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授课ppt课件
展开材料1: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说说马克垚所指的“广大的活动空间”是什么?
①社会动荡;②战争频发;③儒家的传统伦理缺乏彼岸关怀;④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⑤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一、宗教狂迷与理性的华夏传统
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材料3: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石窟分部有何特点?为什么?
材料4: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僧侣)又有白徒(未出家而为僧院服役的男丁),尼则皆畜养女(未出家而为尼寺服役的女子),皆不贯人(民)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dù]俗伤法,抑由于此。——(唐)李延寿《南史·循吏·郭祖深传》
对宗教的狂热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材料5:(僧人)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佈?”(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广弘明集》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尊断臂佛像,见证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佛像慈善的眉目之间也见证了一个历史的重要关头,见证了在代表入世理性的儒学与向往出世的佛、道理论之间,人们如何抉择。
佛教内敛、平和,基本不再参与政治,逐渐本土化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 ——欧阳修《归田录》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避世、狂迷的宗教思想,进而改造消化它,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形成。
两汉时期的这种画砖的题材有什么特点?
二、“人的主题”到“为时而著”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南朝宋)刘义庆原著:《世说新语》材料二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南朝宋)刘义庆原著:《世说新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畅神”和“怡情”作用已开始产生并得到较为普遍的实行和认同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凝练一定形式、规格和法度,把盛唐社会的雄豪壮伟的气势纳入到艺术规范
中唐社会上层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趣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736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晚唐)
试归纳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梳理三国至隋唐的主要科技成就
三、注重继承与务实的古代科技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6: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齐民要术·序》
材料7: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①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②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④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得少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武器基础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四、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东传西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背景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两大特征,多元并蓄,成就辉煌,四个角度,文学艺术,三大圣人,“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竹林七贤,唯物史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