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精品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
单元测试4地貌 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在我国某地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图示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2.下列诗句描述与图示景观地区相符的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答案】1.D 2.B
【解析】1.图中显示的新月型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该地为干旱地区,没有“江水流”的景观,故A错误。该地沙漠广布,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基本吻合,故B正确。图中没有显示高山,也没有“船”,故C错误。图中广布沙漠,没有“水面”,也没有寺庙等人类建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福建南碇岛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全岛由高高矗立的约140万根玄武岩石柱组成。读“南碇岛玄武岩石柱景观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组成左图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与下图相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3.A 4.C
【解析】3.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由岩浆直接冷凝而成;岩浆来自软流层,因此图乙中甲为岩浆。故选A。
4.“南碇岛玄武岩石柱景观图”是因岩浆喷发冷凝而成。图C为火山活动,与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相似,C正确;A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成,A错误;B图为石英砂岩地貌,因流水侵蚀而成,B错误;D为风蚀柱,因风力侵蚀而成,D错误。故选C。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为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河漫滩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6.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5.B 6.C
【解析】5.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往往形成V型河谷;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流向右偏,甲位于河流左岸堆积作用强,乙位于河流右岸侵蚀作用强,A错误;C位于河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B位于河流中游为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B。
6.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C在河口地带。C地临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②正确;C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大,适宜发展为城市,④正确;A地植被茂盛,环境质量更好,①错误;A地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③错误。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 )
A.40米 B.69米 C.59米 D.60米
8.该地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7.C 8.D
【解析】7.根据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n-1)×d <H< (n+1)×d ,可计算出Q点与P点间的相对高度。图中的等高距d是10米,两地间的等高线条数n是5,相对高度(H)应为:40<H<60。故选C。
8.图示等高线表示的地表形态为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迎风坡的坡度较缓,背风坡的坡度较陡,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盛行风向是西北风(如下图)。故选D。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关于①地貌的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 B.奇峰林立 C.沟壑纵横 D.冰川广布
【答案】9.B 10.B
【解析】9.读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受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②是河流冲积平原,是沉积作用形成的,③为沙丘,主要是受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④是冰川侵蚀地貌,故选B。
10.①为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奇峰林立是其主要景观特征,B对。沟壑纵横符合黄土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一般是形容青藏高原的,地势平坦符合内蒙古高原特点,ACD错。故选B。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
12.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柱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1.D 12.C 13.C
【解析】11.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2.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石幔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该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C正确。故选C。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槽形河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河谷 D.水深壁陡
15.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14.A 15.C
【解析】14.雅鲁藏布江位于上游。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谷是深而窄的V”型谷,水流湍急,水深壁陡,A不正确。槽形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以侧蚀为主。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选项,故选A。
15.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为主,C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A错。海浪侵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B错。从图中看,该地区没有冰川分布,不可能是冰川侵蚀,D错。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三江交汇的水系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地区河道多处弯曲,其主要成因是( )
A.流量季节变化的作用 B.三江交汇地点的差异
C.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 D.河流对河道的差异性侵蚀
17.如果经过若干年后,M点不断向南侵蚀并与N点连通,则最可能形成湖泊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从图中信息还可以推导出的结论是( )
A.图示地区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B.图示地区的地势是东北高西南低
C.一般情况下,甲河水位秋季高于春季 D.一般情况下,丁地的年径流量大于乙地
【答案】16.D 17.D 18.C
【解析】
16.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分析,该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侧蚀较明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对河道的差异性侵蚀,使河道多处弯曲,D正确。流量季节变化的作用、三江交汇地点的差异、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不是河流弯曲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17.由图可知,丁河段河水自东南流向西北注入丙河段,如果经过若干年后,M点不断向南侵蚀并与N点连通,丁河上游河水直接由MN注入甲河下游,丁河段将成为废弃河道,最可能形成湖泊,D正确。甲、乙、丙仍然为河水通道,不易形成湖泊,ABC错误。故选D。
18.图示地区的河流先有东北流向西南,后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地势是东北高东南低,AB错误。甲河为嘉陵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般情况下,冬季降水较少,春季水位较低,夏季降水较多,秋季水位高于春季,C正确。丁地为支流,乙地为支流丁河汇入后的干流,一般情况下,丁地支流的年径流量小于乙地干流,D错误。故选C。
在喀斯特地貌区,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20.下列四幅景观图中,与“钙华梯田”的成因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19.B 20.B
