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4421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4421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4421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
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
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2.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叠词的意思和文章的语境分析叠词的效果,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本题中,D项,“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错误,从文中来看,语境中说“叶子出水很高”,可见此处的“亭亭”是形容叶子的高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的出水之高的特点。故选D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敏锐善感的心理特质,使得朱自清经常产生生命不堪重负的感觉,不免陷入低徊的情绪中。 。 。 。 , , 。
①于是朱自清便从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两方面来直面人生的沉重
②现实批判,展示了朱自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③但是平正的理性,又不许他陷入颓唐
④在伦理关系重建中建构父子、夫妻、朋友的亲密关系,一日三省自己的过失
⑤也实现了自我道德人格的升华
⑥朱自清又在转换儒家文化合理内核中寻找到心灵安置之所
A.①②④③⑥⑤B.③①②④⑥⑤
C.③①⑥⑤②④D.①②⑥⑤④③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此题考核排序,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此题③“陷入颓唐”承接上文“陷入低徊的情绪”,放在最前面;①“于是”新的做法,引出先问,④“在伦理关系重建中”和②“现实批判”照应①中的①中“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顺序是先总后分; ⑥⑤“找到……”“也实现了”语意承接。故选B。
4.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
5.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选项,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B项,由“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知,“热闹”与我无关,作者此时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而荷塘中的青蛙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只知道欢声叫嚷,一派纷繁热闹,不需要顾及什么烦恼。作者深深地羡慕它们,但终究自己还是自己,还是要面对显示,那些快乐与梦想远远不属于自己。可知“我”的心情并不宁静。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
⑤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⑤⑥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考生注意体会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这里同学聚会不是紧张或危急的情况,所以该成语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谈笑风生”。
②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这里用该词语形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使用正确。
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这里说明事物起的作用感情色彩有误。
④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含有故意夸大的意思。这里没有夸大事实,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骇人听闻”。
⑤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通过后面“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的描写可知这里使用正确。
⑥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这里指轻云笼罩的月亮使用正确。
分析可知,②⑤⑥使用正确;①③④使用错误。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节选自《荷塘月色》)
7.第一段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指出。
8.结合文本,简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原因。
7.【答案】①多用叠词、数量词等,运用“围”“漏”“辨”等动词;②运用短句(或散句);③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④语言自然清新。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一般是从艺术效果、语言风格、语句(语段)赏析方面设题。设题角度一般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作答中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由文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可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这些叠词既写出树木之多,又写出月夜下的朦胧之美。“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可知,“围”写出树木之多,“漏”体现夜晚的月光的存在,“辨”写出了月夜朦胧的特点。
由原文“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可知,文中多用散句,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语气舒缓,易于抒情。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中“没精打采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是渴睡人的眼”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夜晚路灯光的微弱,形象生动。
由“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可知,作者用语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为我们营造了真切而美好的意境。
8.【答案】①作者由眼前荷塘的景象自然联想到采莲。②作者熟知古典文学作品所写的江南采莲旧俗。③采莲是“热闹”“风流”“有趣”的,为孤寂、苦闷的作者所向往。④作者对江南有着特别的情愫,容易想到江南的采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浏览全文,分析文章层次,概括内容要点。
题目要求简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原因,从眼前景象、采莲的风俗以及作者的情感等角度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
由文中“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可知,作者由眼前荷塘的景象自然联想到采莲。
由原文“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知,由眼前的热闹联想“采莲”的热闹,作者对江南采莲的旧俗比较熟悉。
由文中“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知,采莲是“热闹”“风流”“有趣”的,而作者此时孤寂、苦闷,心向往之,所以想起采莲的事情。
由文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可知,作者对江南有着特别的情愫,所以看到荷塘的莲花容易想到江南的采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来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对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灯光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湾,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联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朱自清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现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盛开,荷叶铺展,月光流泻,营造了空灵的意境。
C.“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这句话的意思是,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内心却思绪万千,既深切怀念朱自清先生,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0.第②段写到“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作者在第⑩段中所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通过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现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对文章内容概括正确。
B项,“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有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内容可知“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可知,这些景象是作者从想象中移植来的。
C项,通过阅读全文可知选项中的“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
D项,通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可知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A。
10.【答案】不能。“滑”字,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缓、灵巧的情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杯念之情。而“掠”字仅能突出速度之快,无法传递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中重点字词的分析理解及其所表达的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从意思和情感两方面考虑:一,要理解分析该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该字词在句子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如果是与另一字词比较,则要在作答时对比出两字词在句子中不同的表达效果,本题将“滑”与“掠”做对比,考生作答时就要分别分析两个字不同的表达效果,然后总结答案。本题作者用“滑”来形容自己走过荷塘时的身影,既形象地写出身影轻缓、灵巧的特点,又借此传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之情。而“掠”字仅能突出速度之快,无法传递怀念之情
11.【答案】(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作者在第⑩段中所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在做答时考生可将现代人与朱自清做对比,结合“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又岂能不固守气节”等信息加以概括。回答第二问“作者为什么说‘人之为人’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时,考生重点理解“陈旧”和“永恒”的含义,即从古至今人们都需要面对。
三、语言表达
12.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一段话,使前后两段话语意相关句式整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你是否总幻想着乘一叶扁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气,那股清香已让你沉醉。
【答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是否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让耳朵仔细聆听清泉的私语,放眼望去,那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会让你着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分析所给示例的形式,“引用诗句+(联想)你是否总……”;再分析内容,引用的诗句与后面的联想之间内容、意境、语言风格要保持一致;表达方式上,要运用描写的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展开联想,还要注意句子形式大体相同。
13.美文《荷塘月色》诞生多年后,一首同名歌曲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开来。除了那优美醉人的旋律,情景相生、摇曳生姿的歌词也让我们涵泳其中,沉醉得难以自拔。请从下面歌词选段中找出与《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共有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答案】①“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运用通感的修辞,把听觉用嗅觉来表示,增强了美妙的感觉,让人感觉在听“小荷曲”时,仿佛闻到了荷花随风飘来的淡淡的香。②“一段时光缓缓流淌”中的“时光缓缓流淌”则是比喻,暗含了时光如水的意思。③“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使用了拟人手法,一下子把“萤火虫”写得生动且活灵活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结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赏析即可。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比如“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注意确定修辞手法后,要结合歌词分析其表达效果。
14.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40个字。
釆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池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釆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不好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此题很有新意,将诗歌的扩写与句子的扩展结合起来.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内容上跳跃性大,考生要充分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丰富细节,当然这个“丰富”不得违背诗歌的意旨。
电影镜头的脚本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主要是通过突出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如第四个镜头中的“知”“羞”二字,写成“知道”“害羞”就没有动作感,而若写成“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动作性就强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42课《荷塘月色》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42课《荷塘月色》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优秀课时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现代文阅读,综合运用,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