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习题整套
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时作业,文件包含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原卷版同步练习-居易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练习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docx、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解析版同步练习-居易课堂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练习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单选题1.海南省西岛渔村充分利用当地珊瑚资源,就地取材,建造民居,“珊瑚石古屋”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该民居位于我国( )A.华南沿海文化区 B.江南水乡文化区 C.云贵高原文化区 D.四川盆地文化区【答案】A【详解】珊瑚分布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并且材料显示该地为海南岛,当地居民利用珊瑚资源,就地取材,建造民居,所以该民居位于我国华南沿海文化区。故选A。2.从北到南,我国居民住宅的墙壁由厚到薄,屋顶坡度由小到大,暖房从有到无以及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出现,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哪些变化( )①光照和热量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②光照和热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多③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多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详解】我国从北向南,纬度越来越低,光照增强,热量越来越丰富,①错误、②正确;我国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降水量从南向北减少,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3.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石库门建筑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与欧洲联体式住宅相结合。它体现了不同文化的( )A.整合 B.分化 C.同化 D.替代【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石库门建筑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与欧洲联体式住宅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国江南文化与欧洲文化的整合,而分化、同化、替代,与整合不同,故选A。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完成下列小题。4.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湿 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食物便于保存C.当地缺盐,以辣代盐 D.当地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5.荷兰因为地势低洼,留传下了穿“木鞋”的习俗。荷兰人穿“木鞋”是为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 B.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C.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D.此种地域文化的范畴不是单一要素【答案】4.A 5.A【分析】4.湖南的西南面是云贵高原,又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孟加拉湾暖湿气流与太平洋暖湿气流相抗衡之地,年均降水量达13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气候多雨潮湿,辣椒可以驱寒除湿,湖南辣椒的品质和产量都比较高,A项正确。重油重辣是适应当地气候和迎合人们饮食习惯的结果,并不是为了便于长期保存,B项错误。当地并不缺盐,C项错误。辣椒原料丰富不是其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A。5.依据材料,当地人穿“木鞋”是为了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说明地域文化形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A项正确。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B项错误。地域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C项错误。D选项阐述内容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D项错误。故选A。6.关于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只存在于物质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比例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会发生改变【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既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有人文环境的影响。C正确。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只存在于物质方面,A错。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没有成比例关系,B错。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7.下图是哪个世界文化圈的典型建筑A.东亚文化圈 B.伊斯兰文化圈C.南亚文化圈 D.东南亚文化圈【答案】C【详解】图片反映的是印度泰姬陵的建筑景观,其位于印度,因此属于南亚文化圈,C正确。故选C。8.位于我国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以优质棉花和甘甜的瓜果著称的文化区是A.青藏高原文化 B.云贵高原文化C.东北黑土文化 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答案】D【详解】青藏高原文化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主要不生产棉花和甘甜的瓜果,A错误。云贵高原文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B错误。东北黑土文化并非分布于荒漠地区,C错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主要分布于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同时该地盛产棉花和瓜果,D正确。故选D。9.在中国地域文化区中,以悠扬的马头琴声和豪放的那达慕节庆为特色的文化区是A.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B.内蒙古草原文化区C.青藏高原文化区 D.黄土高原文化区【答案】B【详解】马头琴、那达慕节为蒙古族的特有乐器和节日,因此以悠扬的马头琴声和豪放的那达慕节庆为特色的文化区是内蒙古草原文化区,B项正确。二、综合题10.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幅景观图中,A景观位于我国的 方,B景观则位于我国的 方。(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 B.气候条件 C.生产活动 D.地表形态(3)简析A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答案】(1)南北(2)B(3)其建筑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详解】(1)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A景观为竹楼,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侵袭等;B景观为我国北方的窑洞,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该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适应当地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2)造成这样两种建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南方气候湿热,建筑具有通风散热的特点;北方地区,冬夏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建筑热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楼,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主要位于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竹楼呈高脚形式,主要是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一、单选题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文化区( )A.