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
展开《5.1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
第2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新人教版)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科学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与生理作用。它属于大概念“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下的教学内容。教材先介绍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为理解生长素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先介绍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再介绍它在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上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分子水平解释作用机制。到此学生会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只是促进,通过教材追问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教师引导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帮助学生深化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理解。然后再详细阐述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并以植物的顶端优势为例,介绍生长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对生物体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晓植物激素的概念。高二学生已经对科学实验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节课中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小组探究学习来突破难点,利用探究实验,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在全面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核心素养
1. 生命观念
(1)说出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分析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阐释生物学中的适度与平衡观念。
2. 科学思维
构建数学模型,理解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
3.社会责任
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分布;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2.教学难点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2)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
2.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以豆芽的培养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2) 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法——建构数学模型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2课时,该教学设计为第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本、任务单。
七、 教学环节
图形 | 意义说明 | 图形 | 意义说明 |
| 开始,结束 |
| 教学媒体 |
| 教师活动 |
| 重要教学内容 |
| 学生活动 |
| 教学媒体与教师活动的组合 |
| 决策,判断 |
| 教学媒体与学生活动的组合 |
| 一般教学内容 |
| 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组合 |
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 | 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豆芽图片,其中一种是自己培养的,让同学们猜出哪一种是自己培养的,介绍两种豆芽的区别,说出生长素运用于豆芽的培养,引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用了生长素的豆芽长得更长呢? 2.生长素有什么作用呢?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 猜答案、好奇、疑问 |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93页关于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的内容,并思考下列3个问题:(要求:时间2min,口头展示)
教师评价自主学习成果,并补充区分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的判断方法。 形态学上端是植物生长的方向,并以下图为例进行讲解。 在学习任务单上用箭头标识标注生长素极性运输方向。 [过渡]极性运输真的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下端吗?有人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设计了一个实验那么他的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呢?进入我们的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讨论:(小组讨论3分钟) 1.这个实验设计是否严密,为什么? 2.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为什么? 3.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应该如何改进实验方案? 根据回答情况加以评价,并提示实验设计原则。 |
认真阅读,积极作答
聆听、作出判断 地上部分,主干:A处为形态学上端、B处为形态学下端,侧枝: C处为形态学上端、D处为形态学下端。 地下部分,主根:H处为形态学上端、G处为形态学下端,侧根:F处为形态学上端、E处为形态学下端。 在任务单标出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
积极讨论 大胆尝试优化实验设计 学生回答: 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 2.结论2不严谨,没有证明形态学下端不能向形态学上端。 3.再增加一组实验,将胚芽鞘倒置。 |
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规范准确地表述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 识图能力
通过检测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升设计实验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过渡]我们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还不能解释老师的豆芽没有市场上的长得壮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像酶一样起催化作用吗?能像ATP一样提供能量吗?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与动物激素起作用的基本方式相同,都是起调节作用。 老师在培养豆芽的时候,发现很多豆芽都是弯曲生长的,老师将弯曲的部位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从细胞的角度来观察,同学们可以看到两侧的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生长素对器官水平上的调节是以细胞水平上细胞的调节为基础。 在细胞内部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结合动画讲解细胞内部发挥作用的机制。 生长素首先与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过渡]生长素的作用都是促进吗?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 【探究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绿豆生根的影响 1.实验材料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绿豆种子、恒温培养箱、小烧杯等。 2.实验步骤 (1)洗净、烘干6个小烧杯,在烧杯壁上贴上标签,分别标明10-4、10-6、10-8、10-10、10-12、0mol/L(蒸馏水)的生长素,并用移液管分别向5个烧杯中加入对应浓度的10mL的生长素溶液; (2)提前让绿豆种子充分吸涨,挑选等量的、生理状态相似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入上述烧杯中,于25℃恒温箱内培养48h使其萌发; (3)分别测量每个生长素浓度下萌发绿豆种子根的长度,并将所测实验数据记录于学习任务单上的表格中;(要求:每个生长素浓度下测量3颗豆芽根的长度,并取其平均值(测量值保留整数,单位:毫米),小组分工合作,每位组员负责测量一种浓度的实验数据,安排一名组员记录总数据并汇报给老师,时间:3min,口头展示)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汇报后形成 Excel 工作表表,转化为直观的折线图,解读折线图。 利用所得折线图,引导分析 [过渡]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也是这样的吗? 展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的影响曲线图。 分析曲线图,生长素的作用除了受浓度的影响,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引导总结出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 顶端优势实例分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因此它的发育受到限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 【社会实践】 1.根据展示的曲线图,为菜农提供培养无侧根豆芽的生长素浓度范围。 2.如果有人向你咨询用生长素处理过的豆芽是否可安全使用,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给出合理建议。 对所提建议适当评价 |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回答
聆听、思考
疑惑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第3、4步骤
测量豆芽下胚轴和根的总长度,统计数据并汇报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结论: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
分析曲线图 得出结论
大胆发言 |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训练学生正确分析曲线坐标图,并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进行语言表达能力
关注生活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小结
| 本节课学习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以及生长素的在生理作用及其特点。 | 归纳与整理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 | 知识条理化,加强理解,提高整合能力 |
作业布置 | 完成学习任务单上【课后提升】 | 完成作业 |
|
九、板书设计
5.1 植物生长素(第2课时)
一、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1.合成
2.运输
3.分布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十、教学反
高中生物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植物生长素教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