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22页。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飞将军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
1.甲文选自《__________》,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________体史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单于素闻广贤( ) (2)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
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6.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
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
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①曹南院知①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②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③。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②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④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③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知:掌管、主持。②縻:拖累。③候:侦查。④驰:驱车马追逐,此处意为战争。
8.【甲】文选自《 》,相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谁?【乙】文选自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徒縻军( ) (2)徐谓其下曰(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1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和【乙】文都先叙述了作战的过程,后分析了(1)________。【甲】文中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表明“(2)_______”和“辙乱”“旗靡”是有利的战机。
【乙】文中曹玮故意制造了“(3)________”的假象,向敌人示弱,目的是引诱敌军“(4)_________”,造成敌人的疲劳;又“请休憩士马”,是为了(5)_______。于是把握战机,“(6)__________”,最终大破敌军。由此观之,曹刿和曹玮都具有(7)_________才能。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2.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_(人名),篇名是《_____________》 。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琢冰为人物之形( )
(2)神色如生(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15.甲文中“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乙文中第二段琢冰者的话无人应对,原因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文同是塑造技艺高超的人物形象,但是表现手法有异同,请简述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初,策①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②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召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③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注】①策:孙策,三国时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权之兄。②卒:突然。③陈:同“阵”,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
18.两文所述事件都发生在_______时期:【甲】文节选自《_______》一书。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0.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1)数出驱驰:
(2)从骑绝不能及从:
21.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要善于辅佐我的弟弟。
B.你们要好好对待我的弟弟。
C.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D.你们要善于对待我的弟弟。
22.【甲】文中的“口口口口”如今已成为一个成语,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文中的具体阐释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3.阅读两文,孙策、孙权兄弟先后占据江东且广受拥戴,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值得后人借鉴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谢无逸①闲居。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此等举子,如何唤作书生?
注释:①宋代临川城南人,北宋文学家。
24.【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
2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6.梳理【甲】文第①段内容,填写表格。
27.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1)宗野方七岁( ) (2)匿笑而去( )
28.对【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
29.从【甲】【乙】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有两大才能:(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后屏居①乡里十年,仰取俯拾②,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注]①屏[bǐng]居:退职闲居,指赵明诚去官后携李清照回到青州故里。②仰取俯拾:仰头取,低头拾,是说生活俭约。③铅椠(qiǎn):书写工具,这里指校勘、刻写。④率:标准。
(1)[甲]文中的“鸿儒”指 _____
(2)[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有高雅的爱好,即[甲]文中的“_____,_____”,[乙]文中则指“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
①竭其俸入 _____
②反不得饮而起 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尽一烛为率
(5)对[乙]文中作者和丈夫“甘心老是乡”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在这里生活可基本做到衣食有余。
B.他们对古籍典故的记忆比拼充满乐趣。
C.他们都沉醉于勘校、整理古书和文物。
D.他们收藏书画的成就远超其他收书家。
(6)[甲][乙]两文对我们该如何面对简陋的环境或艰苦的条件都有所启发,请你结合两文的内容,用一个恰当的复句具体阐释自己的理解。
3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
(1)【甲】文作者是 _________(人名),即【乙】文中的“_________”。
(2)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
①皆能道其姓名 _________
②及其卒也_________
(4)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态的平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
D.“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
(5)【乙】文通过主人公①常自诵以明志;②_________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③_________;④_________等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
(6)【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①_________
②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
③_________
所叙之事
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甲文
(1)
军事才能卓越
乙文
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
(2)
场景
生活特点
滁人游
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
(1)________
(2)________
太守醉
1. 《左传》 编年
2. 一向,向来,平素 好
3.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D
5.(1)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2)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6.B
7.佯死 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曹刿论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素:一向,向来,平素;
(2)句意: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善:好。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之曹刿;乘,指共乘一辆战车;战,作战;于,在。
4.D.重点词:得,抓到;生致之,指活着抓回来;故译为: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甲】文,根据第二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能够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思虑周全,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所叙之事是长勺之战的经过(首段)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第二段)。
