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8 化学反应原理选择题专项训练新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8 化学反应原理选择题专项训练新解析版),共16页。
专题08 化学反应原理选择题
专项训练
1.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电池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干电池在长时间使用后,锌筒被破坏
C.铅蓄电池在工作中,负极每消耗1 mol铅,则硫酸溶液中就转移2 mol电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答案】C
【详解】
A.干电池是一次性电池,铅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A选项正确;
B.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被氧化,因此长时间使用后,锌筒被破坏,B选项正确;
C.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每消耗1 mol铅,外电路转移2 mol电子,硫酸溶液中不能转移电子, C错
D.氢氧燃料电池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且工作的最终产物是水,故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D选项正确;答案选C。
2.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上述数据,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
序号
金属质量/g
金属状态
/
/mL
溶液温度/℃
金属消失的时间/s
反应前
反应后
1
0.10
粉末
0.5
50
20
35
50
2
0.10
块状
0.8
50
20
35
3
0.10
粉末
0.8
50
20
36
25
4
0.10
块状
1.0
50
20
35
125
A.<125
B.实验1和3表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
C.实验2和3表明,反应物接触面积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
D.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是反应本质相同
【答案】C
【分析】
由题给实验数据可知,实验1和3、2和4固体的表面积相同,稀硫酸浓度不同,实验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2和3浓度相同,固体表面积不同,实验目的是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四组实验金属质量完全相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相近,可能是实验时选用的稀硫酸过量,反应消耗金属的质量相等,导致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也可能是实验中反应物的量比较少,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导致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详解】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金属消失的时间越短,由分析可知,实验2和4固体的表面积相同,稀硫酸浓度不同,实验4中稀硫酸浓度大于实验2,反应速率快于实验2,则实验2金属消失的时间>125,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实验1和3反应前的温度相同,固体的表面积相同,稀硫酸浓度不同,说明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故B错误;
C.实验2和3浓度相同,固体表面积不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实验3的反应速率快于实验2,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有影响,故正确;
D.由四组实验金属质量完全相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相近,可能是实验时选用的稀硫酸过量,反应消耗金属的质量相等,导致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也可能是实验中反应物的量比较少,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导致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C。
3.N2和H2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微观历程及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如下,用、、分别表示N2、H2、NH3,已知:N2(g)+3H2(g)⇌2NH3(g),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③过程,是吸热过程
B.③→④过程,N原子和H原子形成了含有极性键的NH3
C.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D.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答案】C
【详解】
A.②→③过程是化学键断裂的过程,是吸热过程,A正确;
B.③→④过程,N原子和H原子形成了含有极性键的NH3,B正确;
C.合成氨反应是放热非农业,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C错误;
D.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D正确;故选C。
4.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3Y2(g)⇌2Z(g),X2、Y2、Z起始浓度分别为0.2mol/L、0. 6mol/L、0.4mol/L,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对的是
A.X2为0.4mol/L,Y2为1.2mol/L B.Y2为1.0mol/L
C.X2为0.3mol/L,Z为0.2mol/L D.Z为0.7mol/L
【答案】A
【分析】
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分析。
【详解】
如果反应正向进行,则依据极限法可知
如果反应逆向进行,则依据极限法可知
这说明X2的浓度介于0和0.4mol/L之间,Y2的浓度介于0和1.2mol/L之间,Z的浓度介于0和0.8mol/L之间,所以选项A中的X2为0.4mol/L,Y2为1.2mol/L是不可能的。答案选A。
5.已知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M(g)+3N(g)⇌2P(g)+2Q(g),改变条件测得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能正确表示反应最快速率的是
A.v(M)=0.5 mol·L-1·min-1 B.v(N)=1.2 mol·L-1·min-1
C.v(Q)=0.4 mol·L-1·min-1 D.v(P)=0.01 mol·L-1·s-1
【答案】A
【详解】
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根据方程式可知如果都用N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则选项A~D分别是[mol·L-1·min-1]0.5×3=1.5、1.2、0.4×1.5=0.6、0.01×60×1.5=0.9,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选项A。
6.取50 mL过氧化氢水溶液,在少量I−存在下分解:2H2O2=2H2O+O2↑。在一定温度下,测得O2的放出量,转换成H2O2浓度(c),如下表:
t/min
0
20
40
60
80
c/(mol·L−1)
0.80
a
0.20
0.10
0.05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20 min时,测得O2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则a=0.40
B.40~60 min,消耗H2O2的平均速率为0.0050 mol·L−1·min−1
C.第30 min时的瞬时速率小于第70 min时的瞬时速率
D.FeCl3溶液对H2O2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答案】C
【详解】
A.反应20min时,测得O2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其中氧气的物质的量是0.01mo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双氧水的物质的量是0.02mol,浓度是0.02mol÷0.05L=0.4mol/L,由于双氧水的起始浓度是0.80mol/L,则a=0.80-0.40=0.40,故A正确;
B.40~60min,消耗过氧化氢的浓度为(0.20-0.10)mol/L=0.10mol/L,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v==0.005mol/(L•min),故B正确;
C.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过氧化氢的浓度不断减小,某一时刻分解的过氧化氢的量也不断减小,故第30min时的瞬时速率大于第70min时的瞬时速率,故C错误;
D.I-在反应中起到催化的作用,故也可以利用FeCl3代替,故D正确。故选C。
7.已知气体A和B发生反应生成C,其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由图可知,化学反应过程中,包含着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
D.气体A、B、C可能分别为H2、Cl2和HCl
【答案】B
【详解】
