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约6400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dm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dm
D.小明身高约为1.65×103cm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3.下列做法属于在声源处有效制止了噪音产生的是( )
A.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
B.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
C.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
D.有居民居住的公路旁修建隔音墙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树叶的像
B.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5.东东正从远处向平面镜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B.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C.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D.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
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C.当入射角增大1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旗鱼、褐海燕、猎豹 B.猎豹、旗鱼、褐海燕
C.褐海燕、猎豹、旗鱼 D.旗鱼、猎豹、褐海燕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谭青疑水浅 B.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月食和日食 D.小孔成像
9.如图所示,在水中A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看到这条鱼在A的上方,在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0.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丙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1.伟大的物理学家 ,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的关于天体运动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2.5岁的小刚和妈妈正在乘自动扶梯下楼,小刚想跑下去,妈妈拉住他说:“这样很危险,下楼时要站着不动”.这里的“下楼”是以 为参照物来说的,“站着不动”是以 为参照物来说的.
13.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停表显示的时间是 s.
14.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而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 的形式传播.
15.“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大;接听熟人的电话时,听声音就知道那头是谁在说话,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正常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 Hz之间,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 .
1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k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某人正对障碍物喊话时,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为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8.一列长200m的列车,需要经过长1.2km的某一隧道,若火车运行速度是144km/h,则火车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 s;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时25s,则大桥长 m.
19.检测视力的时候,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由于房间长度不够,现把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测者应距离平面镜 m;如果被测者靠近平面镜,则像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将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小强一家利用国庆假期驾车外出旅游.将要到达目的地时,小强观察到汽车速度计如图所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km/h.爸爸告诉他,保持这个车速行驶,再过12min就能到达目的地,则他们距离目的地 m.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21.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
22.图中AB、CD是由发光点S发出并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在图中画出S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
23.如图所示为长方形玻璃砖,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砖,请你画出光线穿过玻璃砖进入空气的光路图(作图时需标出法线).
24.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铃声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3)实验中需要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得出这一结论呢?你的答案是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
2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你认为小明的做法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4)如果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该实验最好在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 的位置.
(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 .
2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 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四、解答题
28.小莉一家利用国庆假期自驾旅游,经过某立交桥桥头时,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若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0m/s,并以此速度通过立交桥,汽车是否超速?
(2)该立交桥全长7.4km,汽车通过该桥共用了15min,汽车过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9.南广高铁广西路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
(1)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广州南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乘坐普通列车从南宁到贵港铁路线长174km,K984列车在南宁到贵港段的平均运行速度为78km/h,从南宁到贵港,乘坐D3621动车比乘坐K984列车快多少分钟?
车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D3621
南宁
起点站
17:00
0
南宁东
17:11
17:15
11km
宾阳
17:46
17:18
94km
贵港
18:11
18:13
151km
广州南
21:18
终点站
574km
30.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以15m/s沿马路直线行驶,在图中的A点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一行人正从路边距离C点3m的D点横穿马路),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5s,在图中的B点才作出踩刹车动作,再经过1s车头到达图中C点才将车刹住,若刹车距离为2.5m.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求这辆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
(3)若行人以1.3m/s的速度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2017-2018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约6400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dm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dm
D.小明身高约为1.65×103cm
【考点】63:长度的估测.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400km.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5cm=1.65×102cm左右.故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9L: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在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A正确;
B、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大,在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故B错误;
C、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C错误;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防止废气污染,不能有效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做法属于在声源处有效制止了噪音产生的是( )
A.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
B.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
C.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
D.有居民居住的公路旁修建隔音墙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
A、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不符合题意;
C、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路两旁建隔音墙,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树叶的像
B.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考点】A2: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A1:光源;AA:漫反射;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根据光源的概念答题: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身不发光反射其它物体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3)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4)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像,故A错误;
B、月亮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不是光的反射,故C错误;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5.东东正从远处向平面镜走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B.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C.他的像变小,像与人的距离变小
D.他的像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大
【考点】AI: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东东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东东的大小有关,跟东东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所以当他靠近平面镜时,他的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
B.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C.当入射角增大1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①入射角和反射角均指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故A错误;
B、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故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故B错误.
C、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故C正确;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液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7.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旗鱼、褐海燕、猎豹 B.猎豹、旗鱼、褐海燕
C.褐海燕、猎豹、旗鱼 D.旗鱼、猎豹、褐海燕
【考点】6B: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根据v=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解答】解:旗鱼的速度v1===30m/s;
猎豹的速度v2===40m/s;
褐海燕的速度v3===83.3m/s.
计算可知,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旗鱼、猎豹、褐海燕.
