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94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94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43946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句子默写,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礼记•大学》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先贤们致力于“修身”,从经典中学习坚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 ,坚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 和坚持“日三省吾身”的 。
【乙】《曾国藩家书》在平淡的家常事中yùn( )含真知良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是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诲。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 )的民族基因。
(1)下面词语依序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决心 初心 决心B.初心 决心 恒心
C.恒心 初心 决心D.决心 恒心 初心
(2)根据[乙]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3)从以上两段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
二、句子默写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
(2)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
(4)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5)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①________________,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②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四、综合性学习
4.栾城某中学开展“发展地方戏曲,弘扬传统文化”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此次活动的活动项目,请你仿照已给出的活动形式,再策划两项活动。
活动一:听戏曲,了解发展历史。
活动二:
活动三:
(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次活动创作的漫画作品,请你简述画面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理解。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这首词的上片以“牵”“擎”“卷”等词展现出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词人虽然年届不惑仍“狂气”十足。
C.“何日遣冯唐”一句,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以及对朝廷的愤懑之意。
D.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战国策•齐册一》)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王之蔽甚矣 (3)久无所举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9.【甲】文中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10.结合【乙】文中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11.作者围绕“读书是一种‘遇见’”依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请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4.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15.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删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16.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17.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8.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八、名著阅读
19.“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鲁迅先生倡导的读书方法,指读书不要迷信书本,要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结合你阅读一部名著的过程,说说对此读书经验的体会。(100字左右)
九、作文
20.写作
“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精神;
“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作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
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书写规范,卷面整洁;(3)不得套写抄袭;(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5)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1)B
(2)蕴 suǐ
(3)示例:①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②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③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2. 长烟落日孤城闭 马作的卢飞快 身世浮沉雨打萍 瀚海阑干百丈冰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 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1)示例:进戏曲,诉说人物故事;赏戏曲,细品演绎风采
(2)画面内容:一群背着书包的学生正兴高采烈地向写着“传统文化”的大书走去,“传统文化”也正敞开怀抱欢迎孩子们的到来。
理解:传统文化已经进入了课堂;学校为孩子们营造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6.C
7.(1)偏爱
(2)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举荐
8.(1)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2)君子任用人才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9.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以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10.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11.①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②读书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③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
12.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13.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接着列举葛剑雄教授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解开了巴人一度很强势之谜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14.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16.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7.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18.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9.示例:初读《西游记》时不明白,师徒四人中,唐僧没有任何本领,为何让他带队去西天取经呢?后来查阅资料,再读后明白,正是一个“凡人”的执着和虔诚,让他走向成功才最真实。一边读书一边质疑,让我深入理解写作目的,帮我完成深阅读。
20.例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上学路边的野地里,有好大一块不知是什么时候就废弃在那儿的混凝土块,样子虽不规整,有些狰狞,但四四方方的式样还在。有一次雨天上学,路不好走,我尝试着踩混凝土块跳过去,差点被它划破了裤腿,以至于我对那块混凝土没有什么好感。
一天下午,那个混凝土块旁来了一个老头,上身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早已被洗得略微黄了的白色汗衫,脖子上搭条破毛巾;左手捏着一根尖头早已秃了的钢钎,右手拿一把铁锤,在旁若无人、全神贯注地凿着。我知道,他想要的就是混凝土里的钢盘筋。
要从混凝土里取出钢筋,谈何容易!要知道,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长桥大坝,这些坚不可摧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建成的!
不过,这老头也不慌,噼里啪啦凿了一阵后,便歇了手,从嘴上拿下烟卷,很享受似的吐出一团烟雾,再扯下脖子上的毛巾,使劲地措了一把脸。他并不想喝水,不远处那辆早已没了挡泥板的自行车车尾上夹着一个绿颜色的饮料瓶,里面应该是水,他并没有去取。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他完全没有要和人讲话的意思,只是瞅了瞅我,便又转头瞄着那个混凝土块。随后老头又在那里抡着铁锤一下又一下地凿。叮当、叮当,似乎很有韵律,看那老头的样子,似乎不是在凿钢筋,而是在雕刻一个伟大的作品。不慌不忙、全神贯注,有板有眼,乐在其中。
一连好几天,每次上学放学经过时,我都会看见老头在那里敲敲打打的身影,但混凝土里的钢筋没有一点能拿出来的样子。看着老头那努力的样子,我突然想,那几根废钢筋到底能卖多少钱,值得这样付出吗?
可是五一节后,当我再一次从那里经过时,我惊奇地发现那个我一向没有好感的,一个人怎么也抱不动的混凝土块居然被凿了个粉碎,那一地的碎石令我感动,感动中有一种钦佩。
是啊,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老人家那一种自得其乐的坚韧,它不需要理由,但足以破碎任何坚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书写,情景默写,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地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