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03单元 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解析版).doc
    • 原卷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原卷版).doc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解析版)第1页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解析版)第2页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解析版)第3页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原卷版)第1页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原卷版)第2页
    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原卷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03单元 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03单元 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文件包含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解析版doc、第03单元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03单元 第03章~06章单元测试(A卷·夯实基础)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成熟区 D.根冠
    【答案】C
    【分析】
    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尖的结构如图:

    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详解】
    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苹果树在结果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  )
    A.提高结实率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答案】D
    【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因此,苹果树在结果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故选D。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2021·海南)下图是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示意图(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该实验的变量是(  )

    A.光照 B.叶片 C.温度 D.湿度
    【答案】B
    【分析】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详解】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由题图可知,两个锥形瓶的变量是叶片的多少,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对照试验的设计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4.(2021·山西太原·中考真题)在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应从多次切割所得到的薄片中选取(  )
    A.最大的一片 B.最整齐的一片
    C.最薄的一片 D.颜色最深的一片
    【答案】C
    【分析】
    制作临时切片时,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多切几次,要选取其中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详解】
    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所以叶片越薄越好,应该选择双面刀片,取两个刀片中间的叶就可以了。用刀片切下的叶的薄片要放入水中,然后用毛笔选取其中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的实验步骤。
    5.(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叶片的基本结构是(  )
    A.雄蕊、雌蕊、胚珠 B.表皮、叶肉、叶脉
    C.雄蕊、雌蕊、气孔 D.表皮、筛管、导管
    【答案】B
    【分析】
    叶片的结构:

    【详解】
    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叶肉属于营养组织,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较多,颜色较深,属于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含有的叶绿体较少,颜色较浅,属于海绵组织;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属于输导组织。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叶片的结构。
    6.(2021·商南县湘河镇初级中学)如图是叶片下表皮细胞和气孔的结构示意图,当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时,气孔的状态分别是( )

    A.关闭、打开 B.打开、打开 C.打开、关闭 D.关闭、关闭
    【答案】C
    【分析】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 。
    【详解】
    保卫细胞的内外壁厚度不一样,当植物体内水分较多,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壁就会伸长,细胞向外弯曲,于是气孔就张开;当植物体内水分较少,保卫细胞失水时,较厚的内壁被拉直,气孔就关闭了。所以,当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时,气孔的状态分别是:打开、关闭,故选C。
    7.(2021·四川成华·华西中学)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B.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C.能增加空气湿度 D.能使植物有效的散热
    【答案】A
    【分析】
    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据此解答。
    【详解】
    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8.(2021·保山第九中学七年级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应是(  )
    ①用清水漂洗叶片  ②向叶片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 ③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 ⑥叶片在光下照射几小时⑦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A.④⑤⑥③⑦①②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②④⑥⑤⑦ D.①②④⑤③⑥⑦
    【答案】A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
    【详解】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④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⑤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为了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看见光的部位和不见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⑥光照:把已处理的植物放在光下照射;③去掉黑纸片: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⑦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①漂洗:用清水漂洗叶片;②滴加碘液:向叶片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颜色。所以,排序正确的是:④⑤⑥③⑦①②。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9.(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隔水加热的意义及酒精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
    A.防止爆炸、变成蓝色 B.防止爆炸、变成绿色
    C.加热速度快、变成黄白色 D.加热速度快、变成绿色
    【答案】B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
    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因此“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色素,所以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酒精会变绿色。
    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够好,尤其容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0.(2021·云南德宏·八年级)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D.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C
    【分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实验的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详解】
    AD.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结果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而光照部分变蓝,实验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D正确。
    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无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正确。
    C.“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无法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C错误。
    故选C。
    11.(2021·湖南道县·七年级期末)人类及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  )