【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李广不慌不忙,装死趁机抢马夺弓,从敌人手中逃脱;可见其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6.A.甲文着重写的是曹刿准确把握作战的时机与进攻的时机;乙文主要写的是李广将军被抓后如何逃脱;两文均未详细展现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C.根据【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逃脱的原因是装死趁机抢马夺弓,边逃边射杀追击的敌人;关键在于李广将军机智勇敢、骁勇善战;而非“找到了残余的军队”;
D.甲文通过鲁庄公不能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曹刿进行对比,凸显曹刿的人物形象;乙文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故选B。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
根据【乙】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可知,李广在“佯死”(装死)时,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
曹刿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看到敌人骑的好马便马上行动,可见做事时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
【甲】参考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参考译文: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8.《左传》 左丘明
9. 只、仅仅 慢慢地
10.(1)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在行进中找到有利地势,就停下来等待敌军。
11. 取胜的原因 “彼竭我盈” “颇失部伍” “遽还袭之” 麻痹(削弱)敌人的斗志 “鼓军而进” 卓越的军事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甲】文出自《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丘明(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是束缚军队。徒:只、仅仅。
②句意: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徐:慢慢地。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作,鼓起;再,第二次;竭,穷尽。
②愈,更加;缓,缓慢;乃,于是,就;以,来。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第一空,【甲】文第①段和【乙】文第①②段都叙述了作战的过程,【甲】文第②段“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是曹刿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乙】文的第③段“吾知房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是曹玮分析取胜的原因:用计耗费敌人的体力,耗尽敌人的锐气。据此可知都是叙述战胜取胜的原因。
第二空,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曹刿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第三空,【乙】文,曹玮是北宋名将,选文叙述了曹玮破敌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的过程,文中“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写曹玮有意“颇失部伍”。向敌人示弱,用这种假象来迷惑敌人,引诱敌军;
第四空,“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用“遽还袭之”造成敌人的疲劳;
第五空,“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曹玮又用“休憩士马”,麻痹(削弱)敌人的斗志;
第六空,“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最后当敌军的余锐完全消失时“鼓军而进”,大败敌军。
第七空,曹玮对敌人的情况(行军珞程,战斗力以及心理等)胸有成竹,所以能灵断地运战略略战术,巧施计策,诱敌上钩,充分体现了曹玮高超的指挥艺术。【甲】文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据此可知看出曹刿和曹玮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经(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取得胜利。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可是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
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奔波,疲劳极了,听了这话都很高兴,军队严整的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
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士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12. 欧阳修 卖油翁
13. 成,变成 活的
14.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
15.“徐”的意思是缓慢,这里用“徐”是对卖油翁动作特征的描写,表现了卖油翁面对康肃咄咄逼人的态度时的镇定自若。
16.认为琢冰技艺虽然很巧,但是不实用,“心劳而无用”。
17.甲乙两文都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卖油翁与琢冰者的高超技艺乙文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琢冰者的高超技艺
【解析】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将冰变成人物形象的人。为:变成;
(2)句意为:神色像活的一样。生:活的;
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乃,于是;置,放。覆,盖,覆盖。
1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徐以杓酌油沥之”意思是: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用来修饰卖油翁倒油时的动作。结合“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分析,与康肃咄咄逼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写出卖油翁的镇定。
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的意思“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可知,观者认为琢冰技艺虽然很巧,但是冰不能长久,不实用。
1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甲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知,采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刻画出一个技艺高超,沉稳镇定,从容不迫的劳动者形象。
根据“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分析,正面描写出琢冰者的高超技艺。结合“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分析,从观看的人数众多,侧面衬托出琢冰者技艺高超。
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从前京师有个将冰变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披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像活的一样,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数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人回应。有一个人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造雕琢金玉,做夏、般、周、汉朝的器具,可以成为宝贝还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为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了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
18. 三国 《资治通鉴》
19.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0.(1)驱驰:策马快奔。(2)从:跟从,跟随。
21.C
22.刮目相待/刮目相看鲁肃对吕蒙的才略感到非常惊讶,称赞他进步神速。
23. 身先士卒 举贤任能 坚持读书学习 善于引导下属
【解析】18.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第一问,通过甲文中人物孙权和乙文中人物孙策可知两文所述事件都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孙策,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第二问,《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19.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但,只。见,了解。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0.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经常带领卫队出去打猎。驱驰:这里指打猎。②句意为:跟随的手下往往追不上。从:跟从。
21.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结合前后文来分析。相:辅佐。善:好好地。孙策去世后,孙权继承哥哥遗志,巩固了江东的力量。结合前文可知,孙策受伤不治,嘱咐手下人要尽心竭力辅佐孙权;
