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生物开学摸底练习卷(广东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生物开学摸底练习卷(广东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第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B.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C.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进而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D.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CO2中获取碳元素
2.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B.用NAA(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GA(赤霉素类调节剂)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D.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陡长,促进结实
3.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其肌肉细胞所需葡萄糖的直接来源和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直接释放到的细胞外液分别是( )
A.血浆、组织液B.组织液、淋巴液C.淋巴液、组织液D.组织液、组织液
4.如图是洋葱(2n=16)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A~E表示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E按分裂时期先后的排序为A→C→D→E→B
B.E细胞中的等位基因正在分离
C.B细胞与C细胞所处时期发生的变化可能相反
D.根据多个视野中A~E的数目可判断各时期的相对时长
5.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实验和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同一小桶中放置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B.在制作一段双链DNA的结构模型实验中,一个脱氧核糖都和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经卡诺氏液处理后,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D.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可以选取周围熟悉的哮喘发病率较高的4~10个家庭调查
6.如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⑤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⑤
7.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天然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一定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C.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需膜蛋白的参与
D.某些蛋白质可阻止病毒对机体细胞的黏附
8.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一定需要线粒体
B.发育程度不同、功能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可能不同
C.线粒体能否吸收丙酮酸与细胞所处氧气条件无关
D.细胞中只有线粒体能合成ATP
9.关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化学反应所需的酶提供附着位点
B.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C.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组成
D.细胞中各种细胞器膜之间毫无联系
10.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11.宫颈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V蛋白E6与E7是引起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HPV的寄生引起子宫颈细胞中出现了与宫颈癌有关的基因
B.子宫颈细胞中的原癌基因表达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可能会失控
C.子宫颈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易于分散和转移
D.研发能抑制E6与E7合成的药物是治疗宫颈癌的可行策略
12.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a,G的数量为b,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aB.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a+b
C.T的数量为a-bD.一条链中C+G的数量为b
13.下图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某种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底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是45℃,欲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增加反应底物
B.该种酶在65℃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将温度降低到25℃,酶活性会逐渐增强
C.如果该种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则其可以被RNA水解酶催化水解
D.欲探究该种酶的最适温度,可以45℃为中间温度,设计温度梯度更小的多组实验
14.某昆虫原先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其有翅和残翅由基因A和a控制。研究人员从该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并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发现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只、20只和70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岛上残翅昆虫数量逐渐增多是一种适应性进化
B.Aa的基因型频率较AA高,说明环境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
C.Aa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AA、Aa和aa的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海岛种群A基因频率从50%降至20%,说明其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15.鸢尾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它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B.鸢尾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提高
D.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
16.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两病都属于先天性疾病
C.双胞胎(Ⅳ-1与Ⅳ-2)的染色体组型相同
D.按照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36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17~20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1-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8分。
17.(8分)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
18.(12分)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并回答:
(1)C点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其原因是_____。若在大棚的生产实践中解决的办法有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据图分析,一天中绿色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请判断该整株植物中午12时的净光合作用__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法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19.(18分)地中海贫血症(一种溶血性贫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引起的。如图是关于甲病(有关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有关基因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属于地中海贫血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由4条肽链构成,共含有574个氨基酸,则一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氨基和羧基的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形成一个血红蛋白分子时共脱去_____分子的水,控制其结构的基因至少含有_____个碱基(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如果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发生_____,则会出现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的现象,红细胞易被破坏,进一步导致溶血性贫血。
