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 经典基础题一、古代诗歌阅读(2022·山西·长治市第一中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夜饮元稹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行。漫唱江潮曲,闲征药草名。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注:①巡,斟酒一周为一巡,越巡,指已经添了好几回酒。②闲征,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宾主无拘无束,开怀畅饮,越巡行再现了他们也饮过程中的豪迈气概。B.颈联写夜宴酒酣时宾主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并吟唱,体现了他们清雅高洁的情趣。C.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D.这首诗描写了一次夜宴的情形,诗人的言谈笑语中蕴含着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2.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C2.①视听结合。前句运用视觉写隔帘的灯火迷离朦胧,别具美感;后句运用听觉写风雨交加,描写细腻。②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让读者从隔帘而望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虚实结合,意境幽远。③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屋外风声雨声,显得凄清。这样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屋内的欢乐,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分析不当,尾联写诗人厌倦了这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仕途而奔波的生活。诗人的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诗人暂时逃避现实,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和快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屋里灯火通明,隔着帘子也透出亮光,外面风雨连连,吹打着竹稍发出声响。视听结合,前句从视觉角度来写的,写出屋内隔帘的朦胧美;后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的,写风雨交加的声音,细腻生动。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将画面推至室外,让读者从隔帘望到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留下无穷无尽的余意。隔帘的灯火迷离蒙陇,别具美感,比正面描写宴会的华灯高照更富一种含蕴幽深的美。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正在宴饮,一片欢乐;屋外正值风雨,雨丝酒在竹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轻响,夜风轻轻摇曳着竹梢,发出一阵阵如箫如管的清音,显得凄清。衬托出帘内的温馨欢乐,令人心向神往,感到亲切和温暖。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几多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2022·河北·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南渡闲居京口(今镇江)时。②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③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称西园。④青韭堆盘:立春日,以葱、蒜、韭等鲜嫩之菜装盘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B.“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C.“浑未办”三句,写作者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贫困。D.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春幡摇曳,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4.俞陛云曾评价本词下阕:“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语尤隽妙。”请谈谈其“妙”在何处。【答案】3.C4.①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可称妙笔。②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来体现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亦是妙笔。③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故国沦丧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切动人,更是妙笔,【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作者生活贫困”理解有误。通过上下句可知,这里是说作者连节日应酬,无心为之。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词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下片“却笑”五句,言我嘲笑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却笑东风”句,诗人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体现了自己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堪称妙笔。“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句,诗人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亦称妙笔。“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句,意为: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言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回到北方。抒发了词人故国沦丧之悲,深切动人。(2022·陕西·长安一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喧腾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C.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D.尾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在潜水驿。结句托物言志,以疲马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6.请简要赏析本诗颈联是如何写景的。【答案】5.D6.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以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托物言志”错,结句“疲马再三嘶”是借物抒情,以疲马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 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所写的景物有喜鹊、禾地、蝴蝶、秋草哇等,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有噪、飞等。其中,鹊噪、蝶飞是动景,禾地、草畦是静景,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其他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由此可考虑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等手法。从位置关系看,“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远近结合。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2022·河北邢台·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①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两人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肯定了李白的诗歌成就和思想情趣。“无敌”“不群”二词饱含诗人热情的赞美。B.诗人称赏庾诗之清新、鲍诗之俊逸,意在与李白形成对比,衬托李诗之出尘拔俗。C.“重与”意味着曾经有过。尾联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饮酒论诗的期盼。D.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再回到诗,以“忆”统领,转接自然。8.颈联看似平淡,实则暗蕴深情,历来为人称赏。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7.B8.①颈联写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手法(虚实结合),抒发诗人对友人的真挚的牵挂之情;②诗人遥念友人,却唯见春木吐绿;李白远望长安,却只见落日暮云。借情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两人如春树、暮云般深郁而绵长的离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并非称赏庾信和鲍照,也没有形成“对比”,而是称赞李诗如庾诗那样清新,如鲍诗那样俊逸。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首先理解颈联的含义,再结合全诗赏析。颈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意思是: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借情抒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2021·广西·大化二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B.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C.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D.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10.“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答案】9.B10.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不能进,鸟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去鸟是远去行人写照。【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迟”“重”二字用意,“漠漠”“冥冥”两叠词运用以及寓情于景的手法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帆来”“鸟去”表动作,为动景,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漠漠”“冥冥”运用叠词,“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让整个画面都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都染上离愁别绪。音韵和谐优美,为诗歌增添韵律美。所谓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这是寓情于景。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应该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2021·广东·江门市第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唐)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题目和内容分析,这首诗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都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B.杜牧,在晚唐诗坛独成一家,《过华清宫绝句》借古讽今,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C.前二句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D.前二句是因后二句是果,是统治者沉醉歌舞享乐造成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12.赏析“舞破中原始下来”的“破”字。【答案】11.D12.“破”是破亡之意,运用夸张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揭示出中原之破亡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的。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前二句是因后二句是果”错误。前两句截取安史之乱的一个典型场景,第三句写统治者沉浸在享乐之中,故前三句揭示了事变发生的原因。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义,“破”是破灭、破亡的意思;然后如果有手法要解释手法,本处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霓裳一曲”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最后要分析表达效果和主旨情感,用一“破”字表现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表达了作者对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的无比愤慨之情。 优选提升题(2021·贵州·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注】①宿:指值夜。