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展开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数一数、比多少。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学过了学前教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但在孩子的头脑中10以内数的概念很模糊。本单元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的知识打下基础。
2.学生在学习“比多少”之前,已经熟悉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书中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知道比较的结果,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 学情分析
在入学前,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在进行比多少时,虽然还无法做到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但却可以凭借直觉做出判断。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观察学员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基础差的同学提供更多学习支持,为基础好的同学提供更多挑战练习,合理设置内容难度梯度,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少,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也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同时也要控制好教学时间。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正确数出物体个数;并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喜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数一数
第二课时: 比多少
练习课
第一单元 准备课
课题
第一课时 数一数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导入。在教学时,先对学生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出示主题图,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实物图,抽象出数,再到数数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物体的数量,将数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如何数数,并能熟练地掌握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数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可以掌握数数的方法,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正确的按顺序数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请你试着数一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数数。
二、引导观察,学习有序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引导学生打开教科书P2~3,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美丽的校园里面有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美丽的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看一看,互相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有一些学生,有一位老师,有的学生在跳绳,有的学生在踢球,有几棵树,有一群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师:大家不仅说出了校园里有什么,有的同学还能说出这些人或物的数量,真了不起!如果我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就更好了!同学们,你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去数的呢?
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1)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
师:同学们,仔细数一数,这里有几个足球?(学生回答:一个足球)
师:一个足球,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位老师、一座教学楼……
师:大家的眼睛真亮!像一座教学楼、一位老师、一个足球……这样数量只有1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课件出示)(板书: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并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有哪些人或物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两个单杠,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读书,两层教学楼……
师:两个单杠,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读书,两层教学楼……它们的数量都是2,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课件出示)(板书: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并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3)数出数量是“3~10”的人或物。
师:我们数出了数量是“1”“2”的人或物,图中有哪些人或物可以用数字“3、4、5、6、7、8、9、10”来表示呢?赶紧数一数吧!
引导学生有序数出:3个石凳,4棵向日葵,4个垃圾桶,5个大字,5朵花,6盆植物,7只鸽子,8只大雁,8棵大树,9个女孩,10个男孩。可能还有学生数出一共有20人,教师也要予以肯定。(课件出示)(板书:3、4、5、6、7、8、9、10)
教师出示对应的数字卡片,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对于数量比较多或比较分散的人或物,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按顺序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
(4)按顺序数画面上数量是1~10的人或物。
师:请同学们对照图片再完整地数一数,说一说。
学生数数,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数数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数了很多人或物,你觉得怎么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师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一般按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做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人或物。(板书:从上往下数从左往右数)
三、认读1~10各数
1.按顺序读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10这10个数,现在你能按顺序把这10个数排一排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同桌间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师:你会按顺序读一读这10个数吗?(学生齐读1~10各数)
2.打乱顺序读数。
师:我们已经会按顺序读出这10个数,但如果打乱它们的顺序,你还会读吗?
学生大多数能准确认读,少数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生教生的方法来强化认识。
3.接龙数数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数,你们接着往下数,数到10为止;或者倒着数,数到1为止。
师生一起玩游戏。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数数,但有少数学生倒着数数有困难。
四、数身边的数
师:校园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我们都能用数来表示它们的多少。你能用这样的数表示我们生活中一些物体的个数吗?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如果学生不会说,可以启发学生数一数教室里各种事物的数量。
学生可能数出: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每扇窗户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幅画,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列有几张桌子,铅笔盒里有几支笔,一张桌子有几条腿,自己的衣服上有几粒纽扣……
五、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题。
师:你能数出图中有几只小鸟和几只瓢虫吗?你是怎么数的呢?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法或做记号的方法有序数出小鸟有5只,瓢虫有7只。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2题。
师:图中哪些动物的数量和点子图的数量一样?用线连一连。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学生是第一次遇到连线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看见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这条线告诉了我们什么”,理解只有数量相同才能连线。学生既要数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又要数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连起来。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尺子连线。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上往下数 从左往右数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数一数”这节课看似非常简单,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数错,原因在于学生都是找到什么说什么。情境图中的人或物有些比较集中,有些则比较分散,粗心的学生无序地观察就导致了错误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出这些物体在哪里,引导学生经历“从部分到整体”“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注意倾听并相互补充,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一单元 准备课
课题
第二课时 比多少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比多少”这一讲主要是希望小朋友可以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一个方法。在上课前先引导小朋友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数数,然后利用书本上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一下“多”“少”“同样多”的意义,了解怎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接着可以让同学们思考根据图片还能提出哪些关于比较的问题,让他们自主思考,体会到数学带来的乐趣,了解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同样多”“多”“少”的意义。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以及“多”和“少”的含义,能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会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不同事物的多少。
教学准备
课件,4只小兔、3只小猪、4块砖、4根木头、4根胡萝卜、3个苹果、2条鱼、4张凳子等图片,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图片若干。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只小猪的故事。(课件播放《三只小猪》视频)
课件出示教科书P6情境图。
师:自从小猪三兄弟用坚固的砖头房子打败了大灰狼,它们在动物界就出名了,小兔就请三只小猪来帮忙盖房子。它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了!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同学们,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师:你能比一比图中各种事物的多少吗?[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观察与操作,学习“比多少”的方法
1.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的小猪和小兔分别在干什么?
小兔在搬砖,小猪在扛木头。
师:请你用数一数的方法来告诉同桌,有几只小兔、几只小猪、几块砖、几根木头。
同桌之间进行观察与互说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4只小兔、3只小猪、4块砖、4根木头。(课件出示)
2.比一比,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1)发现“同样多”。
师:观察黑板上的图片,谁和谁是同样多的?
学生可能会说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砖和木头的数量同样多,小兔和木头的数量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的?
学生可能说不清道理,还是基于学前获得的感性经验,知道用数数的方法判断同样多。
师:有的同学是用数数的方法知道的。谁还有好方法?重新摆一摆小兔和砖的图片,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
把小兔和砖的图片一个对一个地摆好并连起来。如果学生在黑板上摆的时候没有一一对应地连起来,教师讲评的时候要补充。
师:大家看,像这样把小兔和砖一个对着一个摆好,一下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这样比较多清楚啊!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板书: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谁能像我这样说一说?
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尝试着说一说。
师:你还发现什么和什么也是同样多的?谁来摆一摆?
预设1:学生把砖和木头一个对一个摆好,发现砖和木头的数量同样多。
预设2:学生把小兔和木头一个对一个摆好,发现小兔和木头的数量同样多。
预设3:也有学生说石桌上有4根胡萝卜,胡萝卜和小兔的数量同样多。
预设4:还有学生说图中有4个凳子,凳子和小兔的数量同样多。
预设5:有学生可能说出石桌上有3个苹果,苹果和小猪的数量同样多。
……
教师提供图片让学生在黑板上一一对应地摆一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
(2)摆“同样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数量同样多的物体。像这样,一个对一个地比较就叫做一一对应。同学们已经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同样多”,你能用学具来演示同样多吗?
师:请你先摆5个圆,再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和圆摆得同样多。
学生听口令,摆图形。
师:请你们再摆出同样多的三角形和圆,摆完后,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学生独立摆后互相检查。教师随机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检查的。
学生先按教师的要求摆,再独立摆,大部分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在交流中要强化“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
(3)发现“多”与“少”。
师: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试着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小猪和木头的图片)
学生操作后可能会说: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最后多了一根木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师:大家看,我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连一连,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小猪都对上了,而木头还多一根,说明小猪比木头少,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板书:小猪比木头少,木头比小猪多。)
师: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多少?你会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说一说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汇报。
预设1:小猪和凳子比,小猪比凳子少,凳子比小猪多。
预设2:小兔和小猪比,小猪比小兔少,小兔比小猪多。
预设3:小猪和胡萝卜比,小猪比胡萝卜少,胡萝卜比小猪多。
预设4:苹果和小兔比,苹果比小兔少,小兔比苹果多。
预设5:小鱼和小花比,小鱼比小花少,小花比小鱼多。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将比的两种物体的图片对应地摆在一起,或者用课件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多”与“少”。
(4)摆“多”与“少”。
师:请你们先摆5个圆,再摆出三角形,要求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少。
学生独立摆,汇报摆了几个三角形。
大多数同学摆了4个。(教师追问:很多同学都摆了4个,的确比5个少。可我还看到有位同学摆了3个,他摆得对不对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究竟对不对,我们来摆一摆。看看谁摆的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学生独立摆。教师评价时,强调一一对应地摆,圆要有多余的。
师:还可以摆几个也比5个少呢?
此时,学生应该能很快答出2个、1个。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3题。
学生解答后交流。
左右两幅图都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的。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引导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3、4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第3题:虽然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但排列均匀、首尾对齐,学生很容易认为是同样多,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列得一样长,应该用一一对应或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4题:学生可能会用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能按规律,一组一组地比,把一个黄球、一个红球看成一组进行比较,最后发现多了一个黄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对应”法。下课后,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先说一说数量的多少,再比一比。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小兔和砖的数量同样多
小猪比木头少木头比小数多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比多少”的活动中,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同时关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叙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会把“什么和什么同样多”说成“谁比谁同样多”,还有的学生说“什么比什么多”或者“什么比什么少”时,总是简单地说“什么多”或者“什么少”,要注意指导学生完整、严谨地表达。
第二单元 位置
三、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已初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但是认识还不成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说不全或遗漏表示方位的关键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最早区分的是垂直轴上的方向,其次是水平面上的两对方向,其中对左、右的区分更为困难。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喜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上、下、前、后
第二课时: 左、右
练习课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
第一课时 上、下、前、后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和表达。因此,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1.观察情境图,自由描述图中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件出示教科书P9情境图。
师:这是一幅江上大桥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图中有火车、卡车、小汽车、大客车、轮船、公路、铁路……也有可能说到相关的位置关系。
2.汇报交流,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1)描述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描述卡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吗?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预设1:卡车在上面,火车在下面。
预设2: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学生可能表达得不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整地描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你们也选两种交通工具,和同桌说说它们上、下的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能会说:小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大客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大客车的下面。
师: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大客车的下面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轮船上面有火车,还有卡车、大客车、小汽车;大客车的下面有火车和轮船。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师:谁来说一说小汽车、火车、轮船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预设1:小汽车在最上面,火车在中间,轮船在最下面。
预设2: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预设3:火车的上面是小汽车,火车的下面是轮船。
师: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师:对于小汽车来说,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对于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真有趣啊!所以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各种物体的位置。
3.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描述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预设1:小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大客车在卡车的后面。
预设2:小汽车在最前面,大客车在最后面。
只要表达是正确的,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学生在上下位置关系的描述过程中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以及怎样表达比较规范。此时,学生对前后位置关系的描述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板书:上、下和前、后具有相对性。
三、拓展强化
1.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这间教室,里面也有许多这样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日光灯在课桌的上面,电扇在课桌的上面,凳子在电扇的下面,黑板在教室的前面……
师:从前往后数,你的前面有几个人?从后往前数,你在第几个?你的后面有谁?
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2.完成教科书P9“做一做”。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检查摆对了没有。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学生按要求活动。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题。
学生很轻松回答出:小东的前面是小玉,小云在小华的前面。
师: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导后,再集体交流汇报。
小玉、小东、小云、小平和小华的前后关系比较容易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小兵和其他同学的方向相反,所以小玉、小东、小云、小平和小华都在他的前面。教师要突出谁在谁的前面。
2.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3题。
将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图剪下来,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师: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学生对表达小鸟、猴子和松鼠的上下位置关系是很清楚的,而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可以根据故事的情境发生变化,不同的学生摆放的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他的描述和自己摆放的位置是一致的就可以。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应用它们。请大家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们家里摆放的家具、物品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上、下和前、后具有相对性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上、下、前、后”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说比较简单。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上下、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准确的语言表达上。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指一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既把握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又注意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避免机械地套用某种表达方式。同时教学中选择开放性较强的习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激励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
第二课时 左右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和表达。在生活中感悟左和右,活动体验左右是“相对”的。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环节的设置,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能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左右的标准,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反动作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反动作游戏,要和老师反着说,边说边指出对应的方向。准备好了吗?
教师一边指上一边说“上”,学生一边指下一边说“下”;教师一边指前一边说“前”,学生一边指后一边说“后”;教师一边指下一边说“下”,学生一边指上一边说“上”;教师一边指后一边说“后”,学生一边指前一边说“前”。
2.举手游戏建立左、右标准。
师: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
指名回答自己举的是哪只手。
有的学生会举左手,有的学生会举右手。有的学生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
3.揭示课题。
师: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师:观察“左右”这两个字,找出有什么不同。(师描红“工”和“口”)
二、体验中感知左、右
1.认识身体中的左右。
(1)认识左手和右手。
师: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教师背对学生举起右手)这一只手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师生保持同一方向,学生跟随教师举起自己的左、右手。
师: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预设1:我用右手写字,左手压住本子。
预设2: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预设3:我用右手拿筷子(勺子)吃饭。(如果有学生说自己是用左手拿筷子或勺子吃饭,可以介绍“左撇子”。)……
教师板书: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左”,你们就举左手;我说“右”,你们就举右手。
师生一起玩游戏。
(2)找一找身体中的左右。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和你的同桌指一指,互相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
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右面,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左面,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
(3)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机器人的游戏。我来当遥控器,同学们来当机器人。我发布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的反应快,机器人们可要准备好呀!
教师发指令,学生完成动作: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身边的左右。
师:说一说,你的左边都有谁?右边呢?和坐在你左边的同学握握手,向坐在你右边的同学点点头。
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活动并交流,指名汇报。
3.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左右。
师:请你把铅笔盒摆在课桌的上面,铅笔盒的左边摆直尺,右边摆铅笔,橡皮摆在直尺的左边。
指定学生到讲台上摆,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并订正摆放情况。
师:直尺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可能只说直尺左边或右边的一个物体,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直尺右边的物体指的不只是紧挨着它的一个物体,只要在直尺的右边都是直尺右边的物体。
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引导学生说出:从左数,橡皮是第1个;从右数,橡皮是第4个。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4题。
师: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些物品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
同桌之间合作,用连线的方法讨论完成此题,然后由教师用课件动画演示。
大多数学生能整理好所有物品,少数学生物品摆放混乱。指导学生依据生活习惯和常规整理房间,即“物品各归其位”,感受确定位置的作用。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各个物品的位置,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5题。
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图片,按要求摆一摆。
学生独立摆一摆后,再与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找准判断左、右的标准。指导学生明确是以“观察者”为标准确定“左”和“右”的。
3.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二”第6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根据上下、前后、左右来确定行走路线,每组推举一人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评价。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教师帮助订正答案。
小蚂蚁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路径都不止一条,故答案不唯一。例如小蚂蚁要吃到南瓜,可以先向左走,再向上走,或者先向上走,再向左走。注意,从图中可以看到小蚂蚁面对的方向,如果学生回答“先向前走,再向左走能吃到南瓜”,也是正确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定了一些规则。其中按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也有很多。(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上下楼梯图)除了在楼梯上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在什么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行?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走路、开车都要靠右行。(教师也可以介绍:英国、日本、巴基斯坦、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车都是靠左行。)
板书设计
左、右
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
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时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活动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在最后的环节中,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可能会掌握得更好。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五、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二是5以内各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的具体安排是:先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学习0的认识和加减法,最后进行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是数学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认、读1~5各数,对于1~5的加减法,大多数学生也会计算。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写数字,初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比如: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写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写得不整齐、不匀称。二是对加减法的含义的理解,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很快说出1~5的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但更多的是一种记忆,对于加减法的含义并不清楚,算理也并不明白,教学中要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认识5以内的数字与加减法,了解其含义并进行运算。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喜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第二课时: 比大小
第三课时: 第几
第四课时: 分与合
第五课时:加法
第六课时:5以内的加法计算
第七课时:认识减法
第八课时:5以内的减法计算
第九课时:0
练习课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把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实物中抽象出“1”“2”“3”“4”“5”的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读、写这5个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5各数的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5各数的写法,初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15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奶奶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小狗、鹅、小鸡、花、李奶奶、小鸟等;有的学生会说出物体具体的数量,但有些学生观察到的信息是凌乱的,不全面的。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记不住了,想一想,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
学生会想到画下来、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等方法。
师:这么多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直接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各数。[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认读1~5各数
1.认识“1”。
师:说一说,图中能用数字“1”来表示的有什么?