A.根据图示可以将反应表示为A+B=2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项正确;
B.该反应为单质与单质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物A、B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得到了化合物C,C项正确;
D.A、B为单质,通过化合反应得到了C,可能是H2与Cl2化合生成HCl,D项正确; 答案选B。
8.工业上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2NH3(g),在实际生产中为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采取的温度越高越好
B.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采取的压强越高越好
C.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选用适当的催化剂
D.可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使氨气溶解以提高反应速率
【答案】C
【详解】
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快,但温度过高会消耗更多的燃料,因此实际生产中的温度不是越高越好,A错误;
B.压强越大反应速率快,但压强过高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因此实际生产中的压强不是越高越好,B错误;
C.可选用适当的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
D.加入水蒸气会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且氨气溶于水并不能提高反应速率,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9.某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成功应用在城市公交汽车上,该电池用30%H2SO4溶液作电解质溶液。有关这种燃料电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供电时的总反应为2H2+O2=2H2O
B.该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C.正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D.氢氧燃料电池不仅能量转化率高,而且产物是水,属于环境友好电池
【答案】B
【分析】
氢氧燃料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4e-=4H+,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总反应式为2H2+O2=2H2O,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详解】
A. 供电时的总反应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2H2+O2=2H2O,故A正确;
B. 该装置是原电池装置,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故B错误;
C. 氢氧燃料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酸性环境下,正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故C正确;
D. 氢氧燃料电池不仅能量转化率高,且产物是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环境友好电池,故D正确;
故选B。
10.下列事实或做法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A.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 B.用浓硝酸和铜反应制备气体
C.将煤块粉碎后燃烧 D.用铁作催化剂合成氨
【答案】B
【详解】
A. 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率,温度降低,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数,所以能减慢反应速率,A项错误;
B.用浓硝酸和铜反应制备二氧化氮气体,用浓硝酸主要与反应物质的性质有关,B项正确;
C.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则增大反应速率,将块状药品研细后再反应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C项错误;
D.用铁作催化剂合成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所以增大反应速率,D项错误;答案选B。
11.反应C(s)+H2O(g) ⇌ CO(g)+H2(g)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则下列说法或结论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不变,仅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反应速率减小
B.反应达平衡状态时v正(CO) =v逆 (H2O)
C.保持容积不变,充入少量He气体使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D.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增加C(s)的质量会使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B
【详解】
A.容器的容积缩小,反应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错误;
B.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到达平衡,因此v正(CO) =v逆 (H2O)表示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少量He,反应混合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增大固体的用量,反应混合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D错误;故选B。
12.化学反应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以下是H2与Cl2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B.该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
C.形成1 mol H—Cl键要吸收431 kJ的能量
D.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能量大于产物形成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
【答案】B
【详解】
A.HCl是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A说法错误;
B.根据提供的数据,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679kJ,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为862kJ,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另外该反应是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则B说法正确;
C.形成1 mol H—Cl键要放出431 kJ的能量,则C说法错误;
D.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679kJ,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为862kJ,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D说法错误;
本题答案B。
13.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N2+3H22NH3,达到化学平衡时。
A.N2将完全转化为NH3
B.正逆反应速率为0
C.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D.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答案】C
【详解】
A.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故A错误;
B.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不可能为0,故B错误;
C.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即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故C正确;
D.反应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是否相等取决于起始时各物质的量的关系和转化的程度,N2、H2按1:3混合,化学计量数为1:3,所以转化率相等,平衡时,N2、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1:3,故D错误。
答案选C。
14.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和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可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①④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⑦ D.①②⑥⑦
【答案】A
