粮饷,女子纺纱织布也不够做帷幕,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后来直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略边塞的土地,听说匈奴的部队聚集在代谷之外,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说:‘不可进攻匈奴。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汉高帝不听他的劝告,于是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高皇帝后悔不已,便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此后天下安定下来,便都忘记双方动干戈的事了。匈奴难以制服,不是一代了。侵扰掠夺人畜财物,成为他们的职业,他们的天性就这样。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将会给百姓带来疾苦。”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踌躇满志,好大喜功,只想威扬海外,于是派蒙恬率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攻打越人。在这个时期,秦朝兵连祸结,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南方又陷入百越之地,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进而不能退。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生活艰难困苦,活不下去,纷纷自尽于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所以,周王朝的灭亡是因其衰弱,秦王朝的灭亡是因其强盛,都是因不改变国策造成的结果。现在,朝廷要征服南夷,诱使夜郎国前来称臣,降服了羌人和僰人,攻占了葳州,建筑城邑,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了龙城,议论的人都称赞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这样做只是群臣得到好处,对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的计策。”奏书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晚我们才相见!”任命他们做了郎中。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梦
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九日登高台寺
沈辂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菊梦》抒梦中情,写醒时怨,虚实结合,写出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读后令人产生无限悲凉之情。
B.《菊梦》是《红楼梦》中众人结社赋诗时黛玉所作,这种风雅之事已成俗,可从沈诗中得到印证。
C.沈诗首联写登高所见所感,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
D.曹诗借梦表达想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交,沈诗“对酒披襟”则直接描绘出作者率性而为的风姿。
15.两首诗均以景结情,其意蕴却迥然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曹诗结句描写梦醒后的场景。枯黄的草、寒冷的烟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②沈诗结句描写宴会结束时,意犹未尽的场景。霞光满天,色彩绚烂,营造出一种宏远阔大的意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恣意豪放、自由洒脱的形象特点。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错误,王维诗表达的是登高望远,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而本诗中写的是诗人与朋友们一道登高观景,饮酒吟诗的愉悦心情,感情不一致,也并不含蓄深沉。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重要句子的能力。
曹诗写“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醒之后,梦中追寻的美好均不复存在,只剩下衰草寒烟,让人感到无限凄冷。与梦中寻找到的希望、美好相较,现实实在太过孤独凄凉,黛玉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沈诗写“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宴会结束,在座众人诗文皆如珠玉,令人称赞;而“归去迟迟”,写出诗人与朋友们迟迟不愿散去筵席,意犹未尽的心情。此时的“满落霞”,不是黄昏的凄凉,而是绚烂美妙的晚霞之景,“满”字营造出宏远阔大的意境,烘托出诗人愉快自由、洒脱豪放的心情。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2)《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用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淡雅宜人,别有一番情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泣涕、涟、鉴、苔痕、帘。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 ,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 ,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 。今天,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双向的
B.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
C.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内外统一的
D.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共赢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应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
B.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
C.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
D.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人一等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携手
B.出类拔萃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协同
C.高人一等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携手
D.出类拔萃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协同
【答案】17.B
18.B
19.A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依据后文“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可知,“强制、强迫”是被压迫的,不平等的,故与其相反的应是“平等”,强调文明交流的平等性。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只有一处语病,即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相对应的介词“对”;
另外依据后文“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可知,强调的是“推动不同文明”,所以此句的话题也应是“人类文明交流”,所以应将“人类文明发展”放在前面。符合以上语法特点的只有B。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高人一等”意为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而“出类拔萃”意为超出同类,多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根据语境陈述对象为“人种和文明”,不属于“才德”方面,所以应填“高人一等”;
第二组,“勃勃生机”意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蓬勃朝气”意为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常形容新生向上的样子,强调“有活力”,此句陈述对象为“本国文明”,侧重于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强调“有活力”,所以应填“勃勃生机”;
第三组,“群芳竞艳”和“百花争艳”含义相当,但“百花争艳”会与第三空前面的“百花园”出现重复,此空用“群芳竞艳”更贴合;
第四组,“携手”指齐心、联合做某事,“协同”指互相配合、协助做某事,语境中的“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更需要齐心和联合,故第四空应填“携手”。
故选A。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在江西都昌,稻田养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作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新门路。
( ),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就曾过着“饭稻羹鱼”的自给生活。作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稻虾共作之所以能成为农户的重要增收途径,不仅来自每亩多产出的百余斤小龙虾,( )。相比普通水稻种植,该模式能实现粮渔双赢:与虾共生的水稻不打药、不施化肥,游弋水中的虾苗能松土、摄食害虫,粪便还可肥田。市面上,这样的绿色虾稻米比普通稻米贵好几倍。