学生回答:1只小狗、1栋房子、1位老奶奶、1个盆。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1”,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大家找到这么多数量是“1”的人或物,真了不起!我们也可以用小棒来表示这些人或物的个数。比如,1只小狗我们用1根小棒表示。(课件出示1根小棒)这1根小棒就表示1只小狗。想一想,这1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生会说1根小棒还可以表示1栋房子、1位老奶奶、1个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1朵花、1个水杯、1张书桌等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体都可以用1根小棒表示。
2.认识“2”。
师:数一数,图中有几只鹅?
2只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2”,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2只鹅可以用几根小棒表示呢?请大家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到黑板上来摆。
师:2只鹅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
学生会想到食盘、箩筐的数量都是2个,都可以用2根小棒表示。
师:食盘、箩筐的数量都是2个,它们的数量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地方藏着“2”呢?
学生很容易找到身体中的“2”,比如2只眼睛、2只胳膊、2只手等。
3.认识“3、4、5”。
师:图中还剩下什么物体我们没有数过?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选择一个数一数,看它有几个,并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1:3盆花,可以用3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3”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3只蝴蝶、3只小鸟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预设2:4只小鸡,可以用4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4”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4”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4朵向日葵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预设3:5个南瓜,可以用5根小棒来表示,用数字“5”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5个玉米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在黑板上贴数字卡片“3”“4”“5”。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将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将5根小棒摆成正五边形。
三、动手操作,体会1~5的基数意义
1.根据口令拿小棒。
师: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你拿了几根,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起1根小棒。
师:你能拿出数量分别是“2”“3”“4”“5”的小棒吗?同桌互相检查下,看谁拿得对。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相应的小棒,同桌互相检查。
2.根据物体的数量拿数字卡片。
教师出示小棒,让学生根据小棒的根数拿出对应的数字卡片。
例如:教师出示3根小棒,学生就迅速拿出数字卡片“3”。
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操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四、感知数的顺序
1.逐步感知1~5的顺序。
课件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
师:计数器上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
课件继续演示,依次增加一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
学生会依次说出1、2、3、4、5颗珠子,分别用1、2、3、4、5这些数来表示。
2.课件出示点子图。
师:这儿有一些点子图,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请两名同学上讲台摆。
大部分学生会按照之前学习的数的顺序从小到大排,也可能有学生会从大到小排,两种排法都要予以肯定。
3.给数字卡片排序。
课件出示卡片,同桌间交流后排序。
学生能很顺利地给这5个数排序。教师可以追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五、教学1~5的写法
师:现在我们对1~5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这5个数分别像什么。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些数。(课件播放1~5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这几个数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强调写满格。
学生在教科书中的写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六、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拿出尺子连一连。
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只要将物体的实际个数数清楚就能准确连线。
2.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写数,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先让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数量是几,再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3.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1、2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第1题:先引导学生读题,并结合书上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应根据上面给出的数来涂色,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
第2题:有的学生可能不明白题目的意思,先让学生明白要按1~5的顺序连线,再让学生说一说1~5的顺序,带着学生找一找1~5的位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范例中的同学是怎么表示1、2、3的,再独立完成。学生的表示方法有很多,交流时注意只要表达的意思正确就可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5来表示?请你下课后找一找,再与同学说一说。
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2”“3”“4”“5”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了1~5各数的基数的意义,但是在数的顺序以及数的书写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二课时 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准备
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水果的数量。
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
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学生可能回答:3=3。(板书“=”)
师:“=”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于 读作:3等于3)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与3同样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哟!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
预设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
预设2: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
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 读作:3大于2)
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3.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预设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
预设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
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
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 读作:3小于4)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
4.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
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
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
师: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回答:“=”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先用手势表示两种事物数量的大小关系,完成后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最后读一读这几道式子。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用这个符号。
2.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3、4题。
第3题:先让学生明白“数一数,比一比”的意思,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第4题:先数有几头大象,然后借助“你还想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选动物数一数,教师及时观察学生数的过程,看学生是否掌握有序数1~5各数的方法,并及时评价。
3.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6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明确:要根据文字的意思,先用涂色的方式表示两种图案的多与少,再用符号表示两种图案数量的大小关系。最后一小题有多种答案,涂1个、2个、3个都是正确的。
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7题。
独立观察并思考,再填空。
师:比较“4>2”和“2<4”,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两个数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就改变了,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5.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完成。
学生按珠子颜色的变化规律给最后一个珠子涂色,最后再数出有4个黄珠子、4个绿珠子。引导学生说出4=4。
6.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教师有意识地激发矛盾,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他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如果他的篮子里一个桃都没有,他说的就是错的;只要他的篮子里有一个桃,他说的就是对的。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学生可能回答:“>”“<”和“=”。相同数比大小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3>2 3<4
等于 大于号 小于号
读作:3等于3 读作:3大于2 读作:3小于4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有:一是符号化思想,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二是化归思想,当有多种水果摆在面前时,一种一种地考虑,这本身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的运用;三是一一对应思想,在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充分展露。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写“>”和“<”的时候却写错了,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三课时 第几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第几”和“几个”这些概念很模糊。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意识的培养。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2.知道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
从游戏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几个”和“第几”的不同,从教师的小结中感知序数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正确理解第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
几和第几不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排过队吗?为什么要排队呢?
学生可能会说放学回家时要排队,购物时要排队,因为不排队就没有秩序,大家挤来挤去很危险,还有的学生会说排队是讲文明的做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排队是文明的行为,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队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第几]
二、合作探究,学习“几”和“第几”
1.讲解例题,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20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个人在排队?
学生很轻松说出5人,可以指名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再让全班学生齐数一遍。(板书:有5人排队)
师:看看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
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数的时候说“第1”“第2”。(板书:戴帽子的小男孩排第2)
师:对,排队时一般从前往后数。小男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学生思考后回答:小男孩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师:你能照着这样的句式再说说另外几个人的排队情况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预设1:穿蓝裙子的阿姨排第1,她前面没有人,她后面有4人。
预设2:披头发的阿姨排第3,她前面有2人,她后面有2人。
预设3:解放军阿姨排第4,她前面有3人,她后面有1人。
预设4:叔叔排第5,他前面有4人,他后面没有人。
师:这里有5人排队,叔叔排第5。刚才数出来的5个人和这里的第5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心里都明白有区别,但是毕竟年龄小,很难表达清楚。教师要指导学生说出5表示一共有5人,第5表示位置排在第5的叔叔。
师小结:几表示一共有几人,第几表示其中的一个人。
2.巩固“几”和“第几”的认识。
师:穿蓝裙子的阿姨买完票走了。你能说出现在有几人排队吗?每个人排在第几呢?(课件出示)
学生能说出:现在有4人排队,小男孩排在第1,披头发的阿姨排在第2,解放军阿姨排在第3,叔叔排在第4。(教师追问:4人与第4是一个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4人表示一共有4个人在排队,第4表示叔叔一个人排队的位置。)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5人),让学生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轻松。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第1题。
师:几和第几在生活中运用很多。你瞧,学校运动会上跑步比赛的运动员登上了领奖台,一共有几人获奖?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答,再集体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感觉不困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一共有3人获奖,方框里填的1、2、3是第1、第2、第3的意思。
2.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一共有5人,从左数,妈妈排第5。让学生充分说说两个□里的数表示的意思。
3.完成教科书P23“练习四”第1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意思数、圈、涂,完成练习。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对“左边的4只小鸟”和“左边第4只小鸟”区分不清,出现错误。可以展示错例让学生分析。
4.完成教科书P23“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遮住的意思,再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办法,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少了第3个和第4个,遮住了2个。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几
有5人在排队
戴帽子的小男孩排第2
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游戏及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几个”和“第几”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四课时 分与合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接触到了5以内数的组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注重实际操作,实现自主发现以及加强应用意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2、3、4、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和有序性。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情境图。
师:同学们,图中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学生数一数后回答:4个葵花盘,2个筐。
师:如果我们要把4个葵花盘放进2个筐里,而且要保证每个筐里都有葵花盘,可以怎么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4的分与合
1.动手操作,感受4的不同分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4个圆片代表4个葵花盘。试着分一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看看把4个葵花盘放进2个筐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预设1:展示学生用圆片摆一摆的结果。
预设2:展示学生写一写的结果。
预设3:分的无序状态。
师:请你观察这三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分的时候把4先分成1和3,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2和2这种分法,接着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3和1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按顺序分,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生一起说一说3种分法,课件配合演示。
2.巧妙引导,学习4的分解。
师:你能根据第一幅图的意思,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能根据另外两幅图的意思,说说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吗?自己试着像老师这样写一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的分法吧!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3.对比思考,探索几和几可以组成4。
师: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即1和3。(教师在黑板上指着第一种4的分解方法)那么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就说1和3组成4。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出还有几和几组成4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再组织汇报。
学生回答: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4的组成,好吗?
师生一起说: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4.体会分与合的联系。
师:刚刚我们尝试把4分成几和几,学习几和几可以组成4。学会了4的分与合。请你对着黑板上的每一道分解式,用分与合各说一句话。例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指导学生规范表达: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5.梳理不同方法,寻找联系和规律。
师:观察4的分成与组成,说说你的发现。在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汇报。
指导学生发现:有1和3,就有3和1,相当于交换了两部分的顺序,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师小结:写数的分与合时,可以按顺序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三、自主探究5的分与合
课件出示教科书P22例题。
师: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呢?你能将所有方法都写出来吗?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摆5个圆片,探究5的分与合,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经历了4的分与合的研究过程,学生有自主探究5的分与合的能力。通过操作和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能有序思考,得出:
可能也有学生得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学生对着分解式读一读。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3和2,3和2组成5;5可以分成4和1,4和1组成5。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顺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题。
教师和一个小朋友示范游戏规则,一人报出总数,并摊开一只手,另一人说出另一只手里的小球个数。
小组游戏,教师巡视。
2.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第2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你能有序地涂一涂、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按顺序填涂的情况,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优化有序的思想方法。
3.对口令游戏。
游戏规则:比如确定数5,一人报出“我出2”,另一人回应“我出3”,一起报出“5可以分成2和3,2和3可以组成5”。
同桌之间合作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与合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和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堂中注意4的分与合的教学与5的分与合的不同,教学4的分与合时教师可以“扶”一把,教学5的分与合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表达,从而自主获得探究分与合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积累经验。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五课时 加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借助情境图,通过动手操作,动态演示“合并”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情境图中小丑合气球的情境是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且增加了动态演示和操作,体现合并这一过程,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突出了重点。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过程与方法
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观察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熟悉的情境,理解合并
教师左手拿起2支粉笔,右手又拿起1支粉笔,然后合在一起。
师: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一只手有2支粉笔,另一只手有1支粉笔,合起来有3支粉笔。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抓住“合起来”一词,告诉学生:这样的过程就是合并。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合并”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把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初步理解合并的意思,为新课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课前活动,可能会说出:这幅图中左边有3个红气球,右边有1个绿气球,把这些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师:你能用摆圆片的方法来表示刚才的过程吗?
指导学生先摆3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然后合起来,表示一共有4个。
师:我们把左边的3个红气球和右边的1个绿气球合并在一起(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分别贴3个圆片和1个圆片),用这个大圈来表示“合并”在一起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以及数形结合抽象出图形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合并”的过程,为理解加法的含义进一步奠定基础。)
三、学习加法算式
1.抽象数据,认识加号。
师:3个红气球用数字3来表示,1个绿气球用数字1来表示。(板书:3 1)
师:把3和1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教师在3和1之间板书“+”)“+”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加法。[板书课题:认识加法]
2.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师: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起来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3表示3个红气球,1表示1个绿气球,“+”表示把红气球和绿气球合并起来,把这些气球合并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4”。
师:“=”是等号,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3+1=4表示把3和1合并起来是4。
3.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3加1等于4。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读作:3加1等于4。)
4.加深对算式3+1=4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3+1=4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花丛中有3只蝴蝶,又飞来了1只蝴蝶,合起来是4只蝴蝶。
预设2:把3本书和1本书合起来是4本书。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把意思说清楚。
师: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只蝴蝶和1只蝴蝶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蝴蝶;把3本书和1本书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本书……都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式都是3+1=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3+1=4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最后总结这些都可以用加法算式3+1=4表示,让学生逐渐从具体情境过渡到抽象算式。)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4“做一做”。
师:大家认识了新朋友——加法,老师要考考你们。请你们仔细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第一幅图表示原来有2辆玩具汽车,小狗又推来了2辆,一共有4辆玩具汽车。(教师追问:算式中第一个2表示什么?第二个2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4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预设2:第二幅图表示笔筒里有4支铅笔,又放进1支,一共有5支铅笔。(教师追问:算式中的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5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预设3:第三幅图表示1只蓝纸鹤和2只黄纸鹤合并在一起是3只纸鹤。(教师追问:还有不同的意思吗?引导学生发现:还可以表示1个学生和另外2个学生合并在一起是3个学生,或者1个女生和2个男生合并在一起是3个学生。)
2.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1题。
(1)第1题左题。
师: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会说出:左边有1把扇子,右边有3把扇子,一共有几把扇子?
师:这幅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图中的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引导学生列式:1+3=4。(教师追问: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结果等于4是怎样算出来的?)
(2)第1题右题。
引导学生先说清图意,再补充算式并计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清图意,说说大括号表示的含义:表示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加法
3+1=4
读作:3加1等于4。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说图意、摆学具、写算式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地感知“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这个过程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算式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六课时 5以内的加法计算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5以内的加法计算,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5以内的加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自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的组成
师:请你拿出3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再把5个圆片分成两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和5的组成。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要用加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计算。(板书课题:5以内的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复习数的组成,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学习5以内的加法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5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看图经验,可能会说出: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说:3+2=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并追问算式中的“3”“2”“5”各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算法多样化。
师:(手指着3+2=5这道算式)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学生可能用点数法得出结果,1、2、3、4、5。
预设2:从3后面接着数,4、5,一共5只。
预设3:因为3和2组成5,所以3+2=5。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算法,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思维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呈现的算法也不同。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5以内的加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1题。
师:请同学们先读懂题目的意思,再计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
预设1:第一幅图表示有4只小猫在玩球,又来了1只小猫,一共有5只小猫,4+1=5。
预设2:第二幅图表示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来了4只小猫,一共有5只小猫,1+4=5。
师:观察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和不变的算理。
2.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2题。
师:请你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学生会说出:第一幅图左边有1个梨,右边有3个梨,一共有4个梨,算式是1+3=4;第二幅图左边有3个梨,右边有1个梨,一共有4个梨,算式是3+1=4。(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1+3=4,所以3+1=4。)
3.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3题。
师:请你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得数。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填写加法算式的得数。
学生能比较轻松地通过动手操作得到这几道算式的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脱离小棒,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2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写出计算的结果,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请你竖着观察第2题中的第一、二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五”第7题左边的加法计算题。
教师先带着学生仔细观察计算题,知道计算结果写在哪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算完了吗?请你说一说是怎么算的。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和也在变化。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练习层层递进、针对性强,为学生创设自主的、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及时巩固了5以内的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法计算
3+2=5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不同算法是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体现,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计算,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可以优化算法,但不必强求一致,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七课时 认识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5以内的减法计算,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图片、叙述图意等数学活动认识了解减法的含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去掉”
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小丑拿了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
师:还能用加法来计算吗?
学生可能会说: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不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不能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飞走”就是“去掉”的意思。
师:对,4个气球中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到底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情境图,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初步理解“去掉”的意思,为新课的探究打下基础。)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自主操作。
师:怎样知道还剩3个气球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主操作。
预设1:借助圆片摆一摆。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预设2:用笔画一画。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解释“划掉”是什么意思,理解“划掉”就是飞走了1个气球,也可以说“去掉”了1个。)
师:请你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不管是拿走,还是划掉,都表示从4里面去掉了1。
2.统一方法,圈一圈。
教师用圆片在黑板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师:原来有4个圆片,用大圈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整体。要去掉一个圆片,我们就用虚线圈把它圈起来,表示“去掉”,现在剩下了3个。
指导学生用手指着圆片,说一说哪些是整体,哪些是去掉的,分别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减法比加法更难理解,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几个层次的操作活动:首先是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观、数形结合抽象成图,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理解减法的含义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减法算式
1.认识减号。
师: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了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板书课题:认识减法)
师: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的名字叫“减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减法。
2.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知道这道题的减法算式怎样写吗?
借助直观操作的经验,学生会列出算式4-1=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1=3。
师:算式中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3又表示什么?