【详解】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必同时消耗2n mol NO2,而生成2n mol NO2必同时消耗n mol O2,①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②不能说明;③中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则表示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⑤体积固定,气体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无论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相等,压强不变,意味着各物质的含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⑦由于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气体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①④⑥⑦符合题意。故选A。
15.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可以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A.2v(NH3)=v(CO2) B.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答案】B
【详解】
A. 当v(NH3)正 =v(NH3)逆或v(NH3) 正= 2v(CO2) 逆时,即该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已经达到平衡,2v(NH3)=v(CO2)不能表明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故A错误;
B. 随着NH2COONH4(s)2NH3(g)+CO2(g)不断进行,容器中总压强会有变化,当总压强不变时,则能表明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各成为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故B正确;
C.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因为混合气体是氨气和二氧化碳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混合而成,故C错误;
D. 容器中混合气体是氨气和二氧化碳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混合而成,氨气的体积分数始终为66.67%,故D错误;答案选B。
16.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计指示,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
A.a>b>c>d B.b>c>d>a C.d>a>b>c D.a>b>d>c
【答案】C
【详解】
发生原电池反应,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b;
发生化学腐蚀,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c;
发生原电池反应,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所以d是负极,c是正极,则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c;
发生原电池反应,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a极为正极,d极为负极,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d>a;
综上所述,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有强到弱的顺序为:d>a>b>c。故合理选项是C。
17.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g投入盛有50mL0.5mol/L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v与反应时间t可用如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O→a段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的氧化物隔离了铝和硫酸溶液
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
C.t=c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D.t>c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降低主要是因为溶液中c(H+)降低
【答案】C
【分析】
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膜,与硫酸反应放热,结合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判断。
【详解】
A.因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Al2O3能与硫酸反应得到盐和水,无氢气放出,发生的反应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因此O→a段不产生氢气,故A正确;
B.在反应过程中,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但该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是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故B正确;
C.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不存在平衡状态,故C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c(H+)逐渐降低,所以t>c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D正确;故选C。
18.高温下,炽热的铁与水蒸气在一容器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①增加Fe的量;
②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③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
①加入固体,气体浓度不变,故增加铁的量对该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保持体积不变,先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
③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气体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使参与反应气体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变小;
故正确选项为:A
19.少量铁粉与l00mL 0.0lmol/L的硫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①再加l00mL 0.0lmol/L的H2SO4 ②升高温度 ③加入少量锌粉
④加CH3COONa固体 ⑤改用l0mL 0.Imol/L硫酸 ⑥加入硫酸钠固体
⑦加几滴1mol/L的盐酸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⑦ D.②⑤⑦
【答案】D
【解析】
①再加l00mL 0.0lmol/L的H2SO4,没有改变硫酸的浓度,不影响速率和生成氢气的量,故①错误;②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也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②正确;③加入少量锌粉可加快反应速率,同时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③错误;④加CH3COONa固体,生成醋酸,降低H+浓度,但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继续电离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④错误;⑤改用l0mL 0.1mol/L硫酸,反应速率加快,也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⑤正确;⑥加入硫酸钠固体,不影响反应速率,也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⑥错误;⑦加几滴1mol/L的盐酸,增加H+浓度,反应速率加快,也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⑦正确;②⑤⑦正确,答案为D。
20.将过量的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分析】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锌和硫酸反应的速率,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足量的锌和相同量的稀硫酸反应,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故选B。
21.为探究和对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某同学分别设计了图1、图2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A为分液漏斗
B.图2实验可通过测定相同状况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反应速率
C.图1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
D.若图1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对分解的催化效果一定比好
【答案】D
【详解】