故选:D.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谭青疑水浅 B.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月食和日食 D.小孔成像
【考点】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潭清疑水浅”:当潭底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眼沿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潭底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看起来潭底变浅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正确;
B、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9.如图所示,在水中A处有一条鱼,但岸上的人却看到这条鱼在A的上方,在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1)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位置升高了;
(2)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及入射角与折射角间的关系分析各光路图,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解:
鱼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鱼”的位置升高了.
A、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故A错误;
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故C错误;
D、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正确;
故选D.
10.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丙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找出s﹣t图象上某点所对应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
由v﹣t图象找出物体的速度,然后比较物体速度大小,从而选择答题.
【解答】解:(1)由丙图可知: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
由v=可知,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知物体做匀速运动.
v丙===5m/s,
(2)由甲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v丙=3m/s.
(3)由乙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v丁=5m/s.
(4)由丁图可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此可见乙和丙的速度相同.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1.伟大的物理学家 牛顿 ,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伽利略 ,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的关于天体运动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考点】2R:物理常识.
【分析】知道物理学家的名字并且知道物理学家的贡献,可顺利做出解答.
【解答】解: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
伽利略最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故答案为:牛顿;伽利略.
12.5岁的小刚和妈妈正在乘自动扶梯下楼,小刚想跑下去,妈妈拉住他说:“这样很危险,下楼时要站着不动”.这里的“下楼”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来说的,“站着不动”是以 扶梯 为参照物来说的.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小刚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小刚是运动的;小刚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扶梯为参照物,小刚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地面;扶梯.
13.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30 cm,停表显示的时间是 337.5 s.
【考点】64:长度的测量;62:时间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为8.30cm,物体的长度是8.30cm﹣6.00cm=2.30cm;
(2)由图示秒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偏向“6”一侧,所以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300s+37.5s=337.5s.
故答案为:2.30;337.5.
14.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振动 而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解答】解: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
15.“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大;接听熟人的电话时,听声音就知道那头是谁在说话,这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辨别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考点】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9H:音色.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用来辨别不同人或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16.正常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 20000 Hz之间,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 次声波 .
【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答】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故答案为:20000;次声波.
1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5 k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某人正对障碍物喊话时,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为 17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考点】A4: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5km/s;
(2)已知声速为340m/s,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才能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即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就可求出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距离.
【解答】解: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2)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来.
所以人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0.1s,则人的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
t=×0.1s=0.05s,
人到障碍物的至少距离:
s=vt=340m/s×0.05s=17m.
故答案为:3×105;17m.
18.一列长200m的列车,需要经过长1.2km的某一隧道,若火车运行速度是144km/h,则火车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 35 s;若火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时25s,则大桥长 800 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列车穿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列车长,又知道行驶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穿过隧道所用时间.
(2)火车通过大桥应是完全通过,火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s=s大桥+s车,由公式s=vt可计算出火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距离,然后减去车长即可求出大桥的长度.
【解答】解:(1)列车运行速度v=144km/h=40m/s,
隧道的长度s隧道=1.2km=1200m,
列车通过的路程:
s=s车+s隧道=200m+1200m=1400m,
由v=得,火车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
t===35s.
(2)由v=得,火车通过大桥行驶的距离:
s′=vt′=40m/s×25s=1000m,
由于s′=s大桥+s车,则该桥的长度:
s大桥=s′﹣s车=1000m﹣200m=800m.
故答案为:35;800.
19.检测视力的时候,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由于房间长度不够,现把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测者应距离平面镜 1.5 m;如果被测者靠近平面镜,则像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将会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由图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3.5m,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则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测测者应距离平面镜为5m﹣3.5m=1.5m,
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成像物体倒平面镜距离相等,被测者靠近平面镜,视力表与平面镜距离不变,像与视力表间的距离不变.
故答案为:1.5;不变.
20.小强一家利用国庆假期驾车外出旅游.将要到达目的地时,小强观察到汽车速度计如图所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70 km/h.爸爸告诉他,保持这个车速行驶,再过12min就能到达目的地,则他们距离目的地 1.4×104 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速度计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又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根据s=vt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即为他们距离目的地的距离.
【解答】解:由速度计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v=70km/h,
由v=可得,汽车行驶的距离即他们距离目的地的距离:
s=vt=70km/h×h=14km=1.4×104m.
故答案为:70;1.4×104.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
21.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反射角也为60°.
如图所示:
22.图中AB、CD是由发光点S发出并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在图中画出S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方法一:完成本题,可以先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先作出像点S′,再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最后补全对应的入射光线;
方法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交点S即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像点S′.