    A.肉类 B.植物的有机物 C.呼吸作用 D.无机物
    【答案】B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一过程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的两个转化,①物质转化: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②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二是完成了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是理解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2.(2021·福建湖里·九年级)将一株质量为20g的黄瓜幼苗栽种在光照等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g,其增加的质量来自于( )
    A.水、无机盐和空气 B.光、无机盐和水
    C.水、无机盐和土壤 D.光、无机盐和空气
    【答案】A
    【分析】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
    【详解】
    黄瓜幼苗可以吸收水,增加鲜重;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合成相关的化合物。也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增加细胞干重。植物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没有增加黄瓜幼苗的质量,故黄瓜幼苗在光照下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无机盐、空气,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借助海尔蒙特的实验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
    13.(2021·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月考)新鲜水草放在鱼缸里的作用是( )
    A.增加鱼缸内氧气 B.美化鱼的生活环境
    C.增加鱼缸内养料 D.增加鱼缸内二氧化碳
    【答案】A
    【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
    新鲜水草放在金鱼缸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金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因此,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作用是增加鱼缸水中氧的含量。
    故选A。
    14.(2021·山东东平·九年级)张胜利同学以玻璃、长势一致的同科绿色植物、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进行如图实险探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A装置的现象是叶片变蓝
    C.B装置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
    D.实验前,不需要将两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答案】A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A.A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B装置内放置清水,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正确。
    BCD.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从图中可知,两对照组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第一步要将两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分别摘下A、B装置中植物的叶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装置中叶片不变蓝,B装置中叶片变蓝,本实验的对照组是B装置;A装置中叶片没有二氧化碳,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淀粉,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5.(2021·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八年级开学考试)在以下几项中,能正确描述光合作用过程的是(  )
    A.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 B.二氧化碳+氧有机物+水
    C.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水 D.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水
    【答案】A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详解】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A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1·北京石景山·八年级)通过检测蔬菜大棚中气体含量变化,可初步反映蔬菜的光合速率,应检测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氢气
    【答案】B
    【分析】
    光合作用的实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通过检测蔬菜大棚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初步反映蔬菜的光合速率,故选B。
    【点睛】
    正确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17.(2021·巫山初级中学九年级)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其实质是(  )
    A.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C
    【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由表达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概念。
    18.(2021·庆云县渤海中学九年级)“蛟龙号”可下潜到深海海底,在约7千米深处发现了一些未知生物。推测这些生物不能进行的生命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获取营养 D.生长繁殖
    【答案】A
    【分析】
    (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照,而在深海约7千米处没有光照,则该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B.C.D.呼吸作用、获取营养和生长繁殖都是生物的特征,则深海处的生物也具有这些特征,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了解生物的特征。
    19.(2021·江西)菟丝子利用吸器吸取植物体内现成的营养。该吸器需要伸入植物体(  )
    A.韧皮部的筛管 B.木质部的筛管 C.韧皮部的导管 D.木质部的导管
    【答案】A
    【分析】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详解】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所以该吸器需要伸入植物体韧皮部的筛管。
    故选A。
    【点睛】
    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20.(2021·广东广州)为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白天适当降低温度,使光合作用减弱 B.夜间适当提高温度,使光合作用增强
    C.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产量 D.增加氧气浓度,提高产量
    【答案】C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详解】
    A.适当提高白天温度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夜间温度有利于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因此增大昼夜温差可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A错误。
    B.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夜间没有光照,如果提高温度,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快速消耗有机物,降低了产量,B错误。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C正确。
    D.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与氧气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1.(2021·甘肃平凉·中考真题)绿萝卜根的地上部分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是因为(  )
    A.线粒体在光下才能形成 B.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C.绿萝卜下半部分没有液泡 D.绿萝卜下半部分不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B
    【分析】
    叶绿素是绿色的,植物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光是叶绿素的形成条件,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内。
    【详解】
    光是叶绿素的形成条件,绿萝卜根的地上部分能够见光,能合成叶绿素,所以是绿色的;埋在土里的部分不能见光,叶绿素不能合成,因而是白色的。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叶绿素的形成条件。
    22.(2021·吉林铁西)绿色植物在光下可以进行的生命活动有( )
    ①根的呼吸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光合作用 ④叶的呼吸作用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
    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结合分析可知:绿色植物在光下可以进行的生命活动有①根的呼吸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光合作用、 ④叶的呼吸作用,故选D。
    23.(2021·黑龙江虎林·云山农场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细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分解,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D
