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6.1聚落与环境教案
展开第 1 页(总 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设计☆
第 页(总 页)
课题
6.1聚落与环境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聚落及聚落的两种类型。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
3、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异。
4、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不同景观。
5、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结合学生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了解,明确乡村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收集家乡聚落景观的图片,分析家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聚落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2、通过欣赏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的聚落景观,激发美的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读图、对比完成教学。
使用
教材
的
构想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内容中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应以理解为主,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看照片进行描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属于规律性的知识,应以对比、分析、识记为主。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图片展示导入:各种聚落的景观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的共同点是都有什么?(房屋)
说明都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什么是聚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板书:
6.1聚落与环境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点拨: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和生产设施。
聚落
房屋
道路的修筑情况
商店
学校
医院的多少
有无
农田果园鱼塘
其他差异
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城市
归纳板书:
差异:生产、生活方式,景观特征不同。
设疑:是先出现乡村呢还是先出现城市?(乡村)
承转: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呢?
板书: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1.聚落的分布
提示: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是完全相同的。
承转: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关,聚落的形态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拓展:
1、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2、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分布呈条带状。
板书: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条带状、团块状
3、民居建筑的差异:建筑材料、结构、形态
知识拓展: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学生列举实例:
1、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2、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3、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4、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5、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易于拆卸和移动。冬季加罩两三层毛毡防寒,夏季搭帆布或柳条祛热。
板书:
4、社会、经济:所起作用越来越大
小结: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阅读课文了解:
1、什么是聚落?
人们各种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2、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比较:
聚落
人口数量
生产活动
作用
乡村
城市
仔细观察图6.1“乡村和城市景观”,学生结合自己对乡村和城市的了解,讨论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主要从房屋的密集程度,建筑的高度、密度,道路的修筑情况,人口的数量,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进行对比。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聚落的分布特点。
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人口分布的知识,展开讨论:
1、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
2、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热带丛林、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没有聚落。
课堂活动——“图上所得”。
分析图6.2“汾河谷地的城市分布”,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讨论得出:
1、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2、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拔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件差。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仔细观察图6.4“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分析不同形态的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沿河谷分布的聚落多呈条带状。
2、一些聚落环山傍海成为团块状。
3、一些城市被水体分割成几部分。
课堂活动——“积极参与”,指导学生仔细分析图6.5“房屋与自然环境”,学会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讨论分析房屋的建筑材料、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等方面与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关系。
填写P80的表格。
开发课程的资源:阅读信息传递“聚落与社会、经济”,思考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人为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对聚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举例说明。
越来越大。如材料的选用、房屋的朝向等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探究:太原房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分布在汾河谷地中,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条件较好。房屋就地取材,多砖木结构;因年降水量少,屋顶坡度不大;因冬季寒冷,阳光来自南方,房屋以向阳的北屋为正。
巩固练习。
结束语: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居民为适应自然环境和便于就地取材取得建筑材料而建筑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知道聚落发展的特点吗?你知道哪些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吗?下一节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6.1聚落与环境
自然条件差:密度小
人类的聚居地:概念 分布
自然条件好:密度大
乡村聚落 条带状
类型 聚落 形态 自然环
城市聚落 团块状 境影响
景观特征不同 建筑材料
差异 房屋特点 结构
人类活动不同 形态
社会、经济
所起作用越来越大
作业设计
知识升华: 指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人口分布的知识,展开讨论: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教学后记
初中地理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共8页。
初中晋教版6.1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晋教版6.1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
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