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序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发展简史:①古代:火(改善了人类生存的条件);翠绿色的孔雀石(人类首次利用物质化学变化);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和早期的烧瓷都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利用化学;②近代:原子分子论(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使人们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规律可循);③现代:纳米技术(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物质的变化、性质:
(1)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是:化学变化发生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发生的同时却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等的改变,化学变化常伴随着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注意: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 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
定义 |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 | 没有新物质生成 | 有新物质生成 |
从分子、原子角度 | 分子本身不变,原子也不变但分子、原子间隔发生改变 | 分子发生改变,但原子不发生改变,但原子重新组合 |
伴随现象 | 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 |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 |
举例 | ① 冰雪融化 ② 矿石粉碎 ③ 石蜡熔化 ④ 水结成冰 ⑤ 汽油挥发 | ① 铁生锈 ② 呼吸 ③ 燃烧 ④ 食物腐败 |
联系 |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
(2)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性质需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①常见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溶解性、潮解性等。②常见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易分解、易生锈、稳定性等。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定义 | 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实质 |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
区别 | 感官和仪器 |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 |
举例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 |
4、蜡烛燃烧实验;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⑴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⑵蜡烛被点燃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最明亮,焰心温度最低,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变黑。
⑶蜡烛燃烧时,用一冷而干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倒转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震荡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⑷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蜡烛蒸气形成的白烟,点燃白烟,则蜡烛再次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吸入空气 | 呼出气体 | 结论 |
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 无明显浑浊 | 明显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 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吸入空气多 |
伸入燃着的木条 | 木条继续燃烧 | 木条熄灭 | 呼出气体中O2比吸入空气少 |
对玻璃片呼气 | 表面干燥 | 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比吸入空气多 |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①实验的分类: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拉瓦锡首次在实验中引入天平,使化学实验由定性向定量发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试验。
②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方向) → 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 搜集证据(对记录的搜集、归纳和整理) → 解释与结论(结论要针对假设) → 反思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③观察实验的方法: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以及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注意:及时记录,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容器。①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可以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③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④导致试管破损的原因——用焰心加热;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向下;制取氧气结束时,没有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没有预热;
(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俯视实际值会偏小,仰视实际值会偏大。量筒的精确度为0.1毫升。在量取液体时,先倾倒,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所需刻度。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使用前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添加酒精时应用漏斗;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酒精灯在燃烧时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湿抹布盖灭。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靠近试管口中上部。试管夹使用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容器内。②“三不”: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颗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①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学生,完成目标,检测学生,反馈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沪教版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沪教版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