    【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通过呼吸作用,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故选D。
    24.(2021·辽宁顺城·七年级期末)细胞的呼吸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人的生命提供(  )
    A.水 B.能量 C.营养物质 D.氧气
    【答案】B
    【分析】
    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故选B。
    25.(2021·江西省靖安中学八年级月考)把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在潮湿的沙袋里,悬挂于盛有石灰水的广口瓶中,2-3天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实验证明正在萌发的种子(  )
    A.可把细胞里的有机物分解为水 B.呼吸作用较强,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吸进氧气,分解有机物 D.分解有机物,同时释放热量
    【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
    正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时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2~3天后观察,会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广口瓶里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B符合题意。
    故选B。
    26.(2021·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
    A.缺少肥料,妨碍光合作用 B.缺少水分,妨碍光合作用
    C.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呼吸 D.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呼吸
    【答案】D
    【分析】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不利于植物生长。
    【详解】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土壤板结,缝隙中的氧气减少,妨碍根的呼吸,从而影响了根的生长,也影响了根的吸收功能,不利于植物生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7.(2021·陕西蒲城)下列生产上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①庄稼被淹后及时排涝 ;②水果蔬菜在低温条件下贮藏 ;③用粗糙的瓦盆养花; ④粮食入仓前要晒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分析】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含水量等。
    【详解】
    ①庄稼被淹后及时排涝,有利于植物的根进行呼吸作用,①正确。
    ②在低温条件下贮藏水果蔬菜,能降低呼吸作用,有利于延长水果蔬菜的贮存时间,②错误。
    ③粗糙的瓦盆透气性好,用其养花有利于花的根进行呼吸作用,③正确。
    ④收获的粮食入仓前晒干,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④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某些现象。
    28.(2021·湖南湘乡·七年级期末)下列哪项措施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A.保护现有森林,植树造林 B.降低空气湿度
    C.增加氧气的浓度 D.建设工矿企业,增加碳排放
    【答案】A
    【分析】
    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详解】
    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综合分析选项“降低空气湿度”、“建设工矿企业,增加碳排放”都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且很难实现在整个生物圈中“增加氧气的浓度”,而“保护现有森林,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故选A。
    29.(2021·山西襄汾·七年级期末)森林遭到砍伐后,我们可能面临下列哪些问题( )
    A.水土流失 B.气候改变 C.生物多样性受损 D.以上都可能发生
    【答案】D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森林被砍伐的后果.解答时可以从森林的作用方面来切入。
    【详解】
    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降低温度。如森林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达10﹣25%左右,比农田高5〜10%。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森林的作用。
    30.(2021·广西贺州·九年级)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⑤少看电视,多户外运动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答案】A
    【分析】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详解】
    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浪费电能,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40分)
    31.(2021·山东东平·期末)(7分)小丽同学为了解“叶片的结构”,用菠菜叶制作了临时切片,并观察。根据观察,绘制了“叶片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制片:右手捏紧双面刀片,迅速横向切割平放在木板上的菠菜叶,多切几次,选取____________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对光:首先转动转换器,使___________对准通光孔;然后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进行对光,直至在目镜中看到________,方为对光成功。
    (3)观察:观察时,发现物像位于视野左下,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______________移动玻片标本。
    (4)识图:结构[①⑤] ______________,细胞排列紧密,是保护组织;结构[ ]______________,由输导组织构成,可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5)结论:根据对叶片结构的观察,叶所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薄
    (2)低倍物镜 明亮的视野
    (3)左下
    (4)表皮 ③叶脉
    (5)器官
    【分析】
    叶片的结构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图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①上表皮、②栅栏层、③叶脉、④海绵层、⑤下表皮、⑥气孔。
    (1)
    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所以叶片越薄越好,应该选择双面刀片,取两个刀片中中,然后,用毛笔选取其中最薄的—片,制成临时切片。
    (2)
    在显微镜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并保持2cm的距离,然后转动遮光器选择一个较大光圈,最后眼睛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进行对光,直至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方为对光成功。。
    (3)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若要将位于显微镜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往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当物像不够清晰时,可以转动升降幅度小的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清晰。
    (4)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包括①上表皮和⑤下表皮,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主要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③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就是由叶脉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里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通过③叶脉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5)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叶的表皮是保护组织、叶肉是营养组织、叶脉中有输导组织等,这些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构成叶,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功能。可见,在结构层次上,叶属于器官。
    32.(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9分)如图表示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色圆纸片在B处两面遮盖,移到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此步骤是利用了植物的哪项生理活动?____。
    (2)图中小烧杯中盛的液体是____,目的是溶解叶片中的____。
    (3)在脱色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后,只有C处变成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____。
    (4)B处和C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
    (5)通过本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____。
