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2人口与环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509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2人口与环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4509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地理高考专练(100份)
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2人口与环境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2人口与环境,共5页。
1.由图分析2017~2027年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
A.一直增长 B.先增后减
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再增
2.图中曲线有两个阶段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D.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3.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发展趋势下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
A.降低人口红利 B.缓解银发危机
C.平衡性别比 D.优化年龄结构
[2022·浙江名校联考]日本北海道某城镇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等)为主导。读该城镇人口变化图,完成4~5题。
4.该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该地距大城市较远
D.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5.应对人口数量的变化,该城镇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
B.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C.鼓励生育,加强产业发展
D.提高女性文化教育水平
[2022·福建南平联考]生育更替水平是指同一批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以及她们伴侣的人口更替水平。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长期处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的状态。下图示意日本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日本初次出现少子化现象是在20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7.日本出现少子化问题主要是由于 ( )
A.政府实施生育限制
B.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生育观念发生转变
D.育龄妇女比重太低
8.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化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
A.鼓励国外人口迁入
B.实施生育激励政策
C.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D.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9~10题。
9.2011~2019年上海市( )
A.户籍人口减少 B.人口总量下降
C.常住人口减少 D.人口迁入趋缓
10.造成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政策变化 B.产业转型升级
C.城区面积扩大 D.人口自然增长慢
[2022·湖南开学考]人口学上对人类社会或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下图为我国某省份2000年和2016年省份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的性别比情况曲线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该省份省份外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从2000年到2016年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
C.从2000年到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从2000年到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加剧
12.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省份省份外流入中年人口性别比变化明显,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生态改善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专练82 人口与环境(阶段练 专练27~专练29)
1.B 读图可知,2017~2027年人口变化特点是先增后减。
2.D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与人口迁移率,故总人口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减少的人口大于增加的人口,而国际移民对我国总人口影响较小,所以应该是人口死亡率超过人口出生率。
3.A 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有利于平衡性别比,优化年龄结构,也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人口红利。
4.D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分析。读图可知,该城镇人口自然增减数和机械增减数均为负值,说明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迁出率大于迁入率,且机械增减数总体大于自然增减数,说明该地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外迁,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根据材料“城镇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为主导”并结合图中当地人口外迁可知,当地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导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材料并无信息表明该城镇自然灾害频发,也无信息表明该地与大城市之间距离的远近,B、C错误。
5.C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问题分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人口减少,人口迁出现象较为严重,当地劳动力不足,可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同时加强核心产业的培育,接纳移民,而不是机械地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且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不利于区域人流、物流的联系,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A错误、C正确;多年来该地人口持续外迁和减少,当地再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能吸引的人口极其有限,核心点不在于推进城市化进程,而是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培育核心产业,B错误;与提高女性文化教育水平关系不大,D错误。
6.B 本题考查区域人口问题出现的时间。由材料可知,少子化是指生育率长期处于生育更替水平以下的状态,因此总和生育率应该低于2,所以日本少子化现象初次出现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
7.C 本题考查区域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日本人口生育率低,政府鼓励生育,不会实施生育限制政策,A错误;日本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B错误;少子化问题主要是同一批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少,与育龄妇女比重关系不大,D错误;少子化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育观念发生转变,C正确。
8.B 本题考查区域人口问题的措施。鼓励国外人口迁入、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与解决少子化问题关系不大,A、D错误;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引起生育观念转变,可能会降低生育率,C错误;实施生育激励政策,能够刺激生育率的上升,B正确。
9.D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2011~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户籍人口数是增加的,A错误;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基本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也是增加的,人口总量是上升的,B、C错误;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外来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因此人口迁入趋缓,D正确。
10.B 本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原因。该时段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上海市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减少。
11.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从图上可以看出2016年劳动人口性别比总体较2000年低,说明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B正确;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A错误;2000~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上升的趋势,C错误;2000~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D错误。
12.D 本题考查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所需劳动力一般以男性为主,与图中信息不符,B、C错误;生态改善对性别比影响较小,A错误;该省份流入大量男性劳动力后,家庭婚姻可能会成为女性大量流入的主要因素,D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2人口与环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3城市与环境,共6页。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地理第二部分微专题阶段练专练81滚动训练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