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
展开(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_____(填“a”或“b”)。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_____。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试剂X的名称是_____。
(4)实验Ⅲ中,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NaCl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直到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_____
【发现问题】乙组同学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所以确定本组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其变质的原因是_____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Ⅰ:只有碳酸钠
猜想Ⅱ:_____
【查阅资料】CaCl2溶液、Ca(NO3)2溶液都呈中性。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适合操作(一)的X溶液是_____
A Ca(OH)2溶液
B CaCl2溶液
C Ba(OH)2溶液
(2)根据(1)中所选的X溶液,生成沉淀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4)操作(二)可以为:取少许溶液D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_____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氢氧化钠溶液必须_____
3.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铁锈蚀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
(1)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2)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定性探究铁锈蚀的因素
取四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实验,现象如表1.
表1
(3)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铁与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4)对比A、D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还与________有关。
(5)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实验二:影响铁的锈蚀速度的因素。
(6)该小组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铁的锈蚀的实验(量筒内的铁丝绒的量充足),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50mL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________(填“40”或“10”)mL刻度处。
(7)小强同学进行如下拓展探究实验:取铁钉用砂纸打磨,称其质量,按图乙安装装置,放置3天,再取出铁钉称量。在不同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铁钉质量增加情况如下表。小强同学的实验是探究_____因素对铁钉锈蚀快慢的影响,结论是________。
4.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______。
(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_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____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3)实验④: I.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________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____(填化学式)。
Ⅱ.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
(4)实验⑤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说明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填数字序号)。
(6)实验⑥⑦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__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硬水加热时易产生水垢,很多工业用水需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处理。小组同学利用1.5%的肥皂水比较水的硬度。
【查阅资料】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Ⅰ、探究水的硬度、肥皂水的用量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进行实验】向蒸馏水中加入Ca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配制两种不问硬度的硬水。
用蒸馏水和两种硬水完成三组实验,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对比②和⑧可知,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2)设计第2组实验时,为控制水的硬度相同,⑤中x应为______。
(3)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由上述三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Ⅱ、比较不同水样的硬度
【进行实验】用四种水样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泡沫产生时所需肥皂水的用量。
【解释与结论】
(5)硬度最大的水样是______。
(6)由上述实验可知,能将自来水硬度降低的方法有______。
(7)继续实验,发现山泉水的硬度大于自来水的硬度,其实验方案为______。
6.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7.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元素的种类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下同),在化学反应结束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钾、锰元素不能形成气体,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2)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猜想一:该气体为氧气; 猜想二:该气体为______。
猜想三:该气体为氧气和氯气的混合物。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1)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______。
(2)老师:不需要另外进行实验操作,就能排除猜想______,理由是______。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a.溶解、b.______、c.洗涤干燥、d.称量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若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______。
(2)再次查询资料得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会发生以下变化:
①二氧化锰首先和氯酸钾反应生成高锰酸钾和氯气和氧气;
②高锰酸钾接着分解;
③锰酸钾再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根本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的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着多个反应
8.KOH溶液中含有H2O、K+、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KOH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
【提出问题】KOH溶液中的什么成分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猜想1:KOH溶液中的H2O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2:KOH溶液中的K+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3:KOH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①向Ba(OH)2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②KOH固体应__________保存。
9.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氢在太阳中的核聚变放出大量光和热,是太阳能的来源,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对人类未来文明发展至关重要。2021年5月,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实验装置创造了氘、氚核聚变在1.2亿摄氏度下运行101秒的新纪录,为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氢气是高热值清洁燃料,目前主要通过电解水和天然气重整的方法获取氢气,其中天然气重整制氢的一种原理为:,。氢氧燃料电池已被用作汽车驱动电源,H2和O2在电池内部(含有H2SO4或KOH等物质的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电能。另外,CH4、C2H5OH等也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它们在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本质上与它们在O2中的燃烧相同。
(1)氘、氚原子的构成如下表,它们都属于氢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相同。
(2)上述短文出现的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3)电解18gH2O理论上能获得_______gH2。
(4)上述天然气重整制氢原理的两个反应中,化合价保持不变的元素是_______。
(5)燃料电池工作时H2SO4溶液中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填化学符号)。
