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A卷)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全程提优测评卷(人教版)
展开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基础过关测评(A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答题卡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
|
|
|
|
|
|
|
|
|
|
|
|
|
|
|
第Ⅰ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A.石墨 B.生石灰 C.大理石 D.金刚石
2.下列二氧化碳(CO2)的相关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制碳酸饮料 B.作大棚气肥 C.用于灭火 D.干冰制舞台云雾
3.到2030年我国承诺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采取各种措施消耗掉排放的二氧化碳。下列措施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A.植树造林
B.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
4.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C60的比较归纳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B.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
D.都可以和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5.我国古代的珍贵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常温下墨汁中的含碳单质
A.化学性质稳定 B.具有氧化性
C.具有还原性 D.具有可燃性
6.下列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碳和氧气反应时,产物只能是二氧化碳
B.碳和氧气反应无论生成物是什么,都要放出热量
C.炽热的碳能还原二氧化碳
D.碳和氧化铜反应中,碳有还原性
7.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逐渐变红色,石灰水无变化
C.黑色粉逐渐变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
8.下列学生设计的制取气体的方案,正确的是
A.用H2O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
B.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用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9.如图为实验室制取CO2四套装置,其中可能收集不到CO2的是( )
A. B.
C. D.
10.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装置图连接好仪器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③向锥形瓶内加入块状石灰石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以上操作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1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酸后,过一会石灰石表面几乎不再产生气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
A.试管没有塞上橡皮塞
B.没有给试管加热
C.加入的可能是稀硫酸
D.加入的是浓盐酸
1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13.检验集气瓶中的CO2的正确方法是( )
A.向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B.在瓶口闻其气味
C.将带火星的木插入瓶里 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14.把分别盛有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
D.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
1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说明人类离不开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6%以上会致人死亡,说明二氧化碳有毒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种气体,木条熄灭,则瓶内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16.下图所示为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实验现象是阶梯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①不能燃烧 ②不支持燃烧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④密度比空气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采用的方法是
A.通入足量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CuO
C.点燃 D.倾倒混合气体
18.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6分)
二、填空题:包括第19题~第23题5个大题,共23分。
19.碳单质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请画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3)中国高铁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应用了石墨的(填序号);
A.稳定性 B.滑腻感 C.不透明 D.导电性
(4)C60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0.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填写下表):
性质 | 实验 | 条件 | 现象 | 化学方程式 | 基本反应类型 |
还原性 | C与反应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C与反应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1.下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最后向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请问:
(1)指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最后打开瓶盖向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2.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1)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温下,炽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中毒。
23.下图是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2)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 (填“c端”或“d端”)通入。
三、实验探究题:共12分。
24.某校化学研究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查阅资料时发现,单质碳能够在高温时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金属单质。于是,他们用木炭与CuO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这次活动,并解决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单质铜外,另一种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1)可能是CO;(2)可能是。
(实验准备)(1)他们在互联网上收集到这样一条信息:把滤纸浸泡在磷钼酸和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溶液中制成的试纸遇CO立即变成蓝色,而遇不变色。
(2)的检验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设计实验)装置图:
(实验与结论)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 ①说明有______生成 |
B中黄色试纸没有变蓝色 | ②说明没有______生成 |
③C中______ | 说明有生成 |
(反思与评价)
(1)如果A装置中的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
(2)假设产生的气体是CO和的混合气体,能否直接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CO?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
四、计算题:共11分。
25.氧化铜与木炭粉的混合物共20g,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发现混合物的质量减少了4.4g,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