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2.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乐曲欣赏,导入课题。
1.教师导入:琴音绵绵,琴韵悠悠,这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佳话——伯牙鼓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组织交流:伯牙鼓琴,这个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呢?(两个)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两个人物进行了调查了解,谁来分享你的资料?
预设: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大夫,他很精通琴艺。
预设:钟子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他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
(板书:伯牙 锺子期)
3.教师总结:这两个看似身份没有关系的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课文。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按照注释疏通课文意思,尝试说说大意。
2.认读词语
善哉( )
巍巍( )乎
汤汤( )乎
少( )选之间
3.指导写字。
教师引导:“哉、巍、弦”是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先来观察怎样把这三个字写好?
组织写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练习这几个字,要做到端正整洁。
4.指导朗读。
(1)出示节奏划分,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课文。
(2)看范读视频。
(3)学生跟随音乐齐读课文。
5.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展示。
三、深度思考,理解情感。
1.想象画面,感悟“知音”。
(1)教师引导: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用原文回答。
(2)教师引导:请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山。
教师追问:什么样的高山?
预设:巍峨的高山、雄伟的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
预设2:我看到了流水淙淙,还看到了若隐若现的高山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美极了。
2.品悟重点,感受“知音”。
(1)教师引导: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子期能从我弹奏的乐曲中听出我心中的所想、所感,我真是太高兴了,子期真是我的知音啊。
(板书:知音难觅)
(2)引导思考: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出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
学生回答。
(3)学生仿写句子。
3.品析句子,体会“知音”。
(1)教师引导:俗话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得到子期这个知音伯牙该是多么幸运啊!可是世事无常,第二年中秋,当伯牙赶来与子期相会,见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伤心欲绝的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呢?为什么?
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板书:遇知音 祭知音)
(2)引导思考: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所感所想,锺子期都能迅速地听懂并大加赞叹,这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吗?不,这就是真正的的知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拓展延伸: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做知音的代名词。
四、概括主题,升华情感。
师生总结: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让我们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尝试背诵《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吧。
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如人物的对话、神态、心理等),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 锺子期
知音难觅
(遇知音 祭知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课文,精读,背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音乐导入,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二 ,学习活动三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失知音 叹知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