4表示4个气球,1表示飞走了1个气球,“-”表示从4个里面去掉1个,3表示最后还剩3个气球。
3.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4减1等于3。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读作:4减1等于3。)
4.加深对算式4-1=3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4-1=3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有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3辆汽车。
预设2:有4颗糖,吃了1颗,还剩3颗糖。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把意思说清楚。
师: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求还剩几个气球;4辆汽车,开走了1辆,求还剩几辆汽车;4颗糖,吃了1颗,求还剩多少颗糖……都可以用减法计算,算式都是4-1=3。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我们所说的“去掉”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表示,从而在算式中理解减法的意义。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4-1=3的意思,让学生逐渐从具体情境过渡到数学的抽象算式,初步建立减法的模型。)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6“做一做”。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第一幅图表示原来有5把铲子,小朋友拿走了1把,还剩4把铲子。(教师追问: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4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预设2:第二幅图表示原来有4块饼干,小老鼠偷走了2块,还剩2块饼干。(教师追问:算式中的4表示什么?等号前面的2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预设3:第三幅图表示从3只纸鹤中拿走2只纸鹤,还剩1只纸鹤。(教师追问:还有不同的意思吗?引导学生发现:还可以表示3个学生中走掉2个,还剩1个学生。)
2.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3题。
师:你能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清图意,问清虚线圈起来的意思是什么,明确圈起来几个就是从整体中去掉几个。
3.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五”第6题。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后,列式解答。
学生会结合图意列出算式:3+1=4、1+3=4、4-1=3、4-3=1。
师:请你观察3+1=4和1+3=4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1=3和4-3=1呢?
学生会发现第一组是和为4的加法算式,第二组是被减数为4的减法算式。
师:请你竖着观察3+1=4、4-1=3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3=4和4-3=1呢?
学生会发现第一排算式的和是第二排算式中的被减数,第一排算式中的未知加数是第二排算式中的减数,第一排算式中的已知加数是第二排算式中的差。
4.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5题。
教师先让学生算一算1+4等于多少,让学生在方框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算式的含义。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讲他人的作品。不管学生怎样表示,只要能让别人看出表达的是这个算式的意思即可。
在学生清楚怎样表达算式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表达算式4-2=2的含义。教师再选择一些作品展示,并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你看懂了吗?能说一说吗?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算式的含义,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课后请你根据5-3=2这道算式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
认识减法
4-1=3
读作:4减1等于3。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难于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直观——形象——抽象”三个思维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动态演示等活动来体会“去掉”的含义,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图意与算式的一致,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八课时 5以内的减法计算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5以内的减法计算,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懂图意,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利用减法的含义,通过操作进行计算,巩固算法;利用算式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减法算式中有联系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心灵感应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先把小组内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例如:教师出示3-2=1这个算式,让小组中的部分学生能看见算式,另一部分学生看不见算式。然后请看见算式的学生想办法把看到的算式意思进行展示(学生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另一部分学生猜。
展示学生的作品,注意展示不同的种类,可以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也可以用学具操作、表演等。
师: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表示,为什么这些同学猜的算式都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表示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从3里面去掉2,还剩1,所以可以用同一个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之上,将减法模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5以内的减法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7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看图经验,可能会说出:树上有5只松鼠,跑了3只。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树上还剩几只松鼠?)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松鼠,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说:5-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并追问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师:(手指着5-3这道算式)这道算式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直接看图得出结果。
预设2:从5开始倒着数,5、4、3,还剩2只。
预设3: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预设4:因为3+2=5,所以5-3=2。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5-3=2(板书“=2”),你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学生的算法会呈现出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他人的算法后,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1题。
师:你能先说说图中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的意思,并提出数学问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预设1:原来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了1个,还剩几个?列式为5-1,结果是4。(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2:原来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了4个,还剩几个?列式为5-4,结果是1。(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渗透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师:比较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清第一幅图的图意,并列式计算出结果,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会说出:有4朵花,划去1朵,还剩3朵,算式是4-1=3。
师:观察第二幅图,你可以自己选择划几个,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讲评时,请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图意。
预设1:有4朵花,划去2朵,还剩2朵,算式是4-2=2。
预设2:有4朵花,划去3朵,还剩1朵,算式是4-3=1。
3.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3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第一道算式和对应的图,在理解图意和算式意义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小题。
指导学生明确减去几就涂几个,没有涂色的就是剩下的。
4.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4题后,汇报交流。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写出算式的结果,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再请你竖着观察第4题中的每一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的组成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5.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五”第7题右边的减法计算题。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减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5减去一个数,减去的数越小,结果越大。
6.看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五”第8题的左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计算。
学生可能写出3+2=5、2+3=5这两道算式。
教师让学生说出图意以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道算式都是正确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29“练习五”第8题的右题。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藤上有5条黄瓜,摘下2条,还剩几条?算式为5-2=3。
预设2:藤上有5条黄瓜,剩下3条,摘下几条?算式为5-3=2。
7.游戏:送信。
课件出示教科书P29“练习五”第9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游戏规则:信封上的得数要和邮箱上的数相对应,对上了,就画一条线,表示把信送到那个邮箱里了。
师生一起完成连线,强调用尺子连线。
【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情境中进一步明确“划去”的意思,指导学生明白从整体中去掉几个,就是从总数中减去几个。开放式的习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算式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减法计算
5-3=2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大胆放手探究,让其独立理解减法含义,并掌握5以内减法的方法。同时,我对教材中的习题作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由浅入深地安排,鼓励学生展示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多层次练习中,逐渐地领会对减法的含义,很自然地过渡,突破难点。分层训练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坡度地反馈、培养思维能力。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拓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程度和能力不断地提高。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九课时 0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0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1~5各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熟练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0的两种含义,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理解0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猴子发现了一盘桃子(课件出示教科书P30第一幅情境图)可高兴了!看,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接着发生了什么情况?
课件依次出示后两幅情境图。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0表示没有。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会根据情境图说出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用2表示。小猴子吃了1个后,还剩下1个桃子,用1表示。它又吃了1个,盘子里1个桃子也没有了。
师:盘子里1个桃子也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0,也可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板书:没有)。今天我们就来认识0以及0的加、减法计算。[板书课题:0]
2.完成教科书P31“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数,完成后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一个括号里为什么写0。教学笔记
如果学生提到温度计上的0,可以简单介绍“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3.体会0表示起点。
师:你们在哪里见到过0呢?
学生可能说到电话号码、门牌号、数字10、直尺等。
师:同学们真棒,说得都对。请你拿出直尺并观察,直尺上的0在哪儿?
学生可能会说0在直尺的最开头,0在直尺的最左边,或0排在第一个。
师:从0开始读一读直尺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0还可以表示“起点”。(板书:起点)
4.学习0的书写。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们觉得0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像鸡蛋、月亮、月饼、冬瓜……
课件动态演示0的写法,边朗诵儿歌边学写0:溜溜一个圆,从上往下写,从左往右弯,写完像鸭蛋。
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书写0。(边写边念儿歌)
在教学0的写法时,教师要进行指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大屏幕在桌子上写一个0。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请大家翻开教科书P30,在田字格中用铅笔将红色虚线的0描一遍。
(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走进情境,再提出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习接下来的看图列算式计算打下基础。创设“小猴吃桃”的情境,引出“1个桃子也没有,应该用什么数表示”的问题。学生在已学数中已无法找到,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感觉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生活中“没有”这种现象。)
三、情境计算,理解算理
1.学习相同数相减等于0。
(1)观察情境图,列式解答。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小鸟情境图。
师: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都飞走了,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了,学生写出3-3=0应该不难。这里教师要强调用数字“0”表示一只也没有,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要表达清楚、完整。(板书:3-3=0)
(2)寻找规律,强化理解。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说出像3-3=0这样的算式吗?
预设1:盘子里有1个苹果,我把这个苹果吃了,还剩0个。1-1=0。
预设2:教室里有5个小朋友,下课了他们都出去了,教室里还剩0个小朋友。5-5=0。
师:你们还知道其他这样的算式吗?(4-4=0)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算式吧!(学生齐读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发现它们都是减法,得数都是0。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数,明确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就等于0。
师:同学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原来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板书: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0)
2.学习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1)观察情境图,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小青蛙都为你们高兴!看,它们来了!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小青蛙情境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片荷叶上有4只小青蛙,另一片荷叶上有0只小青蛙。
师: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小青蛙?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求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小青蛙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列式为4+0=4。(板书:4+0=4)
(2)寻找规律,强化理解。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说出:5+0=5、3+0=3、2+0=2、1+0=1、0+0=0、0+5=5、0+3=3、0+2=2、0+1=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这个数。(板书: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3.学习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师: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想一想,一个数减去0,结果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算式5-0编个小故事,并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根据算式5-0编出故事,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例如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没有吃,还剩5个,所以5-0=5。(板书:5-0=5)
师:为了尽快找到计算这些题的小窍门,你能再说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说出:4-0=4、3-0=3、2-0=2、1-0=1、0-0=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设计意图】(要想把0写规范、漂亮,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记住0的样子,学会0的写法,在闭眼想象的活动中,0的形象深深刻在学生心中。)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0“做一做”。
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完成这一组题比较轻松,教师注意在订正之后,选取几道题,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小组比赛,看谁算得都对。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31“练习六”第5题,完成后在小组内订正,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收集错例进行评议。
2.完成教科书P31“练习六”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第2题:这是3幅连续性的摘苹果图,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回答3-1、3-2、3-3的结果各是多少,加深理解“相同两个数相减得0”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减法算式,直观感受原有的4个笑脸与划掉的笑脸、剩下的笑脸间的关系,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两个数相减得0”的道理。
第4题:通过看图,使学生明白3+0和0+3含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同时感受:在含有0的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0
起点
3-3=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0
4+0=4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难于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直观——形象——抽象”三个思维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动态演示等活动来体会“去掉”的含义,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图意与算式的一致,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是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多数是立体的,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一)(1)
第二课时 认识图形(一)(2)
练习课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一)(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和图片,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放在一起)。
教学媒体选择
PPT、图片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图形王国里的小宝贝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知道这些礼物的名称吗?
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一)(1)]
通过收礼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给学生展示最直观、最简单的实物模型,引起视觉上的直观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收礼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给学生展示最直观、最简单的实物模型,引起视觉上的直观认识。)
二、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长方体。
师:(举起长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大多数学生拿的物体形状是长方体,有的学生会出错,将正方体物体拿出来。(课件出示长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只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体物体的形状特征即可,比如:它们都是长长的、方方的,它们的面都是平平的,都有尖尖的角……
师:你们能给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并在黑板上贴长方体的图片。
2.认识正方体。
师:(举起正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与正方体形状相同的物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只描述到“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的、正正的”这个层面即可,如果此处出现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教师可把有争议的物体放在一边,在后面的环节中解决。
师:你们能给这样正正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板书:正方体),并在黑板上贴正方体的图片。
3.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拿出有争议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它究竟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师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长方体长长的,正方体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正正的。
4.认识圆柱。
师:(拿起一个圆柱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课件出示圆柱)
师: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些物体上下两个面平平的,侧面是弯的,可以滚动。
教师介绍它的名字叫圆柱(板书:圆柱),并在黑板上贴圆柱的图片。
师:仔细对比,完成学习单。
师小结:通过几个图形的对比,我们认识到不管是粗粗的,还是细细的,只要有两个大小一样、圆圆的、平平的面,还有直直的、上下一般粗的身子,都是圆柱。
5.认识球。
师:(拿出一个球的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球最熟悉,会说出球圆滚滚的,可以到处滚动。
师: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叫什么吗?
球。(板书:球)
课件出示球。
师:我们来摸一摸球,球圆乎乎的,它可以任意滚动。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贴球的图片)
6.根据描述猜图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快速说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依次说出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根据描述说出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更加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初步了解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对立体图形进行直观辨认和区别,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把握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从实物、模型形状和图形名称三个层面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1题。
师:你能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汇报。
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要将第一排和第二排中形状相同的物体连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图形的特征。
2.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3题。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小组内同学可以一人说图形特征,其他同学猜物体的名称,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名称说出物体的特征。
学生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教科书P38“练习八”第8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把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立体图形摆放的规律。可能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再圈出要摆放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更加清晰。)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家里的物体的形状。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1)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各种物体特点的理解。但因为操作活动比较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有部分学生自顾自地玩,没有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要关注操作习惯的培养。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课题
第二课时 认识图形(一)(2)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这节课主要体现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让学生拿出若干个小正方体、小长方体、圆柱随意地拼搭,通过搭一搭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搭一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几何体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一定的要求拼一拼、搭一搭。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立体图形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逐一出示有趣的图形。
师:看看它们像什么。
学生先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然后说说它们像什么。
师:你们想玩“搭积木”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游戏的规则是“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板书课题:认识图形(一) (2)]
二、拼一拼
根据指令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拼一拼。
1.用正方体拼一拼。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拼图的小能手,请小组合作,按要求拼一拼。
(1)用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课件出示)
(2)用3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课件出示)
(3)要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课件出示)
2.用长方体拼一拼。
师:刚才同学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很有创意。那么用长方体拼摆,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
学生用4个相同的长方体来拼摆。(课件出示)
3.用圆柱拼一拼。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用圆柱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用2个圆柱拼一拼。(课件出示)
师:两个圆柱横着拼行吗?为什么?
师小结:圆柱的曲面容易滚动,不稳定,但有两个平平的面,很稳定。
三、搭一搭
1.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师:读一读,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相互补充。明确图中信息:有10个积木,其中长方体有7个,形状及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有两组,每组3个,正方体、圆柱、球各1个。
师:这里有两个词特别重要,你发现了吗?(学生提炼,教师板书“所有、又稳又高”)这两个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而且要高,还要稳。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2.小组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搭得又稳又高呢?把你想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回答。主要是从“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来说明怎样搭,有的学生还会考虑长方体按不同方向摆放时高度是不一样的,圆柱按不同方向摆放时不仅会出现高度不同的情况,还会出现稳定程度不一样的现象。
3.小组合作,尝试拼搭。
师: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你们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活动中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差别主要是“长方体”“圆柱”“球”的摆放。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使学生明确:
(1)长方体摆放方向的不同,会导致高度不一样,竖着放比横着放高。
(2)圆柱摆放方向的不同,不仅会影响高度,还会影响平稳程度,竖着放稳一些。
(3)最难搭的是球,怎样摆放都不平稳,滚来滚去的。
师:在这些积木中,最难搭的是球,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
学生可能会说: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很难搭得稳。可以用3个长方体搭成一个基座,再把球放在上面就可以放稳了。
教师板书: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学生根据交流的经验进行作品的调整。
四、比一比,评一评
师:现在我们来评一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得又稳又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在所有积木都用上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高,在搭得同样高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稳。
评比后,组织优秀小组介绍经验。
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第一,检查是不是所有积木都用上了;第二,尽量把长方体竖着放;第三,圆柱竖着摆放就会稳,甚至高;第四,把球放在3个长方体上面可以放得稳。
师小结:让积木的平面着地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将球放在有3个支点的面上确保稳定,并用上所有的积木,这样就能搭得又稳又高。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2题。
师:你能数出图中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吗?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数一个划掉一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然后再数一数。
2.完成教科书P38“练习八”第6题。
师:你能数出这些图形中有多少个立体图形吗?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学生在数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主要是忘了数隐藏在里面没有画出来的立体图形。要先观察、想象,再得出结论。
3.玩一玩。
按照教科书P38“练习八”第7题的要求开展活动。
学生两人合作完成,一名学生边摆边说摆的方法,另一名学生根据这名学生所说的话拼摆,然后再进行比较。
六、回顾过程,整理方法
师:今天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得到什么结果,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自己的体会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2)
所有、又稳又高
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同时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拼搭出很多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应进行多元化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问题积极探索。按照规则,搭符合要求的图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八、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数的概念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通过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数与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和良好思维习惯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环节进行渗透和培养。由于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连加、连减这部分内容仍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更容易因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产生计算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因此要利用连续的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看清运算符号,顺利完成计算。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以及10以内的各数的组成;会比较6~10各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6~10的概念和加减法的知识表象,让学生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九、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
第三课时:6和7的加减法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1)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2)
第六课时:8和9的认识
第七课时:8和9的组成
第八课时:8和9的加减法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
第十课时:10的认识
第十一课时:10的加减法
第十二课时:连加连减
第十三课时:加减混合
练习课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一课时 6和7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游戏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知识点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比较困难。因此以游戏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浓厚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中设计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读、会写6和7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能熟练地数数;观察直尺图,掌握数的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用数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6和7的概念,会读、写6和7,会比较6和7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分6和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卡片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师: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朋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数字卡片4、1、0、5、3、2。)你们能帮这些数朋友排排队吗?