②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③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④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⑤珂:马铃。⑥封事:指臣下上书奏事。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左省”值夜时所见“花隐”的状态和所闻“栖鸟”的鸣声。B.颔联写群星照耀下的皇家宫殿,随着月光的闪动而显得更加明晰和亮丽。C.颈联写诗人值夜时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和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D.尾联交待诗人“不寝”之因,是明天早朝还有封事,表现了老臣的耿耿忠心。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作者封事前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的精神。B.颔联“动”和“多”两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万户及宫殿无比美妙的情状。C.颈联写诗人宿省时难以入睡的心理活动,“听金钥”“想玉珂”虚实结合。D.诗前四句写宿省之景,花鸟星月各具特征,后四句写未寝时的忠君爱国之思。【答案】13.C14.C【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颈联写诗人值夜时仿佛听到……”错误。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是虚写。故选C。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听金钥’‘想玉珂’虚实结合”错误。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都是想象之辞,为虚写。故选C。(2021·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C.“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16.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答案】15.A16.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作者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被贬至惠州,无所事事(“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是说已至春暮让人愁绪顿生。“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是说“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作者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也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泛起“愁”容;从而暗示着词人此时人生的暗淡无光。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抒发了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2020·浙江绍兴·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甲: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①,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乙: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②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①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②水仙:传说中的水中女神,即湘君姊妹。17.甲诗中的“方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18.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答案】17.世外或天外(尘世之外)18.相同点:都采用了虚写(神话传说)。甲诗把君山想像成是昆仑山顶的石头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乙诗把君山想像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不同点:乙诗还用了:(1)实写(虚实结锚)。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2)比喻,把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联系“曾于方外见麻姑”,是说诗人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所以此处的“方外”,是指世俗之外,旧时指神仙居住的地方。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方干的《题君山》,采用了“游仙”的格局,诗人说他曾奇遇仙女麻姑,麻姑谈及君山“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全诗运用奇特想象,神化君山来历,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增加了君山的神秘感。而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以逼真地描绘君山倒影入手,笔势凝致,重彩描绘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的倒妙之中,“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写,即都采用了神话传说。不同的是,方干的《题君山》,是全诗都采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而雍陶的《题君山》,除了借助想象“疑是水仙梳洗处”,表现君山的动人之处,还实写了君山的自然美。“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用平静如镜的湖水来衬托君山气势的凝重,上面的湖色与影中的山色,山色重于湖色,深翠与浅碧两两对照,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另外,“一螺青黛镜中心”,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君山的秀美。可见,雍陶的《题君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君山的惹人喜爱。(2020·甘肃·民勤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2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9.B20.(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9.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蚊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020·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读下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回天地,即扭转乾坤。2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即景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故而颈联有愤而归隐之意。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风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抨击黑暗腐败等情感融为一体,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22.请简析本诗颈联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答案】21.B22.共同点:两首诗诗人都不得志,诗中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点:本诗颈联写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只等回天撼地之日,扭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有才之士的积极向上豪情满怀的思想,既有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而李白诗句则是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的激愤之语。【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故而颈联有愤而归隐之意”错,一则是前后并无因果联系,二则愤而归隐理解错误,应该是功成身退,后归隐江湖。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这两句诗放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意思是,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有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本诗颈联“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抒发了诗人的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读懂两句诗歌分析其共同点,两首诗中诗人都是有才而不得志,都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都表现出高洁脱俗的情操。不同之处是,李白政治受挫后,率性潇洒、蔑视功名,欲寄情山水、超脱尘世;而李商隐则仍积极向上豪情满怀,有担当事业的志气。(2020·上海市莘庄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23.这首是创作于大观园海棠诗社,诗社的发起人是(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薛宝琴 D.贾探春24.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清丽 B.沉郁顿挫 C.含蓄蕴藉 D.平淡质朴25.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等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答案】23.D24.C25.(1)“碾冰为土玉为盆”,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写出种花人之高洁。(2)“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白海棠的洁白、坚贞,突出林黛玉的高洁与孤傲。(3)“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出白海棠的幽怨、悲愁,突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与孤独。(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通过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情态,突出林黛玉的多情。总之,诗中白海棠表现出的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诗人通过白海棠含蓄地表现了林黛玉清高超拔,空灵飘逸的品性。【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根据《红楼梦》第37回可知,是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海棠诗社的,并每人赋诗一首。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形式的分析能力。本诗属于含蓄蕴藉的诗风,如“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句通过比喻表达白海棠的高洁。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在《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中,探春提议要建立诗社,然后各人以白海棠为题各赋了一首诗,这些诗都表现了各自作者的性格特点。在本题中,林黛玉所写的这首《白海棠》诗就充分的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中,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写出了种花人对白海棠的重视,也借冰玉来暗示种花人的品格的高洁。此处是借种花人来暗喻林黛玉。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蕊三分白”形容白海棠花的洁白,而“梅花一缕魂”则是说白海棠有着梅花一样的坚贞性格。此处以白海棠来喻指林黛玉,突出林黛玉的高洁与孤傲。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则是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愁的白海棠形象,联系林黛玉的遭遇可知,她本是生在官宦之家,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饱读诗书,但不幸母亲早亡,只能寄居在外婆家,此处是借白海棠的遭遇来突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寂寞与孤独。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则是描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情态,这也是林黛玉自身的写照,她虽然多情,但不敢表露,只有压在心底。所以此联是突出林黛玉的多情。所以诗中描绘出一个高洁、哀愁、深情的白海棠形象,这也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相关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整本书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整本书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名著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答题组,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这是一份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学类阅读-双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