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石港中学高二年级2021-2022学年(下)6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新航路开辟后,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许多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A.社会贫富差距减小 B.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抗击饥荒能力增强 D.民众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2.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宣布,当今农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将由中国人率先攻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量超过800千克,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3—5年内将大面积推广生产,这是世界水稻育种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材料反映了( )A.技术创新促进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B.科技发展导致农业商品化的提高C.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产业部门 D.新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3.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工厂管理制度的优势体现在( )①标准化生产 ②提高生产销路③提高生产效率 ④挖掘工人劳动潜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对以上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因特网使国际竞争更激烈 B.信息技术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C.人们抵制信息技术的应用 D.信息技术凸显了美国的优势地位5.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6.1776年,英国下议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议会发表演说指出,在某次议会表决中获得多数的254位议员,其实是由不超过5723人选出的,并且是不重要的市镇的居民选出的,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却遭到不公平对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仍然过大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C.议会的权力遭到滥用 D.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矛盾上升7.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8.《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9.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10.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11.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12.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与此同时,烟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部分人逐渐养成了抽烟的恶习。由此可知,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A.决定部分人的习惯 B.改变人类饮食习惯C.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3.据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1765年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1931年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14.据统计,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说明我国( )A.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效显著C.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5.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改进 B.政府的大力推广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关系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16题13分,17题1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5分)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美〕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技术突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信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4分)(3)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帝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凡边省内地零星土地,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篇》材料二对于丝绸生产技术来说,其中重要的环节有栽桑、养蚕、织机、织物组织、染料及印花等……自商代到汉代,织机的发展定型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贡献。商代以原始腰机为主,此后逐渐发展出两种特殊的机构来。一是用踏脚板来控制织机,把手解放出来,使织机进入踏板织机的范畴;另一是提花机构,能够对所织花纹记忆存储,重复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我国在丝织技术中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摘编自赵丰《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材料三缂丝是介于提花与绣花之间的一种特殊织造工艺,其小梭(一梭一色)的数量可根据作品需要增减,少则十数把,多则上百甚至百几十把,其色泽深浅层次之丰富,近乎各色俱齐的色谱。到南宋,缂丝技术南迁。因受中国画的影响,使缂丝逐渐向欣赏性艺术品发展。有的缂丝名家就是画家,他们在织机上进行创作,以小梭运笔,作花卉、虫鸟、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莫不佳趣天成,手法细腻,色泽鲜明,层次丰富,艺术品位极高。——摘编自杨丹《丝绸文化》(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丝织业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4分) (3)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4分)
石港中学高二年级2021-2022学年(下)6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DCDCDDD题号1112131415 答案DCDDA 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物种、原本数量极少的商品、昔日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日用品,说明民众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人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物品丰富从而引发消费习惯的转变,与抗饥荒能力无关,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杂交水稻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3.【答案】C【解析】工厂制度采用流水生产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故①正确;工厂制度不具备销售优势,不能提高生产销路,故②错误;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故③正确;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实行倒班制,以挖掘工人劳动潜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因特网技术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有部分人担心,因特网使世界向“美国化”迈进,同时也划开了一条技术鸿沟,这表现出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美国占有技术优势,故选D项;竞争激烈的表现是竞争双方势均力敌,但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在互联网出现之初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其他国家很难和美国竞争,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反映的内容是美国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没有体现互联网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的技术优势,没有体现人们抵制信息技术应用,排除C项。5.【答案】C【解析】“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指中国远古的人们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即穴居,故选C项;此项描绘的是唐都长安,排除A项;此项描述的是清朝汉口镇,排除B项;此项为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排除D项。6.【答案】D【解析】1776年的议会,是由不重要的市镇选出的,而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见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要求更多的议席,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的矛盾上升,故选D项;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国王真正的统而不治,排除A项;无产阶级也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并没有遭到滥用,只是议会的议席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适时发生改变,排除C项。7.【答案】C【解析】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两朝都城的变化,故选C项;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宋代后,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不是隋朝与元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B项;农耕文明具有内向的特征,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束一相一挑(大锄),若其事立”的信息说明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故选D项;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工具,而非强调官营手工业,排除C项。