学生会按顺序数出0、1、2、3、4、5,还有的学生能倒着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认识这两个数吗?(教师出示数字卡片6、7)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两个数。[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0~5各数,通过给数朋友排队,体会数的顺序,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6和7的基数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9情境图。
师:请仔细观察,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做值日?数一数。
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数的。有的学生可能是从左往右数出有6个同学在做值日;有的学生可能是先数男生,再数女生,最后合起来。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师:大家都数出了教室里有6个同学在做值日,可以用“6”来表示。(出示卡片6,贴在黑板上)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6?
学生自由数数,并交流,能够回答出教室里有6张课桌。
师:6个同学、6张课桌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6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会说6还可以表示6朵花、6个水杯、6根粉笔等,生活中的许多物品的数量都可以用6来表示。
课件出示6个同学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数出6根小棒,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学生可能摆成一个正六边形,还有可能摆成小房子的形状……只要摆得对,都要予以肯定。
师:看见同学们在积极地打扫卫生,老师非常高兴,于是和同学们一起打扫起来。现在教室里有几个人在打扫卫生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室里有7个人在打扫卫生。有的学生是从1开始数,有的学生是在6的基础上接着数。
师:(出示卡片7,贴在黑板上)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7?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教室里还有7把椅子。(教师追问:7还可以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7个人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数出7根小棒,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学生自由摆小棒,只要摆得对,都要予以肯定。
2.用计数器拨出5颗珠子。
师: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5”)
教师又拨1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再拨几颗珠子就是7颗珠子。
学生会回答,5颗珠子又拨1颗珠子就是6颗珠子,用6表示,再增加1颗珠子就是7颗珠子。
3.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先填一填,再说一说6的前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填空,回答6的前面是5,6的后面是7,与6相邻的数是5和7。
三、教学6和7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科书P40点子图。
先让学生用数表示出三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然后提问:
(1)5和6相比,谁大谁小?
(2)6和7相比,谁大谁小?
(3)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再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通过点子图直观地进行比较,也可能通过数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5<6,6>5,6<7,7>6。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6,6>5,6<7,7>6。
四、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1.游戏。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做游戏,请7个同学排队。游戏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
师:请前面5个同学蹲下来,第6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拿6支粉笔,再请第7个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呈现教科书P40情境图及问题。
让学生先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再汇报交流。
一共有7缸鱼,从左边数第7缸有5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6缸。
师:7缸和第7缸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并回答出7缸是指一共有7缸,第7缸是指排在第7的位置上,只有一缸。
师:你能提一个问题让同桌回答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回答,教师巡视指导,选几名学生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五、教学6、7的写法
1.6、7的书写要求。
师:现在我们对6和7这两个数朋友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6和7分别像什么。(课件出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两个数。(播放6和7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数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6”是一笔写成,从“日”字格的右上角出发向左下角画曲线,它的下半部分像个0,这个0要写在下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7”时同时可展示“7”的儿歌:7、7、7像镰刀,一笔写成7,横要短而平,折要斜而直。
2.完成教科书P40的书写练习。
指导学生在教科书中的田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六、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九”第1题。
师:请按顺序填数。
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
2.完成教科书P43“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学生在数方块的数量时可能出错,只数了能看到的方块,没有数看不到的(被挡住的)方块。填写出方块的数量后,还需提示学生要从上面的答案中任意选择不同的两组数进行比较。
3.完成教科书P43“练习九”第3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理解题意后,学生完成此题比较轻松。教师还可以追问“6只”和“第7只”有什么区别。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跟哪两个数做了好朋友?这两个数朋友在我们身边还藏有好多秘密呢!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6和7。
板书设计
6和7的认识
6 7
5<6 6<7
6>5 7>6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物体的个数,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等,这些都是在培养数感。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鱼缸图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要注意指导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进一步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二课时 6和7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6和7的认识与组成”,通过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6和7的意义”“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同时教学生规范书写6和7。在教学中着重凸显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图片、叙述图意等数学活动认识了解减法的含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每组都有5个圆片,我想要把每组的5个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色,另一部分不涂色,你知道可以怎么涂吗?
让学生动手涂一涂并自主说出怎么涂色。有的学生会从涂1个开始,依次增多;有的学生会从涂4个开始,依次减少;也有的学生会无序地涂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涂色。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得出了4种涂法,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5的组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和7的分与合。[板书课题:6和7的组成]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5的组成导入新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涂色的意义,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6的组成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上面左图。
学生4人一组,在固定时间内给6个圆片涂色,教师巡视指导后交流汇报。
大多数学生会有序涂色,少数学生还是没有按顺序涂色,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
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看看有几个被涂色,几个没有被涂色。
学生回答有5个被涂色,1个没有被涂色。
师:一共有6个圆片,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5,另一部分是1,所以6可以分成5和1。你能根据这个例子找到6的其他组成吗?在教科书上填一填吧!
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找规律,记一记。
师:同学们找到了6的5种分法和组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都记下来呢?
预设1:从6可以分成1和几开始,从小到大有序地写出所有的组成。
预设2:从6可以分成5和几开始,从大到小有序地写出所有的组成。
预设3:可以把两个不相同数字的位置交换,记1组就能记住2组。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接下来,检验同学们的时刻来了,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记住6的组成,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6的组成吧!
指名回答,开始速度稍慢,后面速度慢慢加快。
【设计意图】(在6的组成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可以把6的组成不重不漏地写出来”,从而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优越性;同时利用6的组成中的一组让学生联想到另外一组,为后面学习7的组成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究7的组成
1.学生活动,探究7的组成。
师:有7个正方体木块,要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先利用学具圆片自主分一分,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汇报交流木块的分法。
预设1:把7个正方体木块在左边放6个,右边放1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6和1。
预设2:把7个正方体木块在左边放5个,右边放2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5和2。
预设3:把7个正方体木块在左边放4个,右边放3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4和3。
根据学生所说的分法,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看到每一组后,还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看到一组可以想到另一组,例如:看到7可以分成6和1,就能想到7还可以分成1和6……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7的组成。
2.比一比,记一记。
师:谁能很快记住7的组成?赶紧比一比吧!
指名回答,开始速度稍慢,后面速度慢慢加快。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6的组成的经验之上,自主探究7的组成。在分正方体木块的活动中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发现7的另外3组组成,初步渗透类比的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巩固6和7的组成
1.完成教科书P43“练习九”第4题。
师生之间以对口令的形式合作完成。例如要求6的组成,教师问:6可以分成1和几?1和几组成6?学生回答:6可以分成1和5,1和5组成6。
2.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找出错例并进行订正。
第1题:要求学生汇报时读一读。例如:6可以分成3和3,3和3组成6。
第2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一边数一边画,有的学生会用数的组成来解答。教师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6和7的组成,大家记住它们了吗?跟同桌再互相对一对口令吧!
板书设计
6和7的组成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6和7的组成,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完成,但有两个方面还要加强。一是在涂(摆)和写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做到图与数对应;二是在分解组成时,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先摆出一种后,除两边相等的情况外,再交换两堆的位置,就是另一种。再如:在摆的时候,从一边向另一边一个一个地移动正方体木块,每移动一个就是一种新的组成。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三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6和7的加减法运算,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和观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二式”和“一图四式”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关于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式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算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构建加法模型
1.创设情境,双向观察。
请学生到讲台上站队,一边站5人,一边站1人。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5+1=6和1+5=6两道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为什么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进行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从左往右看,同学们的排列是5和1;从右往左看,同学们的排列是1和5。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请学生到讲台上站队,这是一个现实情境,是一个易于学生双向观察的立体空间,也是本课学生所要学习的“一图二式”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便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阐述算理,对比概括。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为什么都等于6?你能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理由吗?
学生自主动手摆圆片,同桌交流后汇报。
展示学生摆的圆片,引导学生理解5和1组成6,所以5+1=6;1和5组成6,所以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回答:相同点是相加的两个数都是1和5,得数都是6。不同点是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
师小结:交换加法算式中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3.列举算式,回归图形。
(1)列举和是6的加法算式。
师:请大家用6个圆片分别摆一摆,还能写出哪些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圆片,一人写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2+4=6,4+2=6,3+3=6。如果没有学生说出0+6=6,6+0=6,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2)列举和是7的加法算式。
师:请拿出7个圆片摆一摆,大家能写出哪些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圆片,一人写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1+6=7,6+1=7,2+5=7,5+2=7,3+4=7,4+3=7,0+7=7,7+0=7。
师:请用自己的方式表示3+4=7,4+3=7这一组算式的意思。
指导学生明确只要用一幅图就能表示这两个算式的意思。
【设计意图】(用数的组成来支撑加法算理,同时通过让学生列举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再回归到图,巩固了加法的“一图二式”。)
三、自主探究,构建减法模型
课件出示教科书P42上面右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预设1:一共有6个圆,去掉左边的1个圆,右边还剩下5个圆。
预设2:一共有6个圆,去掉右边的5个圆,左边还有1个圆。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6-1=5,6-5=1这两道减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计算6-1和6-5时,怎样算才能算得快?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法。例如计算6-1等于几,因为1和5组成6,所以6-1=5;也可以这样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5=6,所以6-1=5。对于不同的说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师小结:在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的。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就得到右边的部分;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得到左边的部分。
【设计意图】(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一图二式”。)
四、理解“一图四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2“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一组图。
师:你能根据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算式的得数是怎么来的。四道算式分别为:4+2=6,2+4=6,6-2=4,6-4=2。
师:请大家比较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这四道算式都可以根据2和4组成6来计算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2.课件出示教科书P42“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二组图。
师:你能列出四道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思吗?
学生拼摆学具,完成填空后指名汇报。
学生能根据图意写出5+2=7,2+5=7,7-2=5和7-5=2,并表述每道算式的意思,教师着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3.课件出示教科书P42“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三组图。
师:你能根据图列出几道算式呢?
根据第三组图学生只能写出3+3=6,6-3=3这两道算式。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等于几吗?怎样算6-3呢?
学生可能说:可以想6的组成,因为3和3组成6,所以3+3=6;又因为3+3=6,所以6-3=3。
师:不是说同一幅图,观察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怎么第三组图只列出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当两部分的数相同时,根据一幅图就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体会这一情况的特殊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一图二式”的基础上,通过拼摆学具继续进行6、7的加减法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根据一幅图一般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即“一图四式”。)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2“做一做”。
师:仔细观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算式后相互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一道算式表示的含义,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5题。
师:同桌合作,哪两张卡片上点子的数相加得6?请说一说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2+4=6,4+2=6,3+3=6,1+5=6,5+1=6。
师:哪两张卡片上点子的数相加得7?请写出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1+6=7,6+1=7,2+5=7,5+2=7,3+4=7,4+3=7。
3.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9题。
师:在这些卡片中任意选择两张卡片,然后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并算出结果。
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选一选,算一算。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两个数,再让同桌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
5+1=6 6-1=5
1+5=6 6-5=1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拓展,这样学生能够在扎实理解加法的“一图二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并巩固新知识。对于6、7的加减法计算,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看到每道算式时基本上能很快说出结果,但要说出是怎么算的,则会感觉很困难。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清晰表达算理,如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利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来计算等。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解决例题的经验,所以在巩固阶段,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老师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图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舍弃图中的不相干因素,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演示,导入新课
师:小兔子们采蘑菇回来了,它们采的蘑菇可真多呀!大家都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说说图里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4个兔宝宝。
师:那左边有几只兔子?右边呢?
学生能回答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师:兔妈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帮兔妈妈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在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步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大括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大括号)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大括号)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见过它了,那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板书:合起来)
教师示范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带领学生一起做。
师:在这里,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
学生会说是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师:对,我们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大括号表示的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问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问号)这是问号,你们知道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理解“?”是表示要求的问题。
教师画大括号并在大括号下面画出问号,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和问号在一起表示求一共有几只兔子。(板书:一共有几只?)
3.完整表达图意。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试一试。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左边有4只兔子”和“右边有2只兔子”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一共有几只兔子”是要解决的问题。
4.画一画,加深对图画问题的理解。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这道题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图意。教师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在黑板上板书:
5.列式解答并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一共有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教师指名汇报。
预设1: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4+2=6(只)。
预设2:右边有2只兔子,左边有4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2+4=6(只)。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6.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可能说在图中再数一数,检查是不是一共有6只兔子。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注意看数有没有抄错,答案有没有算错。
7.总结解决图画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解决图画问题时,要先看懂图意,明确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再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想的时候还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原图来表示图意,再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解答完后,还要检查答案是不是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并适时指出重点: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设计意图】(抓住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46“做一做”。
师:企鹅也想请你们帮帮忙,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学生会说出左边有2只,右边有5只,要求一共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会列出算式2+5=7(只)或者5+2=7(只)。(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2、5、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解答正确吗?检验一下。
学生会检查数写错了没有,计算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合起来
一共有几只?
4+2=6(只) 2+4=6(只)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通过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并会用三句话来清晰、完整地表达图意,再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部分学生可能在反思这个环节有困难,不知道怎样检验,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通过加强比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内容,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后求还剩多少,是用减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问题,从而完全理解题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正确地口述图意及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问题,知道要求的是哪一部分,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谜语。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
师:读一读,你能猜出这是哪一种动物吗?
学生能猜出谜底是青蛙。
师:对,这个谜语描述的就是青蛙。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它还带来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课件出示教科书P47情境图。
师:下面我们就去帮青蛙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完整表达图意。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里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7”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表示要求还剩几只。
师:谁能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还剩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还剩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并汇报。
预设1:5+2=7,还剩5只。
预设2:7-5=2,还剩5只。
预设3:7-2=5,还剩5只。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还剩5只,为什么列的算式不一样呢?谁的对?谁的错?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后汇报。
学生会说不能用加法计算,因为一共有7只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回答:减法)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就是从7只里面减去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这里有两道减法算式——7-5=2,7-2=5,它们都是对的吗?
预设1:7-5=2这道算式也不对,这道算式等号后面是2,求的是跳走了几只,不是求还剩几只。
预设2:7-2=5这道算式是正确的。因为一共7只青蛙,跳走了2只,从7只里减去2只,就剩下5只青蛙。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和表达,为自己点个赞吧!谁再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7-2=5
3.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应该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用得数5只加上跳走的2只,看是不是等于7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7“做一做”。
师:企鹅们又来了,这次它们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生会说出一共有6只企鹅,右边有4只,要求左边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会列出算式6-4=2(只)。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的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解答正确吗?检验一下。
学生自行检查数字写错了没有,计算是否正确。
2.完成教科书P48“练习十 ”第1题。
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两部分,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一共有7只青蛙,
跳走2只,
还剩几只?
7-2=5(只)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对减法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注意强调大括号表示合起来的数,还可以通过手势等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表示去掉一部分时,就用减法计算。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针对剩余部分的“?只”,学生在表达上可能有困难,要注意指导。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六课时 8和9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课时让学生观察图和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逐步抽象出8和9,感受8和9的基数含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完成练习,复习了数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8和9,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会读、写8和9。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加深对8和9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8和9的概念,会读、写8和9。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分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8、9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圆片,三角形。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会按顺序说出0、1、2、3、4、5、6、7。
师:你们知道7的后面是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0~7各数,揭示今天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8和9的基数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0情境图。
师: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和同桌说一说。
预设1:我看到花坛两旁有8棵树。
预设2:我看到花坛里有8朵花。
预设3:我看到标语牌下摆放着9盆花。
预设4:我看到有8个同学。
预设5:我看到有9只蝴蝶。
预设6:图中一共有9个人。
预设7:我看到标语牌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标语牌上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地球是我们的母亲,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能做到吗?
学生数个数是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顺序来数。
师:同学们数出了8棵树、8朵花、8个同学还有8个字,那么这些数可以用几来表示?
学生说出可以用“8”来表示,教师出示卡片8,贴在黑板上。
师:想一想,8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会说8还可以表示8支笔、8张桌子等,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体的数量都可以用8来表示。
课件出示8个同学、8棵树、8朵花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数出8个圆片,并摆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8的点子图)
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也可能2个2个地数,并把圆片摆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师:同学们数出了9盆花、9只蝴蝶、9个人,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学生说出可以用“9”来表示,教师出示卡片9,贴在黑板上。
师:想一想,9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会说出生活中可以用9表示的数量,例如9个橡皮擦、9本书等。
课件出示9个人、9盆花、9只蝴蝶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们数出9个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贴9的点子图)
学生自由摆三角形,摆到8时,教师可以追问“怎样得到9呢?”学生回答“再数1个就是9”。
2.用计数器拨数。
教师用计数器拨出7颗珠子。
师:我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7”)
教师又拨1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再拨几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学生会回答:7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就是8颗珠子,用8表示;8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3.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你们能填出直尺上所缺的数吗?
