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统编版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1.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发展史等一些现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了解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并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反复歌咏“力”所表现的深刻内涵。3.品味诗歌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的特点,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这首诗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体现浪漫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
这首诗原载于 1920 年 1 月 5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此诗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大自然的伟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1919 年 9、10 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集《女神》《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收入1919 年到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如《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笔立山头展望》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女神》在艺术风格上总体表现出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是通过自我来表现的。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感情时,常常是直接地倾诉,既不着意客观的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能力,一任感情的发泄,用感情去冲撞、震撼、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主要特征有:① 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来表现自我,如《天狗》;② 通过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我,如《梅花树下醉歌》;③ 通过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理想,表现自我,如《凤凰涅槃》;④ 通过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日暮的婚筵》;⑤ 通过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来表现自我,如《女神之再生》。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是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一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点建议: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从此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
1.这两行诗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展现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分析】① 意象宏大。②“无数的白云”和“北冰洋”,描绘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图景。③ 北冰洋上空是“怒涌”的“白云”,是壮丽的“晴景”,云海与大洋相呼应,营造出壮阔、恢宏的意境。
2.第三、四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分析】①运用浪漫的想象,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至此,诗人眼观大洋,耳听洪涛,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创造出更加阔大的意境。② 这两行诗抒写了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是由景入情的巧妙过渡。
3.如何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
【分析】“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5.最后一行诗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力”?如何理解诗人对“力”的歌颂?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分析】 ① 最后一行诗从“力”的形态、 “力”的声响、 “力”的韵律三个方面歌颂“力”,这是对云海、大洋、洪涛等意象构成的壮丽图景的高度概括。② 诗人对“力”的歌颂,实际上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③ 前文描写景物和感受,采用长句,节奏相对舒缓;后文由歌颂“力”转为抒情,采用短句,并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力的讴歌与赞美。
6.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涌、海的洪涛,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
① 怒涌( ) ②幅( )度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2.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浩瀚的洪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3.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这与前文有何联系?以《天狗》为例,谈谈郭沫若对“力”的歌颂。
(1)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响,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韵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对五四精神的歌颂。(2)郭沫若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内容上看,还是从独特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实践。例如《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不仅“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而且“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诗人在“天狗”的形象中充分表现了个性解放的狂热力量。
4.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
①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②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②意境的形成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答案】C【解析】要排序的六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意境的内涵(③④)、意境的形成(②⑥)、意境的创造(①⑤)。从逻辑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先下定义,然后写其形成和创造,故选C项。
2.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各写一个句子。(1)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2)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答案】(1)枝头雀跃的百灵,/ 湖中悠游的天鹅,/ 天空翱翔的雄鹰,/ 称得上欢乐、优雅、/ 迅捷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舞姿。(2)像一只善鸣的黄鹂,/ 在繁茂的枝叶之间,/ 不展示它的优美姿态,/ 把婉转的歌声唱响。
语文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授课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听故事对下句,郭沫若,郭沫若名字的由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读一读,议一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ppt课件,共1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秀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写作背景,迁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