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平民圣人 墨 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不爱的情况(一)“不爱父” “亏父” “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二)父不爱子 “父亏子” 兄不爱弟 “兄亏弟” 君不爱臣 “君亏臣” 不相爱 乱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分析墨子的“兼爱”与“相利”之间的关系。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兼相爱”与“”并举,爱人与利己统一。以“兼相爱”之名行“交相利”之实。人们在兼相爱的同时必须交相利,爱如果不和利相结合,那一定是空洞虚幻。即:相爱交利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菲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
今还(通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
墨子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墨子在坚持兼爱说的同时,又以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反对盗贼和攻伐掠夺者,认为这与强调“一切人应爱一切人”的兼爱说并不矛盾。因为谴责、诛罚暴人是现实的急需,而兼爱是争取实现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1)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2)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在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1)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探究墨家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理想能实现吗?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破坏血亲伦理(1)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2)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的血亲伦理。2.空想脱离实际生活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基础和伦理基础, 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3)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 兼爱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助读,知识积累,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问题研讨,课堂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 兼爱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 兼爱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今人评墨子,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基本信息,思想核心,走进墨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墨子》其书,课堂任务之一,第一段,标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