A.由图可知,图2中的A为分液漏斗,故A正确;
B.图2中可利用相同体积需要的时间不同来比较反应速率,也可利用相同时间体积的不同比较反应速率,故B正确;
C.气泡的快慢说明反应的快慢,则图1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故C正确;
D.图1实验中所滴加的溶液为FeCl3和CuSO4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不同,因此无法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故D错误;故答案为D。
22.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
A.无对比实验,无法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故A错误;
B.温度和催化剂均不同,无法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故B错误;
C.温度相同,无法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故C错误;
D.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方案可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3.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图所示)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转化为。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该电池放电时向电极移动
C.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D.电池工作时,电子从石墨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电极
【答案】B
【分析】
图中为原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可知Zn为负极,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石墨为正极,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且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阴离子在溶液中向负极移动,以此来解答。
【详解】
A.石墨为正极,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极移动,故B正确;
C.正极为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选项中写的是负极电极反应式,故C错误;
D.锌作负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电子从电极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石墨电极,故D错误;答案选B。
24.最近报道的一种处理酸性垃圾渗滤液并用其发电的示意图如图(注:盐桥可使原电池两极形成导电回路)。装置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生物细菌对氮的硝化起氧化作用
B.盐桥中K+向Y极移动
C.电子由Y极沿导线流向X极
D.Y极发生的反应为:
【答案】C
【分析】
根据原电池装置图可知,Y极为正极,其电极反应为:;X极为负极,其电极反应为:,由此解答。
【详解】
A.铵根离子在微生物细菌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硝酸根离子,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微生物细菌对氮的硝化起氧化作用,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盐桥中K+向Y极移动,B正确;
C.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故电子由X极沿导线流向Y极,C错误;
D.Y极为正极,其电极反应为:,D正确;答案选C。
25.某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以Li2CO3、K2CO3为电解质,以C4H10为燃料,该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C4H10,b为CO2
B.在熔融电解质中,CO向正极移动
C.此电池在常温时也能工作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4H10-26e-+13CO=17CO2+5H2O
【答案】D
【详解】
A.电子由左侧电极流出,左侧为电池负极,所以 a为C4H10,b为空气、CO2,A错误;
B.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在熔融电解质中, CO向负极移动,B错误;
C.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此电池在常温时不能工作,C错误;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4H10-26e-+13CO=17CO2+5H2O,D正确;故选D。
26.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为锂离子电池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以石墨负极(C)、LiFePO4正极组成的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际上正负极材料是紧贴在锂离子导体隔膜两边的),充放电时,Li+在正极材料上脱嵌或嵌入,随之在石墨中发生了LixC6生成与解离。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总反应为:LiFePO4+6C=LixC6+Li1-xFePO4。下列叙迹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LixC6-xe-=6C+xLi+
B.锂离子导体隔膜应有保护成品电池安全性的作用
C.放电时,Li+通过隔膜移向正极,电子由铝箔沿导线流向铜箔
D.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通过Li+迁移实现,C、Fe、 P元素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
A.放电时负极锂失电子生成锂离子,反应为: LixC6-xe-=6C+xLi+,A说法正确;
B.为了防止正负极接触,用锂离子导体隔膜隔开,起到保护成品电池安全性的作用,B说法正确;
C.放电时,Li+通过隔膜移向正极,电子由铝箔沿导线流向铜箔,C说法正确;
D.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通过Li+迁移实现,C、 P元素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Fe的化合价发生改变,D说法错误;答案为D。
27.热激活电池(又称热电池)可用作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为:PbSO4+2LiCl+Ca=CaCl2+Li2SO4+P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钙电极是电池的负极
B.放电过程中,Li+向PbSO4电极移动
C.常温下,在正负极间接上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D.正极反应式:PbSO4+2e-+2Li+=Li2SO4+Pb
【答案】C
【分析】
电池总反应为:PbSO4+2LiCl+Ca=CaCl2+Li2SO4+Pb,反应中钙是还原剂,在电池负极失电子,PbSO4得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详解】
A.电池总反应为:PbSO4+2LiCl+Ca=CaCl2+Li2SO4+Pb,反应中钙是还原剂,在电池负极失电子,钙电极是电池的负极,故A正确;
B.放电过程中,阳离子移向正极,Li+向PbSO4电极移动,故B正确;
C.常温下,电解质不是熔融态,离子不能移动,不能产生电流,因此连接电流表或检流计,指针不偏转,故C错误;
D.正极PbSO4得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式:PbSO4+2e-+2Li+=Li2SO4+Pb,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注意根据总反应式结合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把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易错点为C,注意把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相关试卷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10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专项训练新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10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专项训练新解析版),共16页。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8 化学反应原理选择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08 化学反应原理选择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共8页。
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10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专题10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专项训练新原卷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