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复习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复习ppt课件,共12页。
    第一章人口【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   D.土壤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  B  C  D【答案】1.A 2.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人口分布相对数的变化与地形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完成34题。3.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4.可以解释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原因有(  )陆地面积较大 地形全部为平原 气温较为适中降水量全球最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不同纬度人口数量的多少,可判断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第4题,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适宜,人口分布集中。因此①③正确。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6.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答案】5.D 6.A【解析】第5题,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一直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一直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完成78题。7.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8.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读图,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 m先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5 000 m以上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有大片无人区。从图中无法得出流域内人口南北分布的态势。故选C。第8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故选B。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 km2)统计表。读表,回答910题。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生理密度埃及792091 475荷兰396341 642美国311118日本3381352 3809.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土地类型 土地面积 农业生产技术 人口总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根据材料可知(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农业密度=农业人口总数/农田总面积,生理密度=人口总数/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所以人口密度未考虑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技术,选B项。第10题,农业用地比重=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土地面积;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人口总数/生理密度;土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所以,农业用地比重=人口密度/生理密度。根据材料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故C项正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体现生理密度与农业密度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比较荷兰与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国家的农田总面积,故无法计算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D项错误。春节空城指数是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根据腾讯地图、腾讯位置服务发布的《2019春节出行预测大数据报告》得到的春节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据此回答11-12题。11.图中S市最可能是(  )A.苏州 B.昆明 C.沈阳 D.兰州12.春节空城指数越高的城市(  )A.人口外流风险越大 B.春节期间交通越拥堵C.基础设施越完善 D.春节期间环境压力越大【答案】11.A 12.C 【解析】 第511题,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丰富的就业机会、优渥的薪资、完善的公共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在春节期间,大量人口返乡,从而出现空城。图中S市空城指数高,应为经济发达的城市,选项中苏州经济最发达,A正确。第612题, 春节空城指数越高的城市经济越发达,基础设施越完善,人口外流风险越小,春节期间大量人口返乡,交通拥堵减轻,环境压力较小。C正确。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3~14题。1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13.C 14.A【解析】第13题,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即城镇人均收入比农村高。第14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读图,回答15~16题。15.2001~2007年江苏人口(  )A.迁入增多 B.出生率上升C.自然增长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16.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A.历史、文化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C.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答案】15.A 16.C【解析】第15题,从图中曲线走向可以看出江苏人口自然增长量总体基本没变,而增长总量却明显增加,这说明江苏的外来人口数量在增加。第16题,江苏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大量人口由内地涌向江苏。下图是根据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7-18题。17.下列关于图示人口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1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答案】17.B 18.C  【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知,发达国家迁入人口数量为正值,发展中国家迁入人口数量为负值,这说明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第18题,人口迁移可减轻迁出地的就业、环境等压力,促进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回答1920题。19.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20.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结合图例可知,江苏省东南部大片地区人口密度大于800人/km2,人口密度总体最大;北部人口密度整体小于南部;东部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小于西部;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第20题,M地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势低洼,多盐碱地和沼泽地,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开发历史较晚,因此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回答21-22题。21.下列有关澳大利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差不大B.地形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C.内陆地区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22.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适宜的气候B.发达的农、牧、工矿业C.对外联系便利D.地域文化【答案】21.C 22.D  【解析】第21题,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资源状况的差异,澳大利亚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大;内陆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故C正确。第22题,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地域文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小。故选D。读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2325题。2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因素表示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2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因素表示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25.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表示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答案】23.A 24.B 25.C 【解析】第23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第24题,人口容量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第25题,③表示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指向③的箭头表示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13分)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 29 24 (21±3)18 10 <-20 (1)分析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____2分)(3)试分析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200 m地区的原因。6(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____________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来影响___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2分)【答案】(1)水源 地形 气候(2)温带和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4)增长 城市【解析】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和亚热带;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的原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因素主要通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条件好的地区人口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7.读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4分)(1)目前,我国以占世界____________%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____________%的人口。(2分)(2)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4分)(3)我国耕地承载量所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__。(4分)(4)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____________。(4分)【答案】(1)7 21(2)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3)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实施计划生育;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第(3)题,由上题可知,人均耕地下降,耕地承载量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的危险。第(4)题,我国人口和土地的国策是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28.读我国人口分布图表,回答有关问题。(10分) 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以东地区36%96%222/km2以西地区64%4%9/km2(1)黑河、腾冲分别属于        (省级行政区简称)。(2分)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               。(2分) (3)从以下三方面分析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社会经济条件:                   。(2分) 自然条件:                                          。(2分) 开发历史:                       。(2分) 【答案】(1)黑 云(或滇) (2)东部多,西部少(或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3)以东地区经济发达,以西地区经济落后 以东地区气候宜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以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以西地区则相反。【解析】(1)黑河属于黑龙江省,腾冲属于云南省。(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或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3)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是①该线东西两侧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显著,以东地区经济发达,以西地区经济落后;②该线两侧的自然条件差异明显,以东地区气候宜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③开发历史差异大,以东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以西地区开发较晚。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时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迁入。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材料二 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为雁南飞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__,这里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4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试分析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主要原因。2分)(3)1985年后人口迁移又称雁南飞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该现象给山东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7分)【答案】(1)东北地区  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2)20世纪70年代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山东高。(3)产生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有利影响: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不利影响: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据图文材料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相关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新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新同步精品课件+单元复习+真题过关检测,共1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复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复习ppt课件,共20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复习课件ppt,共16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