故选C。
22.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刮目相待”出自《权劝学》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这里指鲁肃对吕蒙才略的迅速增长感到非常诧异,表达了对他进步神速的赞赏。
23.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孙权劝学》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能看出孙权奖掖后进,用人唯贤的治国理政方略。从乙文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能看出,孙策年少成名,成为一方豪杰,除了精通兵法外,他知人善任,团结人心也是主要原因。
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
当初,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家奴和门客藏在民间,打算为许贡报仇。孙策性喜打猎,经常在外追赶野兽,他骑的一匹骏马速度极快,卫士们的马根本追不上。孙策乘马驱驰时,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面颊,后面的卫士骑马随即将门客全部刺杀。孙策受伤很重,召唤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原正在大乱,以吴、越的人力,据守三江险要,足以坐观成败。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把孙权叫来,把印绶给孙权佩上,对孙权说:“率领江东的人马,决战于疆场,与天下英雄相争,你不如我;遴选贤才,任用能臣,使他们各尽忠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24.醉翁亭记
25.太守回去而宾客跟随(他)。/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26. 太守宴 众宾欢 安定富足
27. 正;刚刚 离开
28.B
29. 善理政 善为文
【解析】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选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等句子,可以推断出选文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归:回去。而:表顺承。从:跟随。
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场景的描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概括文意。
【甲】文第①段共包含四个句子,每个句子为一个层次,每一层次均是先描绘具体的场景,最后对这一场景加以概括。场景依次是: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所以(1)(2)处应填:太守宴、众宾欢。
(3)选文从内容上来看,叙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描绘出琅琊山上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体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2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大意:宗野刚满七岁。方:正,刚刚。
(2)大意:偷偷笑着离开了。去:离开。
28.B.此句中,“尝”是“曾经”的意思,而非“尝试”之意;“果”是“究竟”的意思,而不是“果然”;“何如”是“怎样”“怎么样”的意思;“人言”的“人”指的是他人,非指谢无逸,不能理解为“你”。整句的意思是: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故选B。
29.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甲】文的尾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包含两层意思:“醉能同其乐”体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只有百姓安定富足,才能同游同乐,从侧面反映了欧阳修的治理能力,为政有方,善于治理;“醒能述以文者”是说欧阳修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也表明他擅长写作,善于为文。【乙】文中“尝参大政”“文章也得”也突出了欧阳修这两大才能。
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
谢无逸闲居在家。有一天,有个贡生来拜见他,坐下后,问道:“每次想问您一件事,却总是忘记。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谢无逸仔细看他,过了一会儿,说道:“以前的一个书生,后来当了官,参与国家大事。”贡生又问道:“他能写文章吗?”无逸说:“他写的也可以。”无逸的儿子谢宗野刚满七岁,站在旁边,听到后偷偷笑着离开了。这样的考生,怎么能叫作读书人呢?
30.(1)博学的人。
(2) 调素琴 阅金经 以事铅椠
(3) 竭尽。 得到。
(4)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
(5)D
(6)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与志趣。
【分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句意:谈笑的是一些博学的人。鸿儒,博学的人。
(2)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可知,作者平素所做就是自己喜欢的阅读佛经,弹奏古琴,可见作者的情趣高雅,不被俗物所累。
根据[乙]文句子“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可知,李清照与丈夫平时喜欢做的就是书籍的校勘、刻写。可知作者也是情趣高雅。与刘禹锡的兴趣相同。
(3)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要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①句意: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竭,竭尽。
②句意:反而饮不到一口。得,得到。
(4)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夜,每晚。率,准则。
(5)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根据文句“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可知,他们沉醉其中的原因是能坚持自己的志趣,不在意结果及别人的看法。
故选D。
(6)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通过描写陋室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表达了即便身处陋室,只要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陋室的简陋的观点,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乙文作者回忆了自己与丈夫深处逆境仍坚持自己的志趣并乐在其中的事。可用如下复句表达自己的感悟: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与志趣。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颜色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后来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明诚复官后,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烧完才去睡觉。因此所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
31.(1) 范仲淹 公
(2)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3) 说出 去世
(4)D
(5) ②设置义庄,赡养族人 ③里人都能道其姓名 ④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
(6) ①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 ③勤政为民,造福百姓。
【分析】(1)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通读文章可知【甲】文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文中的“公”即是他。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注意,本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联系前后句一起翻译。
(3)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都能说出他的名字。道:说出。
②句意:等到他死了。卒:去世。
(4)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D.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同时对朋友的期望之情。没有困惑与迷茫;
故选D。
(5)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正面角度,根据文章【乙】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这是对范仲淹的正面刻画,他设置义庄,赡养族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人格魅力;
侧面角度,结合【乙】文“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结合【乙】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可知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结合【乙】文“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衬托出范仲淹伟大品质。
(6)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结合【乙】文“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可知①: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结合“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③:勤政为民,造福百姓。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时练习,共2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