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六上科学 第4章第4课时 粒子之间有间隙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4584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牛津上海版六上科学 第4章第4课时 粒子之间有间隙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4584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粒子之间存在间隙第4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粒子之间有间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2.知道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构想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追求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粒子之间有间隙。
难点: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比固体或液体粒子间的间隙大。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
教师:二氧化氮气体被挤人空气中的装置:(如图1);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纸,气球。
学生:充空气的气球(2只),充氢气的气球(2只),细线,刻度尺;黄豆,白米,烧杯(250 mL);滴有少量红墨水的水,酒精,细玻璃管;咖啡,纯净水一瓶,一次性纸杯一个;注射器,小木柱,水。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 学生的学习活动 | 设计说明 |
活动1: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 | 讲:实验要求(教材113页活动4.8) 有4个气球其中两个充了空气,另两个充了氢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我们怎样准确的知道它们体积的变化? 引导,帮助: 1.给气球编号学生可能不会想到教师要加以引导; 2.测量最大横截面处的周长,教师也要加以指导,更具可操作性:向肉眼观察,然后在认为最大处在分3处进行测量,取最大值。 3.表格的设计也要进行知道,要做到科学,尤其是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修改设计(或直接给出一个样表)是非常必要的。 讲:布置观察任务,观察记录气球体积每天的变化 |
提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它们的体积会逐渐变小。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先给每个气球编号; 每天测量每个气球最大横截面处的周长;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 由于学生的刚刚接触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每次实验活动前要先明确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要求,才能保证实验效果减小误差,学习是模仿开始的,有了教师细致深入的引导,学生也会渐渐的学会设计实施实验。 |
引入 | 情景:我们在一星期前布置了观察充气气球体积变化的任务,哪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的观察记录情况和结论向大家介绍一下?
问: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分工合作的。 问题1:为什么气球的体积会减小呢? | 展示:4只气球。 讲:气球最大横截面处周长的变化;结论,体积都会减小,充氢气的气球体积减小的更快些。 介绍:分工合作情况
推测:体积减少的原因。 | 创设情景用问题刺激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
活动2: 固体粒子之间有间隙 | 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在白色得酚酞试纸上: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气球中:片刻后将白色酚酞试纸放在气球外表面。
问:说明构成气球膜的粒子有什么特点?
| 观察现象: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酚酞试纸变红, 分析:氢氧化钠和水的粒子穿过气球膜出来了,说明气球变小的原因是气体粒子穿过气球膜出来了。 结论1:说明构成气球膜的粒子之间有间隙。 | 针对学生对体积减小原因分析,实施实验,水到渠成地得出构成气球膜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的结论。同时为下面液体混合后的分析奠定基础。
在得出结论时要注意,我们所研究的物质只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所以不能直接得出所构成固体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这是不科学的。 |
活动3: 构成液体的粒子间有间隙 | 讲:是不是其它的粒子之间也有间隙呢?
问:为什么体积会减少呢?
问:为什么盛满黄豆的烧杯还能装入一定体积的白米? | 活动3:在玻璃管内先倒入一定量染滴有红墨水的水,再延玻璃管壁缓慢倒入酒精,竖直玻璃管,用塞子封住管口,标出液面位置,把玻璃管两端上下翻转几次使液体充分混合,竖直静置片刻,观察液面位置 现象:体积减少 分析:提出猜测 讨论:假设的科学性(是否能解释气球变小,如果不能,则不能说明是粒子具有的普遍特点,故不正确。) 结论2:构成水的粒子和构成酒精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活动3:向盛满黄豆的烧杯中继续倒入一定体积的白米并小心振荡,观察结果。 回答:黄豆之间有间隙。白米可以进入到间隙中。 | 透过宏观现象分析微观粒子可能存在的性质,并用提出的假设解释其它现象以检验假设科学性,这是一种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
活动4: 构成气体的粒子间有间隙 | 实验:如图1装置,将止水夹打开将二氧化氮从气球中压入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 问:通过上述几个活动,构成物质的粒子存在什么特点?
|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结论3:构成空气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结论4: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 有了前面的两个结论为基础,得出这个结论3和结论4的难度就降低了。 |
结论4 | 讲: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都存在间隙。 |
|
|
活动5:理论应用。
生活中“找”粒子间隙 | 讲: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体现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间隙。例如:咖啡放入水中。请大家试一试,观察现象。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粒子的哪些特点?
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间隙? | 实验:咖啡放入水中观察现象,颜色逐渐散开,最后颜色均匀。
独立思考:粒子是不断运动的,粒子之间有间隙。 思考交流: 白糖溶于水中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烟在空气中很快散开,……。 | 这个实验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粒子之间有间隙”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启发:很多现象是粒子的两个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
总结 |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重点。 | 总结:构成任何物质的粒子之间都是有间隙的。……,……。 |
|
五、训练与评价:
1、充气气球体积变化研究中,要求能够正确测量记录,设计的记录表格要科学规范。
2、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 优 | 良 | 中 | 差 |
小组成员的参与性 | 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 | 至少3/4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活动 | 至少一半的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为小组活动献计献策 | 仅有1、2个人参与小组活动 |
小组责任的分配 | 任务被平均分配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 任务被小组的绝大部分成员分担 | 任务仅被小组中的1/2成员分担 | 小组任务仅由小组中的某一个人承担 |
交互的质量 |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极好的倾听能力和领导能力,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方式共享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娴熟的交互能力,他们能够围绕任务中心进行生动的讨论 | 小组成员显示出了一定的交互能力;他们能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观点;显示出了一定的讨论和选择能力 | 小组成员之间很少进行交互;他们仅进行简短的会谈;部分学生对于交互不感兴趣、分心 |
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 |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小组成员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角色 | 每个小组成员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但是角色定义不明确或者说小组成员没有坚持行使自己的角色 | 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一定的角色,但是他们没有坚持行使自己的角色 | 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进行角色分配 |
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状态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状态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训练和评价,气体的性质,液体的性质,固体的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观察和记录第4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观察和记录第4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内容,训练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六年级上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