近年来,随着租地、农资、人工费用的上涨,种粮成本有所增加。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折射出的正是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的调整。( ),另一头是市场对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怎么种地才更挣钱?种粮者必须从种植模式上转变思路。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根据第二、三段内容给“稻虾共作”下个定义,要求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0.(1)我国拥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
(2)也来自水稻品质的同步提升(或 也来自品质提升后的水稻)
(3)一头是传统种植效益下降
21.稻虾共作是一种通过调整粮食种植生产方式,在稻田养虾,产出绿色虾稻米,且能多产出龙虾增收,实现粮渔双赢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下句“早在2000多年前”“饭稻羹鱼”强调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据此应填:我国拥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
第二空,前文指出稻虾共作成为农户重要增收途径的原因,“不仅”后是递进分句,指出另外一层原因,前句说小龙虾产量提升,后句应该说水稻品质提升,据此应填:也来自水稻品质的同步提升(或“也来自品质提升后的水稻”)。
第三空,前文“种粮成本有所增加”“稻虾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折射出的正是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的调整”指出种粮者面对成本增加、种植模式上的转变问题,此处与“另一头”强调市场需求并列,“一头”应指出传统种植效益下降的问题,据此应填:一头是传统种植效益下降。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确定“稻虾共作”的属概念是: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然后提取信息,找到它的属性特点:结合“折射出的正是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的调整”概括出这种模式的性质是“调整粮食种植生产方式”,结合“自每亩多产出的百余斤小龙虾”“水稻品质的同步提升”概括出具体做法是“在稻田养虾”“产出绿色虾稻米,且能多产出龙虾增收”,结合“该模式能实现粮渔双赢”概括出结果是“实现粮渔双赢”。
根据以上信息用“稻虾共作是一种……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单句形式表述,注意调整不同信息之间的逻辑顺序。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凡是中国人都能讲出自己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故事。
针对某些学生不重视母语(汉语),导致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振华中学举办了一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提振民族文化自信”的专题座谈会。
为了打开同学们的思路,举办方提供了以下几组有关中国文化的栏目供同学们选写。
A组:诗经、论语、史记; B组:书法、国画、歌舞; C组:汉服、唐装、旗袍;
D组:品茶、饮酒、美食; E组:春节、端午、中秋。 F组:孔子、李白、苏轼。
G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请你先从以上栏目中任选一组,然后再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重点谈谈自己更欣赏其中哪一种,以突出中国文化的自信。
要求:不脱离材料范围,夹叙夹议,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900字。
【答案】例文:
笔走龙蛇 入木三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今天这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专题座谈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笔走龙蛇,入木三分”。
在举办方提供的B组栏目:书法、国画与歌舞中,我更欣赏书法。
不可否认,书法、国画、歌舞各有其美。国画讲究写意而不在写实,采用白描或工笔手法来描绘景物,常于简单的水墨两色间描绘出万千风光,国画中多山水画,水墨画,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而歌舞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些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溯上下五千年,历代歌舞如《韩熙载夜宴图》上舞女所跳的六幺舞,风靡一时,展现了女子的曲线美;又如当今河南卫视推出的《祈》《唐宫夜宴》《兰陵王入阵曲》等系列歌舞晚会视频,舞蹈的魅力真可谓震撼人心。
但我还是钟情于笔走龙蛇,入木三分的书法艺术。
可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鼻祖”。从中国汉字字体演变角度来看,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演变过程。再从中国字笔画简繁角度来看,它又经历了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但不管怎样演变,有一点必须承认,中国的文字之美不但没有失色,,反而越来越绚丽多彩。——这些,也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为享誉世界第一书法艺术的中国书法,字形由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提勾折组成,它讲究结构的匀称,运笔的功力,如楷书中“下笔顿顿,落笔顿顿,横平竖直捺如扫,点点如桃撇如刀”。难怪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意美以感心,三也。”此言得之。
汉字的神奇美,自然引来古今无数大师为此折腰,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师。“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颜真卿“颜体”的浑厚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书法,雄强坚毅,风神俊逸;苏轼书法,用墨丰腴,落字错落,率意天真;毛体布局严谨,用笔恣肆,浑然天成,遒劲刚健,纵逸奔放,大气磅礴……
凡是中国人都能讲出自己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故事,在此我简略地讲一个入木三分的故事。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皇帝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从此,“入木三分”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有句古话说得好,“见字如面”。书法代表了中国的“颜面”,不少外国朋友惊叹、折服于中国的书法。在一些拍卖会上,有些书法作品甚至拍出上亿天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学好书法,传承文化自信。
庆幸的是,作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我的母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书法大赛。你看:在书法展览墙边,无数学生留连忘返,羡慕不已。这难道不能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吗?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希望有关部门多举办书法活动,以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尊重母语,重视书法,多了解中国文化,以提振国人的文化自信。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主要考察考生关注热点能力、权衡思辨能力、夹叙夹议能力、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能力能力。
材料给出了振华中学举办专题座谈会的背景,面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有些学生却不重视母语,导致文化不自信,可见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行文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写作目的:
振华中学举办“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专题座谈会的目的是:解决某些学生不重视母语,导致文化不自信的问题,从而提振民族文化自信。这个需要在开头或结尾点题!
2.选准对象。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讲什么?材料中提供了七组素材,有诗词名著,有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类,有传统节日,有文化人物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熟悉的程度,自选一组。注意“任选一组”的要求,还有“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不能“跨组”权衡比较。
3.权衡比较。
命题要求规定考生只能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重点谈谈自己最欣赏其中哪一种,可以讲述与之有关的文化故事,可以抒写所选之物的文化之美,可以通过切身感受重点谈自己“最欣赏的一种”,以突出中国文化的自信。注意必须将同组中的另外两种文化拿出来比较,然后再重点谈“自己最欣赏的一种”。切忌顾此失彼。
4.画龙还须点睛。
讲完自己最欣赏的文化故事后,切莫忘记回扣举办“座谈会”的目的——即点明主题。
5.是否采用发言稿载体,本命题没有直接要求,考生可以自行处理。
立意:
1. 着我华夏之裳,传承千年文化根脉。
2. 过好传统节日,提升文化自信。
3. 阅读经典,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吉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