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培优)-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试卷 4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基础过关)-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试卷 45 次下载
-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综合培优)-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试卷 39 次下载
- 阶段检测一 (第1~3单元 )(基础过关)-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试卷 3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培优)-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试卷 40 次下载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基础过关)-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双优滚动检测卷(人教版)
展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基础过关)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项研究课题,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
A.研发新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答案】C
【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A、研发新能源,属于新能源的开发,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合成新材料属于制取的新物质,也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编写电脑程序是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符合题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属于制取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对玻片呼气 B.蜡烛燃烧
C.湿衣晾干 D.灯泡通电发光
【答案】B
【解析】A.对玻片呼气,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晾干,衣服上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灯泡通电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气体验满 D.液体过滤
【答案】D
【解析】A、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否则会发生火灾。不正确。
B、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不正确。
C、验满氧气不能把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应放在瓶口。不正确。
D、过滤操作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正确。
故选D。
4.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鲜奶制酸奶 B.黄豆酿酱油
C.糯米酿甜酒 D.水果榨果汁
【答案】D
【解析】A、鲜奶制酸奶生成了酸性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黄豆酿酱油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糯米酿甜酒生成了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水果榨果汁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5.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氧化性、可燃性 D.熔点、沸点
【答案】C
【解析】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颜色、状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不符合题意;
B、密度、硬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不符合题意;
C、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氧化性也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熔点和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放热,一个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故选D。
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操作正确,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底部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过程中会导致试管内的液体喷出,但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加热液体预热后不用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⑥没有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故选:C。
8.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稀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稀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查阅资料 D.交流讨论
【答案】B
【解析】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B、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等可以确定是否为稀盐酸,符合题意;
C、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但是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文言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C
【解析】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黑色物质成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正确。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正确。
C、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错误。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正确。
故选:C。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化学反应中的“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正确;
C、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正确;
故选D。
11.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
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下端导管内有液柱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
【答案】C
【解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故选C。
12.实验室里不同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不尽相同,①NaOH溶液②大理石③NaCl溶液④浓硝酸,四种试剂通常各自存放在下列图示的某种试剂瓶中,按照试剂瓶的顺序存放试剂序号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第一瓶为广口瓶,用于存放固体试剂;第二瓶为细口瓶,瓶塞为胶塞,用于存放碱性的溶液;第三瓶为细口瓶,玻璃瓶塞,用于存放液体试剂;第四瓶为棕色细口瓶,用于存放见光易分解的液体试剂。故四个试剂瓶分别存放②大理石、①氢氧化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④浓硝酸。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
【答案】小 外焰、内焰、焰心 a 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有水和二氧化碳。
14.肖红同学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①观察木炭颜色、状态:为黑色固体;②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发现煤块的质量大;③点燃木炭,木炭燃烧;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木炭浮于水面上。
(1)上述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
(2)由此推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用文字叙述,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
【答案】④ ③ 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和水的小,硬度小,不溶于水 能燃烧
【解析】(1)把木炭砸碎只是木炭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点燃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
(2)观察木炭颜色、状态:为黑色固体;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另取一块体积相同的煤块比较它们的质量,发现煤块的质量大,说明木炭比煤的密度小,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能把木炭砸碎,说明木炭的硬度小,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把木炭放入水中,木炭浮于水面上,说明木炭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密度、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木炭的物理性质有: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和水的小,硬度小,不溶于水;点燃木炭,木炭燃烧,说明木炭具有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15.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____.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朝向手心,后果是____.
(3)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____.
(4)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____.
【答案】可能打破试管 腐蚀标签 污染别的试剂 可能发生火灾
【解析】(1)根据取用块状或大颗粒药品: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可知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试管破裂;(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朝向手心,残留的药液会腐蚀标签;(3)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试剂交叉污染;(4)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 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引起火灾。
16.(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
(3)量取7.2mL溶液,需要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和____。
(4)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5)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答案】试管夹 三分之一 10mL量筒 胶头滴管 用清水洗净 用水润湿
【解析】(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
(2)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小于试管容积的1/3;
(3)量取7.2mL的溶液,需要10mL的量和胶头滴管定容;
(4)使用后的胶头滴管需要用清水洗涤干净后继续使用;
(5)先润湿玻璃导管的一段,然后插入橡皮塞;
17.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用7.2 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20mL量筒④胶头滴管⑤玻璃棒
(3)用托盘天平称取6.6g食盐固体,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称量结束后发现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实际称取的食盐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1g以下用游码)。
【答案】倾倒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 ②④ 向左盘中添加药品至天平平衡为止 5.4
【解析】(1)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使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2)取用7.2 mL蔗糖水需要用10mL的量筒(减少误差),同时需要胶头滴管定容,需要的仪器有②④;
(3)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码,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说明药品少了,应向左盘中添加药品至天平平衡为止;若称量结束后发现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6g-0.6g=5.4g。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8.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同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同上),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
(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所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打开 关闭 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1)人吸气时要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
(2)人呼气时需要验证有没有二氧化碳,故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由上可知,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19.下列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填序号)。
A 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 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 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话等容积的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_____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③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_____。
【答案】向着手心 倒放 B 预热 外焰 沸腾溅出伤人
【解析】(1)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防止污染标签;
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塞子进而污染试剂;
(2)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原因是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同时将盖子盖严实可以减少酒精的挥发,利于节约酒精;而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不是该操作的原因;故选B;
(3)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防止加热时液体溅出伤人;
②先对试管进行预热,使其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故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③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20.小明、小鹏和小芳3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中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解析】[设计实验方案]
石蜡蒸汽遇冷会冷凝成白色固体,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一氧化碳从玻璃管上口导出被点燃,则现象是:导管口处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石蜡蒸气在玻璃管内冷凝不能到达玻璃管上口,现象是:导管口处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石蜡蒸气在玻璃管内冷凝不能到达玻璃管上口,一氧化碳从玻璃管上口导出被点燃,则现象是: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