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很快填出所缺的数,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0~9这10个数。
师:8的前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与8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回答:8的前面是7,8的后面是9,与8相邻的数是7和9。
师:在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数越怎么样?
学生会说出越往后面,数越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图,让学生发现9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使学生掌握0~9各数的大小排列关系。
三、8和9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科书P51点子图。
师:怎样数能很快知道卡片上的点子数呢?
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也可能看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可以了;还可能知道了第一幅表示数字7,后面的两幅图依次在前一幅图点子数的基础上加1就能很快得出后面两幅的点子数。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做出评价。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择两个,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通过点子图直观地进行比较,也可能会通过数的顺序进行比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7<8,8<9,7<9,8>7,9>8,9>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四、区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课件呈现教科书P51情境图及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再汇报交流。
有些学生可能会把8只和第8只弄混淆,教师可以追问:8只和第8只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8只是指一共有8只小动物,第8只是指排的序号,只有一只小动物。
师:你们能像上面那样也提一个问题,并让同桌回答吗?
学生模仿提问并回答,教师巡视指导,选几名学生进行汇报,集体交流。
五、教学8、9的写法
1.8、9的书写规范。
师:现在我们对8和9这两个数朋友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8和9分别像什么?(8像葫芦,9像勺子)(课件出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两个数(播放8和9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说。
8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右下,碰右线、底线、左线,回上去,在虚线以上和原线相交,一直写到右上角附近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停笔,注意8是不封口的。
9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向上一直写到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再折线向下到底线中间偏左停笔。
教师巡视,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作品展示,写得不正确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对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2.完成教科书P51的书写练习。
六、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1题。
师:请大家按数的顺序连一连。
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
2.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2题。
师:小狗和小兔玩游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哪种小动物多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对一对地数和分别数这两种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指导学生先进行数数和填表,最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3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理解题意后,学生完成第1小问会比较轻松。教师还可以追问“9节”和“第9节”有什么区别。容易出错的是第2小问,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信息“7”和“4”来确定车厢的排列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再按照数的顺序填空。
师:小猫在第几车厢?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也来提一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并解答。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跟哪两个数做了好朋友?这两个数朋友在我们身边还藏有好多秘密呢!说说生活中的8和9。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8 9
7<8 8<9 7<9 8>7 9>8 9>7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跟“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但本节课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而且数的数量不像6、7那么明显,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8、9数字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数数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的意义,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七课时 8和9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8和9的认识与组成”,通过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8和9的意义”“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同时教学生规范书写6和7。在教学中着重凸显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加深对8和9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8与9的含义并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经历发现、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并掌握8、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有序分”和“从一组组成联想到另外一组”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磁铁、小棒、圆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的袋子里有8个圆形磁铁,请你从袋子里拿出几个,只要告诉我拿出了几个,我就能说出袋子里还剩几个。你相信吗?
师生一起做游戏,例如学生从袋子里拿出了3个圆形磁铁,教师就说袋子里还有5个,然后师生一起验证。像这样玩2~3次。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准吗?
学生可能会说用8减去拿出去的圆形磁铁的个数,就是袋子里剩下的个数。
师:老师知道袋子里一共有8个圆形磁铁,根据8的组成,知道了拿出的个数,就能算出还剩几个。你们学了8的分与合以后,保证你们也能说对。[板书课题:8和9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分与合的知识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探究8的组成。
师:请大家先数出8根小棒,如果要将这8根小棒分为两部分,有几种分法?我们一起在桌上摆一摆。
师:我这样分(移动1根小棒,学生跟着移一移),这时8分成了几和几?(学生回答:8分成了7和1。)
师:我再按顺序移动1根小棒,这时分成了几和几?(学生回答:8分成了6和2。)同学们,你们会按顺序再移动1根小棒吗?
学生移动小棒,指名说说分的结果。
师:按顺序再移动1根呢?试一试,并说一说结果。
指名说一说分与合。
师:根据这几组组成,你们还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看到其中的一组可以想到另一组。例如看到8可以分成7和1,就可以想到8可以分成1和7……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8的组成:
师:你们能有顺序地记住8的组成吗?谁来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指名回答。
指导学生读一读8的组成,例如8可以分成1和7,1和7可以组成8……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序记忆,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总结方法。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8的分与合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又想到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可以先给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用学具来摆一摆、分一分,依次移动一个学具,就能有序得到8的4种分法。再由这几种分法想到另外几种分法,这样就能很快记住8的分与合。
3.自主探究9的组成。
师:请大家数出9个圆片,摆一摆,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并记录9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9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交流。
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用圆形磁铁进行操作,依次向右移动一个磁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说出9的分成和组成。例如9可以分成8和1,8和1组成9。学生摆出4组后,就能联想到另外4组。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9的组成:
4.记忆9的组成。
师:你能有顺序地记住9的组成吗?谁来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一读9的组成,例如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交流。
这两题都是表示数的组成的变式题,有些学生可能会不清楚该怎么做。第1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变式的意思后再填写,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图表示的意义;第2题要求学生能圈出相邻的(横、竖、斜)着的两个数可以组成8和9。
2.对口令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游戏。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2和几,你们就回答8可以分成2和6;或者老师问4和5组成几,你们就回答4和5组成9等等。
师生一起玩对口令游戏后,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4题,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8和9的组成为后续学习8、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使学生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和9的组成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8和9的组成时,学生通过摆学具,先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再完善另一部分。因为有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8和9的组成,所以不需要摆学具,就能写出8和9的组成。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没必要每次都要摆学具,只要学生能有序说出8和9的组成就可以。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八课时 8和9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8和9的加减法运算,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计算8、9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组织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关于8、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小棒、1~8的数字卡片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教科书P55“练习十一”第5题。
教师随机给学生发1~7的数字卡片。(卡片里有两张4)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要求是拿到的卡片数字能组成8的两位同学成为好朋友,现在请拿到了卡片的同学仔细观察,迅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其他的同学帮忙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好朋友呢?
学生根据要求迅速找到各自的好朋友。1和7,2和6,3和5,4和4分别合在一起组成8。
师:你们是怎样迅速找到朋友的?(学生回答:想8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按照游戏规则利用9的组成玩游戏。(给学生发1~8的数字卡片)
学生能熟练地利用9的组成完成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9有几组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利用8和9的组成的知识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8和9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复习8和9的组成,为后面学习8和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探究8的加减法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上面左图。
师:看一看图中漂亮的花朵。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有5朵红花,3朵粉花。
师: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呢?
学生能根据图列出4道算式:5+3=8,3+5=8,8-5=3,8-3=5。说加法算式时对应的图意会比较清楚,但要说清楚减法算式对应的图意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四道算式。
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加法算式的含义同学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谁来说说减法算式的意思呢?
预设1:一共有8朵花,其中红花有5朵,粉花有几朵?用算式8-5=3表示。
预设2:一共有8朵花,其中粉花有3朵,红花有几朵?用算式8-3=5表示。
【设计意图】(用数的组成来支撑算理,同时让学生列举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阐述算理,对比概括。
师:仔细观察5+3=8,3+5=8这两道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相加的两个数都是5和3,得数都是8,但是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
师:仔细观察8-5=3,8-3=5这两道减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
师:怎样把这四道算式的结果又快又准确地写出来?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吗?
根据图来计算出结果。
师:同一幅图,根据不同的问题,我们一般可以列出四道算式,而且我们根据其中的一道算式可以得出另外三道算式的结果。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根据8的组成来进行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当没有图的时候,我们计算时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会又快又准。
3.列举算式。
(1)列举和是8的加法算式。
师:除了5+3=8,3+5=8,你们还能写出哪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如果有困难,可以用8根小棒摆一摆。
学生会说出1+7=8,7+1=8,2+6=8,6+2=8,4+4=8。如果学生没有说出0+8=8,8+0=8,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2)根据加法算式写减法算式。
师:我们写出了这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你们能根据这些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吗?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写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8-1=7,8-7=1,8-2=6,8-6=2,8-4=4,8-0=8,8-8=0。
师:有一组算式比较特别,只能写出一道减法算式,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在交流中明确8可以分成4和4,这里两个部分数字相同,所以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三、探究9的加减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上面右图。
师:仔细观察,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学生能比较快地列出5+4=9,4+5=9,9-5=4,9-4=5这四道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写算式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写全所有的算式呢?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的?怎样算才算得快?
预设1:根据一道算式,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
预设2:根据9的组成来计算。
2.根据9的组成写出其他算式。
师:刚才有图的帮忙,写四道算式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图,你能根据9的组成,有条理地写出所有的算式吗?
可以先请学生示范解题,再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1题。
师: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组题都是根据一个数的组成计算的。例如7和1组成8,就可以计算1+7=8,7+1=8,8-1=7,8-7=1这四道算式;或者只要算出7+1=8,根据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的结果。
2.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数出每一盆中有几朵花,并标注出来,再连线。
3.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一”第6题。
师:观察图,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能根据图快速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加法、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利用加法算式写出其他三道算式。)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5+3=8 5+4=9
3+5=8 4+5=9
8-5=3 9-5=4
8-3=5 9-4=5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刚刚学了8和9的组成,所以在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引领下,学生完全可以主动探究本课的全部内容。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用相对完整的语言表达四道算式对应的意义及其加减法的联系。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解决例题的经验,所以在巩固阶段,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联系,会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掌握的加减法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量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57情境图。
师:说一说,在美丽森林的一角,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会说有小鹿、白鹅、蘑菇、大树、小河。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森林中不仅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植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小鹿的问题。
(1)课件出示小鹿图,完整表述题意。
师:看,已经有小动物迫不及待要和大家见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关于小鹿,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出:一共有9只小鹿。
师:你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说是数出来的,教师就让学生带着大家数一数,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文字信息。
师:看来图中的文字也蕴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已经给出的信息我们就不用数了,这样不容易出错。仔细观察,你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跑走了3只?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师:你们真聪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画表达的意思。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关于小鹿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表述,我们都把它叫做数学信息。(板书: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这些就是数学信息。知道了这些信息,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如果学生说出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教师要给予肯定。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加法来解决的情况,可以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明确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3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9里面去掉3,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3)检验反思。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跑掉的3只加上剩下的6只,得到原来一共有9只小鹿。
2.解决白鹅的问题。
课件出示白鹅的情境图。
师:关于白鹅,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说出:一共有8只白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追问:你从哪里知道游走了3只?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找到了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而且还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回答:8-3=5(只)。
教师板书:8-3=5(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学生说出:从8只里面去掉3只,求剩下几只,要用减法计算。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解答对不对。
学生可能用游走的3只加上剩下的5只,得到原来一共有8只白鹅。可以判断解答的是正确的。
3.对比交流。
师:对比小鹿和白鹅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两道题都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问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不同的是小鹿图直接给出了问题,白鹅图没有给出问题,需要自己提出问题。
4.解决蘑菇的问题。
课件出示蘑菇的情境图。
师:关于蘑菇你知道了什么?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算一算。
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树根下有6个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一共有几个蘑菇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呢?(教师板书完整信息)
学生说出:6+2=8(个)。
教师板书:6+2=8(个)。
师:为什么前面两道题我们都是用减法计算,而这道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会说出: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就是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师: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预设1: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解答:8-6=2(个)。(教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一共有8个蘑菇,减去左边的6个,就等于右边的2个了,所以用减法。)
预设2: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解答:8-2=6(个)。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提出这么多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它们。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再次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清晰地认识总数和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二”第1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第1小题比较轻松,能完整表述题意。学生可能出错的是第2小题,因为图中的2只母鸡是干扰信息,学生可能出现8-4=4(只),10-4=6(只)这两种算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共有10只鸡,你却要用8去减?”在讨论中得出,要根据问题去选择和问题有关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2.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二”第2题。
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汇报,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教科书P58“练习十二”第3题。
有了前面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会最先关注图中所给的文字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提出有关沙堆的问题很轻松。图中有关小黄桶的信息只提供了一个,需要自己在图中找另一个信息再提问题;有关小朋友、铲子的信息都隐含在图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观察,收集信息再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准有用的信息;深入分析情境图,根据情境图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9-3=6(只)
一共有8只白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
8-3=5(只)
树根下有6个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6+2=8(个)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来完整地描述情境图,帮助学生逐步感悟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是重点,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本节课出现了用图片呈现的数学信息,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信息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要学会多角度地发现信息、收集信息。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十课时 10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和前面我们学过的“8和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副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字10,再认识10、比较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其中,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10的基本含义,会读、写10以内的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加深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及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10、小棒、圆片、三角形学具、正方形学具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朋友?我们一起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全班一起从0数到9)这些数朋友里,谁最大?谁最小?(学生回答:9最大,0最小。)
师:在数学王国里,9总是以为自己是老大,老是欺负最小的0。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数学王国郊游的时间,9是队长,它走到0面前说:“你呀,没头没脑,代表一个都没有,你就排在最前面吧。”0听完后,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数字1走到0身边,和它一起想了一个办法让9哑口无言,你们知道它们想了什么办法吗?
启发学生回答1和0组合成了10。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10是否比9大?如果大,大多少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10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9情境图。
师:图中有什么?请你数一数。
由于学生的差异,部分学生数数时可能未做到有次序地数,从而造成遗漏或重复,教师需再次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如从左往右数或从上往下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有9个同学和1位老师,一共是10个人,一共有10只鸽子。
师:我们在图中找到了数字10,现在请大家用学具来摆一摆10。
学生动手摆10,教师指定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用不同的学具摆10进行展示。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摆对了吗?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一下。
师:大家的学具颜色、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10呢?
学生明确: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是10,所以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0)
(2)生活中的10。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身上有没有10?找一找。
学生会说自己的手指、脚趾都可以用10来表示。
师:老师发现教室里也有10,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和我玩一个游戏。(先点9个同学上去站成一排,提问:再增加几人就是10人?学生回答:1人。再点1名同学上台和前面的9人站成一排。)现在请听指令做动作,请从左数第10个人跳两下,请从右数第10个人和大家招招手。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2.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10以内数的顺序。
师:我想要用计数器拨出10,可以怎么拨?
有的学生说1个1个地拨,拨9个珠子后再拨1个珠子就是10个;有的学生说2个2个地拨;还有的学生说5个5个地拨。教师引导学生边拨边数。
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同学们经常用到直尺,观察一下,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所有数都大。
师:我们一起来从0数到10,再从10数到0。(学生按要求数数)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从10倒着数到0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倒计时的时候,在火箭发射的时候等。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2题火箭发射图,再填一填,实际感受火箭发射倒计时数数的情境。
(2)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点子图。
师:请你说出这两幅点子图各有多少个点,再比较大小。
由于式子中未写出“9”“10”比较的对象,学生可能会不清楚题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来填写并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学习10的写法。
师:你会写10吗?首先观察一下10像什么。(课件出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10。(播放10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10。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在田字格的左半边写1,右半边写0。特别强调先写1再写0,从左往右书写。
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并展示其作品,对于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学生完成教科书P60的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探究10的组成
1.在操作中掌握10的组成。
师:如果让你把10分成两部分,可以怎么分呢?请你用10根小棒摆一摆,再填数。(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上面的题)
指导学生有序操作,如果有困难,教师先示范一遍,再让全班学生按照顺序分一分,说一说。
师: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1)师: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学生交流记忆方法。
(2)小游戏“凑10”。
师:我们来活动活动小手指,玩一个凑数游戏,我的手指比出一个数,你们手指比出另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要能凑成10。
例如:教师说“我出5”,学生说“我出5”,师生一起说“5和5凑成10”。
师生一起玩游戏。
【设计意图】“凑10”游戏,用手指和口令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手脑并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0“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第1题:学生填写比较轻松。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理由,例如为什么要在8和10之间的方框里填9。还可以让学生做猜一猜的游戏,如排在6和8中间的数是几,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序的理解和记忆。
第3题:此题就是有关10的组成,学生汇报时可以一边做手势一边说组成。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你知道吗?”,教师给学生介绍算筹。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点都有设计相应的练习,但是面面俱到反而不能突出重点,有点走过场,学生学的不扎实。第二点是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们学习的更扎实,争取让课堂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形象生动,直观明了,并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十一课时 10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10的加减法运算,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运用10的组成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组织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关于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1.师生共同朗读“凑十歌”。(课件出示)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0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10的加减法计算。[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
2.对口令。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我说出一个数,同学们对一个数,同学们对的数和我出的数合起来要正好是10。
师生一起玩游戏。
学生根据要求迅速说出另一个数。
【设计意图】朗读“凑十歌”、对口令都是复习10的组成的课堂活动,为学习10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二、探究10的加减法
1.学习“9+1=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1:有1个蓝色的圆圈,9个白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1+9=10。
预设2:有9个白色的圆圈,1个蓝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9+1=10。
预设3:有10个圆圈,拿走1个蓝色的圆圈,还剩9个白色的圆圈,10-1=9。
预设4:有10个圆圈,拿走9个白色的圆圈,还剩1个蓝色的圆圈,10-9=1。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四道算式。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运用1和9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1和9、9和1都可以组成10,反过来,10可以分成1和9,也可以分成9和1。
2.学习“8+2=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之前的经验,多数学生很轻松能说出四道算式,并说出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8=10 8+2=10 10-2=8 10-8=2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是运用2和8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2和8、8和2都可以组成10,反过来,10可以分成2和8,也可以分成8和2。
师:请仔细观察加法算式,再联系图的意思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图意我们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只需要写出一道加法算式。
3.自主学习“3+7=10,6+4=10,5+5=10”及相应的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61上面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会说出:3+7=10,10-3=7,10-7=3;4+6=10,10-4=6,10-6=4;5+5=10,10-5=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
有了9+1=10,8+2=10的学习经验,学生能更快地计算出这些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实物图或点子图,直接想10的组成来完成计算。
4.用手指演示10的组成,巩固理解10的加减法。
学生一边用手指演示,一边把黑板上的算式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指演示10的组成,再把算式读一读,巩固了学生对10的加减法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10的组成的记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6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订正。
抓住学生的错题进行交流,问一问怎样算,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说出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当想不出结果时,可以配合手指算一算,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完成教科书P62“练习十三”第5题。
师:小孔雀的身上还藏着数学问题呢!我们来帮帮它吧!
