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安徽省合肥市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环节B.论证环节C.实验环节D.分析环节
2.刻度尺的分度值有的是分米,有的是厘米,有的是毫米,使用时( )
A.选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尺子最好,因为它的准确程度高
B.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选用其中一种
C.选用哪一种都是一样的
D.选用厘米的最好,在分米和毫米之间,可以兼顾
3.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4.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5.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6.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5次,记录数据分别为2.14cm、2.13cm、2.45cm、2.12cm、2.15cm,则比较接近物体真实长度的是( )
A.2.20cmB.2.135cmC.2.14cmD.2.13cm
7.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8.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二、填空题(共34分,每空2分)
9.坐在安静的物理考场,请你仔细想一想:平时你买的一瓶矿泉水的瓶高约为22 ,半场足球赛所需时间约为45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10.“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11.王晨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王晨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王晨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王晨向 行驶.
1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秒表的度数为 s.
13.电影银幕用粗糙的白布制作,其优点:一是利用光的 反射,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 色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4.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若人以0.2m/s的速度向镜面移动6s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m,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 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 .
1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所用时间之比为4:1,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三.实验与作图(共22分,第17题4分,其余每空2分)
17.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5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18.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1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请简要说明其不足之处: .
20.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假如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N,其都不能与蜡烛M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
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四、简答与计算(共20分,第21题3分、第22题7分、第23题10分)
21.我们拿百元钞票买东西,当商贩没有验钞机时,通常总是折动几下或者拿着钞票甩动几下,以此来辨别钞票的真伪,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2.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V2,试证明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23.一辆汽车面对一高山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鸣笛3s后听到了回声,求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2015-2016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环节B.论证环节C.实验环节D.分析环节
【考点】物理学方法.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科学探究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
【解答】解:
“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仅仅局限于猜想与假设,所以选项B、C、D都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作用,并抓住“可能”这个词语.
2.刻度尺的分度值有的是分米,有的是厘米,有的是毫米,使用时( )
A.选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尺子最好,因为它的准确程度高
B.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选用其中一种
C.选用哪一种都是一样的
D.选用厘米的最好,在分米和毫米之间,可以兼顾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
(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
(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
刻度尺的精确度由最小分度值决定,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在选择刻度尺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就可以,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选取刻度尺时对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大部分测量仪器都需要按此要求进行.
3.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解:如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4.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叫做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等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叫做光的折射,例如: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解:A、水中倒影属于光的镜面反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B、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C、形影不离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以及折射这三种光学现象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5.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的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再判断.
(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在0~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中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同学的速度.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而乙同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两同学的速度达不相等,故B错误;
C、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约60m,所以,v乙===6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6.某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5次,记录数据分别为2.14cm、2.13cm、2.45cm、2.12cm、2.15cm,则比较接近物体真实长度的是( )
A.2.20cmB.2.135cmC.2.14cmD.2.13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解答】解:
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45cm这个数据与其他四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它四次测量的平均值为:≈2.14cm.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求平均值时一定要先把错误数据筛选出来,然后用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7.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平面镜成像现象,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小科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8.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图中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左飘,说明此时有向左吹的风.
甲火炬火焰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火炬不动,风把火焰刮向左;
二是火炬向右运动,风相对于火炬向左,把火焰刮向左;
三是火炬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火焰刮向左.
对于乙火炬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火炬的火焰向右飘,只有使乙火炬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大于风速;如果乙火炬向左运动的速度等于风速,则火焰竖直向上(因为此时风与乙火炬相对静止);如果乙火炬向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则火焰向左飘.
【解答】解: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火焰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火焰的方向明显和旗子方向相反,如果乙向右运动,火焰只会更加向左偏.所以,乙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
故选:D.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
二、填空题(共34分,每空2分)
9.坐在安静的物理考场,请你仔细想一想:平时你买的一瓶矿泉水的瓶高约为22 cm ,半场足球赛所需时间约为45 min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来源:学|科|网Z|X|X|K]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和时间过程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
(1)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矿泉水瓶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22cm左右;
(2)正式足球比赛全场时间90min,分上下两个半场,各45min.
故答案为:cm;min.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0.“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11.王晨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王晨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王晨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东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王晨向 西 行驶.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然后再根据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因为空气流动形成风,当天无风,但王晨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这说明以王晨为参照物,空气是向东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王晨是向西运动的.
故答案为:东;西.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要根据题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3.48 cm,秒表的度数为 337.5 s.
【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48cm,木块长度为5.48cm﹣2.00cm=3.48cm;
(2)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3.48;337.5.