(2)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性遗传病,_____(填“甲病”或“乙病”)为地中海贫血症。
(3)Ⅱ2与Ⅲ5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若Ⅲ1与Ⅲ4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只患乙病的概率为_____。
20.(10分)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 g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个体,请判断该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
(3)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从中更多获益。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1.[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2分)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菌,它的侵染是引发胃炎的主要原因。胃总是在不停地蠕动,里面还有胃酸(pH在1.5左右),绝大部分的细菌都适应不了。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它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可以中和胃酸保护幽门螺杆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体的胃可以为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水、无机盐、_____等营养物质,按功能分类,人体胃中的内容物相当于_____培养基。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要在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培养温度的要求是_____,氧气条件是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将pH调到1.5左右。可在添加了尿素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指示剂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变红,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初步鉴定。
(3)中国人饮食习惯中的不分餐也不常使用公筷很可能会导致胃幽门螺杆菌交叉传播,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有人提取了某胃炎患者家庭的100g剩菜,加入无菌水稀释至1000mL。取0.1mL上述稀释液分别接种到3个适宜的培养基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三个平板上胃幽门螺杆菌菌落数均介于30~300之间且相差不大,求平均值得到菌落数为A个。
实验过程中,接种的方法一般为_____,由实验可知每克剩菜中胃幽门螺杆菌数量为_____个。
22.[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分)
如图所示为A、B、C三种质粒和一个含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示意图。图中A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c为四环素抗性基因,lacZ为β-半乳糖苷酶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使底物X-Gal呈蓝色),EcRⅠ、PvuⅠ为两种限制酶,质粒上限制酶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限制酶切割位点与复制原点的距离。请回答:
(1)据图分析,质粒A、C一般不能作为载体的理由分别是_____。若要获取目的基因,应该选用限制酶_____切割。
(2)将图中的目的基因D与质粒B进行重组。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检查目的基因是否重组到质粒中,应使用_____酶切重组质粒,完全酶切后,进行电泳检测。若电泳图谱中出现长度为1.1kb和5.6kb,或者_____kb和_____kb的片段,则可判断质粒B已与目的基因重组成功。
(3)若选择自身不含lacZ基因并对抗生素敏感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则如何筛选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_____。目的基因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其遗传学基础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之一,植树造林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CO2浓度,A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B错误;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进而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C正确;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CO2中获取碳元素,合成有机物,D正确。
2.答案:A
解析:乙烯利是乙烯类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不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A错误;生长素类调节剂具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所以可用NAA(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B正确;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打破种子休眠的作用,用GA(赤霉素类调节剂)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C正确;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陡长,促进结实,D正确。
3.答案:D
解析: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肌肉细胞不生活在血浆和淋巴液中,A、B、C错误;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其产生的乳酸也直接释放到组织液中,D正确。
4.答案:B
解析:A~E按分裂时期先后的排序为A→C→D→E→B,A正确;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示为有丝分裂,B错误;B处于末期,典型特点是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C处于前期,典型特点是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核膜、核仁解体,C正确;处在各时期的细胞数目与该时期的时长占细胞周期总时长的比例呈正相关,因此可以根据细胞数目判断各时期的相对时长,D正确。
5.答案:A
解析: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同一小桶中放置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同一生殖器官中不同基因组成的雌(或雄)配子,相同性别的不同类型配子数量必须相同;在制作一段双链DNA的结构模型实验中,一般情况下一个脱氧核糖和两个磷酸基团相连,但位于末端的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基团相连;经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装片制作需要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个步骤;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每小组可以随机选取4~10个家庭展开调查,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哮喘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有明显家族倾向,不宜作为小群体调查对象。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及生物的种间关系。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①错误;H占据3个营养级,即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②正确;G和F均捕食E,二者为竞争关系,G捕食F,二者为捕食关系,故G和F之间有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A和E处于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④正确;G不是生产者,所以G的数量大量减少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⑤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和相关功能等知识。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非细胞生物(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即天然的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RNA的逆转录和RNA复制等过程,这些过程中蛋白质可能以酶的形式参与或者蛋白质与其他物质共同构成反应场所(如核糖体)的形式参与,B正确;根据化学本质划分,激素有多肽(或蛋白质)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等,其中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某些蛋白质可阻止病毒对机体细胞的黏附,D正确。
