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测评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耕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再从“远古时期”“神农氏”等信息可知,是原始社会时期,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答案】A
【解析】图中绘制有许多马和羊等家畜,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
3、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属于农业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C项。手工业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不属于采集和渔猎的时期,故排除D项。
4、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只有物质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并有剩余时,精神生活才会提上日程,故D项正确。
5、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答案】D
【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距今约1万年前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选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6、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的共同之处即为农耕文化的特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甲骨文开始,因此排除“有成熟文字”一项,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
7、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项。农业收成不会因祭祀与否而改变,排除B项;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种植,①正确;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在长江流域较多,而粟粒、粟壳遗迹则主要分布在北方,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②正确;稻谷遗存和粟粒、粟壳遗迹在南北方均有发现,说明南北之间有粮食品种的交流,③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南北方农作物遗存的时代先后,不能推断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错误。故选B项。
9、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土地归法老所有,仅把土地租给占有者;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却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中国曾经推行井田制,名义国有,实质为国王私有;希腊的土地被贵族占有。据此可知( )
A.古代推行土地私有制 B.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一致
C.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 D.土地多样性导致了政治的多元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土地制度,即强调了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推行土地私有制,例如埃及,A项错误;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B项错误;上述文明古国都是奴隶制,政治并非多元,D项错误。
10、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贫富差别,而贫富差别出现的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家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
11、公社所有制下,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共有地”,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殷商时期“公田”和“私田”在法律上均属于国王,农民因领有属于国王的份地,所以其剩余劳动必须耕种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公田”。这一变化( )
A.说明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B.反映了公有制社会的延续
C.说明土地私有制遭侵犯 D.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答案】A
【解析】“公田”从公社时期的“共有地”,到殷商时期属于最高统治者,说明生产资料从公有到私有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变化,故选A项。B项是延续,没有反映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的变化,排除D项。
12、历代中国帝王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劝农桑”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农神的祭祀祈祷是古代帝王们的重要大典。农神中有神农氏、后稷、先农、先蚕等。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是农业神中的重要神灵。这表明( )
A.中国原始农业发达 B.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C.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信仰多变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封建国家的存亡,故历代帝王都关心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并非强调原始农业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状况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农神,未涉及其他的自然神,D项错误。
13、《吕氏春秋》继承了周朝的土壤分类思想,集中讨论了中耕法和土时,强调要辨土而耕种,还讲了一整套与土地的性质和种类密不可分的农业生产过程。这表明( )
A.《吕氏春秋》是当时最先进的农学著作 B.中国农业技术历史悠久
C.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精耕细作的意识 D.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推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关于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中耕法和土时”“辨土而耕种”属于精耕细作。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业刚刚开始,所以只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精耕细作的意识,故选C项。A项由材料不能推断,排除;中国农业技术源于原始农业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刚刚开始的传统农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14、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
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六畜的齐备体现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B项正确;农业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D项错误。
15、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 )
A.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B.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C.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剥削和压迫 D.私有制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等信息可知,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而出现的,即指出私有制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体现私有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因果倒置,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材料二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据粗略估计,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大致已达5000万。……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种植稻麦。
材料三 农业的形成概括地表现为以下过程:
——摘编自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答案】
(1)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
特点:有几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业起源的区域以及各地区农作物种类和动物驯化进行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经验的总结等方面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优秀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堂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为姜寨遗址复原图,史书记载,古代俗语说,《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