【点评】刻度尺、秒表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3.电影银幕用粗糙的白布制作,其优点:一是利用光的 漫 反射,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 所有 色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考点】物体的颜色;漫反射.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两点:
①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发射,粗糙的表面会发生漫反射;
②根据白色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幻灯的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粗糙的银幕凹凸不平,发生漫反射,使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使各处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白色能反射各种色光,使观众能看到正常的画面.
故答案为:漫;所有.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两点:(1)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2)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粗糙的表面会发生漫反射.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好题.
14.人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3m处,若人以0.2m/s的速度向镜面移动6s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 3.6 m,此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解答.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①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当人以0.2m/s的速度向镜移动6s,人靠近平面镜运动了0.2m/s×6s=1.2m,则此时人离平面镜为3m﹣1.2m=1.8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8m,则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1.8m+1.8m=3.6m.
②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平面镜的大小和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没有关系,所以不管他是靠近平面镜还是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3.6;不变.
【点评】熟记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是解题的基本要求.本题易忽视之处:
(1)像与物的距离还是像与镜的距离;
(2)平行于镜子运动还是垂直于镜子运动.
15.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 OA 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 40° .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图析法.
【分析】首先应该知道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其次要知道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在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由此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最后根据确定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找出反射角的大小.
【解答】解: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所以EO、OC中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反射光线,图中GD为法线;
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
所以OA、EO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折射光线,图中的BF是界面;
总之,EO一定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是折射光线,如图:
所以反射角为∠DOC=40°.
故答案为:OA、40°.
【点评】做此类题首要的任务是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界面;
本题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图中BF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
1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所用时间之比为4:1,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5:12 ,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12:5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路程关系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2)已知路程关系与速度关系,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运动时间关系.
【解答】解:(1)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
(2)由v=得:
它们所用时间之比: ===;
故答案为:5:12;12:5.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出受到之比和运动时间之比,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三.实验与作图(共22分,第17题4分,其余每空2分)
17.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5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变速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说明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
由图可知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从A点运动到F点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5s,则可知的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BD间的距离为s1=4.50cm﹣0.50cm=4cm=0.04m,
小球运动的时间s1=2×0.5s=1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1===0.04m/s;
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F间的距离为s2=12.50cm﹣0.00cm=12.5cm=0.125m;小球运动的时间t2=5×0.5s=2.5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2===0.05m/s;
所以v1<v2.
故答案为:(1)变速;(2)小于.
【点评】本题要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及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8.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做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压轴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答】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CA、DB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C、SD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先过C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DB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S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19.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且折射角 小于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请简要说明其不足之处: 应换用其它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以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普遍性 .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应选择其它透明介质进行多次实验,否则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取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换用其它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解答】解:(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据分析可知,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它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故答案为:(1)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2)应换用其它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以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普遍性.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20.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假如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N,其都不能与蜡烛M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M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
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哪一侧观察;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4)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3)M;(4)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四、简答与计算(共20分,第21题3分、第22题7分、第23题10分)
21.我们拿百元钞票买东西,当商贩没有验钞机时,通常总是折动几下或者拿着钞票甩动几下,以此来辨别钞票的真伪,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考点】音色.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音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答:折动或者拿着钞票甩动几下,是为了听一听纸币折动时发出的声音,因为真币和假币的纸质不同,折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商贩可以从音色来判断是真币还是假币.
【点评】要对声音的三个特征区分开来;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2.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V2,试证明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假设路程为2s,则前一半路程为s,后一半路程也为s,先根据速度公式的推导式算出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时间,最后利用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
【解答】证明: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2s,
∵v=,
∴此人前一半路程用时 t1=,后一半路程用时t2=,
∴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v====.
【点评】本题易受其姊妹题结论的影响而误判,姊妹题是“前一半时间用速度v1匀速前进,后一半时间用v2匀速前进”,其结论是平均速度为.
23.一辆汽车面对一高山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鸣笛3s后听到了回声,求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3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解答】解:v=72km/h=20m/s;
由v=可得,在t=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3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3s=1020m,
设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s,
则:2s=s2﹣s1,
∴s===480m.
答: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48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安徽省合肥市中市区2022年八年级(上)物理期中综合训练卷(word版,有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中市区2022年八年级(上)物理期中综合训练卷(word版,有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郊区2022年八年级(上)物理期中综合训练卷(word版,有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郊区2022年八年级(上)物理期中综合训练卷(word版,有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2)(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2)(WORD版,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