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
展开24.愚公移山同步提高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冀州(jì) 豫南(yù) 山北之塞(sè)
B.魁父(kuí) 垣曲(yuán) 叩石(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kuì) 始龀(chǐ) 箕畚(běn) 一厝朔东(cuò)
D.陇断(lǒng) 智叟(sǒu) 荷担(hè) 出入之迂(yū)
4.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抗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
C.寒暑易节 易:更替
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迂回(yū) 箕畚(běn) 雍南(yōng) 荷担(hè)
B.一厝(cuò) 太行(xíng) 陇断(lǒng) 万仞(rèn)
C.始龀(chèn) 智叟(sǒu) 惩罚(chéng) 阻塞(sè)
D.冀州(jì) 愚公(yú) 豫南(yù) 匮乏(kuì)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二、综合性学习
7.解释下列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2)汝之不惠(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5)无陇断焉( )
三、课内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而且) 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寒暑易节(更替) D.惧其不已也(停止 )
9.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毕力平险 B.始一反焉
C.汝之不惠 D.无陇断焉
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C.选文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D.选文最后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诚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1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1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1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____”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____ ,____”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___ ,____”的明确目标。他不贸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_____”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_____,_____”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_____”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1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B
6.B
7. “反”通“返”,往返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地
8.A
9.A
10.D
11. ①轻轻带过:者、而 ②轻轻带过:以、之。读得稍重些:不、之
12.①商量。②之于。③才。
13.疑问句: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反问句: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14.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
15.B
16.C
17. (1)对 (2)对 (3)对 (4)不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性学习,课内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