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节 鱼类教案设计
展开关于鲫鱼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面各类脊椎动物的基础,它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旧教材讲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实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大都在13-15岁,表现为爱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好。针对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难以理解的生物生理动态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最终在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中,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采用实物教学:学生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学生观察后,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归纳,在疑点处教师给以点拔,这样变传授为指导,摆正了教与学的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描述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观察“鱼鳃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渗透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活动:(1)实验材料:鱼缸、鲫鱼、吸管、剪刀、墨水、放大镜等。
(2)制作CAI课件。
2.学生活动:搜集有关鱼类的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采用实验观察操作与教学同步的方法):
学生观察鱼类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导入本节内容→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出示鱼类游泳的画面]
情境设疑导入: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我们在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认识鲫鱼外形:
教师可让每个学生观察(一两分钟)摆在各实验小组面前的活鲫鱼,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色、体形、体表、侧线、鳍等,并诱导学生分析讨论观察到的鲫鱼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1、体色:学生描述鲫鱼的体色特点: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师问:“这样的体色有何意义?”同学解释:“这种体色不宜被上面或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学生观察到鲫鱼的体形为梭形,师问:“为什么是梭形?这种体形与水生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解释出这种体形可以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3、体表:学生说到鲫鱼的体表覆盖鳞片时,师问:“鳞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触摸鱼的体表有粘滑的感觉?这有什么意义?”学生解释:“鳞片起保护作用;鳞片分泌的粘液使鱼类体表粘滑,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4、侧线:关于侧线是感觉器官,学生一般不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鳞片上的小孔,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疑:“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鱼体两侧鳞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学生会答出是侧线。接着教师提出:“鱼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感觉外界刺激呢?”引出侧线的作用,并让学生观察在有暗礁等障碍物的水中鲫鱼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侧线的作用: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5、鳍:关于体色、体形、鳞片、侧线的作用,学生容易理解。鳍的作用,仅靠观察很难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可问:“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维持平衡?靠哪种鳍来保持方向?各种鳍的作用能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生答:“不能。”“怎么办?”“我们只有设计探究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设计实验的原则是什么?”“设计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那你能不能根据观察产生的猜测做出假设,并制定出探究方案呢?”学生纷纷讨论,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鱼缸里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自然的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的原因:鱼类靠尾鳍保持身体前进的方向;靠胸鳍和腹鳍维持身体的平衡;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巩固提升:1、总结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特点?
2、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
二、探究鱼的呼吸
教师设疑:“如果不携带特殊的供氧装置,人类很难在水中长时间停留?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如生活?”学生都能答出鱼类能在水中进行呼吸。师接着问:“鱼类到底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1、观察:让学生注意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这是鱼在做什么?是在喝水吗?”生答:“不是,是在呼吸。”“那么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呢?”学生可以答出呼吸器官是鳃。
2、探究:指导学生用吸管把墨汁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生答:“墨汁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流出。这说明水从口流入,再从鳃孔流出。”师问:“水的这种流动有什么意义呢?”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究鱼鳃的结构。
3、探究:让学生剪去鲫鱼一侧的鳃盖,引导学生观察鳃的颜色,生答出鳃是红色的。师问:“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答不出。这时教师取一根鳃丝放在微型投影仪下让学生观察,学生可以看到鳃丝中的毛细血管是鲜红的。接着让学生分析讨论鲫鱼是怎样用鳃来完成气体交换的?(要求学生图示鲫鱼鳃部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总结出鲫鱼气体交换的过程为: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孔→将二氧化碳排到水中。教师质疑:“鳃的主要部分是什么?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学生解释:“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的特点能扩大气体交换的面积。”教师总结:正是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鱼儿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水中。
巩固拓展:1、在一堆死鱼中,如何判断哪是新鲜的鱼?
2、若将煮沸的自来水放凉之后马上给鱼换水,鱼将如何 ?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我总结):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本节课应该理解的重点是什么?你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强化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
课外作业:鱼儿离不开水,我们应怎样保护现有的水环境?(请你设计方案)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九节 哺乳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九节 哺乳类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板书设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量体温,哺乳动物的概念,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第四节 学习探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四节 学习探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练习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练习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言,讲授新课,小结,放《曹冲称象》课件,课后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