(6)CH4在O2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11.一次用餐中,小丽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买回一袋,和同学一起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氢氧化钠等物质。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做出猜想】
小丽猜想:没有变质,只含有氢氧化钠
小明猜想:全部变质,只含有碳酸钠
你的猜想:部分交变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小丽取少量固体酒精在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取上述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丽说氢氧化钠没变质,小明认为她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请你补全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的①②③,证明固体酒精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拓展提升】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2.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如图1),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1)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倒入烧杯之前,乙试管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
(3)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Na2CO3;
猜想3:Na2SO4、NaCl和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取烧杯中的溶液,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
小麦同学观察到实验1中的现象为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_____成立。
小刘同学观察到实验2中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猜想2成立。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2不能得出准确结论,其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规律】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4)取烧杯中的溶液20.0g,慢慢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测得pH变化如图3,求溶液中HC1的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5)NaCl固体和浓硫酸微热时可生成硫酸氢钠(NaHSO4),硫酸氢钠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①微观探析:图4是 NaHSO4与Ba(O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4写出Ba(OH)2与NaHSO4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
②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得出NaHSO4溶液呈______________性,为证明该结论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和测pH的方法,请你再设计另一种方案证明该结论______________。
13.在化学分组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探究:
(1)能证明Na2CO3溶液呈碱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米出于好奇将D试管中的上层废液与B试管中的废液一起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只有气泡产生。同学们对烧杯内混合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混合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Cl
猜想二:HCl、NaCl
猜想三:______。
【实验验证】
【反思拓展】若D试管中的上层废液与B试管中的废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的组合有______种。
14.化学小组在做碱的性质实验后,一位同学将剩余的少量熟石灰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发现溶液中出现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未溶物。于是他们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反思评价】烧杯中上层清液中氢氧化钠不用检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交流】有同学提出可以根据第二组的探究结论直接推出烧杯中上层清液的溶质组成而不必进行第一组的探究。其理由是__________。
15.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某军港交付海军。航空母舰的餐厅里有一道士兵们喜欢吃的菜“锡纸烤鱼”,小华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知识后,就想了解究竟什么是“锡纸?据此,小华查阅资料获得以下内容:
【查阅资料】
i.最初的锡纸是金属锡压延生产的,用于包裹食物,因其熔点较低不可加热,或加热温度到160℃以上就开始脆化——而限制了它在食品包装方面的使用,如需要烧烤食品,烘焙食品时就无法使用锡纸。
ii.铝箔纸,是金属铝压延生产的,也有人称为“锡纸,因其熔点较高加热到660℃以上才开始熔化,可以适用于普通烧烤食品,烘熔食品,干净卫生而同时又保持原有风味。故后来铝价降低后,铝箱取代了锡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得出结论】无论是锡纸,还是铝箱纸,在压延成型过程中,都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__。
【实验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是锡或铝?
【信息卡片】①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②锡(Sn)与酸或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生成+2价锡的化合物
【提出猜想】猜想1:“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
(2)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氯化铜 B 硝酸银 C 硫酸钠 D 硫酸亚铁
【实验小结】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___________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K、Ca、Na除外)。
试管
一周后现象
A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B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C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D
铁钉表面有较厚铁锈
温度/°C
10
20
30
40
50
铁钉质量增加/g
0.02
0.04
0.08
0.16
0.18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混合溶液用量/滴
0
0
0
1
x
1
2
2
2
肥皂水用量/滴
5
10
20
5
10
20
5
10
20
产生泡沫量
少
多
很多
无
少
多
无
无
少
实验操作
水样
肥皂水用量/滴
市售纯净水
2
煮沸后的自来水
6
自来水
9
湖水
14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
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
Ⅲ
加热,搅拌
_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
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Ⅵ
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______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B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B瓶。
木条______,淀粉碘化钾试纸为______色
猜想三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猜想1不成立
②用试管取少量KCl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______________
猜想2不成立
③_______,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管内溶液变红
__________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蒸馏水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
在右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②蜡烛火焰a_____填“先于”“后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___________。
(4)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 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氘(dā)
1
1
1
氚(chuān)
1
2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小丽猜想不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猜想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生锈铁钉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混合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取适量的混合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三成立
探究环节
第一组的探究
第二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
烧杯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是什么?
