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
展开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 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 北多南少 B. 东多西少 C. 西南地区最多 D. 西北地区最少
【答案】1.C
【解析】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
2.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
A. 离海远近 B. 地形地貌 C. 文化习俗 D. 农耕文明
【答案】2.A
【解析】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故选A。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 城市路网特色B. 民居的建筑特色 C. 无工业区分布 D. 商业网点的分布
【答案】3.A
【解析】
易经文化涉及八卦筑城,而该地的建筑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所以说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A对。图中显示的是该地的整体民居布局及路网的分布特色,并没有呈现出民居本身的建筑特色。根据材料可知,县城以中心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说明居住区不是分散布局,商业区没有依据市场最优原则占据城市几何中心,中心是公园,BD错。图中材料不能表明未形成工业区,C错。据此分析选A。
4. 形成特克斯县城当前地域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 B. 自然因素 C. 历史因素 D. 政策因素
【答案】4.C
【解析】
根据材料,县城地域空间结构形成,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有影响,这是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所以是历史因素,C对。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该县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ABD错。故选C.
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回答5~7题。
5.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答案】5.B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很大。
6.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答案】6.D
【解析】“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碉堡似的房子应是低矮、屋顶缓、窗小,有利于防风。东南沿海岛屿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多大风。同时,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袭扰,民居在建设时一般比较低矮、屋顶和缓(减小对风的阻力,不容易被掀掉),且窗户小(不易吹破),有的甚至建成半地下、半地上的形式。
7.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答案】7.A
【解析】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岛土壤很少,岩石裸露,林业、种植业、牧业难以发展,只能从事渔业。
传统村落与民居,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古代人地关系的重要体现。据此回答8~10题。
8.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富有老北京风情,近年已成为北京旅游热点之一。图20为南锣鼓巷街区及四合院示意图。图中( )
A. 从南锣鼓巷南口行至北口最短距离大约为1200米
B. 按行走路线从南锣鼓巷北口向南再向东可至菊儿胡同东口
C. 四合院封闭的围墙与北京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紧密相关
D.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答案】8.B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结合图示比例尺可知,从南锣鼓巷南口行至北口之间大约相差10个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可知,图上1个单位对应的实际距离相差80米,因此实际距离约为800米,A错误;读图分析可知,按行走路线从南锣鼓巷北口向南再向东可至菊儿胡同东口,B正确;四合院封闭的围墙与礼制和皇权等级制度有很大的关系,C错误;四合院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与宗法血缘关系,D错误。据此分析选B项。
9.“地坑院”(下图)是我国豫陕地区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地坑院作为传统民居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背景是( )
- 空气湿润 B. 河流稀少 C. 黄土深厚 D. 地质稳定
【答案】9.C
【解析】
地坑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具体而言,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说明当地土层深厚,有修建地坑院的条件,C对。材料中有民居冬暖夏凉,故当地气候有大陆性特点,不可能总是空气湿润,河流稀少不是建设地坑院的基本条件,地质稳定从图示中不能得出。据此分析选C。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农历六月六晒秋节开始,九月九晒秋节达到顶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0.该地的传统民居屋顶呈现倾斜,其主要功能是( )
A.为了节省建筑材料 B.有利于冬季清扫屋顶积雪
C.有利于通风散热 D.有利于多雨季节排水
【答案】10.D
【解析】屋顶呈现倾斜利用的建筑材料更多,故A错误;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冬季温和,降雪稀少,故B错误;热带地区房屋采用高脚屋利于通风散热,故C错误;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故该题选D。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 m2。如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答案】11.B
【解析】由材料可知 “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因此 “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
12.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 m,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答案】12.C
【解析】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距离不超过30 m,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13~14题。
13.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答案】13.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14.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 D
【解析】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3)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安全防卫功能 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2)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
(3)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4)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
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当堂检测题</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