    (6)由B处的情况联想到,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呼吸作用 酒精 叶绿素 淀粉 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没有叶绿体,不能产生淀粉); 光 光、叶绿体(或光和叶绿体)(顺序不可颠倒) 合理密植(或加强光照、延长光照时间、间作套种等合理的措施)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图示一中的实验存在两组对照组,一个是A与C,唯一的变量是有叶绿体与无叶绿体;另一个是B与C,唯一的变量是见光与不见光。
    【详解】
    (1)实验中将植物暗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因此图中小烧杯中盛的液体是酒精,经脱色后的叶片变成黄白色,这是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去了。
    (3)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银边天竺葵的绿色部分B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变,滴加碘液变蓝色;非绿色部分A,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黑纸片B部分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只有C处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A处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可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B、C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光。C处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处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5)由(3)、(4)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光、叶绿体。
    (6)“由B处的情况联想到,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合理密植(或加强光照、或延长光照时间等)。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33.(2019·广东澄海·七年级期末)(9分)综合应用题
    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
    (3)绿色植物通过a过程,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___________,又将___________排放到大气中,因而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b作用的意义是分解___________,释放___________,供给植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5)当过程a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过程b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才得以积累。
    【答案】
    (1)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 二氧化碳 有机物
    (3) 二氧化碳 氧气
    (4) 有机物 能量
    (5)大于
    【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同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为生物的活动提供动力。
    (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因此,由分析可知,a过程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代表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b代表植物的呼吸作用。
    (2)
    根据分析可知:A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B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
    (3)
    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因此,绿色植物通过a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因而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因此,b呼吸作用的意义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活动提供动力。
    (5)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当光合作用过程大于呼吸作用过程时植物体内的物质得以储存,并使植物体表现出生长现象。因此,当a光合作用过程大于b呼吸作用过程时,植物体内有机物得以积累,使植物表现出生长现象。
    34.(2016·福建宁化·八年级期中)(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两盆栽的长势相当的同种植物置于黑暗条件下一昼夜;
    ②将两盆植物制作成如图a、b装置(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③将两个装置放在阳光下4小时;
    ④取a、b两装置中植物叶片,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能够溶解叶片中叶绿素的溶液是__________。
    (5)实验结果:装置a中的叶片________,装置b中的叶片______________。
    (6)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消耗原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3)二氧化碳
    (4)酒精
    (5) 不变色 变蓝色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分析】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科学探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就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
    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提出的问题应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2)
    步骤①是将一盆栽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原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
    实验中,b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a装置的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有二氧化碳。因此a、b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
    (4)
    步骤④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酒精能够溶解叶片中叶绿素。所以,能够溶解叶片中叶绿素的溶液是酒精。
    (5)
    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叶片b能进行光合作用含有淀粉变蓝,叶片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含有淀粉不变蓝。
    (6)
    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叶片b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叶片b遇碘液能变蓝色;叶片a中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叶片a遇碘液不变蓝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35.(2021·江苏徐州·七年级期末)(8分)徐州市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种植水稻。人们为维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在栽培和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图所示,在稻田放养雏鸭,利用雏鸭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粪可作为肥料,由此得到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请据此回答问题:

    (1)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在栽培时通过_____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太阳光,提高水稻产量。
    (2)及时进行除草、治虫,就是设法调整_____因素对水稻等农作物的影响;及时施肥、灌溉,就是设法调整_____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
    (3)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鸭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
    (4)利用雏鸭吃害虫,属于_____防治,有利于环保。鸭粪被稻田淤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_____。
    【答案】水稻 合理密植 生物 非生物 竞争 捕食 生物 无机物
    【分析】
    (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
    【详解】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水稻。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农作物产量,栽培时可以进行合理密植。
    (2)草、虫是影响水稻等农作物的生物因素,因此农民采取的除草、治虫措施是为了调整生物因素对水稻等农作物的影响;及时施肥、灌溉是为了调整非生物因素农作物的影响。
    (3)田间杂草长势旺盛,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它们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害虫的天敌是鸭子,鸭子以捕捉害虫为食,所以,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4)利用雏鸭吃害虫,属于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式能有效控制害虫,降低残留农药,减少环境污染。鸭粪在稻田里被营腐生生活微生物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和水等),才能被水稻吸收利用。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理解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