【解析】19.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溶解能力减弱,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形成各种景观,叫做钙华景观。如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形成层层钙华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由上一小题可知,“钙华梯田”的形成是因流水沉积作用。图中A是流水侵蚀的结果;B为山麓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C为角峰,是冰川作用的结果;D为海蚀柱、海蚀崖,是海浪侵蚀的结果。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一古城遗址分布及其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 ②火山喷发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过度使用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根据古河床沉积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可以推测古城地区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1.B22.B
【解析】21.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古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当地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匮乏;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使用水资源,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古城消失,③④正确。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降水丰沛的地区,该地居于内陆,降水少,泥石流较少;新疆火山多死火山,因此古城最终消失与火山喷发关系不大,①②错误。故本题选B正确。
22.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流量、流速呈正相关。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携带能力越强,河床沉积物颗粒越大,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时期颗粒物较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故乙时期最可能是古城地区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时期,B正确。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56分)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读“我国东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A.B两图分别是②③两地的景观图。(20分)
(1)B地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出现的位置_______,形成的的主要外力作用_______;(6分)
(2)图中①到②之间河段,河流表现为_______蚀,地貌类型为_______;(4分)
(3)图中②到③之间河段,河流表现为_______蚀;(2分)
(4)A地沉积物的颗粒特点_______;(4分)
(5)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4分)
【答案】(1)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 流水堆积 (2)下(溯源侵蚀) V形谷 (3)侧 (4)从上到下(从扇顶到扇缘)颗粒逐渐变细 (5)流水侵蚀
【解析】(1)读图可知,B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其地貌类型是三角洲,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2)图中①到②之间河段,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河流表现为下切侵蚀,地貌类型为V形谷。
(3)图中②到③之间河段,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河流表现为侧蚀。
(4)A地沉积物随着流水的搬运作用由扇顶到扇缘的减弱,颗粒从上到下(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5)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使黄土高原上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此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是流水侵蚀作用。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据下面短文,填写相关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6分)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________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________,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倒塌,形成________,其外侧的岩石最终与海岸岩体分离形成“十二使徒岩”。
(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其变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4分)
(3)据材料推测,PQ、QR两河谷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_。(6分)
(4)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冬季河流水量小,河床沙滩裸露,在强烈的________风吹送下,沙滩上的沙子在河谷________岸堆积形成沙丘。(6分)
【答案】(1)侵蚀 拱桥 海蚀柱 (2)海蚀柱数量减少,有一根已成碎石,海水波浪长期侵蚀海蚀柱的根基,使该石柱倒塌和破碎 (3)PQ (4)偏北 南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的巨浪,不断地侵蚀于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持续侵蚀,其面积不断变大,以致发展成拱门,并最终倒塌,结果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形状各异的,最高达45米的岩石从海岸岩体分离出去。
(2)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图b与图a比较,明显变化是石柱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是由于海水波浪长期的侵蚀石柱与海水接触部分,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读图可知,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QR段河谷较宽阔,为宽谷;说明PQ段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能力强;QR段地势平坦,流速慢,以侧蚀为主。
(4)由题干可知,冬季,该地盛行偏北风;如图所示,甲地上风向紧邻河流宽谷;冬季枯水期,河谷中的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时,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大量沙子在河谷南岸堆积形成沙丘。
25.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图。(2分)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4分)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6分)
(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2分)
【答案】(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提示:风向箭头为从右向左。
【解析】(1)“海南的三亚”是关键信息,这里靠海,海水侵蚀地貌最常见,所以他所绘制的最可能为B图。
(2)“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C,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
(3)“暑假”和“冒着高达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所以应分别为A和E,其中A是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E是沙丘,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4)坡度较缓的一侧是盛行风的来向,所以在图中从右向左绘制箭头即可。
2020-2021学年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优秀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单元测试6自然灾害B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单元测试6自然灾害B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优秀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优秀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单元测试5植被与土壤B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单元测试5植被与土壤B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精品单元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精品单元测试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单元测试5植被与土壤A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单元测试5植被与土壤A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同步课堂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