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后复习题
展开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汶(wè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lǚ) 少圜(yuán) 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4.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二、文言文阅读
(一)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汶水西(_______)流 阳谷(_______) 余以(_______)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乘(_______)风雪 越长城之限(_______) 磴(_______) 循(_______)以入 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 负(_______)雪 明烛(_______)天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来,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崖限当道者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三、情景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5.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选择题,材料作文,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