师: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我们干什么?把答案填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知道是用10分别减去羽毛上的数,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
3.完成教科书P63“练习十三”第6题。
这道题的后半部分有多种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达到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9+1=10 8+2=10 10-3=7 10-4=6 10-5=5
10-1=9 10-2=8 10-7=3 10-6=4 10-9=1
10-8=2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要先让学生看着实物图进行计算,理解算理,然后逐渐脱离实物图,想10的组成进行计算。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再加上可以利用手指来帮助计算,基本上都掌握了10的加减法,效果不错。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十二课时 连加 连减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理解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运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尝试,建立连加模型
1.感知事情发展顺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5情境图上面的部分。
师:周末到了,小丁回老家帮奶奶喂小鸡,他在地上撒了些米。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出:有5只小鸡在吃米。
师:(课件动画出示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继续观察,你又看见了什么?
预设1:跑来了3只小鸡。
预设2: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你觉得谁说得更准确?想一想,3只小鸡是怎样来的?是一起来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3只小鸡是分两次来的。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2.尝试列式表达模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会说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你们会列式吗?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又跑来1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要把5只、2只、1只全部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2+1。(教师追问:算式中的“5”“2”“1”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说出:有3个数,两个加号。
师:请同学们给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像这样把3个数合起来,也可以用加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师:这道算式读作:5加2加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算式)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5+2+1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5+2=7,再算7+1=8。(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5+2=7算的是什么,7+1=8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5+2=7,再算7+1=8。(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7”要写出来。) 5+2+1=8
7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小结:三个数相加,我们可以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用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设计意图】计算顺序是连加教学的难点,学生可能通过数数或者生活经验得到算式的结果,但对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比较模糊。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渐理解算理和建构算法,最终抽象出算式的计算顺序。
二、迁移,建立连减模型
1.尝试列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5情境图下面的部分。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有8只小鸡,先跑了2只,又跑了2只。
师:根据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会说出:剩下多少只小鸡?
师:你会列式吗?
学生说出8-2-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的“8”“2”“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从总数里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教师指着8-2-2)这个算式读作“8减2减2”(学生齐读),8-2-2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8-2=6,再算6-2=4。(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8-2=6算的是什么,6-2=4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8-2=6,再算6-2=4。(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6”要写出来。)
8-2-2=4
6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补充课题:连减]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减。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计算)
3.对比归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连减,与连加的运算顺序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连加的经验,无论是算式模型的表达,还是运算顺序的实践,学生可以从中迁移,进而建立连减经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5“做一做”。
师:请大家按照图意先摆一摆,再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预设1:原有4根小棒,然后再摆3根,最后又摆1根,一共有几根小棒?列式为4+3+1=8。
预设2:原有10个五角星,先拿走3个,又去掉5个,还剩几个?列式为10-3-5=2。
2.算一算。
(1)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题。
师:请你观察,每组算式的连加算式与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的第一步计算是第一个算式,第二步计算是第二个算式,连加算式就是把上面两个算式合在一起了。
(2)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3、5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现错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的掌握,提高运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从左往右计算
5+2+1=8 8-2-2=4
7 6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将连加、连减两部分内容安排在一起教学,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则,使学生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促使学生将生动的具体情境转化为抽象的数的运算,为掌握运算顺序打好基础。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题
第十三课时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情境图自主探索,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并围绕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认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情境、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练习。
师:这里有两组口算练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计算连加、连减算式时,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学生回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课件分步演示教科书P67情境图的第一组图。
(1)理解图意。
师: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依次得到以下信息: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吗?
学生完整表达: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2)尝试列式。
师:同学们,求现在有多少只天鹅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用算式把天鹅飞来、飞走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
师:请你结合图来说一说这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4表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就用4+3来表示,又飞走2只,就再减去2,求的就是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请大家互相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3)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从图上可以看出4+3-2的结果是多少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说出:先算4+3=7,再算7-2=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运算顺序,并写出第一步的得数7。
师:“7”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7-2”?
联系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7表示飞来了3只天鹅后一共有7只天鹅,又飞走2只,就用7-2。
2.课件分步演示教科书P67情境图的第二组图。
(1)理解图意。
师: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完整表达: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2)尝试列式并计算。
师:同学们,求现在有多少只天鹅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用算式把天鹅飞走、飞来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2+3。
师:请你结合图来说一说这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4表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2只,就用4-2来表示,又飞来3只,就再加上3,求的就是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请大家互相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指着算式4+3-2和4-2+3)第一个算式大家会算了,第二个算式又该怎么算呢?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生说出:先算4-2=2,再算2+3=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运算顺序,并写出第一步的得数2。
(3)观察比较,总结运算顺序。
师:请仔细观察4+3-2和4-2+3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1:第一道算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第二道算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预设2:它们都是从左往右算。
师:这两道算式中都有加法和减法,我们把这一类算式叫做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算。(板书:从左往右计算)
学生完成教科书P67情境图中算式的填写。
(4)小结。
师:关于加减混合运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你认为计算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学生可能说出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要记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情境图自主探索,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并围绕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
师:看到你们这么会解决问题,小鸭子们也来了,它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你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生会说出:水里原来有6只小鸭,来了3只,又走了4只,现在水里有几只小鸭?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会列出算式6+3-4=5。(教师追问: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顺序,第一步的得数是多少,第二步怎么算。在田字格里抄写算式时,提醒学生注意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说一说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从左往右计算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安排了2个小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时使用了“教——扶——放”的方式。要注意的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步的得数教科书上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去填写。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十、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十一、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各数,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的建立既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1)
第二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2)
第三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练习课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第一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10以内数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备课的出发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引入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20根小棒、橡皮筋2根、数字卡片
教学媒体选择
PPT、小棒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11月×日)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其他的十几的数吗?
预设1:我放学回家时坐19路公交车。
预设2:我是9月13日出生的,我的生日中有13。
预设3:我们组的作业本收齐了,正好是14本。
预设4:我看书时,书上的页码有17和18。
……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十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
【设计意图】结合上课的日期引出十几的数,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自然地将生活与数建立起联系,感到数来源于生活,感知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课件出示杂乱摆放的10根小棒。
师: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齐数,课件配合闪烁,数出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一)这10根小棒都是同学们一根一根数出来的,如果不数,你能想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吗?请你拿出小棒,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表示出来。
学生可能会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或10根捆成1捆,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方法,学生会发现“10根捆成1捆”的方法最容易一眼看出是10根小棒。
师: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把它们捆成1捆,就是1个十。(教师边说边板书:10个一是1个十)你能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吗?(课件演示10个一捆成1捆是1个十)
学生自己操作后,指名到前面示范。
2.认识11~20各数。
(1)认识11。
师: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下来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引导学生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1根就是11。
师: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作“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1”,板书“十一”。
(2)认识12~19。
师:刚才我们已经数出了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会说出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12根小棒。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读作“十二”。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2”,板书“十二”。
师:如果我们继续添加小棒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2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卡片“13~19”,并板书各数的读法。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0。
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
3.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课件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
师:请你读一读直尺上的这些数。
学生齐读1~10各数。
师:11~20这些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
(2)按顺序读数。
师:你能按顺序把11~20这10个数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同桌之间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师:你会按顺序读一读这10个数吗?(学生齐读11~20各数)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3)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师: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18和20中间的数是几?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17离10近还是离20近?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找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第1题。
师:你能数出图中不同学具的数量吗?
学生独立数出教科书P73情境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
学生对数数已经有一些经验,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例如做记号、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
2.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第2、3题。
师生一起数数,并认读十几的数。
3.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七”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第1题:圈出10只后,再数一数,引导学生说出先数出“十”的好处。
第2题:让学生独立摆一摆。
第3、4题: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第5题:学生按顺序一边数数一边连线,最后连成了一只小兔子。
第6题:学生找到对应的页码后,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页码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经历数数的过程,将直观经验与抽象的数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课堂小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各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吗?要记住新朋友“十”,但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啊!说一说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环节,为什么?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1)
10个一是1个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对于11~20各数,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它们的读法,或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教学中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并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真正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建立数感。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第二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借助练习,加深对“十位”“个位”含义的认识,把基数和序数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两者的不同,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辨“11”活动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进一步感受位值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十位和个位,会看图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
体会位值制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数数。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同桌两人一起按顺序从11数到20,再从20数到11。
学生按要求数数。
2.摆数。
师:请你用小棒摆出11,怎样摆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呢?
学生摆出1捆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和1根小棒。
3.设疑。
师:我们能用小棒表示出11,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只有2颗颜色一样、大小也一样的珠子,还能表示11吗?
学生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能,有人认为不能,请几个代表到前面来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1:我觉得2颗珠子只能表示2,不能表示11。
预设2:我觉得可以把1颗珠子看成10,另一颗珠子看成1。
预设3:这2颗珠子一样大,不能表示11。
师:是呀,长得都一样,怎么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到底谁是10、谁是1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1~20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2)]
【设计意图】复习数数,用小棒摆出11,再让学生思考“2颗颜色一样、大小也一样的珠子还能表示11吗”来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
(1)十几的数的写法。
师:大家看,数学家们为我们制造了计数的工具(出示计数器)。这叫计数器。计数器上有好多的“位置”,从右边开始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板书: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现在,你能用2颗同样的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学生说出在个位上放1颗珠子,在十位上放1颗珠子。[教师追问:个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十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0”)]
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写数的时候,如果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
师:请你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这个数是多少?怎么写呢?(课件出示)
学生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对着小棒图能比较轻松地拨出17。
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怎么写的。
预设1: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7颗珠子,表示7个一,合起来就是17。
预设2:十位上有1颗珠子,就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有7颗珠子,就对着个位写“7”。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能用计数器表示出17,还能写出17。你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哪些十几的数呢?试一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主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5颗珠子,表示5个一,合起来就是15。
预设2: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9颗珠子,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19。
......
(2)20的写法。
师: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这个数吗?该怎么拨呢?(课件出示)
学生说出在计数器十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教师追问:为什么个位上不拨珠子呢?(因为十位上的2颗珠子就表示2个十)]
师:你能写出20这个数吗?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写法:(1)不写0,写成2了;(2)10是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0,那20就是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师:比较两种写法,你认为个位上的“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说出:如果不写20个位上的“0”,就只能表示2个一,0起占位作用。
2.归纳写数的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写出11~20这些数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总结:在写数时一定要分清数位,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从高位写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11~20这些数我们都认识了,你们都会写这些数吗?在书写这些数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才能写得好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在田字格里写一写这些数,看谁写得最漂亮。
展示学生书写的作业,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5“做一做”第1~3题。
学生解答后交流。
第1题:这道题增加了一个十位没有珠子,个位有1颗珠子的计数器作为对比,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说一说数的组成,巩固和辨析数的写法。
第2题: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表示出各数,重点说说20是怎么摆的。
第3题:先按顺序数数,再填数,注意指导学生写数。
2.完成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7~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第7题:学生能很容易说出每种物品的数量,引导学生说出数的组成。
第8题:学生如果感到困难,可以结合计数器来写数。可能有的学生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弄反了,可结合错例来进行指导。
第9题: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借助直尺上的数序来解答。
第10题:先数一数,再根据题目要求解答。有的学生把左、右弄反了,可以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写出“左”和“右”。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加深对“十位”“个位”含义的认识,把基数和序数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两者的不同,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2)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写数时,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
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本课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实物,使学生在摆一摆、拨一拨等操作活动中,充分理解位值制的含义,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从练习反馈来看,学生的难点是“练习十七”第8题,根据表述数的组成写数,因为学生习惯先说几个十,再说几个一,如果反过来说就很容易出错。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第三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本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式,经历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操作、探索、交流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三道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谁能说出计数器上的数?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
学生说出12、17。
预设1:第一个计数器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2,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预设2:第二个计数器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表示7个一,合起来就是17。
师:同学们算一算这些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根据计数器写数的活动及1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下基础。
二、探索算理,掌握算法
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8例4情境图。
师:你能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会列出10+3=13(或3+10=13)、13-10=3、13-3=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10+3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1: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预设2: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3=13。
预设3:可以从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预设4:个位上0+3=3,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师:13-10=3、13-3=10这两道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13去掉3个一还剩1个十。
预设2: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3-10=3、13-3=10。
预设3:因为10+3=13,所以13-3=10。
预设4:13往前数3个数就是10。
预设5:个位上3-3=0,再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10。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课件出示)
(3)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
10+1=11 10+6=16
11-1=10 16-6=10
11-10=1 16-10=6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算。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10加几就是十几;十几减几就得10,十几减10就得几。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十几加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观察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11+2=13。(教师板书:11+2=13)
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预设1: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预设2:用数小棒的方法。先数出10根,捆成1捆,再摆1根,然后再加上2根,一共是13根。(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预设3:拨计数器。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拨1颗珠子,个位再加上2颗珠子,所以是13。
预设4: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引导学生回答: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计算,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
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3题上面一行的题目。
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十几加几时,十位不变,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每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教师边说边板书
(3)十几减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列出算式13-2=11。(教师板书:13-2=11)
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请你继续用手中的学具小棒、计数器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1:用数数的方法。从13倒着数2个,12、11,所以13-2=11。
预设2:用数小棒的方法。3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1根,一捆没动,所以是11。(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预设3:拨计数器。个位上原来有3颗珠子,拿走2颗,还剩1颗,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1。
预设4: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师: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回答: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是1个十和1个一,两个1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3题下面一行的题目。
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教师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有名字。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5)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预设1:左边一部分是13颗糖,右边一部分是3颗,求一共多少颗就要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3+3=16(颗)。(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预设2:一共有17支笔,去掉右边的5支,就是左边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7-5=12(支)。(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10+3=13 10+1=11 10+6=16
13-3=10 11-1=10 16-6=10
13-10=3 11-10=1 16-10=6
11 + 2 = 13 13 - 2 = 11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是新内容,但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太简单了,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习容易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不懂的学生能在容易理解的学生的带动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也满足了部分学生想自主探索的欲望。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教材中的例题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指导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内容的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机会。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一数、画一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做操、放学时都要排队,在排队中,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数数中,巩固数序,丰富数数经验,逐步建立数感。)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9例6情境图。
1.分析整理信息。
师:同学们在动物园中排着队观看大熊猫,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收集信息: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板书两条信息)
师: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1:小丽前面有几人?
预设2: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小丽排在第10,你知道小丽前面有几人吗?(学生回答:小丽前面有9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
师板书: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谁来把题目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之间”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展示多样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辨析各种做法的对错,学会欣赏同学解决问题中合理的策略。
学生可能会说:就是小丽和小宇中间有多少人。
师:小丽和小宇中间有多少人包括小丽吗?包括小宇吗?