8.答案:B
解析: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可以不需要线粒体,如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不含有线粒体,A错误;结构决定功能,从发育角度分析,成熟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可能较多,功能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可能也不同,B正确;当细胞处于无氧条件时,线粒体不能吸收丙酮酸,C错误;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D错误。
9.答案:A
解析:生物膜系统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化学反应所需的酶提供附着位点,A正确;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并非完全相同,B错误;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核膜和细胞膜组成,C错误;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一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实验变量.因此,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实验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实验组是对变量光照改变的一组,即③黑暗中培养;预期结果是⑥生长不良;对照组是④在光下培养预期结果是⑤生长良好.所以正确组合为①③⑥,②④⑤.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正常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与HPV的寄生无关,A错误;原癌基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维持细胞正常的生长与分裂,当原癌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可能会失控,B正确;子宫颈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易于分散和转移,C正确;题干信息显示,HPV蛋白E6与E7是引起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抑制HPV蛋白E6与E7的合成是治疗宫颈癌的可行策略,D正确。
12.答案:C
解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因此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a,A项正确;依题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该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b,A=T=(a-b-b)÷2=(a/2)-b,又因为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a/2)-b]+3b=a+b,B项正确、C项错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碱基C、G的数量分别与另一条链上G、C的数量相等,所以一条链中的C+G数量为b,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A、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是45℃左右,A错误;
B、65℃条件下,该酶已经失去催化能力,降低温度,酶活性不可恢复,B错误;
C、如果该种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不可以被RNA水解酶所催化水解,C错误;
D、在图中的三个温度中,45℃酶活性最高,则欲探究该种酶的最适温度,可以45℃为中间温度,设计多组温度梯度更小的实验,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海岛上残翅昆虫逐渐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适应性进化,A正确;环境直接选择的是昆虫的表型,B错误;Aa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代中出现AA、Aa和aa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两年时间昆虫种群中A基因频率从50%降至20%,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
15.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鸢尾素对突触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靠突触,所以推测鸢尾素主要影响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A正确;鸢尾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鸢尾素能促进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生长,故施加了鸢尾素阻断剂的小鼠记忆能力会降低,C错误;运动时血液中鸢尾素含量会上升,结合鸢尾素的作用可知,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记忆衰退,D正确。
16.答案:D
解析:Ⅰ-1、Ⅰ-2正常,生下了Ⅱ-2患甲病,可以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a)。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5、Ⅲ-2患乙病,乙病最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为b),A错误;先天性疾病是一生下来就患的疾病,该题中无法判断两病是否都属于先天性疾病,B错误;双胞胎(Ⅳ-1与Ⅳ-2)的染色体组型不同,Ⅳ-1为男性,Ⅳ-2为女性,C错误;从甲病的角度,Ⅱ-3、Ⅱ-5的基因型均为1/3AA,2/3Aa,Ⅱ-4、Ⅱ-6均为AA,因此Ⅲ-1,Ⅲ-2的基因型均均为2/3AA,1/3Aa,Ⅳ-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1/3×1/4=1/36,从乙病的角度,Ⅲ-2的基因型为XYb,Ⅳ-1为男孩,基因型为XYb的概率为1,因此,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36,D正确。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7.(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共8分)
答案:(1)胸腺(1分);浆细胞(1分)
(2)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初次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病毒再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
(4)初次接种后,间隔适宜时间再接种
解析:(1)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抗体由浆细胞分泌。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会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侵入机体时,由于体内已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形成的浆细胞能分泌大量抗体,以快速清除病毒。
(4)由图可知,初次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抗体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再次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抗体浓度显著增加,表明再次感染会使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为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可在初次接种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接种。
18.(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1)C点时发生光合午休现象,植物细胞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不足,光合作用强度下降(3分);适当遮阴或者适当灌溉
(2)不相同(1分);E
(3)无法判断(1分);整体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减去整株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图中曲线仅显示植物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度大小,植物非叶片部分也进行呼吸作用,其大小未知,因此无法判断(3分)
解析:(1)上午由于光照强度增强,因此光合作用强度增强,C点对应的现象是光合午休现象,BC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不足,解决办法有适当遮阴或者适当灌溉。
(2)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不同,BC段光照过强,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不足,DE段光照强度逐渐下降,温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一天中绿色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最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的点,即E点。
