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九年级上册24.4 解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24.4 解直角三角形
解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仰角、俯角的含义,能准确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 难点: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锐角三角函数: 如图,在Rt△ABC中,∠C=90°,则 两锐角关系:∠A+∠B=90°. 三边关系:a2+b2=c2. 边角关系: (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 A=; (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 A=; (3)∠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 A=. 2.解直角三角形有以下基本类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都是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这节课就是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关于仰角与俯角的问题. 教师引出课题: 24.4 解直角三角形 解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仰角、俯角的概念 活动1(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阅读教材第113页读一读 【总结】在进行观察或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典例讲解(师生互动) 例1 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BC,在离电线杆10米的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电线杆顶端C的仰角a=52°,求电线杆BC的高.(精确到0.1米)
【探索思路】(引发学生思考)本题要求BC,由图示可知BC=CE+EB,而EB=DA,因此只要求出CE问题就解决了. 【解】在Rt△CDE中, ∵ CE=DE tan α=AB tanα=10 tan 52°≈12.80(米), ∴ BC=BE+CE=DA+CE =1.50+12.80=14.3(米). 答:电线杆BC的高为14.3米. 探究点二 利用三角函数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活动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总结】利用三角函数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首先要弄清题意,结合实际问题中的示意图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 (2)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有关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合理选择直角三角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求出答案.
例2 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AD为100米,试求这栋楼的高度BC.
【探索思路】分析法:要求BC,先求出BD与CD,只要解Rt△ADB、Rt△ADC.
【解】由题意,得α=30°,β=60°,AD=100米,∠ADC=∠ADB=90°. ∴ 在Rt△ADB中,α=30°,AD=100米, ∴ tan α===,∴ BD=米. 在Rt△ADC中,β=60°,AD=100米, ∴ tan β===,∴ CD=100米. ∴ BC=BD+CD=+100= (米), 即这栋楼的高度BC是米. 【题后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到两个直角三角形△ADB、△ADC,利用BC=BD+CD可求出答案. 【归纳】 仰角、俯角问题的常见基本模型: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五
【即学即练】 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两处测得B点和A点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 42°≈0.67,tan 42°≈0.9,sin 65°≈0.91,tan 65°≈2.1) 【解】在Rt△ADE中,∠ADE=65°,DE=15米, 则tan∠ADE=, 即tan 65°=≈2.1, 解得 AE≈31.5米. 在Rt△BCE中,∠BCE=42°,CE=CD+DE=21米, 则tan∠BCE=, 即tan 42°=≈0.9, 解得 BE≈18.9米. 则AB=AE-BE=31.5-18.9≈13(米). 即旗杆AB的长大约是13米. 【方法总结】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棵与地面垂直的树OA的高度,在距离树的底端30 m的B处,测得树顶A的仰角∠ABO为α,则树OA的高度为( ) A. m B.30sin α m C.30tan α m D.30cos α m 2.如图所示,某飞机在空中A处探测到它的正下方地平面上目标C,此时飞机的飞行高度AC=1 200 m,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指挥台B的俯角α=30°,则飞机A与指挥台B的距离为( ) A.1 200 m B.1 200 m C.1 200 m D.2 400 m 3.如图所示,某人站在楼顶观测对面笔直的旗杆AB.已知观测点C到旗杆的距离CE=8 m,测得旗杆的顶部A的仰角∠ECA=30°,旗杆底部B的俯角∠ECB=45°,那么,旗杆AB的高度是( ) A.() m B.(8) m C. m D.m 4.如图,从热气球C上测得建筑物A,B底部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如果这时热气球高度CD为15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建筑物A,B间的距离为( ) A.150 m B.180 m C.200 m D.220 m 5.如图,在高楼前D点测得楼顶的仰角为30°,向高楼前进60 m到C点,又测得楼顶的仰角为45°,则高楼的高度大约为为多少米. 6.如图所示,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 m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 m到达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为多少米. 参考答案 1.C 【解析】在Rt△ABO中,∠AOB=90°, ∵ BO=30 m,∠ABO=α,tan∠ABO=, ∴ AO=BOtan α=30tan α m.故选C. 2.D 【解析】由题意,得∠B=30°,所以sin B=. 又AC=1 200 m, 所以AB=2AC=2 400 m. 3.D 【解析】由题意,得AE=CEtan∠ECA=8× (m), BE=CEtan∠ECB=8(m). ∴ AB=BEAE= m. 4.C 【解析】∵ ∠A30°,∠B60°,在Rt△ACD中,tan A, ∴ AD 150(m).在Rt△BCD中,tan B , ∴ BD50(m), ∴ ABADBD200(m). 5.【解】设楼高AB为x m.在Rt△ADB中,DB. ∵ ∠ACB45°, ∴ BCABx.∴ CDBDBC(1)x60,解得x82. 故高楼的高度大约为82米. 6.【解】如图,过点C作CG⊥AB,垂足为G.由题意知C,E,G三点共线. 设AG=x m.由题意可知AB⊥DB,CG∥DB,∠AGE=90°. 在Rt△AEG中,∵ ∠AEG=60°,tan∠AEG=,∴ EG=x(m). 在Rt△ACG中,∵ ∠ACG=30°,tan∠ACG=, ∴ CG=x(m). ∵ CE=DF=100 m,而CGEG=CE,∴ x=100,解得x=50. ∴ AB=AGGB=(501) m.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仰角、俯角的概念: 在进行观察或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利用三角函数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首先要弄清题意,结合实际问题中的示意图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 (2)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辅助线构造有关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合理选择直角三角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求出答案. 【方法总结】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布置作业 教材第114页练习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课题 24.4 解直角三角形 解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第2课时)
一、仰角、俯角的概念 例1 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二、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例2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五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4.4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4.4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思路,题后总结,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思路,即学即练,题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3 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探索思路,即学即练,题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