引导学生说出,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2.解决问题。
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你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关键是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预设1:写数或数一数的方法。有的从1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有的从10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说出:从10开始写比较简便)
预设2:课件出示两种画图的方法。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从两幅图中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你觉得哪一种画图的方法更好呢?(引导学生说出:从小丽开始画比较简便)
预设3:在尺子上找一找,找到10与15之间有4个数,也就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预设4:列式计算的方法:15-10-1=4。(如果学生中没出现这种算法,可以不展示)
师:为什么要减10?减1又是什么意思?(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示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3.方法总结。
师:我们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懂题目,明确相关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数数画图),做完后还要进行检查。只要你善于观察,积极动脑,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解决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数数、画图、推理等策略的指导与归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9“做一做”。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2.完成教科书P80~81“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第5题:这道题还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以一步一步提问:推迟1天是星期几?推迟2天是星期几?推迟3天是星期几?让学生从简单的情形逐渐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第6题:要帮助学生理解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包括第10页,也包括第14页,引导学生数一数,也可以借助数学书的页码数一数。(教师可以追问:这道题与例6有什么不同?明确求中间有几人,不包括两端的人,但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包括两端的两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数数 画图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学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题与例题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是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数数的时候有的包括“两端”,有的不包括“两端”,有的只包括“一端”,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理解题意。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每道练习题都需要教师引导。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综合与实践 数学乐园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在这节课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猜拳游戏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下棋”游戏活动的全过程,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和倾听习惯。
过程与方法
在“下棋”过程中,学会调动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梳理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归纳整理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审题意识、倾听习惯和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按照教科书题目用磁力纸剪成小卡片,正面上写序号,背面是题目(题目后写上答案,用彩色不干胶纸盖上),放在磁力小黑板上。两个不同颜色的跳棋。课件:与教具(棋盘)的做法一样,每两个学生一套学具。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有23道题目的磁力板,每道题目藏在后面,学生只能看到序号。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乐园,这里有我们非常喜欢的数学游戏。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玩,不过在玩游戏时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大家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把游戏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数学活动,情境体验
1.熟悉游戏规则
师:我们先两人为一组,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按游戏规则来玩。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师:你对游戏规则了解了吗?有没有不明白的?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规则解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游戏规则和程序,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
2.示范游戏。
师:知道怎么玩了吗?哦,有些同学还是不太明白,没关系,谁愿意来给我们做一下示范?
指两名学生示范。
教师按以下几方面指导合作。
(1)先做什么?——猜拳。
(2)然后呢?——猜赢的人选格,放棋子。
(3)接着做什么?——只翻卡片,解决问题。
(4)翻开的卡片不要动,然后呢?——再猜拳。
师:大家都会玩了吗?活动之前,我们来看看活动要求。
3.提出要求,开始游戏。
(1)提出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2)同桌开始下棋游戏。教师巡视,随机指导、调控。
师:下面大家就比一比,看谁所有问题都答对了,遇到问题时可以找老师帮忙。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有以下问题:第①组题“几和几组成8”,是只写一组还是把所有情况都写出来,教师要适时说明:写出任意一组即可;第②组题“家里电话号码由几个数字组成?”有的学生家里没有固定电话,可以把此题改为“爸爸的手机号码由几个数字组成”;第⑤组题“我坐在同桌的( )边”,学生可能出现判断错误,可以让同桌把与其相邻一侧的手举起来,帮助判断;第⑥组题“回答小童的问题:这些动物各有几条腿?”学生可能把蚂蚁的触角当成腿,可以准备图片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在读懂规则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有序活动,学生既按规则开展活动,又保持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活动总结
1.总结。
师:刚才的游戏你都完成了哪些题目?解答哪些题目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对突出问题集中讲解。
“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吗”比较难,可以借助课件动态演示,也可以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理解;“星期一的前一天是星期几”“星期二到星期四放假,放几天假”这两个题目可以借助日历来数一数,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坐在同桌的( )边”答案不统一,与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有关,帮助学生感受左右的相对性;“帮兵兵数一数有几双袜子”有14只袜子,2只一双,可以2只2只地数一数,看一共有几双;也可以先数蓝袜子有几双,再数红袜子有几双,最后加起来看一共有几双。
2.梳理。
利用下面的表格给这些题目分类。
课件出示。23个题目按知识分类表
师生一起整理,形成表格。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回顾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体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同伴合作的快乐。教学笔记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玩的这个游戏里,我们用到了以前学习的知识,例如,数数、计算、数的顺序、数的组成、几和第几、比大小、计算,还用到了图形与几何中的一些知识——位置、图形的认识与拼组。(适当板书)看,我们一边做游戏一边把学过的知识回忆并整理了出来,是不是很有趣呢?
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数学乐园
数的认识:数数、计算、数的顺序、数的组成、几和第几、比大小、计算
图形与几何:位置、图形的认识与拼组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把各部分知识有序地分布在游戏中。游戏的每个环节都包含了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但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还不能完全按照规则进行游戏。课堂中出现的状况非常多,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十二、 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渗透整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钟面的结构,结合生活经验会认、读、写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操作钟表,理解并掌握认整时的方法,能用语言比较清晰地表述认识时刻的方法,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认识时间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时钟
练习课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钟表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数与代数的领域中包含着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认识钟表”就是常见的量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钟面的结构,结合生活经验会认、读、写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拨一拨、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认识时间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会认、读、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1个实物钟、1个钟面模型、每个学生1个学具钟面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学生猜出是闹钟、钟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师:这就是钟表(出示实物钟),你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可能会说出: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
【设计意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课件出示正常工作着的钟面。
师: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钟面上有2根针。
预设2:钟面上有12个数。
预设3: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预设4:分针、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
……
师:(出示钟面模型)钟面上有12个数,谁来带着大家数一数?
指名从1开始数到12。
师:你发现这些数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学生会说出: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师:钟面上有2根针,它们的样子相同吗?
学生会说出一根针又细又长,一根针又短又粗。
师:我们把又细又长的这根针叫做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板书: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发现了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而且分针、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我们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顺时针方向。
2.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4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女孩起床了,你知道她起床的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7时,因为墙上钟面时针指着7。
预设2:床头柜上的电子表显示的也是7时。
师:对,钟面上显示的时刻是7时。(把7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观察一下,7时整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呢?
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2)任务驱动,加深对整时的认识。
师:你还认识哪一个整时时刻呢?请你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并请你的同桌认一认,说一说是怎么认的。
同桌拨一拨,互相认一认,教师巡视指导,收集表示整时的钟面。
教师选择部分已拨好的整时时刻(8时、3时、6时)的钟面模型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钟面上的时刻谁认识呢?
学生选择自己会认的认一认,并介绍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8时、3时、6时都是整时。同学们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这些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们怎么能很快认出是几时呢?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几个钟面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3就是3时,指向6就是6时。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发现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就表示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会记录整时方法的同时,感受数学求简的思想。
(4)操作巩固,认识特殊整时。
①教师拨出不同的整时钟面,学生认读。
②教师或学生说整时,学生拨钟面,教师巡视。
师:(举起一名学生表示12时的钟面)咦,这个同学的钟面上怎么只有一根针?是坏了吗?
学生说出: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了,这个时刻是12时。(教师追问: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就是12时?学生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就是12时)
师:(指着黑板上6时的钟面)1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了,那么6时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6时整分针与时针成一条直线。
3.学习记录时刻。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整时,例如:7时整,我们可以先写7,再在后面加上一个“时”字来表示,这叫中文表示法,你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整时吗?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电子表的形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到黑板上来写一写,最终得到7:00这种电子表记录法。
师:你喜欢这种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这种表示方法很简单。
师:现在你们会用这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了吗?黑板上有3个钟面,请你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表示钟面上的时刻。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85“做一做”。
师:这是小明某天的作息安排,说一说小明分别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有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师:你觉得他的安排合理吗?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小明这天的安排是合理的。
师:看第二幅图和第六幅图,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不同?
学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一天内有两个9时。)
师:一天内有两个9时,说明时针每天在钟面上要转两圈。你知道一天当中的两个5时你在干什么吗?
学生说出早上5时在睡觉,还没起床,下午5时准备放学。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了小明某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一天中有上午9时和晚上9时”等拓展知识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2.说说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
师: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你们周末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教科书P86“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又细又长的是分针
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准备1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相对容易地发现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然,完整地概括认钟表的方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十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又可以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十四、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20以内各数,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但是本单元的计算跟前面的计算内容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进位”“凑十”,对于学生来说,用数的分解与组成计算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9加几
第二课时:8 7 6加几(1)
第三课时:8 7 6加几(2)
第四课时:5 4 3 2加几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1)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2)
练习课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题
第一课时 9加几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和“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对他们进行层层深入引导,让他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凑十法”,计算9加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小棒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认知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能很快说出答案。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算出了答案,看来你们对前面加法的计算掌握得很好了,若是遇到要用9加上几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正确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情境图。
师: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能说说运动会现场的情况吗?
学生看图之后互相说一说:有跑步、跳绳等比赛,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饮料的同学。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后勤组的同学给运动员准备了好喝的饮料。
师: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并相应提出问题。
预设1:啦啦队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8人,一共有几人?
预设2:前面有8人在跑步,后面有5人在跑步,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3:箱子里有9盒饮料,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这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2.自主探究算法。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
师:9+4得多少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12、13。
预设2:从9开始接着数4个数,10、11、12、13。
预设3:从4根里先拿1根放到9根里,再算10+3=13。
预设4:先将9看成10,因为10+4=14,所以9+4=13。
3.建构方法,揭示“凑十法”。
师:请想到方法3的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动手摆一摆。谁看懂了他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用小棒把“凑十”的过程演示一遍。
师:为什么拿1根呢?2根行吗?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学生说出9和1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这样算很简单。
师:这种方法多方便呀!你们想把这种方法学到手吗?下面咱们就通过摆小棒来学习这种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一边摆一边问: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1盒)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3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师:要学会“凑十法”,就要熟记10的组成。请大家闭眼回忆“凑十”的过程,然后和同桌的小伙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
学生汇报用“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谁来说说想到方法4的同学的思路?
指导学生明确:其实这也是“凑十法”的思路,把9看成10来计算,最后再减去多算的1,相当于从4里面拿走了1,和9凑成1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形成了“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示,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这种由动手操作到不借助实物的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
学生根据算式摆小棒,并填写方框里的数,再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把5拆成1和4,把7拆成1和6,学生能说出9和1可以凑成10,使计算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2.归纳算法。
教师指着黑板上板书的3道算式。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都是怎样算的?说一说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后讨论,集体汇报交流。
师:计算9加几的加法,见到9就想“借”1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解成1和几,用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也就是将9加几转化成10加几,这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新问题。
3.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2、3题。
第2题:学生完成后,再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第3题: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随着变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你能出一道9加几的题考考同桌吗?让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学生出题,同桌计算并说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9加几
凑十法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把具体的操作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有效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凑十法”是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由于有些学生之前就会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只是表达算理时,思路不够清晰,故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充分、正确地表达。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题
第二课时 8 7 6加几(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已经在学习“9加几”时接触了“凑十法”,本节课学习“8、7、6加几”是要引导小朋友实现策略的迁移,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使学生正确进行口算,并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方法。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并适时优化“凑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正确计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感受“凑十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9加几的口算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口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也可能有学生用数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方法来继续学习8、7、6加几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8、7、6加几(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9加几的口算,为后面学习8、7、6加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91例2情境图。
师:看,学校的操场上有一些同学在跑步。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观察后讨论,汇报交流。
预设1: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前面有8人,后面有5人。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预设2: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男生有7人,女生有6人。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师:怎样列式解答?
学生分别列式:8+5和7+6。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8+5= 7+6=
三、探究8、7、6加几
1.自主探究8加几。
(1)借助操作,体会“凑十法”。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8+5?请你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思考过程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学生也许会用点数法或接着数的方法,重点展示“凑十法”。
预设1: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到8根这边,8和2凑成10,再用10加剩下的3等于13。
预设2:从8根小棒中拿出5根到5根这边,5和5凑成10,再用10加剩下的3等于13。
师:你能理解这两种算法吗?你能像他们这样一边摆小棒一边说吗?
师生一起摆一摆,算一算。
(2)用抽象的计算过程表示思维过程。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想法填一填框架图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学生在表达时,教师要重点问问为什么要把5拆成2和3,引导学生说出8和2凑成十;再问为什么要把8分成3和5,因为5和5凑成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里同学们用到了“见8想2,见5想5”的“凑十法”,都能又快又对地进行计算。
(3)加强比较,感悟“凑十”的规律。
师:你能快速算出8+4和8+6这两道算式的和吗?
学生用“凑十法”口算出结果,可能有不同的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9加几和8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出都是用“凑十法”来计算,见9想1,见8想2。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及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知、体验、比较,自然地运用“凑十法”来计算,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和适用性。
2.自主探究7、6加几。
师:你知道7+6等于多少吗?如果不摆小棒,你知道该怎样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作业本上写下思维过程。教学指名学生板演。
预设1: 预设2:
师:你能看懂这两种方法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1:把6拆成3和3,3和7凑成10,10加剩下的3等于13。
预设2:把7拆成3和4,4和6凑成10,10加剩下的3等于13。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想一想,再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完成后汇报。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感觉不困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见7想3,见6想4。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么做,如果学生说7+4时,把7拆成1和6,6和4凑成10,要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例如计算7加6时,看到7就想3,把6拆成3和3,7+3=10,10+3=13。
3.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
充分让学生说说用“凑十法”计算的思维过程。
4.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一”第2题。
小组内进行游戏,可以依次出示一个数,学生快速口算。
学生汇报时,可以训练学生完整表达。例如8+4,想:8和2凑成10,4可以分成2和2,10加2等于12。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上的习题,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8、7、6加几(1)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9加几的基础和对“凑十法”的感知、体验,会很自然地想到用“凑十法”来计算8、7、6加几。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创新,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认可,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后面的表达更清楚和完整了,教学效果不错。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题
第三课时 8 7 6加几(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通过练习数的分解和“算一算”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这节课“凑十”分解再算10加几做好铺垫,使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梯度地增长,为学生搭好知识的台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继续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会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
过程与方法
体会算法多样化,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体会算法多样化,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导入新课
1.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一”第1题。
师:同学们,你能快速写出每一道算式和得数吗?每人选择一组完成。
学生任意选择一组写算式并计算。
学生汇报时,挑选一些题说一说是怎样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并适时总结“见8想2,见7想3,见6想4”的方法。
课件出示儿歌。
2.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独立列出两道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8+2=10,2+8=10。
师:比较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两道算式中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规律来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8、7、6加几的计算。[板书课题:8、7、6加几(2)]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重温“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为例3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8+9的计算方法
1.计算8+9。
师:(板书8+9)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预设1:可以把8凑成10,把9分成2和7。
预设2:可以把9凑成10,把8分成7和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除了凑十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们学过的哪道题的加数和这道题相同?
因为9+8=17,所以8+9=17。(板书)
师:我们一起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前两种方法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第三种方法则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计算的。(板书: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
2.体会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的优越性。
师:你喜欢第三种方法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2题。
师:怎样能很快说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会说出:因为7+6=13,所以6+7也等于13;因为8+6=14,所以6+8也等于14;因为9+7=16,所以7+9也等于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可能用“凑十法”计算,也有的学生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计算,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2.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一”第3题。
师:你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吗?(指导学生先把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再看得数与哪辆车上的数相同,最后连线。)
学生大多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并连线。完成后,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试着说一个得数是13(12、14、15)的加法算式,发现得数相同的算式可以有很多个。
3.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再列出算式解答。每道题都有两道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这一方法计算的简便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8、7、6加几(2)
凑十法 交换加数的位置
8+9=17
9+8=17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究中,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是重点内容。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基本习惯以“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凑大数”为主要计算方法。教师需要突出优化“交换加数的位置”的计算方法,但注意只要鼓励学生应用适合自己的、算得快的方法来计算就可以,不要硬性规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第八单元 20以内进位加法
课题
第四课时 5、4、3、2加几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凑十法。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试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计算5、4、3、2加几。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交换加数的方法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PPT、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式卡片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抢答。
学生很有兴趣,能快速抢答出结果。教师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9、8、7、6加几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来研究5、4、3、2加几的计算。[板书课题:5、4、3、2加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练习9、8、7、6加几的加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7的计算方法。
师:你知道5+7的和是多少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自主尝试,独立试做。
预设1:拆小数凑大数,把5拆成3和2,7+3=10,10+2=12。
预设2:拆大数凑小数,把7拆成5和2,5+5=10,10+2=12。
预设3:想7+5=12,所以5+7=12。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7=12。
师: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第三种方法你能明白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交换两个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得到得数。
师:这种方法好吗?我们知道8+6=14,你马上就知道哪道算式的结果?(学生答:6+8=14)我们知道9+2=11,你就能想到哪道算式?(学生答:2+9=11)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你们能自己算一算5+8、4+8、3+9的和吗?