(3)该整株植物中午12时的净光合作用无法判断,是因整株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减去整株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图中曲线仅显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小,植物的非叶片部分也进行呼吸作用,其大小未知,因此无法判断。
19.(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共18分)
答案:(1)4;4;570;3444;突变
(2)常(1分);显(1分);乙病
(3)AaBb、aabb;1/27
解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Ⅱ5与Ⅱ6患甲病,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3,由此可推测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乙病,Ⅲ2患乙病,因此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题中信息可知,人体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一共含有574个氨基酸,4条肽链,则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氨基数=至少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4(个);形成一个血红蛋白分子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574-4=570(个);mRNA上组成密码子的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且mRNA是由DNA的一条链转录而来,若不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至少含有的碱基数为574×6=3444(个);如果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则会出现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的现象,进一步导致溶血性贫血。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题干信息可知,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甲病和乙病中有一种为地中海贫血症,故乙病为地中海贫血症。
(3)Ⅲ2两病皆患,其基因型为A_bb;Ⅱ1、Ⅱ2均不患乙病,其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均为Bb;Ⅱ1不患甲病,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由于Ⅲ1不患病,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Ⅱ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即Ⅱ2的基因型为AaBb;Ⅲ5患乙病而不患甲病,可推知Ⅲ5的基因型为aabb。Ⅱ1的基因型为aaBb,Ⅱ2的基因型为AaBb,则Ⅲ1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根据Ⅲ5的基因型为aabb及其父母均只患甲病可推知Ⅱ5、Ⅱ6的基因型均为AaBb,由此可知Ⅲ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3BB、2/3Bb若Ⅲ1与Ⅲ4结婚,子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患乙病的概率为2/3×2/3×1/4=1/9,因此,若Ⅲ1与Ⅲ4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只患乙病的概率为1/3×1/9=1/27。
20.(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0分)
答案:(1)稳定型;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不正确,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降低环境容纳量(3分)
(3)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2分);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生产相关的问题。
(1)分析该区域田鼠种群中幼龄鼠、中龄鼠和老龄鼠的数量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若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斗争减弱,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增多。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3)由图示可知,b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敔害。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结合图示可推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选考题
21.(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答案:(1)碳源、氮源(或有机物,2分,答案合理即可);选择
(2)37℃;低氧(2分);不需要(2分);酚红
(3)稀释涂布平板法;A×102(2分)
解析:(1)幽门螺杆菌是异养生物,其生长繁殖需要胃内容物为其提供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或有机物;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胃的内容物含有胃酸,绝大部分的细菌不能生活在胃中,所以按照功能分类,人体胃中的内容物相当于选择培养基。
(2)人体体温在37℃左右,人胃中氧气含量极低,幽门螺杆菌能在人胃中繁殖,因此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需要提供37℃左右、低氧的环境;由于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尿素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可以中和胃酸,所以培养基中无需调节pH至强酸性;在添加尿素的培养基中添加酚红指示剂,当幽门螺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后,氨能使酚红指示剂变红,若菌落周围变红,则可初步鉴定幽门螺杆菌。
(3)由题意可知,该实验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实验将100g剩菜加入1000mL无菌水稀释,则稀释倍数为10倍,因此每克剩菜中胃幽门螺杆菌的数量为A/0.1×10=A×102个。
22.(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1)(质粒A)缺少标记基因、(质粒C)复制原点会被限制酶切割;PvuⅠ(1分)
(2)EcRⅠ(1分);3.1;3.6
(3)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导入处理的大肠杆菌,能形成白色菌落的即为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自然界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解析:(1)由题图可知,质粒A缺乏标记基因,质粒C中PvuⅠ的切割位点位于复制原点,故一般不能选择质粒A、C作为载体。由于目的基因的两端都有PvuⅠ的切割位点,而EcRⅠ会破坏目的基因,故要获取目的基因,应该选用PvuⅠ切割。
(2)目的基因中除了PvuⅠ的切割位点,还存在EcRⅠ的切割位点,由于目的基因的长度为4.0 kb,若用PvuⅠ切割重组质粒则得不到1.1 kb的片段,所以应用限制酶EcRⅠ切割。由于目的基因和载体用一种酶进行切割,重组质粒(含2个EcRⅠ酶切位点)会出现正向连接和反向连接两种类型,质粒B中EcRⅠ酶切位点与PvuⅠ酶切位点之间的距离为0.1 kb,重组质粒中2个EcRⅠ酶切位点之间的距离可能是0.1+(4-3)=1.1 kb或0.1+3=3.1 kb,重组质粒长度为2.7+4=6.7 kb,故EcRⅠ酶切后,电泳图谱中出现长度为1.1 kb和5.6 kb的片段或者3.1 kb和3.6 kb的片段,说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3)由题意可知,重组质粒中的lacZ基因会被破坏,但保留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故若选择自身不含lacZ基因并对抗生素敏感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导入处理的大肠杆菌,则未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无法存活,而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可以存活,能形成白色菌落的即为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由于自然界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故目的基因能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体重(g)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文件包含生物山东卷全解全析docx、生物山东卷考试版docx、生物山东卷参考答案docx、生物山东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文件包含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考试版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参考答案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全解全析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文件包含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全解全析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考试版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参考答案docx、新高三摸底2024届新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