9.【答案】D【解析】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表明新型交通工具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故选D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加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离类、鱼类等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时期实行均田制,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将国家控制的国有土地分给农民,故选D项;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将土地分给农民,有利于恢复小农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唐代实行“纳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欧洲、亚洲的饥饿问题,但同时随着烟草的传入,部分人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危害身体健康,所以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有双重影响,故选C项;物种交流与传播是客观因素,影响人们习惯是客观因素和人自身主观因素共同的作用,“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物种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吸烟属于生活习惯,所以B选项表述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部分人染上吸烟恶习,威胁人类健康,但材料中还表明,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人类抗饥饿能力增强,D选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看,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和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表明大豆的推广种植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一直到1954年,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大豆的用途增加,这才是推动大豆种植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用途的改变,没有体现大豆品种适应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科技发展,大豆用途发生变化,推动了大豆种植,没有体现人口增长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说明我国粮食可以不再依赖世界,而且有能力为世界其它地方提供粮食,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故选D项;“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这个信息无法说明粮食的生产技术,也不能判断生产自动化,排除A项;“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这是在农业产业化的背景下实现的粮食增长,与个体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个数据只能从宏观上说明粮食问题的解决,但由于食物结构的多样化,区域的差异化,使得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可以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是促进因素,不是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棉花的重要性与其实用性密切相关,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变化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雇佣关系是明朝中叶出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6.【答案】(13分)(1)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食物物种为主;双向交流;欧洲人是主要传播者(任意四点,4分)(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3分)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4分)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分)【解析】(1)据材料一“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可知,物种传播以食物为主,且种类多,有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和畜禽类;据材料一“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物种传播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等洲;据材料一“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知,物种传播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可知,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明朝时期的中国农业生产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据材料二“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可知,其扩大了耕地面积;据材料二“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可知,其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据材料二“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可知,其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二“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可知,其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等;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7.【答案】(1)延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4分)(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4分)(3)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2分)【解析】(1)由材料一“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得出延长食物保质期;由材料一“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得出便于食品的运输;由材料一“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得出丰富人民的生活;结合冷冻产品的消极影响得出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2)由材料二“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得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由材料二“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得出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3)由材料一“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材料二“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得出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由材料二“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得出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18.【答案】(1)新变化: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6分)影响:农业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特别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革命变化。(6分,任答三点)(2)特点:推广高产作物;努力发展粮食。(4分)原因:人口迅速增长;大量垦荒;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政局稳定。(4分,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中水稻种植区域的变化,可以得出其变化是作物品种改良并推广及主要产粮区域发生转移;通过材料一中玉米、番薯的引进,可以得出外来高产农作物广泛引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粮食作物生产呈现的新变化进行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得出推广高产作物;根据材料二“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得出努力发展粮食作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全国人口,康熙十八年达1.6亿,至乾隆末,突破3亿”得出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二“生齿殷繁,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得出大量垦荒;根据材料二“雍正元年,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得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根据材料二“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得出政局稳定。19.【答案】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一是用踏脚板来控制织机……另一是提花机构”可知,古代丝织业的技术成就是踏板织机和提花机。第(3)问,根据材料二“自商代到汉代,织机的发展定型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贡献”可知,我国丝织业历史悠久,代代相承;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古代踏板织机和提花机体现了我国古代丝织业技术领先,不断创新;根据材料二“重要的环节有栽桑、养蚕、织机、织物组织、染料及印花等”可知中国古代丝织分工精细,品种丰富;根据材料三缂丝的发展演变可知,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精美,享誉世界。【解析】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75分),建安十八年,隋文帝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文件包含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pdf、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