烧杯底部固体的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猜想一:碳酸钙
猜想二:氢氧化钙
猜想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
(1)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未见明显现象。
(2)另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入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取少量烧杯底部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许水搅拌后静置,给上层清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
(2)另取少量烧杯底部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_______(写一个)。
【实验结论】
猜想________成立
猜想三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______(填“I”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 试管; a; 节约药品(方便观察反应现象等,合理即可);(2) 澄清石灰水; 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 (3) 溶液逐渐变成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
2. (1) 能 CO2+2NaOH=Na2CO3+H2O (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2CO3和NaOH) B
(3) Na2CO3+CaCl2=CaCO3↓+2NaCl 引流 红色 密封
3. (1) 水和氧气 NaCl 铁锈疏松多孔,能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2) 40 温度 (3) 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在10~5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铁钉锈蚀的速度越快
4. (1) 潮湿 蓝 红 无 NaCl、HCl OH- H+ (2) 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3) ④ 氢氧化钠溶液 2NaOH + CO2= Na2CO3+ H2O
5.(1) 产生泡沫多少 1 第2组实验以肥皂水为变量,探究肥皂水多少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2) 硬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少,软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多 湖水 煮沸 (3) 另取相同量山泉水,滴加肥皂水记录产生泡沫所需肥皂水量,大于自来水所需肥皂水量,说明山泉水硬度大于自来水
6. (1)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升高 (2) 降温 加入过量的水 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 (3) Ⅳ Ⅱ和Ⅲ
7. (1) 不变 减少 氯气 一 复燃 (2) 蓝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氯气 一 (3) 氧气是无味的 过滤 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BD
8. (1) OH- 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2) 用试管取少量KOH溶液 猜想3成立 (3) 酚酞试液本身含有水分子 无色酚酞变红 密封
9. (1) 燃烧 不燃烧 着火点 先于 CO2密度比空气大 (2) 燃烧生成的热气体密度小,占据烧杯的上方,上方氧气含量较低 “小火燃烧”的原因是:因为堆积的面粉与空气接触不充分 (3) “发生爆炸”的原因是: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比较剧烈,空气受热膨胀,发生爆炸
10. (1) 质子数 KOH (2) 2 O H+、 (3)
11.(1)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CO2+2NaOH=Na2CO3+H2O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加入少量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无明显现象,继续加才会有气泡,所以该结论不正确; (2) 用试管取少量滤液加入过量(或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用试管取少量滤液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3) 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变红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
12.(1) HCl NaCl HCl 3 BaCl2与Na2CO3、Na2SO4都会产生白色沉淀或者猜想1、2、3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物是否过量 (2) 由图3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0.0g时,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解:设HCl质量分数为x
x=18.25%
答: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8.25% (3) 酸 取NaHSO4溶液,加镁条,产生气泡,则硫酸氢钠溶液呈酸性(或氧化铜、氧氧化铜、碳酸钠溶液等,合理即可)
13.(1) 试管A中溶液变红色 (2) Na2CO3、NaCl (3) 没有明显变化 氯化钙(其它合理也可) 5
14.(1) 碳酸钠 溶液变红 三 (2) 加入熟石灰,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不反应,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 (3)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共存,存在氢氧化钙,一定不含碳酸钠
15. (1) 延展性 Ⅱ (2) 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3) D 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
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 (1):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 (1),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在化学分组实验课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 (2):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 (2),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科学探究题考前押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初中化学中考备考冲刺科学探究题考前押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