具有过渡性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2.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3.下面文化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大牧场放牧业 B.东北黑土文化区——混合农业C.华北平原文化区——商品谷物农业 D.江南水乡文化区——季风水田农业【答案】1.A 2.B 3.D【分析】1.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是根据综合指标划分的,B错误;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因此没有明显的界线,A正确,C错误;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误。故选A。2.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所以A错误;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B正确。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所以C错误;长江中下游文化区-伏旱天气,所以D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故选B。3.由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主要发展畜牧业但不是大牧场放牧业,所以A错误;我国的混合农业在珠江三角洲或者山地、丘陵区,不在东北,所以B错误;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不是华北,所以C错误;江南水乡文化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生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D正确;故选D。那曲位于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年大风日数为100天左右,是我国唯一没有树的县。那曲城市建筑布局多采用“大围合”“小包围”的形式,城市道路基本不设置非机动车道,这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那曲城市建筑布局多采用“大围合”“小包围”的形式是为了( )A.采光 B.避风 C.增氮 D.防晒5.针对那曲城市缺少非机动车道带来的不便,城市功能布局可( )①增加公交站点 ②增加楼层高度 ③集中行政单位 ④分散居住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4.B 5.C【解析】4.材料显示那曲年大风日数多,建筑布局采取“大围合“小包围”的形式可以利用沿街建筑、建筑围墙阻挡大风,故目的是避风,B正确,这种形式不利于采光、增氧,与防晒关系较小,ACD错误。故选B。5.缺少非机动车道对市民的出行产生了诸多的不便,城市功能布局可以考虑集中布局行政单位和居住区,缩短市民的出行距离,③正确、④错误;公共设施的布局可以更多考虑扩大服务半径和增加设施的数量,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①正确;增加楼层高度,会加剧居民生活环境的缺氧问题,且生活不便,不能缓解缺少非机动车道带来的不便,②错误。故选C。6.能够体现区域家庭文化特色的民居是( )A.北京老城的四合院 B.苏州人家尽枕河C.上海外滩万国建筑 D.长安城中轴对称【答案】A【详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A正确。苏州“河街相邻,水陆并行”,苏州人家尽枕河的意思是居民房屋都是临河建造,方便取水和航运,苏州城市建筑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B错误。上海外滩万国建筑是半世纪城市历史风貌的形成,有着浓厚的历史写照,C错误。长安城中轴对称是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体现了天人合一与君权伸授的神秘色彩,D错误。故选A。 居民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西双版纳地区的典型居民是傣家竹楼,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根据资料完成下面小题。7.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主要是因为( )A.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B.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为落后C.当地为高温多雨的气候 D.竹楼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8.以上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反映了两地( )A.经济条件的差异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C.人文因素的影响 D.意识形态的影响【答案】7.C 8.B【分析】7.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主要是因为当地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气候闷热,多蚊虫,“高脚”式竹楼可以防蚊虫毒蛇等,而且比较凉爽,更美观、生活水平和社会制度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8.一个是气候高温多雨的竹楼,一个是窑洞,降水较少,利用黄土土质疏松、有直立性强来开挖,两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反映了两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B正确。跟经济条件、人文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0.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答案】9.B 10.B【分析】9.陕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根据黄土的特性,陕北的人民挖窑洞,所以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陕南地区位于江汉谷地,地势低平,而当地石材、木料、竹子资源丰富,所以山南地区主要以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为主,影响民居差异的主要是地形和建筑材料的差异,因此②③正确,民居与气候、地质条件的关系不大,因此①④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故选B。10.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北面不需要设窗户,主要目的是防寒保暖,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从南面射入,而南面的窗户较大主要是为了冬天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B正确;通风透气需要有两边窗户,A错误;窗户朝南不利于防潮,C错误;南面窗户也不利于保温,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10.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幅景观图中,A景观位于我国的 方,B景观则位于我国的 方。(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风俗习惯 B.气候条件C.生产活动 D.地表形态(3)简析A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答案】(1)南北(2)B(3)其建筑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分析】(1)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A景观为竹楼,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侵袭等;B景观为我国北方的窑洞,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该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适应当地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2)造成这样两种建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南方气候湿热,建筑具有通风散热的特点;北方地区,冬夏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建筑热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楼,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地区,主要位于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竹楼呈高脚形式,主要是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巩固练习,文件包含核心素养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