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2007年夏季,太湖水质恶化导致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无锡市的水危机。200年8月以来无锡市试行“河长制”,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河湖水质逐渐改善。2016年12月,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多级河长体系,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图4.1)。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河长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第四章 第1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无锡市古运河旁的河长制管理公示牌
水系:河流干流和支流以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地下暗河彼此连接形成庞大的系统,称河系。
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关联度高,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流域内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会影响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的部门)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考虑到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协作开发。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在防洪、航运、灌溉、发电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效益。与此同时,三峡大坝也给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淹没农田、村庄和城市,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和使流域水资源分配矛盾增加等。这会导致长江流域不同地区之间因水资源的利用不同而产生利益冲突。针对此状,我们该如何开发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
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各部门提供公平的、共同的发展机会。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小,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豫鲁
①: 我国最长,6300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②: 我国水量最大,年径流量10000亿m3, 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 居世界第三位。③: 我国流域面积最广,180万km2,仅次于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第一 大 河,世界著名大河
黄河-----中国第二 长 河
黄 土 高 原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水土流失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②:黄土高原多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③:温带季风气候,夏秋降水集中,多暴雨;④:植被覆盖条件差。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垦或过矿),破坏植被。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河道变迁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给华北平原人民带来过多次灾害性的洪涝灾害。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原因: 是泥沙在中游入河,并在下游沉积。所以:
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减少入河泥沙的根本措施。由政府投资、补偿, 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 , 因地制宜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来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耕作措施:沿等髙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图4.6)。
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侵蚀区 , 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 , 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耕作措施:沿等髙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图4.6)。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沙量(图4.7)。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黃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域。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 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 ,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 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图4.8)。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 ,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 塬面条田连片, 沟坡林草茂密, 沟底坝库相连, 一般暴雨时水不下塬,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 如今, 这里的林草覆盖率已达84%, 被誉为:
利用水库对黄河调水调沙是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其中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遏止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下游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小浪底工程从2009年竣工到2015年,累计将下游河道中9.66亿吨淤沙送入海,“地上河”没有再长高,黄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但径流量少。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引发的问题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工农业迅速发展,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再加上上下游用水缺少有效的调控。
思考:①: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②: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③: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季节性断流,断流的天数逐年增加,断流的河段长度逐年变长。
人口迅速增加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②: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②: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浪费严重。③:引黄灌溉。
黄河下游断流对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措施
建立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
1999年,国家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的原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包括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节水
--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开源: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海水淡化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
黄河2015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79%,工业用水占10%,生活用水占7%,生态用水占4%。其中,兰州到头道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2015年分别从黄河取水153.03亿立方米、22.99亿方米,用水结构如图4.13所示。
农业方面: 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推广耐旱型农作物;工业方面: 提升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 工业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再排放等;生活方面: 提高水价; 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净化再利用(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统一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的用水)等;
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 三门峡到花园口: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比重少。
莱菌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图4.10)。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图4.11)
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2.菜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3.指出莱菌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1:荷兰。莱茵河流经的国家众多,上中游沿岸的国家,人口众多,工业发达,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水污染最严重。
2:德国、法国位于莱茵河沿岸,城市众多,工业发达,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多,需要对污染物治理后排放,或关闭一些小型的工厂---“谁污染,谁治理”荷兰位于下游,受危害最大,上游国家进行治理后,它受益最大,应该为此支付一定的生态赔偿费用。----“谁受益,谁付费”
3:行政手段: 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计划》。 经济手段: 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态补偿协议等。 技术手段: 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381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教学ppt课件</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怎么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优质课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流域内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完美版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流域内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