指名学生口述思考过程。
因为8+5=13,所以5+8=13;因为8+4=12,所以4+8=12;因为9+3=12,所以3+9=12。如果还有学生用“凑十法”计算也是可以的。
教师板书:5+8=13 4+8=12 3+9=12
师:比较“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想得数快?
3.自主出题,巩固方法。
师:除了这几道题,还有没有5、4、3、2加几的题了?可以出一些题考考别人吗?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
5+6= 2+9= 3+8= 4+7=
师:那么你们能用学过的方法很快想出得数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
大多数学生能很快算出得数,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出题,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2题。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师:你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2.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先说说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再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能完整表达图意并列式:5+6=11或6+5=11;4+7=11或7+4=11。
3.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订正,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可以告诉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想得数快,就用哪种方法。
师:请你从上往下观察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观察呢?
可能有学生说: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越来越大;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小,和也越来越小。
4.教科书P95数学游戏:找得数相等的算式卡片。
教师把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式卡片分发给各组。
师: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些算式卡片,我们来玩一个“找卡片”的游戏。例如,老师说“13”,就把手中得数是“13”的算式卡片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举对了没有。
师生玩游戏过程中,找得数是“13”的算式卡片,有9+4就一定有4+9,有8+5就一定有5+8……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5+7=12 5+8=13 4+8=12 3+9=12
5+6=11 2+9=11 3+8=11 4+7=11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复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而引入本课新知。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识,除了采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以外,更注重渗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思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第八单元 20以内进位加法
课题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用数学解决问题,与前面所学的解决问题相比,难度有所增加。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现象也不同,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引入新课
1.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三”第2题。
师:我们来开火车口算,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都对!
教师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引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图片。学校正在开运动会,看,操场上插着的彩旗正迎风飘扬。算一算,这边一共插了几面彩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会上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7例5情境图。
师:运动会上,啦啦队的同学们正在表演呢!请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找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预设1: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预设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信息。
师:大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信息用小棒摆出来,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按左右两部分摆,左边表示男生人数,右边表示女生人数;也可能按前后两部分摆,前面表示第一排人数,后面表示第二排人数。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把你知道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信息完整描述问题。
2.分析和解答。
师: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解答?写在练习本上。
预设1:7+8=15(人)或8+7=15(人)。
预设2:9+6=15(人)或6+9=15(人)。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先来看第一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7、8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第一排人数和第二排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7表示第一排人数,8表示第二排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排人数+第二排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再来看第二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9、6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9表示男生人数,6表示女生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得结果相同,列式却不一样。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能会说:都是用加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列式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要收集信息(知道了什么),再进行分析(怎样解答),最后要检验(解答正确吗)。
师:解决问题时,只能有一种方法吗?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97“做一做”。
师:公园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天鹅,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吗?
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完整口述题意。
预设1:有8只白天鹅,6只黑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预设2: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根据交流及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8+6=14(只)或7+7=14(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求天鹅的只数,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呢?
学生说出: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但都是用加法计算。
2.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第1题: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来收集信息,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有的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来解决问题,列式为8+6=14(人);有的用没有戴帽子的人数加上戴了帽子的人数来解决问题,列式为9+5=14(人)。
第3题:学生可能用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列式为7+7=14(个)或8+6=14(个)。(教师追问: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第4题:先计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如果学生出错,利用错例的分析巩固加法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所收集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列的算式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观察角度不同,解答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第一排+第二排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7+8=15(人) 9+6=15(人)
8+7=15(人) 6+9=15(人)
一共有15人。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两种解答方法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很轻松地呈现出来了。整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少数学生在表达上有困难,可以适当个别指导,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两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掌握其中一种就行。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题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2)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教学时的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过程与方法
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加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5块糖的不透明盒子、小棒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开动你的
脑筋,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如果学生抓出2块糖,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3块糖。(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糖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数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算的过程,重点描述清楚2块、3块和5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块糖,就要把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两部分合起来。
教师将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放到一起,并将糖发给积极发言的学生。
师: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为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寻找解题策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7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哨子?
学生结合图示可能会说出:如果桌子上的哨子拿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如果桌子上的哨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个、9个、10个……(教师追问:哨子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7个?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7个,至少是7个。)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1:7-5=2(个)。
预设2: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领走的:○ ○ ○ ○ ○ ○ ○
剩下的:○ ○ ○ ○ ○
预设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预设4: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生会说:7-5=2(个)一定是错的,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哨子不可能少于7个,2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师:哪些同学是列算式“7+5=12(个)”计算的?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7、5、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算式)
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领走的哨子和剩下的哨子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7表示领走的7个,5表示还剩下的5个,12表示原来共有1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让学生愿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回忆解题过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师:看看题目中的文字,再看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
师:你能看图说出两个已知的信息吗?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列算式,并口头回答。
学生会根据图意说出:吃了8个鸡蛋,还剩6个鸡蛋,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列式为8+6=14(个)。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就是要把已经吃掉的鸡蛋和还剩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第5题:已经进去了7个同学,外面还有6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列式为7+6=13(个)。(教师追问: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第6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需要把“我剪的和你同样多”转化成“我也剪了8个”,指导学生学会寻找隐藏条件。
第7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算。出现错例及时让学生交流,找出错因,教师适时指导。
第8题:指导学生完整表述图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列式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图文结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预设1:9+5=14(人)。
预设2:9+5+1=15(人)。
预设3:9+5-1=13(人)。
师:同学们做出了3种不同的答案,谁做得对呢?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分析呢?
(学生说出:画图法)
学生自主画图,汇报交流。
学生画出图后,教师注意引导,如:哪个是说话的这个小男孩?在图中标出来。(为了方便,可以给题中的小男孩起个名字,或者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出来)让学生指出小男孩前面的人、后面的人,明确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里都不包含小男孩。
师:现在你知道哪种列式的方法是对的吧!请出错的同学进行修改。谁来说说“9+5+1=15(人)”这道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结合图意能说出:9表示小男孩前面的人数,5表示小男孩后面的人数,1是指小男孩自己,把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
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7+5=12(个)
原来有12个哨子。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一类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太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课中有效地利用画图的策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教学效果还不错。
第九单元 总复习
十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对全册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共包括3个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对全册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对有趣的事情进行回顾;二是数学活动,教科书设计了3项有趣的活动,对数的认识和认识钟表进行巩固和提高,对计算进行整理和巩固,进一步认识图形;三是综合练习,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十六、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他们对整理和复习的基本方法还不熟悉,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学期学习内容比较多,不容易形成完整的体系。复习阶段又都是他们熟悉的内容,因而容易丧失学习的新鲜感,教师要注意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且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会认整时。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1~20各数的认识
第二课时:2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总复习
课题
第一课时 1~20各数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通过练习的形式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2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顺序以及数的组成,巩固数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数的理解。通过复习活动,体会复习的必要,复习的意义。充实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兴趣、动机、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基数与序数含义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建成长小档案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小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数学本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一下,创建自己的成长小档案,在小组内说说这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目录,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目录,从中学会有条理地回顾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位置、认识钟表和认识图形。
师:想一想,在学习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先复习2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用建立“成长小档案”的形式,对本学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有趣的事情进行回顾。
二、复习20以内的数
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数器拨出来。(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第1题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05第1题第(1)~(5)题。
指名汇报。
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7、9、11”……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第(4)题:把表中的11涂出来,发现斜行的左边都是比11小的数,斜行的右边都是比11大的数,每一斜行的数都相等。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第(5)题:学生发现第1行是1~10,第10行是10~19,这些数从左往右依次一个比一个大1,从上往下也是依次一个比一个大1。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情境,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数的概念,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
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1题。
学生看图写数。
学生说出每幅图中的数,重点对后两幅图进行交流,明确10个一就是1个十,计数器上个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2.填一填。
独立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8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目,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势。
3.走迷宫。
小组合作,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6题。
学生可能在走迷宫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退回到某一位置,重新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可能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应退到哪里重新进行。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里不明白呢?
板书设计
1~20各数的认识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序数、数的组成以及位置等各方面知识的效果比较好。在观察表格中数的排列规律时,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导,可能花的时间比较长,但还是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九单元总复习
课题
第二课时 20以内的加减法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本节课通过复习20以内加法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使学生掌握一定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学生通过算式整理以及多种形式的联系,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
过程与方法
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排列规律熟练计算相关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知识点卡片等。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
师: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对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1.课件出示加数为0~5的加法算式表。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学生会发现写算式时是把对应的行与列中的两个数相加。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第2题表格。
师:现在我们把表增加了行和列,你还会填吗?
小组合作完成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错。
3.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你从你所填写的表中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预设1:两条粗线把加法表中的算式分为三类。
预设2: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依次加1,和也依次加1。
预设3:竖着看,算式的第一个加数依次加1,第二个加数不变,和依次加1。
预设4:斜着看(从左上到右下方向),第一个加数依次加1,第二个加数也依次加1,和就依次加2。
师:你能快速找到得数是10的算式并把它们涂上红色吗?你有什么发现?
斜行规律学生不太容易发现,通过找得数是10的算式,涂色练习,学生能感受到斜行中两边算式加数相同,位置却相反,和不变,体会加法表的对称性。
同桌合作,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
二、回顾整理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表
1.课件出示10以内的减法表。
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10以内的减法表,请你仔细观察,可以横着看,或者竖着看,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减法表发现:竖着看,每一列从上往下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上一个多1,减号后面的数都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都相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斜着看,最外面一排结果都是0,外面第二排结果都是1,外面第三排结果都是2……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师:计算下面的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课件出示习题)
引导学生回答: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是1个十和1个一等等。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
课件出示十几减几的减法表。
师:观察这些算式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横着看,减数相同,被减数依次多1,差也依次多1。
预设2:竖着看,每一列的差相等,被减数和减数都依次多1。
预设3:斜着看(从右上到左下),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多1,差依次减少1。
(3)同桌合作,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
三、计算练习,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107~108“练习二十五”第4~6题。
学生完成后,可以采取开火车、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汇报,出现错例时让学生自己辨析,找出错误原因。
指导学生观察每一组中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根据加法算式可以得到两道减法算式。
2.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5题。
对于完成此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先引导学生观察13周围的数有哪些,18周围的数有哪些,再分别说说3、5、5和13有什么关系,5、9、4和18有什么关系,进而说说周围圈里的数和中间圈里的数都有什么关系。最后按照这样的规律,让学生填出10下面圈里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尝试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7题。
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填出一个答案就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答案吗”,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例如9+□<15,先假设9+□=15,方框里填6,要符合题目的要求,方框里的数必须比6小,也就是可以填0、1、2、3、4、5。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20以内的加减法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复习的侧重点放在“方程”上,先理解概念,然后复习解方程及等式的性质,重中之重是用方程解决问题。每复习一个内容,都让学生思考、体验方程方法的特点和优点,不满足于题目本身的解答,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把方程的思想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拥有自觉运用方程思想的意识和行为,为学生后续学习代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九单元总复习
课题
第三课时 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解决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培养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练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形状的物体;认识钟面,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小正方体学具,钟面模型。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
师: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交流,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表格。
小兔
鱼
小鸡
胡萝卜
小猫
虫子
师:每只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它们怎么走才能吃到食物呢?
学生会说出:小兔爱吃萝卜,它先向右走3格,再往下走2格;小鸡爱吃虫子,它先向右走2格,再往下走2格;小猫爱吃鱼,它先向右走5格,再往上走3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左、右关系及相对性,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复习立体图形
1.玩游戏。
师: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正方体)。
师: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学生选出圆柱)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选出长方体)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学生选出球)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分类统计。
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2题。
师:仔细观察,说说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有几个,数一数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学生可能出现数错、漏数的情况。教师请数得正确的学生分享方法,例如用不同的记号进行标注、从上往下有序地数等。
3.拼一拼,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第3题。
(1)师:用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试着动手拼一拼。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拼法:
对于第2种和第3种拼法,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这是长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大小都一样。
(2)师: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能需要几个,学生可能说4个、6个、8个等。教师让学生尝试拼搭得出答案。
同桌互评,看拼的大正方体最少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三、复习认识钟表
1.回顾钟表知识。
师:接下来我们来复习钟表的知识。关于钟表,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出: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认识时针、分针,会认整时,会写整时等。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第1题第(6)题。
师:请把3、6、9分别填在方框里,并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并写出钟面上的时刻。教师追问: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怎么知道钟面上的时刻表示6时?
学生说出钟面上12个数字的排列顺序,可以用手势表示。认识整时的方法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你能说说6时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会说:时针、分针成一条直线。
师:你能拨出一个整时,然后用电子表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用钟面模型拨整时,并汇报自己拨的是几时,怎样表示,师生一起评议。
3.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有2种:直接将钟面上的时间当成了妈妈睡觉的时间;把“妈妈比我晚睡1小时”当成了“妈妈比我早睡1小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明确先要写出钟面上的时刻:9时,再理解“妈妈比我晚睡1小时”就是9时再过1小时,也就是10时。
【设计意图】复习关于整时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认识整时的方法的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
四、巩固应用
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3、14题。
师: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交流时先说说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学具摆一摆、拼一拼,最后回到书上的图形,按正确的答案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想象、验证活动,获得了可贵的探究体验和一定的操作经验。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位置、四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还复习了钟表的知识,你是怎样认整时的呢?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活动,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除了操作,还需要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进行评价指导,也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第九单元 总复习
课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课型
复习课
内容分析
通过一些情境图分析,让学生从中提取一些有用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知识点卡片等。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含义
课件出示习题。
(1) 有8只白兔,2只黑兔,一共有几只兔?
(2) 一共有10只兔,走了4只兔,还剩几只兔?
师:请大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解决?
求一共有几只兔,就要把8只白兔和2只黑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2=10(只);求还剩几只兔,就是从10只里面去掉4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0-4=6(只)。
师:比一比这两道题,都是求兔子的只数,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二、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课件出示习题,回顾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观察图,互相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预设1:左边有3个萝卜,中间有5个,右边有1个,一共有几个萝卜?列式为3+5+1=9(个)。(教师追问:大括号表示什么?)
预设2:一共有8辆车,先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列式为:8-4-2=2(辆)。(教师可以改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明确求剩下的一部分就是从整体中减去其他的部分。)
预设3:车上原有8人,先有3人下车了,又上来了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列式为8-3+2=7(人)。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7、8题。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然后解决问题。
第7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能将题目条件“要来16人,每人1把椅子”转换为“需要16把椅子”。会看图读懂题意:需要16把,已有6把椅子,问还需要多少把。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
第8题是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比较轻松,能清楚地表达:要求原来有多少条鱼就是要把吃了的和剩下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10题。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预设1:树上有几只猴子?4+3=7(只)
预设2:树下有几只猴子?3+5=8(只)
预设3:河里有几只鸭子?6+5=11(只)
预设4:河里有几只天鹅?3+5=8(只)
预设5:一共有多少只猴子?7+8=15(只)
预设6:一共有多少只小鸟?9+3=12(只)
预设7:树上有几只小鸟?12-9=3(只)
……
3.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1题。
师: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小女孩买的可能是哪两盒小印章?
学生可能对题中“小女孩要买2盒,可能买了多少个”这两个条件关注比较多,却忽略了3盒小印章这一数量。教师指导学生先用数记录下每一盒小印章的数量,再来选一选,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师:要求小女孩最多买了多少个小印章,你会怎样选?为什么?(学生说出要选三盒中小印章数量多的那两盒)要求小女孩最少买了多少个小印章,你会怎样选?为什么?(学生说出要选三盒中小印章数量少的那两盒)
4.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的“思考题”。
师:你认为谁剩下的多?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先假设一本书的页数,然后用减法求剩余页数,再比较出谁剩得多;也可能会用画图的方式比较出谁剩得多;还可能会有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数学书翻一翻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思维较好的学生能感受到看同一本书,剩得页数越多,说明看得越少,反之剩得越少,看得越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举例、画图等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根据教师讲课适当板书
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课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是: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强不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在解答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促进知识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这是一份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共173页。
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这是一份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共189页。
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这是一份全册教学设计(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共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