【解答】解:方法一:先将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即为像点S′,再作出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SA、SB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方法二:过反射点A垂直镜面作出两条法线,在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AB的入射光线SA,注意入射角在大小上要与反射角的大小相等,同理作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SC,入射光线SA、SC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再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即为像点,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为长方形玻璃砖,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砖,请你画出光线穿过玻璃砖进入空气的光路图(作图时需标出法线).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首先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内,后由玻璃斜射入空气中.
【解答】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内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当光从玻璃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24.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铃声会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但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
(3)实验中需要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得出这一结论呢?你的答案是 D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 B.用实验直接证实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
【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根据实验现象及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答题,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选D.
故答案为:(1)变小;不能;(2)空气;真空;(3)D.
2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垂直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漫 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你认为小明的做法 不合理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小明没有把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线 .
(4)如果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的 .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
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B不与纸板A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4)根据“光线沿着BO(即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看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实验中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4)让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镜面,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则说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显示光路;垂直;
(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3)不合理;小明没有把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线;
(4)可逆的.
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较薄 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 像 的位置.
(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①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②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解答】解:(1)①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②实验时点燃的蜡烛比较亮,环境比较黑暗,点燃蜡烛和环境对比度比较大,蜡烛成像会更清晰.因为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1)较薄;较暗;(2)像;(3)不能;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40.0 cm; vAC= 0.3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得所计时间偏小
【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图中刻度的分度值为lcm,
由图可知,sAB=10.00dm﹣6.00dm=4.00dm=40.0 cm;
sAC=10.00dm﹣1.00dm=9.00dm=0.9m;
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15:35:23﹣15:35:20=3s;
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3m/s;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40.0;0.3;(4)大.
四、解答题
28.小莉一家利用国庆假期自驾旅游,经过某立交桥桥头时,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若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0m/s,并以此速度通过立交桥,汽车是否超速?
(2)该立交桥全长7.4km,汽车通过该桥共用了15min,汽车过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交通标志牌已经标出了最快速度,进行速度换算,再比较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计算.
【解答】解:
(1)此时汽车的速度:v=10m/s=10×3.6km/h=36km/h<40km/h,
所以汽车不超速;
(2)15min=0.25h,汽车的平均速度v′===29.6km/h.
答:(1)这辆汽车不超速;
(2)该立交桥全长7.38km,汽车通过该桥共用了15min,汽车过桥的平均速度是29.6km/h.
29.南广高铁广西路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
(1)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广州南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乘坐普通列车从南宁到贵港铁路线长174km,K984列车在南宁到贵港段的平均运行速度为78km/h,从南宁到贵港,乘坐D3621动车比乘坐K984列车快多少分钟?
车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D3621
南宁
起点站
17:00
0
南宁东
17:11
17:15
11km
宾阳
17:46
17:18
94km
贵港
18:11
18:13
151km
广州南
21:18
终点站
574km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从贵港到广州南的运行时间,求出列车的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列车的平均速度;
(2)由公式t=求出乘坐D3621动车从南宁到贵港所用时间,由列车时刻表求出乘坐K984列车从南宁到贵港的运行时间,最后比较即可.
【解答】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贵港到广州南的路程:s′=574km﹣151km=423km,
动车的运行时间:t′=21:18﹣18:13=3h5min=h,
动车从贵港到广州南的平均速度:v1==≈137.2km/h;
(2)由速度公式v=可知,乘坐D3621动车从南宁到贵港所用时间:
t2==≈2.23h=134min,
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乘坐K984列车从南宁到贵港的运行时间t2=18:11﹣17:00=1h11min=71min,
所以乘坐K984列车比乘坐D3621动车快△t=t1﹣t2=134min﹣71min=63min.
答:(1)若D3621动车按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广州南的平均速度是137.2km/h;
(2)从南宁到贵港,乘坐K984比乘坐D3621列车快63min.
30.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以15m/s沿马路直线行驶,在图中的A点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一行人正从路边距离C点3m的D点横穿马路),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5s,在图中的B点才作出踩刹车动作,再经过1s车头到达图中C点才将车刹住,若刹车距离为2.5m.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求这辆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
(3)若行人以1.3m/s的速度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v=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
(2)求出汽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计算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
(3)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v=可得,汽车的反应距离:
s=vt=15m/s×1.5s=22.5m;
(2)汽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
s′=22.5m+2.5m=25m,
汽车从A点到C点所用时间:
t′=1.5s+1s=2.5s,
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
v′===10m/s;
(3)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总=t反+t=1.5s+1s=2.5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人=v人t总=1.3m/s×2.5s=3.25m;
由于该车的宽度约1.8m,s人小于3m+0.9m=3.9m
所以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答:(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22.5m;
(2)求这辆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是10m/s;
(3)若行人以1.3m/s的速度行走,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共29页。
这是一份13、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